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手术和开腹胆囊手术对于术后肠黏连的影响,对比两种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选取在我院接受胆囊手术治疗的196例病患,根据术式分成开腹组和腹腔组,每组均为98例患者,对比分析组间手术指标以及术后出现肠黏连的情况,同时观察手术前后患者消化道生存质量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手术耗时(123.57±4.65 min)长于开腹组,术中出血(27.52±5.69 mL)、胃肠功能恢复用时(18.03±3.51 h)、术后住院时间(4.51±1.03)、肠黏连发生率(10.20%)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前GLQI评分相仿(P0.05),术后GLQI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术前(P0.05),且腹腔镜组术后GLQI评分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胆囊手术不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短,而且术后肠粘连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非甾体抗炎药的超前镇痛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入院行骨科手术的各类骨折患者。记录每名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骨折类型和部位,手术和麻醉方式,镇痛治疗方案,术前和术后疼痛评分,心理评分,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名行骨折手术患者,分为超前镇痛组(n=115)和对照组(n=126),超前镇痛组术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主要为帕瑞昔布、塞来昔布)进行镇痛,对照组术前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镇痛,两组术前疼痛评分无显著性差异。超前镇痛组和对照组在术后6 h、12 h、48 h、72 h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满意度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前镇痛组心理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满意度较高。结论:非甾体抗炎药超前镇痛运用于骨科手术中,能够有效缓解手术切口疼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对骨科手术术后的患者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对运动痛及功能恢复的疗效研究.方法:60例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氟比洛芬酯(试验组),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6、12、24h记录VAS评分、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胃肠道出血、呼吸抑制等)、夜间静息疼痛情况、术后第48h-72h运动痛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24h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也较少(P<0.05),第48h-72h之间实验组运动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时照组(P<0.05)、且夜间静息疼痛实验组比对照组要轻(P<0.05 o结论:氟比洛芬酯镇痛效果好,尤其是对运动痛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阿片类,不良反应少,更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三重措施预防为基础,联合非阿片镇痛药复合静脉全麻在行鼾症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鼾症手术男性病人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吸入麻醉组(inhalation group, IHLA组)和静脉麻醉组(intravenous group, TIVA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三重措施预防恶心呕吐,IHLA组采用以舒芬太尼为基础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TIVA组以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镇痛基础上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评估两组病人恶心呕吐危险系数,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6~8 h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及病房24 h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补救用药用量。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恶心呕吐风险评分、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期补救用药量人数无显著差异(P>0.05);IHLA组在PACU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9.5%,TIVA组发生率为18.9%,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IHLA组病房24 h恶心呕吐严重程度高于TIVA组,两组术后需要补救应用抗呕吐药物用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三重措施预防为基础,与吸入麻醉相比,非阿片类镇痛药复合静脉麻醉可以减少肥胖病人鼾症手术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降低围术期风险,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5.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25例,根据患者最终选取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57),观察组给予腹腔镜手术,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切除数目、术中出血量等,检测两组手术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IL-6水平;随访患者术后5年生存情况和癌症治疗功能总体评价量表(FACT-G)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淋巴结清除数目分别为(224.19±45.28)min和(24.59±3.01)枚,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301.02±40.47)m L、(2.19±0.50)d和(17.01±5.11)d,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 IFN-γ、TNF-α和IL-6分别为(40.01±9.91)pg/m L、(17.30±6.43)pg/m L和(14.01±4.22)pg/m 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IL-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94%、87.10%和80.6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3年和5年FACT-G评分分别为(65.37±10.03)分、(75.28±12.13)分和(84.46±12.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手术在宫颈癌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对患者全身免疫系统干扰小,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6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舒芬太尼组(S组):舒芬太尼+异丙酚,瑞芬太尼组(R组):瑞芬太尼+异丙酚.记录病人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时、气管插管后即刻、气腹前、气腹(CO2压力达12cmH2O)后1、30、60min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的SBP、DBP、HR、PErCO2;并观察记录病人术毕的清醒恢复时间及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R组在麻醉诱导时、气管插管以及拔除气管导管后5min血液动力学变化较S组明显(p<0.05或0.01),R组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早于S组(p<0.05),S组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R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舒芬太尼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与瑞芬太尼比较在麻醉诱导时及术毕气管拔管时具有较高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在麻醉过程中的平稳性二者无显著差异,舒芬太尼在术后疼痛控制方面优于瑞芬太尼,而瑞芬太尼在术后意识恢复上优于舒芬太尼.  相似文献   

7.
《蛇志》2020,(1)
目的探讨乳腺癌ERAS围手术期疼痛变化的规律。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2018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98例按乳腺癌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流程实施围手术期管理的乳腺癌患者为ERAS组,回顾性收集2015年7~10月按常规围手术期管理的乳腺癌手术患者99例作为传统组。通过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并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疼痛程度、疼痛部位及疼痛性质的影响。结果 ERAS组术后6、24、48 h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ERAS组不同手术方式的乳腺癌患者术后2、24 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2 h疼痛评分由高至低依次为保乳+腋清、保乳+SLNB、全切+SLNB及全切+腋清;术后24 h疼痛评分由高至低依次为保乳+腋清、全切+SLNB、保乳+SLNB及全切+腋清。两组乳腺癌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部位和疼痛性质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ERAS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止痛效果优于传统术后止痛,不同手术方式的乳腺癌术后疼痛变化规律有所不同,乳腺癌ERAS围手术期疼痛的管理需要实施个体化的镇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麻醉前和术中持续吸氧对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初产妇100例,将其随机分为面罩吸氧组和空气吸入组(对照组)。吸氧组于术前30 min及术中通过面罩全程给氧,吸入氧浓度为60%,空气组则不给予特殊处理。检测和比较两组产妇不同时点的心率、血压及SpO2的变化,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氧饱和度,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产妇血气以及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各时间点心率、血压、SpO2、手术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氧饱和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吸氧组术后6 h、12 h、24 h的VAS评分分别为(4.07±0.10)、(2.13±0.12)和(0.42±0.0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0±0.11)、(4.02±0.13)及(1.10±0.22)(P0.05)。吸氧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产妇血气氧分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前和术中持续吸氧能显著减轻椎管内麻醉下剖宫产术后疼痛,同时有效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负荷量和维持量两种右美托咪定给药方案对泌尿外科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作用,研究右美托咪定用药的更优化方案。方法:将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入两组。负荷量组在麻醉诱导时10 min内泵注右美托咪定1μg/kg。维持量组从麻醉诱导开始至手术结束持续以0.4μg/kg/h的速度输注右美托咪定。采用丙泊酚(1.5-2mg/kg)和芬太尼(2-4μg/kg)进行全麻诱导。麻醉维持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记录苏醒期最大Ricker镇静-躁动评分和咳嗽的分级。记录从时间零点到对语言指令有反应的时间和苏醒期的缺氧(Sp O290%)、喉痉挛等其他并发症的情况。在术后恢复室,记录残余镇静(入ICU时镇静-躁动评分≤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00分数字分级评分法)和恶心呕吐评分。术后24 h用15项问题的恢复质量问卷评估患者。结果:负荷量组苏醒期躁动评分为4(3-7),维持量组为4(3-4),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47)。负荷量组停药至呼之睁眼时间为19.4±8.1 min,S组为16.8±5.6 min,但无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统计学均无差异。结论:与单次负荷量注射相比,维持量泵注方案更有利于减轻后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后的苏醒期躁动,且不会引起苏醒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理论上联合使用不同机制镇痛药较镇痛药单独使用镇痛效果更完善,在妇科、骨科等手术中已有结论;笔者观察比较腹腔镜结肠手术术使用单一止痛药及联合使用不同机制镇痛药在术后镇痛的效果以及各自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择期腹腔镜结肠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使用地佐辛+氟比洛酚酯行术后镇痛为多模式镇痛组;B组使用地佐辛行术后镇痛;C组使用氟比洛酚酯行术后镇痛。记录每组术后4、8、12、24 h视觉模糊评分(VAS)及术后不良反应包括嗜睡、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4 h、8 h的VAS评分低于B、C两组,差异有显著性,A组无嗜睡及躁动发生,发生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低于B、C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地佐辛+氟比洛酚酯联合用药可安全有效应用于腹腔镜结肠手术术后镇痛,是一种有效的多模式术后镇痛方式,在减弱疼痛的放大效应及对中枢神经的作用两方面起效,因而较单独使用地佐辛及氟比洛酚酯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低于单独使用地佐辛及氟比洛酚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全身麻醉下达芬奇机器人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200例老年患者,将其按照术式分为研究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研究组选择达芬奇机器人开展手术,对照组选择常规腹腔镜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排气时间、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及抑郁情况、术后疼痛度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比较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术后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其手术时间、总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2)术后研究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3)术后24 h及48 h研究组疼痛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4)研究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00%(P<0.05)。结论:全身麻醉下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对老年患者实施腹部手术可行性较好,能够显著减小对患者的创伤,加快其术后康复,同时还能够降低其术后不良情绪和并发症发生,提高其自我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O型臂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采用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术后疼痛、功能改善等。结果:患者术前VAS7.5±1.2,ODI(%)62.7±16.0,术后6个月VAS1.6±1.9,ODI(%)32.1±24.3,治疗效果明显,且无严重并发症,少数短期并发症可恢复。结论:O型臂引导下经皮椎间孔镜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外科联合进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因妇科疾病合并普外科疾病而需行联合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5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因单一妇科疾病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例1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日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也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30 92)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0±8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0±10)h、(3.7±1.5)d,对照组分别为(19±10)h、(3.5±1.3) 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普外科联合进行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波理疗对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进行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按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和研究组(n=60)。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换药治疗,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微波理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指标[肠鸣音恢复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腹胀、切口疼痛]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切口愈合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8.19±3.57)h、(7.12±1.03)d、(21.42±3.54)h、(12.17±4.03)d,均短于对照组的(21.36±4.26)h、(8.09±1.36)d、(23.19±4.63)h、(14.39±4.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VAS评分为(3.56±1.05)分,低于对照组的(4.78±1.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腹胀、切口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为3.33%、8.33%、10.00%、16.67%,均低于对照组的16.67%、28.33%、23.33%、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功能的得分以及总分为(48.31±5.03)分、(46.39±4.87)分、(49.33±4.42)分、(187.97±12.2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4.15±4.26)分、(42.17±5.02)分、(45.02±3.94)分、(174.02±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得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波理疗可有效促进阑尾炎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齿状突骨折不同术式的疗效,从而指导后期临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齿状突骨折26例,对比观察前、后路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数字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等指标。结果: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手术时间105.7±35.3 min、出血量62.1±18.5 mL、平均住院时间7.0±1.9天、疼痛数字评分3.6±1.7分、NDI 24.3%±11.7%,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时间148.2±36.2 min、出血量338.4±143.3 mL、平均住院时间11.2±2.1天、疼痛数字评分5.1±1.4分、NDI33.6%±13.4%。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平均住院时间短、疼痛数字评分低、对颈椎活动功能影响小等优势,而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具有手术适应范围广、手术操作难度小等优势,而其对颈椎活动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纳洛酮硬膜外应用对胃癌术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效果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1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患者均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术后采用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试验组于术后硬膜外注入小剂量纳洛酮,对照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对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4 h、8 h、12 h、24 h)疼痛程度进行评分,对比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胃动力恢复时间,镇痛泵药物消耗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4 h,试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8 h、12 h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有显著上升(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均远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4 h,试验组与术后1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24 h疼痛评分与术后12 h分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试验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肛门排便时间、胃动力恢复时间、镇痛泵药物消耗量、芬太尼用量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27%)远远低于对照组(2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纳洛酮硬膜外应用方法辅助术后镇痛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技术在诊治妇科疾患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450例各类妇科疾患患者,并与同期行开放手术的284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73.4± 54.3 min)及术中出血量(107.4± 97.9 mL)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121.8± 65.7 min,188.6± 217.0 mL),而术后排气时间(12.2±8.6 h)及术后住院时间(5.4±2.3 d)均短于开放手术组(16.8±12.1 h,9.8±4.8d),腹腔镜组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8.80%),并且患者的满意度(94.67%)也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82.39%).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妇科疾患,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并且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舒芬太尼联合昂丹司琼静脉术后镇痛应用妇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全麻术后患者进行随机抽样,选取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1.0 mg芬太尼联合8 mg昂丹司琼镇痛,实验组予以100μg舒芬太尼联合8 mg昂丹司琼镇痛。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结果:对比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镇静评分、疼痛评分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持续静脉予以舒芬太尼联合昂丹司琼,能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诊手术室应用音乐干预护理痔疮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痔疮手术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音乐干预,观察2组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及疼痛的发生情况,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患者焦虑情况.结果:试验组实施干预后,心率、血压、血浆皮质醇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干预后g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门诊痔疮手术患者采用音乐干预,能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减少术中并发症,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术式对术肾肾功能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行经后腹膜途径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例26。男16例,女10例。随访时间>1年的有18例。年龄40-70岁。肾细胞癌23例,肾嫌色细胞癌2例,肾平滑肌瘤1例。肿瘤直径2.6-3.2cm,平均2.9cm。所有患者术中阻断肾动脉,剪刀切除肿瘤。术中肾动脉阻断时间20-30min,平均26.4分钟。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月、术后1年测定双肾显像、血清肌酐、血清胱抑素。结果:18例患者术肾术前GFR及占总GFR的比例分别为53.2±7.8 ml/min和50.7±3.6%,术后两周GFR及占总GFR的比例分别为31.2±8.9 ml/min和35.8±5.8%,术后3月GFR及占总GFR的比例分别为34.7±8.6 ml/min和38.4±5.3%,术后1年GFR及占总GFR的比例分别为41.1±9.7 ml/min和43.2±6.2%。血清肌酐及血清胱抑素术前术后对比因为受对侧肾功能的影响不能反映对分肾功能的影响。结论:LNSS术式对于直径小于4cm的肾早期肿瘤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