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和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是雅鲁藏布江特有的重要经济鱼类, 具有多种人体必需脂肪酸, 营养价值高, 但其组织结构和内部性状可直接影响口感。为明确西藏2种裂腹鱼鱼肉的质构特征差异, 保护西藏裂腹鱼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采用质地多面剖析法(TPA)分析了西藏雅鲁藏布江日喀则江段和林芝江段的2种裂腹鱼(巨须裂腹鱼、双须叶须鱼)的12项鱼肉质构特征指标, 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雅鲁藏布江林芝江段双须叶须鱼鱼肉质构特征较日喀则江段2种裂腹鱼及林芝江段巨须裂腹鱼存在较大差异。析因分析表明可将雅鲁藏布江2种裂腹鱼鱼肉质构特征归纳为硬度、克服鱼肉表面与接触物吸引力及收缩性等3大类4个主成分指标, 前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1.472%, 可将这3大类4个主成分指标作为雅鲁藏布江裂腹鱼鱼肉质构特征的主要判定参数。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利用雅鲁藏布江不同江段的裂腹鱼类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分别于2015年4月和10月对雅鲁藏布江中游裂腹鱼类的分布与栖息地环境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现分布有裂腹鱼类6种,即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拉萨裸裂尻鱼(Schizothorax younghusbandi)、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和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尖裸鲤仅在雅鲁藏布江仁布以上江段出现,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裸裂尻鱼在所有调查断面均有分布。RDA分析显示,河宽、流速和pH是影响裂腹鱼类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针对当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存在的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和梯级水电开发等问题,建议管理部门采取划定保护区、禁捕、宣传放生土著鱼类等措施来维持裂腹鱼类栖息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叶须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研究通过对其繁殖力和繁殖策略的研究, 旨在为双须叶须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3年2月至3月以及2014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区段采集到1030尾双须叶须鱼, 雄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25—400 mm, 雌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75 mm以上, 其中Ⅳ期、Ⅴ期的雌鱼65尾, 体长为320—500 mm, 体重为411.6—1328.0 g。采用SL50%的方法, 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60.90 mm,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0龄; 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54.53 mm,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5龄。从不同月份不同性腺发育期所占比例, 不同月份的性体指数变化以及不同月份卵径分布图, 可以看出双须叶须鱼属于同步产卵类型, 集中在2—4月份。双须叶须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487粒, 平均相对体长繁殖力为7.2粒/mm, 平均相对体重繁殖力为4.3粒/g, 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 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群体性比为1.23 鲶1。综上所述, 双须叶须鱼是繁殖力较低、性成熟较晚和繁殖期较短的鱼类, 我们针对其繁殖特性提出了一些保护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叶须鱼属,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研究通过对其繁殖力和繁殖策略的研究,旨在为双须叶须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3年2月至3月以及2014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区段采集到1030尾双须叶须鱼,雄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25—400 mm,雌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75 mm以上,其中Ⅳ期、Ⅴ期的雌鱼65尾,体长为320—500 mm,体重为411.6—1328.0 g。采用SL50%的方法,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60.90 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0龄;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54.53 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5龄。从不同月份不同性腺发育期所占比例,不同月份的性体指数变化以及不同月份卵径分布图,可以看出双须叶须鱼属于同步产卵类型,集中在2—4月份。双须叶须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487粒,平均相对体长繁殖力为7.2粒/mm,平均相对体重繁殖力为4.3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群体性比为1.23鲶1。综上所述,双须叶须鱼是繁殖力较低、性成熟较晚和繁殖期较短的鱼类,我们针对其繁殖特性提出了一些保护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拉萨河鱼类调查及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拉萨河是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 其鱼类区系为隶属于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和科的13 种鱼类以及裂腹鱼属的一个自然杂交种。最近十几年,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导致了大量的外来鱼类进入拉萨河水体。文章介绍了2004 年至2006 年对拉萨河鱼类进行采样调查的情况。目前在拉萨河, 鱼类组成包括以往记录的14 种鱼类: 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异齿裂鱼 S. o’connori (Lloyd)、巨须裂腹鱼S.macropogon (Regan)、双须叶须鱼 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尖裸鲤 Oxygymnocypris stewartii (Lloyd)、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younghusbandi younghusbandi Regan、异齿裂腹鱼和拉萨裂腹鱼的一个自然杂交种、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wartii (Hora)、细尾高原鳅T. stenura (Herzenstein)、西藏高原鳅T. tibetana(Regan)、东方高原鳅T. orientalis (Herzenstein)、斯氏高原鳅T. stoliczkae (Steindachner)、短尾高原鳅T.brevicauda (Herzenstein)、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 (Regan); 8 种外来鱼类: 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黄黝鱼Hypseleotris swinhonis (Gunther)、鲤Cyprinus (C.) caupio Linna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Cuvier et Valenciennes)、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 2 个未定种。调查结果表明拉萨河鱼类资源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的减少和小型化以及外来鱼类入侵。文章针对这些情况作了分析和探讨, 并对土著鱼类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合理捕捞、严格禁渔期、控制外来鱼类、保护栖息地等。    相似文献   

6.
巨须裂腹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是雅鲁藏布江的重要经济鱼类.作者利用2004~2006年在雅鲁藏布江水系收集的293尾样本,以背鳍条磨片作为主要鉴定年龄的材料,对西藏雅鲁藏布江巨须裂腹鱼种群进行了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巨须裂腹鱼的雅鲁藏布江种群由2~14龄和16龄共14个龄组组成.其中优势龄组为4~6龄(占74.85%).群体总性比为(♀:♂)=1:0.881.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分别为:W♀=0.023L2.904(♀),W♂=0.018L2.962(♂),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用von aertalanffy方程描述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t=65.676[1-e-0.053(t+3.305],Wt=4520.633[1-e-0.053(t+30305)]2.904;♂:Lt=49.622[1-e-0.074(t+4.017)],Wt=2034.481[1-e-0.074(t+4.017)]2.962.雌、雄个体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6.6龄和10.7龄,对应的体长及体重分别为43.06 cm、1326.75 g(♀)和32.86 cm、600.31 g(♂).  相似文献   

7.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因过度捕捞,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 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 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 随后脱黏, 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 孵化阶段, 在水温10℃的条件下, 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鳃盖骨清晰可见, 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 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 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 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 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 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 第35天鳔二室出现, 卵黄囊耗尽; 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 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 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 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  相似文献   

8.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特有种,由于酷渔滥捕和外来种入侵等因素,其种质资源衰退严重。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2012年4月至7月和2013年3月于雅鲁藏布江拉孜至尼木江段共捕捞双须叶须鱼956尾,采用单位补充量模型对其资源现状及管理措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雌鱼种群的年总瞬时死亡率(Z)为0.52/年,雄鱼种群的年总瞬时死亡率(Z)为0.70/年,雌鱼种群自然死亡系数(M)和当前捕捞死亡系数( Fcur)范围分别为0.10—0.17/年和0.35—0.42/年,雄鱼种群自然死亡系数(M)和当前捕捞死亡系数(Fcur)范围分别为0.14—0.24/年和0.46—0.56/年。双须叶须鱼雌性和雄性种群的产卵潜力比(SPR)范围分别为3.1%—6.7%和9.8%—18.2%,均不高于下限参考点(25%)。这说明当前的管理政策不能对双须叶须鱼进行有效的保护,其种群处于过度利用状态。通过评估14个渔业管理措施对双须叶须鱼种群资源的保护效果,发现将起捕年龄提高至不小于15龄或禁渔期至少设置为2—6月,可有效地对其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于2017年5和6月以及9和10月在怒江西藏段收集了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194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152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117尾。综合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分析3种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形态的种间差异,结果显示,主要种间差异部位为头部及肠道;种间形态指标均为显著性差异(P <0.05);3种裂腹鱼的头部形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鱼类食物组成及食物竞争情况研究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裸腹叶须鱼属杂食性偏动物食性鱼类,两者食物重叠指数较高(0.91);热裸裂尻鱼属杂食性偏植物食性鱼类。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间差异明显。3种裂腹鱼营养及空间生态位均有分化,摄食与水温、流速和海拔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怒江上游三种裂腹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7年5和6月以及9和10月在怒江西藏段收集了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194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152尾,热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thermalis)117尾。综合运用3 种多元分析方法分析3 种鱼类摄食及消化器官形态的种间差异,结果显示,主要种间差异部位为头部及肠道;种间形态指标均为显著性差异(P < 0.05);3种裂腹鱼的头部形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分化。鱼类食物组成及食物竞争情况研究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裸腹叶须鱼属杂食性偏动物食性鱼类,两者食物重叠指数较高(0.91);热裸裂尻鱼属杂食性偏植物食性鱼类。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间差异明显。3种裂腹鱼营养及空间生态位均有分化,摄食与水温、流速和海拔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独特、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西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动植物区系。西藏的鱼类也以其独具的特征世世代代在这奇特而又年青的高原生栖繁衍。1西藏鱼类区系组成及其特点对西藏地区鱼类实地调查,现知西藏地区有鱼类58个种和13个亚种,分隶于3目5科和4亚科,22个属,约占我国整个青藏高原鱼类92个种和20个亚种的63%以上。西藏地区鱼类区系基本由3大类群组成: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的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鳅科(Coitidae)的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和鲶形目(Siluri-formes)的科(Sisoridae),其中裂腹鱼亚…  相似文献   

12.
亚成体巨须裂腹鱼游泳能力及活动代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生雅鲁藏布江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为对象,通过自制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测定了4个温度(5、10、15和18℃)梯度下亚成体巨须裂腹鱼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及流速变化对耗氧率的影响,并通过摄像记录分析了不同游泳速度下的游泳行为。野生亚成体巨须裂腹鱼的临界游速随着温度的变化呈近似线性的递增趋势(P<0.001),4个温度下的绝对临界游速(Ucrit-a)分别为(0.88±0.07)、(1.09±0.07)、(1.24±0.15)和(1.49±0.15)m/s;若以单位时间内游过的体长倍数(BL/s)表示,相对临界游速(Ucrit-r)分别为(3.96±0.21)、(4.4±0.16)、(4.9±0.18)和(5.35±0.14)BL/s。根据不同温度及流速下耗氧率的变化情况,采用非线性拟合得到了4个温度梯度下耗氧率与游泳速度关系的幂函数模型(P<0.05)。模型表明耗氧率随游泳速度的增大而增加,且温度越高耗氧率随游泳速度的变化越显著。4个温度下的速度指数分别为2.4、2.6,2.8及3.1,表明有氧运动的效率随温度升高有所降低。在自然水温条件下(5—9℃),摆尾频率(TBF)与流速的关系呈线性正相关(P<0.001),而运动步长(Ls)的变化与流速没有显著关系,出现由高至低再升高的三个阶段。录像分析表明在流速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巨须裂腹鱼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游泳方式,以实现降低能量消耗的目的。研究可为鱼道等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对数量日益减少的巨须裂腹鱼保护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藏鱼类的系统研究,迄今尚未看到;其南部地区的鱼类研究,过去亦不多见。1961年岳佐和、黄宏金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西藏综合考察队,主要在藏南地区进行了为时7个月的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采集调查。我们除在沿途的麻江(藏北)、昌都(藏东)等个别地点进行采集外,主要的考察地区是江孜、日喀则两个专区的部分水域。本文继“西藏南部的条鳅属鱼类”(1963)、“西藏南部的裸鲤属鱼类”(1964)等文之后,仅就裸裂尻鱼属鱼类共7种描记于下,其中:伍氏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wui,sp.nov.)为1新种:麻江凯氏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essleri makianensis,subsp.nov.)为1新亚种。  相似文献   

14.
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宜昌江段渔业资源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1999年间统计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下游宜昌江段的不同渔具渔获物3254kg。共获得鱼类45种,优势种类为铜鱼、瓦氏黄颡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草鱼、鲢、长吻鮠、南方鲇等,鳊、青鱼、鳡等的相对数量比建坝前减少,(鱼宗)、鳜、鳤、鲌类等建坝前的常见种类现在较为少见或罕见。鲥、裂腹鱼、华鲮、暗纹东方鲀等偶见种类以及珍稀鱼类白鲟未被发现。目前该江段渔获物中低龄个体比重较高,性成熟个体较少。过度捕捞是影响坝下江段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形态差异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乌江总溪河89尾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和岷江青衣江33尾重口裂腹鱼(S.davidi)的10个常规可量性状与20个框架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次采集的四川裂腹鱼聚为一支,而重口裂腹鱼单独为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8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3.762%,贡献率大的性状集中在吻端和躯干后侧;通过两次判别分析,最终建立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两个判别方程,综合判别率为100%。研究结果显示,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是独立的两个种,在形态上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吻端和躯干后侧,运用多元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将其区分开来,而3次采样的四川裂腹鱼为同一种群。  相似文献   

16.
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和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俗称“雅鱼”,属鲤科,裂腹鱼亚科,主要分布于大渡河、青衣江水系上游,以动物性食性为主。因其生长缓慢,肉质鲜嫩,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其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大多数学者使用哺乳动物抗血清对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鉴别和定位,在硬骨鱼和软骨鱼的胃肠胰中分别发现了17种和20种内分泌细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通过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早期发育特征研究,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 双须叶须鱼卵径3.7—3.9 mm, 吸水后的卵径可达5.1—5.3 mm。在水温10℃左右的条件下, 经历336.02h孵化出膜。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可将胚胎发育分为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孵化阶段共7个阶段34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12.4 mm, 第1天体色素出现, 胸鳍上翘, 鳃盖骨出现, 下颌原基出现; 第2天鳃弓原基出现; 第3天消化道出现, 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出现, 体表色素细胞带出现; 第5天口凹形成, 鳃丝形成; 第6天胸鳍褶, 背鳍褶, 腹鳍褶出现; 第7天鼻凹出现, 星芒状色素团出现; 第9天鳔前原基出现; 第11天尾鳍鳍条开始出现, 胸鳍开始颤动; 第13天鳔1室出现, 半规管形成; 第17天背鳍分化出来; 第21天腹部鳍褶变大, 舌颌骨清晰可见; 第28天脾脏出现; 第33天出现腹鳍鳍条; 第34天鳞片出现; 第85天稚鱼的形态与成鱼无异。双须叶须鱼是已报道裂腹鱼类卵径最大, 较四大家鱼卵周隙小, 是对高原隆起所导致的高寒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低氧诱导因子Hif-α在裂腹鱼亚科鱼类适应低氧环境中的作用及表达调控。方法 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裂腹鱼亚科鱼类13个代表物种的Hif-1αΑ、Hif-1αB、Hif-2αΑ和Hif-2αB基因编码区序列,基于裂腹鱼亚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开展了基因选择压力分析,并选取花斑裸鲤进行低氧诱导表达研究。结果 Hif-1αΑ、Hif-1αB、Hif-2αΑ和Hif-2αB基因编码区长度分别为2196、2325、2544和2511 bp。通过序列比对发现裂腹鱼亚科鱼类HIF1αΑNODD结构域中保守脯氨酸羟基化基序LxxLAP发生缺失,特化及高度特化的裂腹鱼的HIF1αBCODD结构域中脯氨酸羟基化基序突变为PxxLAP。与常氧组相比,在重度缺氧条件下花斑裸鲤的脑和心脏组织中部分Hif-α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在中度低氧中心脏组织中的Hif-1αA和Hif-2αA基因表达量上调。结论 Hif-α基因在13个物种中受到正向选择作用,但具体物种分支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裂腹鱼亚科鱼类在适应慢性低氧和急性低氧环境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表达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9.
西藏拉萨河鱼类内寄生蠕虫的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对西藏拉萨河鱼类的体内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7种鱼类,其中6种隶属于裂腹鱼亚科,1种隶属于鳅科。在这些鱼类中,共发现了2种棘头虫和1种棘头虫未定种、3种线虫、3种绦虫及异肉吸虫属(Allocreadium)的种类。它们分别是青海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qinghaiensis)、裸鲤棘头虫(Echinorhynchus gymnocyprii)和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希蚋杆咽线虫(Rhabdochona hellich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和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东方短结绦虫(Breviscolex orientalis)、舌状绦虫(Ligula sp.)和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sp.),以及寄生裂腹鱼的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spp.)。对青海新棘吻虫、杆咽线虫、东方短结绦虫、异肉吸虫和新棘吻虫未定种在鱼类中发育成熟的寄生虫进行了形态描述。从不同的裂腹鱼中获得的异肉吸虫属的种类未能鉴定到种;其他没有鉴定到种的寄生虫主要是利用鱼类作为中间寄主的种类,其种类鉴定则有赖于成虫的获得。迄今为止,青海新棘吻虫和裂腹鱼异肉吸虫(A.schizothoracis)仅在裂腹鱼类中被发现,可能表明裂腹鱼具有特异性的棘头虫和异肉吸虫。在所检查的7种鱼类中,除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没有发现蠕虫外,其他6种鱼都发现了4~6种蠕虫,显示较高的物种丰富度;5种裂腹鱼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较高(0·6131~1·5434),而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的较低(0·2911);5种裂腹鱼寄生虫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相对较高,为(0·1732±0·2303)~(0·3751±0·2758),而裂腹鱼与细尾高原鳅的相似性则较低,为(0·0288±0·0877)~(0·0916±0·1618)。在这些寄生蠕虫中,以鱼类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种类有4种,他们都以鸟类为终末寄主,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动物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20.
中华裂腹鱼的生物学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裂腹鱼Schizothorax(Schizothorax)sinensis分布于嘉陵江水系上游峡谷河流,是一种冷水性底层鱼类。喜聚集成群,栖息于缓流处的石穴内;水质清澈时,常活动在底质为砾石的急流环境中,以下颔的角质缘在石块上刮食。在涪江,有短距离洄游现象,夏季分布在江油白城以上的江段(水温14.7—16.6℃),冬季可生活在绵阳一带(水温5.9—9.4℃)。中华裂腹鱼在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