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μ型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物镇痛与成瘾的分子基础。从人脑组织总RNA通过RT-PCR法扩增获得μ型阿片受体的cDNA,将其克隆至pcDNA3.1( )中,转染CHO细胞后筛选单克隆细胞株,检测重组细胞株表达的μ型阿片受体与激动剂慢性作用介导的胞内信号转导能力。通过激动剂慢性作用信号转导分析证实,DAMGO能够明显抑制吗啡慢性给药引起的重组细胞株胞内cAMP水平的上调作用,初步揭示了阿片受体与特异性配体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机制。  相似文献   

2.
μ型阿片受体在阿片类药物镇痛与成瘾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人脑组织总RNA通过一次反转录和两次PCR法扩增获得 μ型阿片受体的cDNA ,将其克隆至pcDNA3 1 (+)中 ,转染CHO细胞后 ,筛选单克隆细胞株并制备膜受体 ,检测重组细胞株表达的 μ型阿片受体与特异性配体的结合能力 .通过饱和性结合和竞争性结合试验证实 ,重组细胞株表达的 μ型阿片受体与天然的 μ型阿片受体具有基本一致的生物学特性 ,为进一步研究阿片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池志强 《生命科学》1998,10(2):90-93
阿片受体研究自1992年δ受体克隆成功,发展迅速,1993年μ、k受体也克隆成功。1994年发现阿片孤儿受体ORL-1,1995年即找到了ORL-1的内泊性本体Nociceptin。1996年成功地应用基因敲出技术制成缺乏μ受体基因的小鼠,证明吗啡镇痛及成瘾形成通过μ受体。1997年又发现了μ受体内源性配体endomorphine-1和endomorphine-2,我国学者研究成功的羟甲芬太尼的八  相似文献   

4.
1992年克隆出阿片δ受体后,已从不同种属的动物克隆出了阿片受体的三个亚型μ、δ和k受体。最近法国Kieffer实验室的Matthes等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基因敲出技术繁育成功了一个μ阿片受体缺陷的种系小鼠。这种小鼠除无出阿片受体外,生长、发育、生殖和活动周期等与正常小鼠无异,且小鼠的δ和k受体的数量和分布、内源性阿片肽的表达和对热刺激的敏感性都与正常小鼠无异。给予该小鼠吗啡,无镇痛、位置偏爱和身体依赖性作用,给予纳洛酮也不出现撤药综合征。给予δ受体的选择性激动剂也无镇痛作用。说明吗啡的镇痛、位置偏爱和身体依赖性作用由μ受体介导,而与δ和k受体无关。  相似文献   

5.
陈必义 《生命科学》1997,9(1):37-39
1992年克隆出阿片δ受体后,已从不同种属的动物克隆出阿片受体的三个亚型μ,δ,和κ受体。最近法国Kieffer实验室的Matthes等利用小鼠胚胎干细胞基因敲出技术繁育成功了一个μ阿片受体缺陷的种系小鼠,这种小鼠除无μ阿片受体外,生长,发育,生殖和活动周期等正常小鼠无异,且小鼠的δ和κ受体的数量和分布,内源性阿片肽的表达和对热刺激的敏感性都与正常小鼠无异。给予该小鼠吗啡,无镇痛,位置偏受和身体依  相似文献   

6.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阿片受体和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ang GD  Zhao ZQ  Li CQ 《生理科学进展》1997,28(4):311-316
阿片及阿片受体与外周神经系统镇痛机制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已在受体的分子结构、形态学、分子药理学、离子通道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μ、δ、κ阿片受体分子结构上的部分差异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功能特征。三种受体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分布的比例不同,但都能介导细胞Ca^2+通道的抑制和K^+电流增加及减少。阿片受体和通道之间由多种第二信使系统偶联。分子药理学研究表明它们还存在亚型受体  相似文献   

7.
阿片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阿片肽研究已有20多年历史,1962年中国学者提出脑内存在吗啡有效作用位点的创见。70年代期间,先后发现各类阿片受体以及脑啡肽、β-内啡肽和强啡肽等阿片肽。90年代初,各类阿片受体的基因 克隆成功,随后又发现了孤啡肽,当前阿片肽研究正在继续。阿片受体的基因剔除、计算机的模拟结构分析、阿片类物质的镇痛与成瘾机制、寻找新的阿片肽及受体的基因克隆等均在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人们已成功克隆了μ,δ和κ三种经典阿片受体的基因。最近克隆的孤儿(orphan)受体,其结构特征与阿片受体基本相同,并有高度的同源性,又被称为阿片受体样受体(opioidreceptorlike,ORL1)。进一步通过药理学特性的研究,提出每一种受体可能有不同的亚型,并发现了一些新型的ε、λ、ι和ζ阿片受体,而σ受体药理学特性与其它阿片受体明显不同,应不属于阿片受体的范畴。1.阿片受体1.1 μ受体亚型μ(MOR1)受体的基因与编码δ、κ受体和ORL1受体的基因大约有50%~70%的同源性。μ受体的两种剪接变异体(…  相似文献   

9.
提取大鼠脑组织总RNA,通过逆转录巢式PCR,扩增μ型阿片受体全长cDNA,克隆至pMD20-T载体中,测序鉴定,纠正点突变后,经酶切连接克隆入pIRES2-EGFP中,测序及酶切结果表明μ基因正确,μ-pIRES2-EGFP质粒构建成功.用脂质体法将μ-pIRES2-EGFP转染入HEK293细胞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转染细胞可以观察到绿色荧光,应用免疫组化荧光可以观察到μ基因的高强度表达.  相似文献   

10.
阿片受体研究自1992年δ受体克隆成功;发展迅速,1993年μ、κ受体也克隆成功。1994年发现阿片孤儿受体ORL-1,1995年即找到ORL-1的内源性配体Nociceptin(OrphaninFQ)。1996年成功地应用基因敲出技术制成缺乏μ受体基因的小鼠,证明吗啡镇痛及成痛形成通过μ受体。1997年又发现了μ受体内源性配体endomorphine-1和endomorphine-2。我国学者研究成功的羟甲芬太尼的八个立体异构体合成,发现F-9202和F-9204是当前μ受体选择性最高的配体。计算机模拟μ受体三维结构及定点突变工作证明Tyr-148及His-319是羟甲芬太尼的结合位点。这些进展反映了当前神经分子药理研究的动向。  相似文献   

11.
为应用猕猴和树鼩动物模型研究毒品成瘾对神经/免疫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对大麻素及阿片受体在正常猕猴和树鼩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表达进行初步确定.采集正常猕猴和树鼩新鲜组织(皮质、小脑、脑干、海马、脊髓、脾脏),应用半定量逆转录PCR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大麻素与阿片受体mRNA在猕猴和树鼩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猕猴脑部各区包括脾脏均表达大麻索受体1(CNR1),而大麻素受体2(CNR2)只表达于脾脏内.三类阿片受体中,mu(μ)受体表达最为广泛,在以上各组织中均有表达;delta(δ)受体表达的组织最少,只在海马表达;kappa(κ)受体表达介于两者之间,分别在皮质、小脑、脑干、脊髓中表达.在树鼩组织中,CNR1和CNR2表达于整个大脑重要脑区中,且CNR1表达量高于同一区域内CNR2表达的鼍:脾脏中CNR2的表达较高,而CNR1不表达.三类阿片受体只有检测到μ受体在脑部与脾脏表达,且在各个脑区的表达量明显高于脾脏的表达量;δ体和κ受体在被检各个组织中均无表达.总体而言,两种大麻素受体在猕猴和树鼩体内表达情况与人类和鼠的情况类似,而三类阿片受体在猕猴体内表达情况与人类吏为接近.猕猴和树鼩可能可用于人类毒品成瘾的研究;猕猴在某些神经受体的表达更接近人类,其在研究毒品成瘾的机理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吸烟及尼古丁成瘾与肺癌发病关系密切;但尼古丁及其致癌衍生物的作用机理尚未阐明。最近发现,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细胞株的胞膜上均能表达高亲和性的μ、δ和κ阿片受体、左旋尼古丁受体,以及α-环蛇毒素受体。这些受体的数目等于甚至多于它们在哺乳动物脑中所表达的数量。给予尼古丁  相似文献   

13.
δ阿片肽受体分子药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已成功地克隆出δ、μ、κ阿片受体 ,均属G蛋白偶联受体 ,有 6 5 %同源序列 ,仅 35 %序列决定其特异性。阿片受体最大的同源区是跨膜区 (transmembrane ,TM)和细胞内环 ,变化最大的区域在细胞外环及其氨基、羧基末端。近年来应用反义核酸技术、基因剔除、构建嵌合受体、基因定位突变、截短或缺失氨基酸突变等方法对阿片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1 .内源性与克隆δ阿片受体δ阿片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 ,但在不同的脑区其分布密度不同。体内药理学实验证明 ,δ阿片受体有两种亚型δ1和δ2 [1] ,但是其亚型没被…  相似文献   

14.
Maneckfee和Minna应用特异的放射性配基受体亲合实验,发现多种肺癌细胞株均可表达高亲合性的μ、δ、κ型阿片受体,也能表达烟碱和α-银环蛇毒受体。培养液内加入阿片肽和烟碱后,肺癌细胞的cAMP含量降低,说明这些受体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发现,肺癌细胞还能表达多种具有免疫活性的阿片肽,如β-内啡肽、脑啡肽及强啡肽。在培养体系内加入1~100 nmol/L的μ、δ、κ阿片受体激  相似文献   

15.
脑内阿片受体PET成像及其在痛与镇痛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内阿片受体在痛与镇痛中的作用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目前在体定量检测脑内相关分子参与神经信号转导的唯一途径。本文在简要回顾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的发现、生理功能及其脑内分布的基础上,对已应用或有望应用于人体的阿片受体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示踪剂及其在PET成像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并对阿片成像结果所反映的神经机制进行解读。鉴于脑内阿片受体在介导痛与镇痛中的重要作用,文中着重就近年来有关痛与镇痛的脑内阿片受体PET成像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阿片成瘾机制研究进展及治疗展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Wang B  Luo F  Han JS 《生理科学进展》1998,29(4):295-300
关于阿片类药物成瘾机制的研究是药物成瘾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从参与阿片成瘾的神经递质系统及其相互作用、不同阿片受体在成瘾过程中的作用、学习记忆与阿片成瘾的关系、成瘾性药物的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阿片类药物成瘾治疗和预防和新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靶向层黏连蛋白受体(LR)基因的小发卡RNA(sh RNA)慢病毒表达载体,鉴定其对LR的抑制效果,并筛选LR稳定抑制的He La细胞株。方法:设计针对LR的sh RNA序列,将此序列和H1启动子克隆入含有EGFP报告基因的p Lenti6/v5慢病毒表达载体,通过病毒包装、细胞感染、抗生素筛选获得稳定细胞株,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筛选得到的稳定细胞株中LR的表达水平。结果和结论:构建了含有LR靶向sh RNA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成病毒后感染He La细胞,经抗生素筛选后获得了稳定抑制LR的细胞株;筛选后的细胞均可观察到报告基因EGFP的表达;经m RNA和蛋白水平检测,LR-sh6和LR-sh7均可显著抑制He La细胞株中LR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方园 《生理科学进展》1995,26(2):137-140
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在行为学、细胞受体、受体后第二信使以及脑内Fos蛋白的诱导表达等多个水平,对ACTH的中枢抗阿片镇痛效应、作用机制以及作用部位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结果表明,ACTH在脊髓水平可以对抗阿片μ和δ受体介导的镇痛,不对抗K受体所介导的镇痛。进一步研究表明,ACTH的这一效应可能不是直接发生在阿片受体上的对抗,而是在受体的cAMP和Ca^2+信使通路上与阿片相互作用发生在阿片受体上的对抗,  相似文献   

19.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抗mu和Kappa型受体介导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霄虹  王晓京 《生理学报》1990,42(3):219-225
以往的资料表明,八肽胆襄收缩素(CCK-8)能对抗阿片镇痛,本实验进一步分析 CCK-8对抗哪一类型阿片受体激动剂的镇痛作用。给大鼠脊髓蛛网膜下腔(I.T.)注射 CCK-8(剂量4ng到1.0μg)既不产生痛敏也不产生镇痛。I.T.注射特异性的μ受体激动剂 PL01710 ng 或 k 受体激动剂 NDA P500 ng 引起的镇痛作用可被注射 CCK-8 4ng 所对抗。而L.T.注射δ受体激动剂 DPDPE(6.5,13.0和26.Oμg)引起的镇痛作用不能被 CCK-8(4ng,40ng I.T.)所对抗。但 CCK-8对抗 PL017和 NDAP 镇痛的作用可被 I.T.CCK 受体拮抗剂 proglumide(3μg)所翻转。以上结果表明,I.T.注射 CCK-8可有效地对抗μ和 k 受体介导的镇痛,并且这种对抗作用是经 CCK 受体介导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hTNF受体在BHK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hTNF—α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两种人肿瘤坏死因子(hTNF)受体hTNFR55和hTNFR75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cDNA3、pDR2以及pXJ41中,以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BHK细胞,用[125I]TNFα筛选出阳性克隆,并进一步鉴定了表达两种hTNFRs的细胞株;反转录(RT)PCR和ELISA结果表明两种hTNFRs在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水平均获得了表达。但hTNFα不能引发这些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合野生型hTNFα及其突变体R2K的细胞毒活性和体内毒性的测定结果,利用这些细胞株进一步测定了突变体hTNFαR2K和野生型hTNFα分别与两种受体的竞争结合活性,从而为两种受体以及hTNFα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