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武正军  戴冬亮  宁加佳  黄乘明  于海 《生态学报》2012,32(15):4691-4699
2006年3-10月,在广东省罗坑鳄蜥自然保护区利用直接观察法对鳄蜥春、夏、秋3季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春、夏、秋3季各测定了31、71、31个有鳄蜥样方以及50、90、51个对照样方的14种生态因子。利用生态因子对比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各季节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春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和植被盖度,正确判别率为97.5%;夏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溪流宽度和枯枝百分比,正确判别率为94.4%;秋季影响鳄蜥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溪沟底质中沙的含量、植被盖度和可利用食物量,正确判别率为97.6%。在区分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选择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可利用食物量、干扰距离、枯枝百分比、溪水流速、溪沟坡度和溪宽等6个因子,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春、夏、秋3季鳄蜥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76.7%。判别函数的分析表明,春、夏、秋3季鳄蜥的生境选择具有较高的差异性,以判别函数建立的判别分类图表明,春、夏季以及夏、秋季鳄蜥的生境选择重叠较多,而秋季与春季的重叠较少。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大竹园管护站所辖区域内鳄蜥栖息溪沟的林型进行了调查,采用选择指数法研究了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性。共调查了154只鳄蜥的生境特征,并对5种溪沟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灌草)进行了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是非随机的,偏好常绿阔叶林,对竹林接近于随机选择,回避其它林型;鳄蜥选择常绿阔叶林可能与其植被盖度较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关。建议加强对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工作,以更好地保护鳄蜥。  相似文献   
3.
运用3S技术,以1973年MSS影像和1999年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栖息地26a间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对白头叶猴的影响.结果表明:1973年至1999年间白头叶猴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剧烈,九重山、咘遵和弄官山3片区域内景观斑块平均面积平均减少了34.89%,聚集度平均下降了12.23%;同时景观多样性指数平均增加了14.15%,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增加了31.08%,边界密度平均增加了36.39%,破碎度指数平均增加了64.17%;林地景观类型面积平均减少了18.50%,而农田、居民点等人为景观面积则大幅增加.栖息地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和环境质量的降低,改变了白头叶猴原始的生存环境,将会对白头叶猴的生存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3S技术,以1973年MSS影像和1999年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研究了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栖息地26a间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对白头叶猴的影响。结果表明:1973年至1999年间白头叶猴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剧烈,九重山、咘遵和弄官山3片区域内景观斑块平均面积平均减少了34.89%,聚集度平均下降了12.23%;同时景观多样性指数平均增加了14.15%,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增加了31.08%,边界密度平均增加了36.39%,破碎度指数平均增加了64.17%;林地景观类型面积平均减少了18.50%,而农田、居民点等人为景观面积则大幅增加。栖息地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和环境质量的降低,改变了白头叶猴原始的生存环境,将会对白头叶猴的生存产生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鳄蜥生活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2005年,通过野外调查和半自然条件下饲养的方法研究了鳄蜥的生活习性.鳄蜥主要栖息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荫、竹林4种植被类型的山冲溪沟之中.活动季节是4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对食物的种类有一定的选择性.卵胎生,4~5月产仔,双亲无育幼行为.鳄蜥在生长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相似文献   
6.
2005年6—8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36处鳄蜥的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样线调查法,在保护区内鳄蜥分布区随机选取了30条溪沟进行调查,对每处有鳄蜥分布的生境测量了15个相关的生态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回水塘长度和宽度、水源距离、水流速度、栖枝高度、栖枝直径、干扰距离、植被类型、植被盖度等9个生态因子对鳄蜥的生境选择有显著影响,而回水塘底质组成、回水塘水深、栖枝枯活状况、栖枝角度、溪沟类型和溪沟坡向6个生态因子的影响不显著。鳄蜥偏好的生境可归结为:回水塘长度、宽度中等(均为1.0—2.0 m),有位于水源正上方的栖枝,水流速度缓慢,栖枝高度05—1.0 m、栖枝直径≤1.00 cm,干扰距离>500 m,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盖度>60%的生境。建议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重点保护水源林和溪沟两侧的植被。  相似文献   
7.
洗胃法在鳄蜥食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洗胃法是否适用于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食性研究,2006年8~9月我们在广东罗坑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投喂食物,然后再冲洗的方法来检验洗胃法的冲洗效果。结果显示洗胃法对成体和亚成体鳄蜥的总洗出率均高于99.30%,食物个体数的洗出率均高于90.83%,投喂的12种食物都能被洗出。观察发现洗胃之后,对鳄蜥的正常生活没有影响。鳄蜥吃进的实验食物中,未洗出的食物大小与鳄蜥的体长、头宽、体重不相关;食物的洗出效率与鳄蜥的体长、头宽、体重不相关。成体、亚成体洗出和未洗出的食物大小均存在显著差异。未被洗出的食物个体在12种食物中不是随机分布的,体积大的食物比体积小的食物容易被洗出。研究表明,洗胃法适用于鳄蜥的食性研究,并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鳄蜥夏季生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6—8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36处鳄蜥的生境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样线调查法,在保护区内鳄蜥分布区随机选取了30条溪沟进行调查,对每处有鳄蜥分布的生境测量了15个相关的生态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回水塘长度和宽度、水源距离、水流速度、栖枝高度、栖枝直径、干扰距离、植被类型、植被盖度等9个生态因子对鳄蜥的生境选择有显著影响,而回水塘底质组成、回水塘水深、栖枝枯活状况、栖枝角度、溪沟类型和溪沟坡向6个生态因子的影响不显著。鳄蜥偏好的生境可归结为回水塘长度、宽度中等(均为1.0—2.0m),有位于水源正上方的栖枝,水流速度缓慢,栖枝高度0.5—1.0m、栖枝直径≤1.00cm,干扰距离>500m,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植被盖度>60%的生境。建议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重点保护水源林和溪沟两侧的植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