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金花茶组(Sect. ChrysanthaChang)植物分布狭窄,大部分野生金花茶资源仅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18种(包括4变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详细地描述了它们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平均大小为37.6μm×28.5μm,沟长为32.9μm,极轴/赤道轴(P/E)值为1.35。单粒花粉呈近球形或长球形,具三拟孔沟或三孔沟,内孔横长,外壁具有细微的瘤状、脑纹状或颗粒状纹饰,符合山茶属花粉形态的一般特征。花粉外壁纹饰在各个种间又存在较明显差异,可作为金花茶组植物进一步分类鉴定的依据。最后,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及花粉形态的演化规律分析研究了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演化规律和分类学意义,为探究金花茶组植物的迁移和演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金花茶组植物花粉扫描电镜研究(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具有种属特异性。本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报道了金花茶组8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三大类型:疣状纹饰(块状纹饰)类型、脑纹状纹饰(蠕虫状纹饰)类型及拟网状纹饰类型。不同种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差异,三大类型花粉外壁纹饰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可为种间分类及演化关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生境下金花茶组植物的叶片钙形态特征,该研究以10种石灰土生境和4种酸性土生境的金花茶为对象,测定了其生境土壤的钙含量和pH值,以及该生境下金花茶组植物叶中的硝酸钙和氯化钙、水溶性有机酸钙、果胶酸钙、磷酸钙和碳酸钙、草酸钙、硅酸钙和总钙的含量。结果表明:(1)石灰土生境的土壤钙含量和土壤pH均极显著(P<0.01)高于酸性土。(2)在石灰土生境中,金花茶组植物的叶钙形态以草酸钙(41.17%)为主,而在酸性土生境中则以果胶酸钙(43.10%)为主,除硝酸钙和氯化钙、果胶酸钙外,石灰土金花茶的各叶钙形态和总钙含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酸性土金花茶。(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叶钙形态含量与土壤pH和土壤钙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表明土壤环境对金花茶组植物叶钙形态特征具有重要影响。(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叶钙形态含量在物种间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表明金花茶组植物在物种分化过程中叶钙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5)基于叶钙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显示,14种金花茶可归为3大类。总体而言,不同生境背景下金花茶组植物的叶钙形态差异可能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钩藤属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钩藤属(Uncaria Schreb)9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钩藤属植物的花粉为单粒,小型,辐射对称,赤道面观圆球形至近长球形,极面观3-裂圆形,具3孔沟,萌发沟裂缝状,长达两极.萌发沟中央有"内壁加厚突出"结构.外壁具条纹至细网纹饰,表面光滑无附属物.钩藤属花粉大小、形状、萌发沟和纹饰类型都较接近,属于单一型花粉.钩藤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是茜草科(Rubiaceae)中较为原始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中国葱属Daghestanica(Tscholok.)N.Friesen组6种植物的花粉与种子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以揭示该组植物花粉及种子微形态特征的系统分类学意义,为Daghestanica组植物物种间的分类学鉴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中国葱属Daghestanica组植物花粉形态为长球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极面观为圆形,左右对称,花粉大小为(17.84~29.84)μm×(12.23~19.18)μm,花粉外壁纹饰为皱缩网纹纹饰;花粉外壁穿孔在Daghestanica组6种植物之间具有差异性特征。(2)野黄韭的花粉较大,极轴明显长于其余种,金头韭极轴长度最小。(3)中国葱属Daghestanica组植物种子卵形,种皮表面纹饰为梯形;种皮细胞多边形,排列相对疏松,表面具疣突,垂周壁是弧线和直线混合型。(4)种皮细胞的形态、排列以及次级纹饰等在各物种间存在一定差异。研究表明,中国葱属Daghestanica组花粉和种子微形态学特征可作为该组植物系统分类鉴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几种金花茶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我国广西原产的10种和3变种金花茶的花粉形态。其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拟网纹饰:东兴金花茶、武鸣金花茶、(坛洛)金花茶、小果金花茶和陇瑞(玫瑰)金花茶。二、穴状纹饰:毛籽金花荼、(防城)金花茶和毛瓣金花茶。三、突起纹饰:小花金花茶、显脉金花茶,大样(?)岗金花茶、平果金花茶和山墟金花茶。在各个种及变种之间,花粉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甘薯属10种植物花粉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用于育种研究的甘薯属(Ipomoea)10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以补充该属植物花粉形态学信息. 结果表明,甘薯属植物花粉粒的形状均为近球形,体积较大;花粉萌发孔多为散孔,少数萌发孔不明显;表面纹饰有3种:刺状类型、网状带刺类型和网状类型.根据花粉粒大小、刺的长短、萌发孔特征和表面纹饰类型等可以把这10种植物区分开来,同时发现I.wrightii与已有报道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五种金花茶组植物的耐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吉涛  谢伟玲  柴胜丰  唐健民  韦霄 《广西植物》2016,36(12):1403-1409
金花茶组植物是世界珍稀、濒危的观赏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了比较金花茶组植物的耐寒性,以五种金花茶组植物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2年生叶片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应用电导法研究五种金花茶种质在20℃(常温对照)、8℃、-2℃、-7℃、-12℃、-17℃、-22℃和-27℃低温下相对电导率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其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以及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的含量.结果表明:五种金花茶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范围为-14.58~-12.74℃,其中金花茶为-14.58℃、龙州金花茶为-14.27℃、柠檬黄金花茶为-13.44℃、直脉金花茶为-13.09℃、东兴金花茶-12.74℃.低温半致死温度能反映金花茶种质的耐寒性,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耐寒性强,其次为柠檬黄金花茶和直脉金花茶,东兴金花茶耐寒性较弱.在降温过程中,五种金花茶叶片相对电导率随温度降低呈S型上升,与温度呈负相关;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一低温条件下,半致死温度低的金花茶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更高,而丙二醛含量更低.该研究结果为金花茶组植物耐寒种质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人工种植金花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该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运用扫描电镜对新疆胡颓子属(Elaeagnus Linn.)落叶组大果沙(E. moorcroftii)、尖果沙枣(E. oxycarpa)和沙枣(E. angustifolia)共计18个样品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全面描述了新疆胡颓子属3个种花粉的极轴长、赤道轴长、极面观、赤道面观、孔沟形态和外壁纹饰等形态特点,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聚类结果的比较,讨论不同孢粉学特征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种的花粉均为中等大小;萌发孔类型均为三孔沟型。(2)花粉极面观形状从三角形、钝三角形到圆三角形;赤道面观形状从菱角形、半圆形到扁圆形;外壁纹饰从皱波状到穴状。(3)以筛选出的5个反映花粉形态的主成分指标进行聚类,结果显示所选指标不能区分种;以代表花粉形态的极面观形态和赤道面观形态为指标进行聚类同样也无法区分3个种;以花粉粒大小为指标进行聚类发现,大果沙枣的花粉大小可以区别于其他2个种。研究表明除了大果沙枣花粉的大小,尖果沙枣和沙枣的花粉形态不宜直接应用于种的划分。该研究结果为新疆胡颓子属落叶组植物花粉的种间鉴定和品种划分以及进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选育金花茶优良品种,以7种金花茶组(Camellia sect. Chrysantha)植物成熟叶片为试材,对其总黄酮、茶多酚、总多糖、总皂苷、总氨基酸及维生素E等6种营养物质及K、Ca、Na、Fe、Mn、Zn、Se等7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比较,通过聚类分析,考查不同金花茶组植物叶片间存在的药用价值差异。结果表明,7种金花茶组植物叶片的营养成分含量丰富且存在显著差异:凹脉金花茶(Camellia impressinervis)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达7.13%;东兴金花茶(C. tunghinensis)的总皂苷含量最高,达0.41 g·100 g-1;柠檬金花茶(C. limonia)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达671.67 mg·100 g-1。矿质元素方面各种类均呈现高钾低钠的特征,凹脉金花茶、柠檬金花茶和小果金花茶(C. nitidissima var. microcarpa)K含量高于Ca,且各品种中均检测出Se元素。综合结果表明,凹脉金花茶叶片中茶多酚、总多糖、总氨基酸等各类营养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具有潜在的研究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绣球属植物花粉形态的分类学价值和系统学意义,厘清绣球属与近缘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该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对国产绣球属及其近缘属41种绣球花科(Hydrangeaceae)植物的花粉形态以及表面纹饰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绣球属及其近缘属的花粉为三孔沟;形状多数为长圆体形或近球体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或圆形;极面观多为圆形,少数为三角形或圆三角形。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网状和孔穴状。网眼内的三级纹饰可分为光滑和具颗粒状突起。根据花粉形状和外壁纹饰类型将上述物种划分为4个组,即花粉的形状为长圆体形,表面纹饰为孔穴纹饰;花粉的形状为长圆体形,表面纹饰为网状纹饰;花粉的形状为近球体形,表面纹饰为孔穴纹饰;花粉的形状为近球体形,表面纹饰为网状纹饰。以上可进一步细分为8个类型。上述表明花粉形态证据可为绣球属及其近缘属的属下分类和种间界定提供重要佐证;但结合前人的系统发育重建分析该属植物花粉形态的系统学意义相对有限,如花粉形态证据对于该属及其近缘种属系统发育树上大支的界定难以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蔷薇属25个种及4个月季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单叶亚属及蔷薇亚属中的芹叶组、合柱组、桂味组、月季组及月季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1)所有被测样品的花粉都为具三孔沟的N3P4C5型单粒花粉,形状包括近球形、长球形及超长球形,其中大部分都为极轴较长的超长球形,以小檗叶蔷薇(P/E=2.29)最长。(2)在疏花蔷薇、托木尔蔷薇以及重瓣黄刺玫中发现有花粉二型现象。(3)被测样品外壁纹饰主要包括条纹、孔穴-条纹及近孔网纹3类,条纹类型主要出现在芹叶组中,而孔穴-条纹类型则为蔷薇属植物较普遍的纹饰。(4)聚类分析表明,小檗叶蔷薇与其它种亲缘较远,被测月季品种与月季组关系较近,芹叶组与合柱组关系较近,桂味组中的弯刺蔷薇与其他蔷薇的纹饰有明显区别,被单独分开。  相似文献   

13.
谭莎  查钱慧  黄永芳  洪文泓  薛克娜 《广西植物》2016,36(12):1422-1425
金花茶分类系统尚未完善,金花茶又极具观赏价值,潜在价值极高,该研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三种金花茶花粉形态,即平果金花茶、直脉金花茶、金花茶,并运用数理统计和图片分析的方法对其花粉形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种金花茶花粉均属于大花粉粒,花粉平均极轴在50μm以上,花粉极面观为钝凹三角形,萌发孔为三孔沟,即N3P4C5类型.平果金花茶与直脉金花茶花粉外壁纹饰为拟网状纹饰,平果金花茶网眼较密,网脊稍不平,直脉金花茶网脊稍隆起;金花茶为蠕虫状纹饰,短条状突起.花粉形态对其分类有重要意义,通过花粉外壁纹饰的类型可知金花茶与其二者亲缘关系较远,花粉形态各指标具有种间变异性,种内具有保守性,而平果金花茶和直脉金花茶花粉外壁纹饰相同但具体分类还需进一步研究.该研究结果为金花茶种质资源分类和利用提供了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花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庞俊秀  薛惠芬  刘婉秋  龙鸿 《广西植物》2021,41(12):1996-2003
三倍体丹参是以二倍体丹参为父本、人工染色体加倍的四倍体白花丹参为母本杂交选育的杂交种。为深入了解三倍体丹参花粉的特性,以及为三倍体种质利用提供孢粉学依据,该文以二倍体丹参为对照,研究了三倍体丹参杂交种花粉的形态变异规律。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二倍体和三倍体丹参的花粉萌发沟、外壁纹饰、花粉粒形状等特征进行了显微和超微形态观察,综合进行了花粉形态差异比较,并对花粉大小和形状数据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和正态检验。结果表明:(1)二倍体丹参为6沟花粉,三倍体花粉萌发沟有6沟和8沟两种类型,沟内疣状颗粒分布不匀,出现畸形萌发沟。(2)二倍体和三倍体花粉外壁均为网状雕纹。二倍体花粉网眼内具多个多边形穿孔,穿孔大; 6沟和8沟两种类型的三倍体花粉网眼无穿孔或仅有几个小穿孔,6沟和8沟花粉的外壁雕纹相同。(3)三倍体花粉的极轴长(P)和赤道宽(E)均值显著小于二倍体花粉,花粉大小呈偏正态分布,P*E的差异系数大于二倍体花粉,且有极值存在。三倍体和二倍体丹参的萌发沟和雕纹存在差异,而花粉形状差异不显著。综上结果表明三倍体丹参花粉在倍性效应和杂合性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形态变异,且有多种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国产豆科(Leguminosae)鸡血藤属(Callerya Endl.)和崖豆藤属(Millettia Wight et Arn.)的属间和属下分类,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鸡血藤属11种5变种和崖豆藤属6种2变种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鸡血藤属和崖豆藤属植物的花粉都是3孔沟或3沟的单粒,辐射对称,赤道面观主要为类球形或近扁球形,极面观主要为圆形或圆状三角形。鸡血藤属植物的花粉大小为中等,而崖豆藤属的为小型。两属植物花粉的沟膜呈现或多或少的隆起或凹陷,附有细微的或粗糙的颗粒,花粉外壁纹饰可分为6种类型。花粉形态不支持Schot合并所有灰毛鸡血藤复合体中除了亮叶鸡血藤[C.nitida(Benth.)R.Geesink]与喙果鸡血藤[C.cochinchinensis(F.P.Metcalf)Z.WeiPedley]为灰毛鸡血藤[C.cinerea(Benth.)Schot]的观点,花粉大小支持将鸡血藤属从广义崖豆藤属中分离。  相似文献   

16.
17.
曾蕾  闫瑞亚  张梅  许为斌  张林静  于胜祥 《广西植物》2016,36(10):1245-1252
棒凤仙亚属代表着凤仙花属最先分化出的一支,以多年生草本,多于5朵花的总状花序,侧生萼片4枚,3沟花粉,心皮四室且每室具1枚种子,果实棒锤状,种子椭圆形以及三沟花粉其极面观为三角形而区别于其它种类。该亚属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少数种类辐射分布至华中和中南半岛地区。已有报道证实花粉的形态特征对凤仙花属植物的属下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但对棒凤仙亚属的种类少有涉及。为了进一步探讨该亚属花粉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价值,该研究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国产棒凤仙亚属植物的14种以及凤仙花亚属的窄萼凤仙花的花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棒凤仙亚属的花粉以单粒存在,具3条萌发沟,辐射对称,极面观为三角形或三角状圆形,花粉粒外壁具均匀的网状纹饰,网脊平滑或具波状边缘,网眼中具不同密度的颗粒状突起。棒凤仙亚属的花粉形态与水角属的花粉形态相似,表现出了其原始性;其花粉形态特征与花部形态性状等相关性差,对该亚属的组级分类意义较小,但对于该亚属的种间界定具有重要意义;而其花粉的极面观形状、赤道面观形状以及网状纹饰等变异相对稳定,对于界定该亚属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the anatomical features of the leaf and stem, besides the pollen and nutlet characteristics of Teucrium sandrasicum are investigated. T. sandrasicum, belonging to sect. Teucrium, is an endemic perennial herb growing on serpentine around Muğla province. The anatomical studies on T. sandrasicum revealed that the stem shar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biatae family. The leaves clearly exhibit xeromorphy due to feature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stomata on the lower surface (hipostomatic), the occurrence of guard cells below the epidermis (xeromorphic type), inrolled margins, thick cuticle layer, thick outer epidermal cell wall, a high density of trichomes and thick palisade layer of the mesophyll. The anatom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upper epidermal cells of the leaf include many spherocrystals. The pollen grains are prolate, medium in size, 3-colpate with verrucate ornamentation. The nutlets are ellipsoid with a reticulate-verrucate surface. The results have proven that T. sandrasicum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species of the sect. Teucrium because of the branched trichomes on the stem and the lack of eglandular trichomes on the nutlets.  相似文献   

19.
为理清芸香科(Rutaceae)九里香属(Murraya)中大叶九里香[M. kwangsiensis (C. C. Huang)C. C. Huang var. macrophylla C. C. Huang]与其原变种广西九里香[M. kwangsiensis(C. C. Huang)C. C. Huang var. kwangsiensis]间的系统关系及其分类学地位,采用综合文献查阅、标本鉴定、野外实地调查、栽培观察及显微解剖等多种方法对九里香属植物数个种类进行分类学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大叶九里香在叶片、花、果实等形态特征方面与广西九里香间的差异极大,故将其处理为一个独立的种,并提出新等级组合Murraya macrophylla (C. C. Huang)F. J. Mou; 首次对大叶九里香的形态特征及分布进行详尽描述; 该物种的羽状复叶及小叶均为九里香属中最大者,更接近仅分布于越南的光叶九里香[M. glabra (Guillaumin)Swingle],但其较大的小叶、叶面叶脉下凹且叶片皱缩等特征使其明显不同于九里香属其他种类。大叶九里香是一个独立种而非广西九里香的变种,此关于大叶九里香分类地位的新观点有助于整个九里香属的系统发育关系重建及种间系统关系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