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叶须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研究通过对其繁殖力和繁殖策略的研究, 旨在为双须叶须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3年2月至3月以及2014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区段采集到1030尾双须叶须鱼, 雄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25—400 mm, 雌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75 mm以上, 其中Ⅳ期、Ⅴ期的雌鱼65尾, 体长为320—500 mm, 体重为411.6—1328.0 g。采用SL50%的方法, 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60.90 mm,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0龄; 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54.53 mm,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5龄。从不同月份不同性腺发育期所占比例, 不同月份的性体指数变化以及不同月份卵径分布图, 可以看出双须叶须鱼属于同步产卵类型, 集中在2—4月份。双须叶须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487粒, 平均相对体长繁殖力为7.2粒/mm, 平均相对体重繁殖力为4.3粒/g, 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 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群体性比为1.23 鲶1。综上所述, 双须叶须鱼是繁殖力较低、性成熟较晚和繁殖期较短的鱼类, 我们针对其繁殖特性提出了一些保护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1年8月—2015年8月在华南地区主要河流收集255尾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样本,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革胡子鲶繁殖季节为5—8月,繁殖旺季为6—7月,卵径分布呈现明显的多峰型;成熟系数与脂肪系数和肥满度的周年变化存在相反的趋势;绝对繁殖力为2850~605720粒,均值234232±175498粒,与体长、体重和年龄呈正相关;相对繁殖力为20~445粒·g~(-1),均值165±99粒·g~(-1),随体长、体重和年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趋势;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均大于常见的鲶科鱼类。繁殖群体性比为1∶1.12,符合1∶1比例;雌、雄鱼最小性成熟个体均为1龄,Ⅳ期性腺;雌鱼体长174 mm,体重119.5 g,成熟系数为8.50%;雄鱼体长205 mm,体重116.2 g,成熟系数为0.45%;繁殖群体以1和2龄鱼为主,分别占繁殖群体总数的42.28%和51.68%,以补充群体占优势;华南地区革胡子鲶野生种群具有分批产卵、相对繁殖力高、卵径小、性成熟年龄低的特征,有利于其迅速建立稳定的种群,应加强对革胡子鲶野生种群动态的监测力度,并进一步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2013年4—10月在额尔齐斯河中国段下游采集了546尾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样本, 依据传统生物学和组织学方法, 对额尔齐斯河银鲫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统计表明, 额尔齐斯河银鲫的性比(雌/雄)为10.84﹕1。根据卵母细胞和精细胞发育及比例情况, 将银鲫卵巢和精巢发育分别划分为6期。依据不同性腺发育期比例、性体指数和卵径频率分布, 推测银鲫为同步产卵鱼类, 繁殖期为5—7月, 6月为高峰期。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获得其初次性成熟体长(SL50)和年龄(A50)分别为: 雌鱼161 mm和2.3龄; 雄鱼135 mm和1.9龄。绝对繁殖力为(42453±28205)粒, 相对繁殖力为(98.19±34.6)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线性相关性较低, 与体重呈幂指数相关, 但与年龄及卵巢重的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额尔齐斯河银鲫生物学研究资料, 为其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鳞裂峡鲃繁殖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9、2010和2013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腊县境内的南腊河共收集大鳞裂峡鲃(Hampala macrolepidota)样本438尾。研究结果表明:大鳞裂峡鲃雌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228 mm、体重270.3 g,雄性群体初次性成熟体长205 mm、体重172.5 g,对应年龄均为4龄。大鳞裂峡鲃雌、雄繁殖群体的成熟系数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成熟系数值在1月、3月、4月呈逐渐增大趋势,5月显著上升,6月达到最高峰,7月急速下降,8月至9月趋于平缓。繁殖活动每年4月开始,一直可持续至10月,主要集中在5~6月。大鳞裂峡鲃雌雄性比为1︰1.19,与鲃亚科其他部分鱼类雌性数量多于雄性的情况相反;繁殖盛期则雌性数量多于雄性。繁殖群体由4~8龄共5个年龄组组成,雌、雄群体均以5龄组所占比例最大。大鳞裂峡鲃属单次产卵鱼类。平均卵径1.18 mm;绝对繁殖力为63 393粒,相对繁殖力为70.04粒/g。与鲃亚科其他部分鱼类比较,大鳞裂峡鲃的卵径相对较小而繁殖力较大。  相似文献   

5.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于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浪错采集兰格湖裸鲤(Gymnocypris chui)307尾,开展种群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浪错兰格湖裸鲤在3~5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7龄,体长217mm,体重122.68g,成熟系数为3.92%;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6龄,体长198 mm,体重91.93 g,成熟系数为3.34%。其平均成熟卵径为2.18 mm,卵径分布为单峰型。绝对繁殖力为862~8 933粒/尾,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 885±2 765)粒,相对繁殖力为7~43粒/g,平均相对繁殖力为(15±11)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繁殖群体性比(♀︰♂)为1︰0.967,符合1︰1比例。  相似文献   

6.
锦江翘嘴鲌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忠利  冉辉  杨马  罗鹏 《动物学杂志》2017,52(2):263-270
对2015年1月至12月采集于锦江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特征的研究。锦江的翘嘴鲌繁殖期集中在6~7月,属分批产卵类型。繁殖群体年龄在3+龄至6+龄之间,体长250~537 mm,体重184.9~2 587.5 g。雌雄性比1.14︰1,体表差异表现在泄殖孔和腹部膨胀程度,雌雄群体间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性成熟雌鱼绝对繁殖力25 067~54 274粒,相对繁殖力24.2~36.9粒/g,平均卵径(1.1±0.3)mm。性成熟系数在1~5月份逐渐增大,6月明显上升,7月达到最高峰,8月显著下降,9~12月逐渐趋于平缓。采用Logistic方程推算了初次性成熟个体特征,雄性体长273 mm,体重192.0 g,年龄3.4龄;雌性体长311 mm,体重249.4 g,年龄4.2龄。锦江种群繁殖期与其他地理种群相近,但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明显偏小。  相似文献   

7.
高体近红鲌的生长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体近红鲌为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以2008年5—11月从赤水河赤水市江段采集的540尾高体近红鲌标本为材料,对其生长与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高体近红鲌鳞片年轮结构呈疏密切割型,年龄特征显著。种群由1—4龄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以2龄个体为主。体长分布主要集中在100—160 mm;体重分布主要集中在20.0—50.0 g。总性比为♀∶♂=1.30∶1。体长与鳞径呈直线关系,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且幂指数接近3,基本符合匀速生长类型,体长和体重Von Bertalanffy方程分别为Lt=217.38(1-e-0.2867(t+0.757))和Wt=118.151-e-0.2867(t+0.757)2.8103;生长拐点为2.85龄,拐点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Lt=140.09 mm,Wt=34.37 g。雌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繁殖高峰期为6—7月。Ⅳ期雌鱼的绝对繁殖力为950—8655粒,平均值(3087.90±1602.15)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10.00—56.20粒/cm,平均值(24.26±10.16)粒/cm;体重相对怀卵量FW为66.08—197.67粒/g,平均值(116.49±32.05)粒/g;卵径频率分布显示高体近红鲌为一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8.
雅鲁藏布江黑斑原鮡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4-2006年采集于雅鲁藏布江拉萨河的190尾黑斑原鮡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雄性最小性成熟(精巢Ⅳ期)个体体长141.7mm,体重45.2g,性体指数1.09%,雌性最小性成熟(卵巢Ⅳ期)个体体长146.8mm,体重66.7g性体指数11.52%,相应年龄均为5龄。初次性成熟年龄(L50):♂,170.1mm相应年龄为7龄;♀,150.2mm,相应年龄5龄。通过组织切片法和GSI的周年变化分析,繁殖时间集中在5-6月,每年繁殖一次,繁殖之后的6-8月卵巢从Ⅵ期回复到Ⅲ期,9月卵巢发育到Ⅳ期越冬。卵径频率分布显示,卵巢发育类型为分批同步型,卵巢中至少存在2批卵径,每年成熟一批卵并同时产出,产卵类型为完全同步产卵。卵黏性,成熟卵卵径在2.04-3.37mm之间,平均(2.83±0.16)mm。对19尾产卵前夕(体长为151.0-210.0mm)的标本进行统计,其绝对繁殖力范围在525-2058粒之间,平均为(1244±346)粒,相对繁殖力为(14.7±5.8)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直线正相关,表达式为F=13.624L-1187。    相似文献   

9.
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研究了长江中游嘉鱼至新滩口江段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性腺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4-7月性成熟系数较高,为繁殖季节。雌、雄鱼的肥满度和脂肪系数在繁殖前和繁殖后各出现1个峰值,繁殖期出现最小值。绝对繁殖力为1088-19765(粒),平均7728±4093(粒);相对繁殖力为23-88(粒),平均55±16(粒)。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和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体重与绝对繁殖力的关系最密切。群体性比接近1:1。属一次性产卵类型。两性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为补充群体占优势的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10.
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3—2014在皎平渡圆口铜鱼产卵场的定点亲鱼收集(n=206)和2006—2014年在金沙江中下游金安桥至巧家干流江段的流动亲鱼采集(n=70), 对圆口铜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定点亲鱼收集的结果显示: 圆口铜鱼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30 mm, 体质量441.0 g, 年龄4龄; 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全长352 mm, 体质量396.6 g, 年龄3龄; 50%个体达到性成熟的年龄和全长分别为雌性4.32龄 406 mm, 雄性4.44龄 412 mm; 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37﹕1, 繁殖群体中雌性年龄为4—7龄, 雄性年龄为3—7龄; 雌雄个体的性成熟系数平均值均以6龄个体最高, 分别为10.55%和3.45%; 平均卵径为0.16 cm, 卵径分布呈双峰型。定点和流动亲鱼收集的雌性性成熟个体的结果表明: 圆口铜鱼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4055—137900粒/尾, 平均值为22817粒/尾; 相对繁殖力变动范围为5—73粒/g, 平均值为20粒/g, 75.68%个体的绝对繁殖力在10000—30000粒/尾之间, 70.27%个体的相对繁殖力在15—20粒/g之间; 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均随着体长和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全长、体质量与绝对繁殖力呈指数分布函数正相关, 而与相对繁殖力呈二次项函数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圆口铜鱼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逐月采集标本,对黄山九龙峰保护区尖头鱥(Phoxinus oxycephal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尖头鱥雌、雄鱼性比为0.77︰1,与1︰1差异显著。根据体长频率分布来确定年龄组成,结果显示雌鱼和雄鱼的最大寿命分别为3龄和2龄,均以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1龄时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至2龄或3龄逐渐变缓。雌、雄鱼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对应体长分别为93.0 mm和76.9 mm。尖头鱥繁殖时间为4—7月;绝对繁殖力较低(174—2151卵粒),且在2、3年龄组间显著差异,但相对繁殖力无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尖头鱥的上述生活史特征,可能体现了对局域环境条件(如营养贫乏、环境动荡及水文周期等)的生态适应性。尖头鱥在我国东南部的高海拔地区呈零星分布,种群数量小,加之繁殖投入低下,因此该物种在面临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时极易濒危和灭绝。  相似文献   

12.
长江宜昌段鲢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在长江中下游宜昌江段共收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样本433尾,进行繁殖生物学研究。该江段鲢的繁殖时间为每年的5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6~7月为盛产期。繁殖群体体长310~927 mm,体重600~17 090 g,由3~7龄共5个年龄组组成,3龄群体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繁殖群体的45.2%。雌雄性比为1.43︰1,雌雄群体间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采用Logistic方程推算出初次性成熟雌性个体体长为482.3 mm,体重为2 206.7 g;初次性成熟雄性个体体长为484.0 mm,体重1 677.5 g。卵径(1.01±0.12)mm,大小分布呈单峰型,为单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477 662±9 631)粒,相对繁殖力为(93.38±5.92)粒/g,绝对繁殖力随着鱼体长、体重增长而增大。与其他地理种群相比较,宜昌江段鲢总体表现为卵径相对较小而繁殖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叶尔羌高原鳅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在塔里木河阿拉尔段采集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Hedinichthys) yar-kandensis (Day)940尾(除性别未辨个体外)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种群雌雄比为0.85︰1,最小性成熟,雌性个体体长为8.2 cm,体重为7.4 g,年龄为3龄;雄性个体体长为6.5 cm,体重为3.4 g,年龄为2龄。叶尔羌高原鳅卵径分布呈单峰形,推测应属于同步产卵类型。计算了88尾Ⅳ-Ⅴ期雌鱼的怀卵量,其体长范围30-195 mm,体重范围3.59-114.04 g,绝对繁殖力为1101-56320(9944±5487)粒,相对繁殖力为824-1140(982±158);塔里木河阿拉尔段叶尔羌高原鳅种群繁殖力(Fp)为403.46万粒。  相似文献   

14.
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逐月采集标本, 对黄山九龙峰保护区尖头 (Phoxinus oxycephal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等生活史特征进行了研究. 尖头 雌、雄鱼性比为0.77:1, 与1:1差异显著. 根据体长频率分布来确定年龄组成,结果显示雌鱼和雄鱼的最大寿命分别为3龄和2龄, 均以1龄和2龄为优势年龄组. 1龄时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 至2龄或3龄逐渐变缓. 雌、雄鱼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 对应体长分别为93.0 mm和76.9 mm. 尖头 繁殖时间为4-7月; 绝对繁殖力较低(174-2151卵粒), 且在2、3年龄组间显著差异, 但相对繁殖力无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 尖头 的上述生活史特征, 可能体现了对局域环境条件(如营养贫乏、环境动荡及水文周期等)的生态适应性. 尖头 在我国东南部的高海拔地区呈零星分布, 种群数量小, 加之繁殖投入低下, 因此该物种在面临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时极易濒危和灭绝.    相似文献   

15.
张氏(餐)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赤水河河口段张氏(餐)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9月份为其繁殖期;最小性成熟个体为雌性体长77mm,体重5.3g;雄性体长108mm,体重9.4g,均为1龄;繁殖群体性比为1.07:1,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2龄个体占绝对优势.性成熟系数3-7月份逐渐增大,然后持续减小,至12月降到全年最小值.卵径(0.75±0.14)mm呈单峰型,绝对繁殖力(11010±7723)粒,相对繁殖力(275.1±138.4)粒/g,每克卵巢卵粒数(3789±1389)粒.该种为单批产卵类型鱼类.绝对繁殖力随着鱼体体长、体重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对岷江眉山段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四川华鳊的繁殖时间主要集中在4~5月份,最小性成熟雌性个体体长70 mm,体重7.1 g;最小性成熟雄性体长为65 mm,体重为4.5 g。四川华鳊种群性比(雌︰雄)为1.00︰1.57,主要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1龄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性成熟系数4~5月份最大,同期丰满度最小。卵径(1.05±0.17)mm,大小分布呈单峰型,为单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2 734±258)粒,相对繁殖力为(236±20)粒/g,绝对繁殖力随着鱼体长、体重增长而增大。分析显示,选择适合的渔具、渔法对保护岷江眉山段四川华鳊自然种群资源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2013年5月-2014年6月,对青衣江下游夹江至乐山段中华沙鳅的资源现状,繁殖生物学进行了调查,并采用常规方法对73尾繁殖期野生中华沙鳅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73尾中华沙鳅标本,其体长在84~184mm范围,平均体长为134mm;体重在10.87~45.57g之间,平均体重为22.64g;其中31尾雌性中华沙鳅绝对怀卵量1542~7563粒,平均怀卵量为4486粒;雌雄中华沙鳅初次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  相似文献   

18.
赤眼鳟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性腺发育、性征、繁殖力、性比、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进行了研究。赤眼鳟初次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繁殖季节为4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5~7月为盛产期。网箱饲养已达性成熟年龄的赤眼鳟性腺成熟系数大于池养及江河野生的。其相对繁殖力为252.8粒/g,高于池养者31.05%,高于野生鱼28.0%。雄鱼体形比雌鱼长,成熟雄鱼在繁殖季节胸鳍具有颗粒状珠星,非繁殖季节珠星消失。雌雄比接近1∶1。赤眼鳟属敞水性产卵类型,为不分批产卵鱼类。广西江河的赤眼鳟天然产卵场有11处,主要分布于郁江,左江和右江各有1处。在水温28~28.5℃的情况下,自受精到孵化所需时间为16 h 10 min,积温453℃.h。鱼苗经17 d发育,鳞片完全,体形、习性与成鱼相似。  相似文献   

19.
以2012年11—12月和2013年4—5月在长江上游岷江河口区域采集的436尾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为研究对象,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其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样本由1~6龄组成,以2~3龄鱼为主,占统计总量的81.82%;切尾拟鲿随着年龄的增长,雌鱼和雄鱼之间的体重、体长差异逐渐明显,体重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雌、雄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2×10-4L2.3822(n=193,R2=0.904,P0.01),W♂=2×10-4L2.4322(n=225,R2=0.884,P0.01),表明雌、雄鱼均属于异速生长型。选用Gompertz生长方程拟合其生长,雌、雄鱼体长生长方程分别为:♀:Lt=785.78e-1.36e-0.59 t,♂:Lt=926.35e-1.84e-0.42 t;雌、雄鱼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Wt=438.62 e-5.61e-0.45 t,♂:Wt=559.64e-5.49e-0.41 t。雌、雄鱼体长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4.18龄和4.75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分别为3.09龄和2.21龄。研究区的切尾拟鲿显现出低龄化和小型化趋势;为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捕捞规格限制在100 mm(10 g)以上。  相似文献   

20.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隶属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叶须鱼属(Ptychobarbus),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2016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必须加快推动该鱼的养护工作。2013年2~3月份及2014年2~6月份,在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段与支流拉萨河上游段采集1 030尾双须叶须鱼样本,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材料进行年龄与生长特点研究,以期分析和评价该类群鱼类资源情况。研究结果如下:双须叶须鱼样本中最大年龄为49龄,最小年龄为4龄;体重与体长关系是样本总体W=4.4×10-5?SL2.7688、雌鱼W=5.0×10-4?SL2.3474、雄鱼W=2.8×10-5?SL2.8414;体长生长方程为雌鱼Lt(♀)=431.8[1-e-0.19t+1.19)],渐进体长L(♀)=431.8 mm,拐点年龄为3.3龄,雄鱼Lt(♂)=367.6[1-e-0.42t+3.37)],渐进体长L(♂)=367.7 mm;体重生长方程为雌鱼Wt(♀)=767.40[1-e-0.19t+1.19)]2.3474,雄鱼Wt(♂)=545.02[1-e-0.42t+3.37)]2.8414;群体异速生长指数b=2.768 8与匀速生长指数3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研究表明双须叶须鱼体趋向低龄化,应当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