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贝克汉姆式的头顶毛发,如国宝大熊猫一样的黑白双色,飞檐走壁如履平地,这些令人如此惊讶的形容都属于广西重要的濒危物种——白头叶猴。我们这次暑假去了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到了从未到过的新奇环境大家都十分欣喜好奇,尤其是在看“濒危物种”白头叶猴的时候。我看着那黝黑沧桑的石壁,郁郁葱葱的山,蔚蓝纯净的天空和令人称奇的甘蔗林,心中的欣喜之情却慢慢沉淀下来,有一种略微心痛的感觉:虽然在这么美丽的地方生活,但这些白头叶猴生活的山头却被大片的甘蔗所包围,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和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交流,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囚禁”?我们人类是不是真地做出了完全无法挽救的错误行为呢?  相似文献   

2.
孙洋  王凯图 《生命世界》2012,(11):22-23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我们便踏上了回途的列车,但四天的考察生活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为这次活动让我感受颇多!脑海中闪现着白头叶猴黑白相间的毛发在碧绿树冠、山崖峭壁上时隐时现的画面,它们甚是聪明,甚是可爱!在这美好景象的背后,这群可爱的小精灵有着难以言表的苦衷和悲惨的历史。在广西还未建立白头叶猴保护区时,它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当时广西生产一种酒——乌猿酒,这酒是由白头叶猴和它的近亲黑叶猴的尸体经过加工之后做成的。  相似文献   

3.
RAPD分析与白头叶猴分类地位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确定白头叶猴的分类地位,分析了菲氏叶猴、紫面叶猴、长尾叶猴、黑叶猴、白头叶猴、共13个个体的随机扩增DNA多态。用于检测的30个随机引物中有22个产生清晰的条带。根据遗传距离建立的系统树显示,黑叶猴与白头叶猴亲缘关系最近,且两者都不是单系群。白头叶猴3与黑叶猴6的亲缘关系比与白头叶猴1、2的更近。根据系统树中的关系对群体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在5%水平上,白头叶猴与黑叶猴有显著差异;然而,在同  相似文献   

4.
杂交白头叶猴F1代及其后代性状和行为跟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白头叶猴与黑叶猴杂交所得的雌杂白头叶猴F1代(F1f)的性状及行为观察,以及F1代与黑叶猴进行回交繁殖出来的后代Be1、Be2、Be3和Be4的性状表现及生长发育的长期观察,结果表明:杂交白头叶猴及其回交代的性状、形态特征与黑叶猴十分相似,黑毛性状占绝对的优势。白头叶猴所拥有的性状在杂白头叶猴及其后代中几乎不表现,仅是在生长中存在部分印记,在发育过程中的颜色转变时间延长,毛色转变也有痕迹的现象。这说明白头叶猴的基因控制在回交代中只起到辅助作用,但总的以黑叶猴的基因控制为主。白头叶猴回交代个体弱仔率比例高达50%,高于同期的黑叶猴弱仔率,后者一般为10%—20%,呈现出远交衰退迹象。杂交代F1在繁殖行为及对后代的哺育投资上与黑叶猴无明显区别;回交代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发育与黑叶猴的行为有趋同性。综合上述特征,结合杂交白头叶猴F1f的连续繁殖成功,可以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5.
白头叶猴栖息环境与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样方法和焦点动物法分别对白头叶猴栖息环境进行了观察,并对栖息环境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头叶猴栖息地可分为山脚、山腰、山顶和山弄平地4部分,各部分优势种植物不同,白头叶猴栖息地的Shannon Venner多样性指数为6.152,均匀度为0.8439,白头叶猴对石山山脚、山腰、山顶和山弄平地的利用率分布为66.45 5.65%,21.15±5.49%,12.78±6.8%。在山脚主要是休息和觅食,在山腰主要是移动,在山顶主要是冬季晒太阳。因此,保护白头叶猴的栖息地对保护白头叶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11年7月中旬,我同中国科学院白头叶猴生态科考团一起来到了广西扶绥县境内的岜盆保护片区,去寻访被列为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的白头叶猴。来自北京、广州、济南等地的25名团员同工作人员一起进入保护区,与白头叶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7.
史军 《植物杂志》2011,(12):22-33
2011年7月中旬,我同中国科学院白头叶猴生态科考团一起来到了广西扶绥县境内的岜盆保护片区,去寻访被列为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的白头叶猴。来自北京、广州、济南等地的25名团员同工作人员一起进入保护区,与白头叶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8.
关于白头叶猴分类地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一只雄性白头叶猴与一只雌性黑叶猴杂交繁殖的F1代(雌体)与黑叶猴(雄体)的回交,成功繁殖出两只回交代个体,出生后两回交代个体健康状况良好,所显露出来的形态学特征介于亲本之间,没有呈现明显的分化现象。杂交代的成功繁殖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不存在生殖隔离。从而断定白头叶猴不是一个独立种,而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9.
来崇左之前,听了关于白头叶猴的讲座,心中充满了好奇——这个美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究竟何处而栖,与谁为邻?何处而栖 白头叶猴仅生活在广西龙州县、宁明县、崇左县和扶绥县等四县内,在明江以北,左江东南,面积约为200平方千米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的喀斯特石山地区,是白头叶猴唯一的家。  相似文献   

10.
针对物种分布格局与其环境变量关系的研究,对于生态廊道规划与环境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为研究对象,针对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1个白头叶猴分布点和11个环境变量数据,利用MaxEnt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相似文献   

11.
白头叶猴是我国独有的灵长类物种,其栖息地十分狭小而分散。典型的热带喀斯特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地貌组合,特殊的石灰岩季雨林或次生植被和多种石灰土构成的石山景观,与周边的土山景观有明显区别。环境的异质性和不连续性,使之成为边界明显但又互相隔离的同质性斑块,为穴居和过群居生活的白头叶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存空间。白头叶猴这一适应于热带气候,善攀爬、植食性和穴居习性的物种,选择低峰丛洼地-峰丛谷地作为适宜的栖息地,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态适应的结果。目前,白头叶猴仅分布于几处互相隔离的地块。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其栖息地急速缩小和更加分散。只有正确处理人地关系、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禁止石山地区的过度开发,维持这一自然综合体的完整性和保持景观异质性,白头叶猴才有生存的可能和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白头叶猴的分类地位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是白头叶猴是一个独立种还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13.
8月份,学校组织开展了广西白头叶猴生态考察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学到了一些关于白头叶猴、昆虫、植物方面的知识,也体验到了科学家的辛苦。然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到扶绥渠楠村了解当地农户的风土人情,与农户的交谈引起了我的思考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开展近缘物种觅食行为比较对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和黑叶猴(T.francoisi)是近缘物种,体形大小相近,社会结构和栖息环境相似,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邻域分布的灵长类。为了探索两个物种在喀斯特生境中是否有相似的觅食策略,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在不同时段均为叶食性,树叶是两种叶猴各个时段主要食物,其中白头叶猴日均取食树叶77.0%±4.4%,黑叶猴日均取食68.9%±8.3%,两者对树叶的采食比例均没有显著的日时段差异(白头叶猴:χ2=6.602,df=11,P=0.830;黑叶猴:χ2=11.393,df=11,P=0.411)。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都在猴群清晨离开夜宿石洞后和进入过夜山洞前的时段中频繁发生。白头叶猴在09:00-10:59和16:00-17:59出现觅食高峰,时间占比分别为41.7%和46.3%;黑叶猴同样在09:00-10:59和16:00-17:59的时间段内发生高频率的觅食行为,时间占比分别为31.3%和38.0%。此外,两种叶猴的觅食时间在大部分时段中的差异并不明显。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石灰岩生境中具有相似的觅食策略,这意味着两种叶猴在取食生态学上可能采取相似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晔 《生命世界》2012,(11):8-15
2012年8月初,应邀同中国科学院生态考察团前往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一起观察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白头叶猴的生态行为,同时了解周围的动植物情况。本次活动,集合了各个类群的专家一同前往,不同领域专家负责一片区域进行调查。而我就负责在隧道附近寻找昆虫的踪迹。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有些自然保护区,你即使走到了它的鼻子底下,也感觉不到进入了保护区,那里到处是农田和村庄。广西崇左县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就给我这样的印象。 不过,你的视线越过老乡家低矮的屋脊,不用望远镜就能看见山那边有一群活蹦乱跳的猴。这群猴长相很奇特,头上有一束白毛,超过身长约三分之一的长尾巴是一半黑一半白。告诉你一绝招,可以根据白头叶猴尾巴上的白毛的多寡确定它的年纪有多大,白毛越多说明它的年龄越大。 白头叶猴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上赫赫有名,它们生活在广西崇左、弄岗等自然保  相似文献   

17.
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母婴关系是婴猴第一次重要的社会体验,对婴猴的生长发育、正常社会行为以及心理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母婴关系研究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深入了解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母婴关系的发展和影响因素,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我们以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岜盆片区的一群野生白头叶猴为研究对象,记录其母婴行为的发生持续时长和发生频次,结合婴猴月龄和性别,探究婴猴月龄和性别对白头叶猴母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婴猴月龄显著影响白头叶猴的母婴关系。随着婴猴月龄的不断增长,母猴对婴猴的保护也随之逐渐减少,表明婴猴的发育是从依赖母猴到逐步独立融入社群的过程。婴猴性别对母婴行为的持续时间无显著影响,但在发生频次上母猴对雌性婴猴的照顾明显多于雄性婴猴。婴猴性别对母婴间的理毛行为、含乳行为均无显著影响,但对怀抱行为具有显著影响。白头叶猴母猴对不同性别的婴猴采取不同的照顾方式,这可能与雄性婴猴和雌性婴猴未来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圈养白头叶猴春季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 年3 ~5 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动物园5 只白头叶猴的行为进行24 h 昼夜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春季圈养白头叶猴一天的活动起于06∶ 00 左右,结束于18∶ 00 或18∶ 30。白天白头叶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取食和移动,平均频次依次是13.79 次、4.75 次和2.18 次。夜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移动和抓挠,平均频次依次是22.13 次、0.43 次和0.26 次。不同个体昼夜活动节律差异很大。其中,移动、理毛、玩耍和其它行为的差异显著。夜间无理毛和玩耍行为,移动行为在夜间21∶ 00, 00 ∶ 30, 03∶00 和04∶ 30 出现高峰。在22∶ 30, 01∶ 00, 02∶ 00, 03∶ 30, 04∶ 30 和05∶30 则出现抓挠高峰。这预示白头叶猴夜间休息时处于一个“轻睡眠”状态。同时,雌雄白头叶猴昼夜移动行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白头叶猴食谱与觅食时间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白头叶猴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环境 ,以树叶为食。对其进行跟踪观察表明白头叶猴有食物 42种 ,其中乔木占 42 .8% ,灌木占 2 6.1 % ,藤本占 2 1 .5% ,草本占 9.6% ,食物组成中树叶占63%— 95% ,果实占 5%— 35% ,花占 0— 6%。白头叶猴有两种觅食方式 ,每天猴群有觅食高峰 2次。白头叶猴觅食的持续时间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比例在一年中有季节性变化 ,表现为夏天低冬天高 ,分别为 1 0 .0 3% (6月份 )— 2 3.2 1 % (1 2月份 ) ,这与食物的丰盛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运用3S技术,以1973年MSS影像和1999年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栖息地26a间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对白头叶猴的影响。结果表明:1973年至1999年间白头叶猴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剧烈,九重山、咘遵和弄官山3片区域内景观斑块平均面积平均减少了34.89%,聚集度平均下降了12.23%;同时景观多样性指数平均增加了14.15%,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增加了31.08%,边界密度平均增加了36.39%,破碎度指数平均增加了64.17%;林地景观类型面积平均减少了18.50%,而农田、居民点等人为景观面积则大幅增加。栖息地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和环境质量的降低,改变了白头叶猴原始的生存环境,将会对白头叶猴的生存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