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2021年5月在重庆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到3号小狭口蛙标本,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云南小狭口蛙(Glyphoglossus yunnanensis),属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本文给出了这3号标本的17项外形特征测量值,并描述了其生境特征。对10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云南小狭口蛙种群相关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树表明,重庆武隆标本与云南小狭口蛙产地标本序列聚在一起,且其间的遗传距离为0.6%,远远小于小狭口蛙属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重庆武隆的这一分布点,使得对云南小狭口蛙在我国分布的认知往东北延伸了超过350 km。云南小狭口蛙在重庆武隆的分布新记录能帮助理解该物种潜在分布区以及谱系地理。  相似文献   

2.
云南昆明地区三种蛙皮肤显微结构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昆明地区的多疣狭口蛙、昭觉林蛙及黑斑蛙的背腹皮肤切片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尤其对它们皮肤腺体的类型和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表明:多疣狭口蛙皮肤比昭觉林蛙及黑斑蛙皮肤含有更多的腺体,尤其是颗粒腺比后两者含量更为丰富,并且在皮下存在许多腺体团,背腹皮肤较后者厚.昭觉林蛙皮肤较黑斑蛙的含有更多的颗粒腺和粘液腺.3种蛙的背部皮肤都含有色素细胞,而除了在多疣狭口蛙雌性腹部观察到少量色素细胞外,另两种蛙在腹部皮肤中均未见色素层.相比之下,昭觉林蛙和黑斑蛙皮肤结构较相似,两者同多疣狭口蛙在皮肤腺体分布及数量上差别较大,这也体现了三者不同的生态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3.
北方狭口蛙[Koloula borealis(Barbour)]俗名“雨蛙”,它们在每年雨季产卵,平时钻入地下。产卵于雨水临时积成的水洼中,发育迅速(李汝琪,1934)。在自然条件下,从产卵到变成小蛙;约需21天。关于北方狭口蛙的个体发育,李汝祺教授曾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扬州地区北方狭口蛙繁殖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方狭口蛙(Kaloulaborealis)是扬州地区分布不多的两栖类动物,每年在5—8月活动,在阵雨或暴雨后的暂时积水坑中,能见到活动或听到叫声。1985年曾对北方狭口蛙的繁殖、发育等活动进行初步观察,现报道如下:形态北方狭口蛙雌、雄个体基本相似,背面为灰土黄褐色,腹面淡肉红白色,稍带土黄褐色。雄蛙咽下有银白色外声囊,头部短小,略呈三角形,躯干部宽与长相近,头与四肢都很短小,跟躯干部比例不相称。咽侧淡黄色,密布黑色斑点。雌蛙头部钝圆,躯干部宽是长的3/5,比雄蛙相称,四肢亦比雄蛙稍粗,咽侧深黄色,黑色斑点比雄蛙显著。配对扬州地区的北方狭…  相似文献   

5.
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 pulchra Gray)过去研究的较少。笔者于1961—1964年和1979年在学校内对其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花狭口蛙平时居于土中,多在湿度大(湿度75—94%)的时候外出觅食,尤其是在雨前蚂蚁成群活动的时候,更为活跃;平日以黄昏至晚22时为多。白天出来活动的蛙,除极少数外,都不进行捕食。该蛙捕食多在道路上、路旁及其附近的光地上;一般不在草地和杂草丛生的  相似文献   

6.
多疣狭口蛙昆明种群雌雄配对行为及形态适应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和比较采自昆明东北郊的24对抱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verrucosa)标本,同时野外观察其繁殖行为。配对雌雄蛙的体长、体重和头宽3个形态特征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5;择体长和体重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蛙体长选择和雌雄蛙体重配对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雌蛙选择雄蛙体长为自身体长的(81·8±5·7)%、体重为自身体重的(53·1±10·7)%的个体为最适配偶。雌蛙选择体长较长而体重较轻的雄蛙作为配偶,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空间(雄性胸腹部皮肤腺长度,雌雄抱对时泄殖孔位置等)配对关系。多疣狭口蛙属于雌性选择模式,即雄蛙鸣叫,雌蛙受吸引,主动接近雄蛙,如果雄蛙条件适合则形成配对。  相似文献   

7.
多疣狭口蛙不同繁殖时期皮肤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及HE染色,对多疣狭口蛙不同繁殖时期背腹皮肤结构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发现:多疣狭口蛙3个不同繁殖时期皮肤结构无明显变化,其背部腺体要比腹部发达.尤其是颗粒腺,比腹部丰富.背部皮肤的色素层也比腹部发达.繁殖前期、繁殖中期粘液腺含量比繁殖后期略微多.  相似文献   

8.
测量和比较采自昆明东北郊的24对抱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标本,同时野外观察其繁殖行为。配对雌雄蛙的体长、体重和头宽3个形态特征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5;择体长和体重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蛙体长选择和雌雄蛙体重配对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雌蛙选择雄蛙体长为自身体长的(81.8±5.7)%、体重为自身体重的(53.1±10.7)%的个体为最适配偶。雌蛙选择体长较长而体重较轻的雄蛙作为配偶,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空间(雄性胸腹部皮肤腺长度,雌雄抱对时泄殖孔位置等)配对关系。多疣狭口蛙属于雌性选择模式,即雄蛙鸣叫,雌蛙受吸引,主动接近雄蛙,如果雄蛙条件适合则形成配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规律和形态学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鉴别和定位雌雄各6只北方狭口蛙食管、贲门、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的5-羟色胺细胞。结果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幽门部,胃体和十二指肠其次,贲门最低。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从食管至直肠呈”V”形分布,胃幽门部为比值的最低点。食管、贲门和肠道各段的5一羟色胺细胞以开放型细胞为主,胃体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数量几近相等,胃幽门部以闭合型细胞为主。结论北方狭口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型和形态学特点与其他两栖动物既有相同点,也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食性和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四川狭口蛙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狭口蛙(Kaloula rugifera)是我国的一种特有蛙类,过去对生态习性只有简要记叙,对繁殖习性却至今尚无详细报道。我们于1965—1966、1979—1981年以成都市四川医学院校园为主,对生态习性及产卵习性等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敍述了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Barbour)鳃和肺的发生,发展及在变态过程中的变化。这里所研究的间题可以说是著者在1934年工作的继续。当时李汝祺氏曾对这种蛙的早期发育做了观察,发现它的交配和产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本地的一般其他蛙类有所不同;它的繁殖季节是从6月中旬开始,到了8月底即告结束。这个时期正是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雨季,雨水的积存使地面上形成很多比较浅的水洼;就是原有乾的沟渠也为积水所填满。狭口蛙就产卵在这些水洼和沟渠里面。这样的自然环境当然  相似文献   

12.
应用Grimelius银染法观察北方狭口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并统计分析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结果表明,消化道嗜银细胞可分为开放型细胞和闭合型细胞,两者的比值变化范围为0.20~0.49,从食管至直肠都以闭合型细胞为主。分布密度食管和胃体最高,空肠最低。北方狭口蛙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和分布密度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产泽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昌祥  姜书庭 《遗传》1983,5(3):27-28
关于无尾两栖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国外 已有不少报道〔5.87,但国内仅报道了金线蛙、中 华大蟾赊、我国北方狭口蛙、北京产中国林 蛙[i,al滇蛙、牛蛙、昭觉林蛙及华西雨蛙[37等少 数几种。Kuromoto[6,曾分析了日本产泽蛙4个 不同亚种的染色体组型,而中国产泽蛙的染色 体组型至今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分析了中国产 泽蛙的染色体组型。  相似文献   

14.
1977年在云南河口大围山,1979年在勐腊、屏边调查时,采到2雄4雌及2雌性次成体蛙属标本。经研究鉴定是一新种,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滇南臭蛙Rana tiannanensis,新种(版图)  相似文献   

15.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葡聚糖凝胶层析、酶联免疫等实验方法,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繁殖前期、繁殖期、繁殖后期的皮肤分泌物进行初步的成分分离,并对其不同时期皮肤分泌物成分中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及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 LH)进行了免疫检测和定量比较.结果 表明:多疣狭口蛙皮肤分泌物中FSH的含量在其繁殖前期处于三个时期中的最高,繁殖期次之,繁殖后期最低;而LH则是在繁殖期含量最高,繁殖前期含量略偏低,到繁殖后期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北方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分布于我国北方数省,其交配与产卵季节随雨季迟早而定(刘承剑和胡淑琴,1961)。在北京,一般在7,8月间大雨的晚间产卵,受精卵往往在雨水所形成的临时性水坑干涸之前即完成变态,俗称“雨蛙”(亦称气鼓子)。据李汝祺(Li Ju-chi,1934,1935)报道,此蛙的特征是适应性强、发育异常迅速。在24—28℃的气温下,15天即完成变态,系发育生物学研究的良好试验材料。本文作者通过外周血液培养法(吴政安和杨慧一,1980)和骨髓直接法首次分析了北方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8(2n=28)个,可配成14对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北方狭口蛙的个体发育的研究,李汝祺曾在1934年发表过有关早期胚胎发育的观察(Li Ju-Chi,1934)。1958年江先群与李汝祺(1958)又发表了有关鳃和肺的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随后在1959年林志春与李汝祺(1959)又做了食物对其消化系统发育影响的分析。在所有这些研究中,作者们一再指出,如果从形态、生理和生态三位一体的角度来研究个体发育,任何器官的发生与变化都是有其适应的意义的。而作为把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材料,北方狭口蛙是相当适合的,因为它发育速度不仅快,而且它在发育上所需要的条件也很特殊(Li Ju-chi,1934)。  相似文献   

18.
张庆  杨颖  李明会  周伟  杨炳辉 《四川动物》2007,26(2):382-385
作者比较了采自昆明东北郊的滇蛙Rana pleuraden、昭觉林蛙Rana chaochioensis、华西蟾蜍eufo andrewsi和云南小狭口蛙Calluella yunnanensis的蝌蚪。结果表明,4种蝌蚪口部形态、尾形、出水孔和肛管开口位置在第Ⅰ、Ⅱ期稳定。滇蛙蝌蚪唇齿式为Ⅰ:1—1/1—1:Ⅱ;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尾末端尖、短。昭觉林蛙蝌蚪唇齿式为Ⅰ:2—2/1—1:Ⅲ;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尾末端为尖、短。华西蟾蜍蝌蚪唇齿式为Ⅱ/Ⅲ;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正中,尾末端钝,几乎呈半圆。云南小狭口蛙蝌蚪无唇齿及唇乳突,口位于吻端,口缘膜状,口部马蹄形,出水孔位于腹部后端中线处;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正中;尾末端尖,细长。肛管在下尾鳍基部的开口位置可作为蝌蚪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气候温暖潮湿,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佳栖息环境。蛙和蛇是这里两个很重要的类群。有关海南脊椎动物鸟和兽的资料还能找到一些,而有关两栖爬行动物的却非常少。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上海复旦大学动物学教授黄正一先生。黄先生告诉我,海南已经记录到39种两栖类和104种爬行动物。其中海南疣螈、细刺蛙、脆皮蛙、海南湍蛙、小湍蛙,海南溪树蛙、鳞皮厚蹼蟾、眼斑小树蛙、海南拟髭蟾等9种两栖类和海南蛇蜥、海南脊蛇、粉链蛇和费氏花龟等4种爬行动物为海南岛独有。海南蛇的种类极多,蟒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水蛇、滑鼠蛇等大量栖息在海南岛中西部山区的热带丛林中。近年海南岛的两栖爬行动物新种和新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发现弄岗狭口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6月,在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3°21′41″N,104°50′26″E,海拔1 300 m)采集到无尾目(Anura)姬蛙科(Microhylidae)狭口蛙属(Kaloula)标本3号,包括雄性成体标本1号和雌性成体标本2号,并对相应形态特征进行了测量,雄性头体长为35.79mm,雌性头体长为48.01 mm和42.78 mm。根据形态特征比较发现,该种群的标本皮肤光滑,背部呈橄榄绿色,有不规则的深绿色斑纹,指端平切且具两排小乳突,雄性胸部有小柠檬黄色斑点,雄性全蹼,雌性为1/3蹼,与采集自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弄岗狭口蛙(K. nonggangensis)地模标本(海拔186 m)的形态鉴定特征基本一致,仅体色和体型大小稍有差异。基于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标本与弄岗狭口蛙模式产地标本聚在一起,共享同一单倍型。可以确定所采集的3号标本均为弄岗狭口蛙,为云南省两栖纲分布新记录物种。新发现的种群分布于中高海拔处,较地模标本的低海拔分布记录有较大的拓展。该物种的发现说明,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地区具有相似的物种组成,对该区域将来的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