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Ⅲ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即IFN-λ,是一种新型干扰素,其家族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也可分别称作IL-29,IL-28α和IL-28β).IFN-λ的功能性受体复合物是由IL-28Rα(又称IFN-λR1或CRF2-12)和IL-10Rβ(又称CRF2-4)链组成的异二聚体,IFN-λ结合到受体上诱导受体异二聚体化,导致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从而发挥与Ⅰ型IFN相似的生物学效应.IFN-λ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抗病毒、抗肿瘤和调节免疫活性等方面.IFN-λ很多生物学活性与临床上应用广泛的 IFN-α/β十分相似,但其受体表达局限,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在抗病毒和抗肿瘤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杨祎  侯炜 《生命科学》2011,(8):749-752
干扰素(IFN)是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Ⅰ型和Ⅱ型干扰素不仅可抑制病毒,而且还能参与天然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最近干扰素家族增添一位新成员:Ⅲ型干扰素,即IFN-λ,因其具有类似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且能诱导干扰素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命名。IFN-λ受体与Ⅰ型干扰素的受体不同,但具有与Ⅰ型干扰素类似的诱导表达方式和信号转导通路,并能激活一系列相似的干扰素刺激基因。就IFN-λ家族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机制、抗病毒作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γ-干扰素信号通路及功能相关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干扰素(IFN-γ)是细胞因子超家族中IFN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功能。IFN-γ在其效应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交互作用及其相关刺激基因的表达,导致了其生物学功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章对IFN-γ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IFN-γ介导的多条信号转导通路,以及IFN-γ刺激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等作概述。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强大的调节作用,是机体发挥免疫功能、清除体内病原体不可缺少的成分。因此,IFN-γ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疫苗免疫效果检测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干扰素-γ产生、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做以下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具有多功能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包含3个家族(Ⅰ型、Ⅱ型和Ⅲ型)。Ⅲ型干扰素(Type Ⅲ interferon,IFN-Ⅲ)是近16年发现的新型干扰素,其诱导过程及生物学功能与I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相似,在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抑制自身免疫病、抑制过敏性哮喘以及抗细菌和真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IFN-Ⅰ和IFN-Ⅲ的分类、序列同源性和信号传导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近年来IFN-Ⅲ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综述IFN-Ⅲ的生物学功能,旨在为IFN-Ⅲ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防控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interferon,IFN)为体内主要的抗病毒细胞因子,新发现的III型干扰素IFN-λ4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自发清除或治疗无效密切相关。IFN-λ4只能存在于携带IFNL4-ΔG等位基因(rs368234815)个体,它是预测HCV清除的最佳宿主因素。IFN-λ4也通过IFN-λ受体复合物传递信号,并通过激活JAK-STAT途径诱导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gene,ISG)的表达。IFN-λ4能诱导抗病毒活性,却同时影响了HCV的有效清除。因此,解决IFN-λ4这种看似矛盾的功能问题,可能会对HCV感染和干扰素生物学的免疫反应产生重要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7.
邹炜  黄仕和 《生命的化学》2003,23(5):346-348
干扰素λ为一类新型的干扰素家族,分IFN-λ1、IFN-λ2和IFN一λ3等3种,也分别称为IL-29,IL-28A和IL-28B;其功能受体复合物是由新鉴定的CRF2—12和IL-10R2组成的异二聚体。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能活化Jak—STAT通路,并起抗病毒或其他防御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 γ干扰素(IFN-γ)是人体三种主要的干扰素之一,现已表明其具有抗增殖、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理化性质方面,IFN-γ不同于α干扰素(1FN-α)和β干扰素(1FN-β)。由互补DNA(cDNA)推断1FN-γ,为146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天然IFN-γ的纯化与结构分析表明有两种主要的活性分子,其分子量分别为25KDa和20KDa,两者的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均  相似文献   

9.
人αB干扰素(IFN-αB)是体内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细胞调节因子,能抵御病毒感染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在临床上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IFN-α在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慢性白血病、肝炎等方面显示良好的效果,资料表明IFN-αB抑制病毒作用较αD型干扰素强30倍。本文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IFN-αB高效表达菌株E.coli XL-Blue/pBm,经酶(?)鉴定、DNA测序、SDS-PAGE、Western Blot及生物活性测定等分析鉴定,表明能特异性地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26 kD IFN-αB。表达水平达到23%(占总菌体蛋白比值),比活为1.0×10~6/mg,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IFN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及免疫调节作用的活性蛋白,至少可分为α、β、δ、ε、κ、ω、τ和limitin八种,分子质量约为18.5 kDa,包括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形成2对分子内二硫键。IFN-α/βR是IFN-α和IFN-β共同结合受体,包括IFNAR1和IFNAR2,IFNAR1仅有1个亚单位,IFNAR2由3个亚单位组成。IFN与位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主要经JAK-STAT途径介导信号传导,不仅能通过PKR、2-′5′OAS、Mx和ADAR1等途径发挥抗病毒作用,还能通过对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调节以及诱导MHC分子表达等途径发挥直接或间接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猪干扰素-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是在特定的诱生剂作用下,由机体自身产生的一种维持机体自我稳定的防御性物质,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由于其免疫调节、抗病毒和抗肿瘤的独特作用,在动物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猪干扰素-γ产生、分子结构、检测、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以及应用等方面做以下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I型干扰素(IFN-Ⅰ)是机体固有免疫应答的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及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IFN-Ⅰ成为病毒学、疫苗学及肿瘤学等研究的热点,对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的功能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的作用机制。麻疹病毒、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等病毒均可通过与IFN-Ⅰ或其上、下游调节因子结合阻断IFN-Ⅰ信号通路,从而逃逸IFN-Ⅰ的抗病毒作用,这对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是新的挑战。近期研究发现IFN-Ⅰ是疫苗诱导抗体产生的必要信号,同时参与调节T、B细胞的活化过程,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对IFN-Ⅰ免疫应答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新型干扰素hIFN-λ1和hIFN-ε基因在WI-38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并进行对比分析。构建His重组融合表达载体pcDNA3.1A-hIFN-λ1-His和pcDNA3.1A-hIFN-ε-His,脂质体法分别转染WI-38人胚肺细胞。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试验研究和比较rhIFN-λ1-His和rhIFN-ε-His的抗病毒活性;MTT法检测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RT-PCR相对定量法检测其诱导WI-38和SHG-44细胞产生人MxA抗病毒蛋白的活性。结果表明rhIFN-λ1-His抗病毒活性、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产生MxA蛋白活性要强于rhIFN-ε-His。hIFN-λ1和hIFN-ε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的分子机理均与诱导细胞产生MxA抗病毒蛋白相关。为进一步探讨和比较hIFN-λ1和hIFN-ε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鸟苷酸结合蛋白1(Guanylate-binding protein 1,GBP1)为一种干扰素诱导蛋白,其属于鸟苷酸结合蛋白家族的一员。GBP1在抗病原微生物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GBP1的深入研究,发现IFN-α、IFN-β、IFN-γ、IL1α、IL1β、TNF-α和LPS均能够诱导GBP1的表达;因此,GBP1发挥的生物学效应也越来越广泛,并逐步地被挖掘和展现出来。尤其是GBP1发挥的抗病原微生物与抗肿瘤功能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本论文综述了GBP1的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抗病原微生物特性以及已发现的一些其他功能的研究进展,为GBP1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干扰素-τ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从反刍动物体内发现的一种新型干扰素,干扰素-τ(IFN-τ)具有免疫调节、低细胞毒性等特点。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EAE)是多发性硬化症(MS)的动物模型。IFN-τ能够抑制实验性脑脊髓炎的发生、发展。本文简要综述了IFN-τ的结构、生物活性、低细胞毒性,以及它对EAE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干扰素基因     
干扰素(IFN)是一类蛋白质,它作用于靶细胞产生抗病毒作用,它还具有抑制细胞生长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干扰素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用基因工程来研究和生产干扰素便成为科学家努力的目标了。目前,从一公斤大肠杆菌菌体可生产2克α-干扰素(IFN-α)。IFN-α基因在酵母中的表达也获得了成功。β-干扰素(IFN-β)及r-干扰素(IFN-r)的基因工程生产也已成功。干扰素基因工程的研究又促进两个方面的研究得到重要发展,一是干扰素基因结构的研究取得十分重要的进展;另一是干扰素的基因人工合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18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IL-18能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干扰素-γ(IFN-γ)、IL-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增强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IL-18结构上与IL-1相似,而功能更接近IL-12,IL-18与IL-12均能诱导Th1细胞产生IFN-γ,存在协同效应,但它们的作用途径不同.IL-18在抗感染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Ⅲ型干扰素(IFNλs)是干扰素家族中最新的一组成员。他们的很多生物学活性与临床上应用广泛的IFNα/β十分相似,但是他们所结合的受体与IFNα/β迥异。Ⅲ型干扰素的毒副作用显著小于IFNα/β,且抗肿瘤作用明显。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对Ⅲ型干扰素抗肿瘤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β-干扰素与多发性硬化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硬化症(MS)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在临床上难以治愈。β-干扰素(IFN-β)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抑制生长、诱导凋亡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近年来IFN-β在缓解MS急性发作和延缓病程方面表现出很好的效果,但IFN-β对MS的作用机制却仍不明了。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有关IFN-β治疗MS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两种I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对于小鼠体外受精的影响并对体外受精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对两种I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IFN-αR-/-、IFN-α/βR-/-)及背景野生型小鼠(C57BL/6)分别进行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每组超排5只小鼠,3次重复,记录相关数据,分析干扰素受体缺失是否对小鼠体外受精存在影响。分别将两种I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配子与C57BL/6小鼠配子进行体外受精杂交试验,每组5只小鼠,3次重复,探讨I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对雌雄配子体外受精的影响。同时,优化体外受精条件,探索提高受精率技术方法,每组5只小鼠,三次重复。结果两种I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平均体外受精率低于背景品系C57BL/6小鼠,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5)。干扰素α受体缺失小鼠体外受精率高于干扰素α、β受体双缺失小鼠体外受精率,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5)。两种I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小鼠的精子与C57BL/6小鼠卵细胞体外受精率均高于其卵细胞与C57BL/6小鼠精子的体外受精率,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5)。通过延长精子获能时间至1 h或在获能液及受精液中加入1 mmol/L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能够提高体外体外受精率,相应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5)。结论 I型干扰素受体缺失可能导致相应品系小鼠体外受精率降低,而且对卵细胞的影响较精子的影响更为显著,通过适当延长精子获能时间或改变获能及受精液成分,能够提高体外受精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