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室内孢子萌发抑制作用的测定和田间防治的试验,测定农用硫酸链霉素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农用硫酸链霉素200ppm对芦笋茎枯病菌的孢子萌发和病斑形成与扩展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效达64%,略优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防效,可作为一种防治芦笋茎枯病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2.
通过室内孢子萌发抑制作用的测定和田间防治的试验,测定农用硫酸链霉素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农用硫酸链霉素200 ppm对芦笋茎枯病菌的孢子萌发和病斑形成与扩展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效达64%,略优于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防效,可作为一种防治芦笋茎枯病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渐狭蜡蚧菌产生的几丁质酶及其对芦笋茎枯病菌天门冬拟茎点霉的抑制效果。方法:通过乙酰葡萄糖胺法、对硝基苯酚法和活性电泳法测定渐狭蜡蚧菌CGMCC5328的产几丁质酶特性及其粗酶液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渐狭蜡蚧菌CGMCC5328几丁质酶粗提取液的几丁质降解酶系活性第4 d达到高峰期;几丁质外切酶活性第6 d达到高峰期;活性染色检测到5条几丁质酶谱带,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2.9×103、42.1×103、54.1×103、65.6×103和79.6×103。用该几丁质酶粗酶液处理芦笋茎枯病菌,与灭活酶液处理相比较,抑菌效果明显,酶液处理导致菌丝畸形。结论:渐狭蜡蚧菌CGMCC5328产生的几丁质酶对芦笋茎枯病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厦门岛内加拿利海枣受真菌病害为害较重。经两年系统观察研究确认:茎枯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棕榈盾壳霉(Comiothyrium palmarum Corda);假黑粉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海枣粉座菌[Graphiola phoenicis (Moug) Poit]。  相似文献   

5.
拮抗菌BS—98分泌抗菌蛋白的条件及其发酵液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由本室分离得到一株强烈抑制芦笋茎枯病等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菌BS—98菌株(Bacillussubtilis)。用环柱法检测该菌株的抗菌活性表明,该菌株除抑制芦笋茎枯病菌PhomaasparagiSacc外,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umalbo—atrum)、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  相似文献   

6.
白飞荣  刘洋  李辉  姚粟  曹艳花  张欣  程池 《生物学通报》2014,(5):51-53,F0004
利用微生物培养方法及多相分类鉴定技术,对分离自香山黄栌枯萎病叶片样品的真菌菌株进行分离与鉴定,共分离到丝状真菌22株,分属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腊梅拟茎点霉(Phomopsis chimonanthi)和葡萄茎枯病菌(Phoma glomerata)4个菌种,并保藏于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其中细极链格孢(11株)和腊梅拟茎点霉(7株)为优势菌种。细极链格孢、腊梅拟茎点霉、葡萄茎枯病菌均为已报道的植物病原菌,可能为香山黄栌枯萎病潜在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选用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茎枯病高抗品种格兰蒂为材料,研究各种生长素及细胞分裂素对其茎尖诱导的愈伤组织、不定芽增殖和生根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最适芦笋茎尖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6-BA0.3 mg/L+2,4-D 1.5 mg/L+蔗糖25 g/L+琼脂7 g/L,pH 5.8;最适愈伤组织增殖诱导、分化不定芽的培养基为:MS+NAA 0.3 mg/L+6-BA 0.5 mg/L+蔗糖30 g/L+琼脂7 g/L,pH 5.8;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0.5 mg/L IBA+1 mg/L PP333+0.3 mg/L 6-BA+蔗糖30 g/L+琼脂7 g/L,pH 5.8。  相似文献   

8.
蓝莓拟茎点枝枯病的病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在山东省蓝莓种植区发现一种枝枯病害。为明确其致病菌,通过单孢分离方法和接种试验获得3个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乌饭树拟茎点霉Phomopsis vaccinii,即越橘间座壳Diaporthe vaccinii的无性阶段。这是乌饭树拟茎点霉所致蓝莓枝枯病在国内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9.
甜瓜蔓枯病抗性鉴定及PAL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瓜感病品种‘白皮脆’、单基因抗源(PI140471、PI157082、PI511890、PI482398、PI420145)和聚合抗源(145-082、082-890、082-398、145-471、145-890和890-398)为材料,采用梯度浓度蔓枯病菌孢子液接种鉴定以及RT-PCR技术,研究不同材料蔓枯病抗性表现以及抗蔓枯病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在不同材料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当接种蔓枯病菌孢子液浓度为5×109个/mL时,单基因抗源已开始出现感病现象,而聚合基因抗源仍表现为高抗或抗,其中145-471(PI420145×PI140471)抗性显著高于单基因抗源亲本和其它聚合抗源材料,表现为高抗(RI1.0)。抗蔓枯病基因PAL在不同抗性材料根、茎、叶中的表达均呈先上调而后下降并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快慢和幅度均不同。研究表明,甜瓜抗蔓枯病基因的聚合能够提高其对蔓枯病的抗性,但不同抗病基因聚合后的抗性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抗蔓枯病基因PAL的表达与甜瓜蔓枯病抗性有密切关系,其表达时间与表达量差异可能是影响不同材料抗病能力差异的重要因素;该研究鉴定筛选的高抗蔓枯病材料145-471可用于甜瓜的抗蔓枯病聚合育种。  相似文献   

10.
芦笋茎基部施药对芦笋木蠹蛾幼虫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木蠹蛾Isoceras sibirica(Alpheraky)为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L.))上的一种蛀茎性害虫。试验结果表明,采用50%辛硫磷乳油300倍液在芦笋茎基部给药(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该虫的最佳化学防治方法,相对防治效果为92.5%,在所有处理中其加权Borda值最高(2.9)。调整芦笋播期,可使定植当年最易受害的笋苗免于虫害。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15.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6.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