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伟  张庆  李明会  李伟  王进 《动物学研究》2006,27(5):489-494
通过观察昭觉林蛙(Ranachaochiaoensis)蝌蚪在栖息地的分布状况,统计和分析不同发育期蝌蚪在不同植被盖度、水深和水温下的分布频次。其结果表明,Ⅰ、Ⅱ期蝌蚪更倾向于选择植被盖度为41%—70%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植被盖度的选择不明显。Ⅱ期蝌蚪倾向于选择水深为0·11—0·30m的水域;Ⅰ、Ⅲ期蝌蚪对水深的选择不明显,且Ⅲ期蝌蚪在水深大于0·31m的水域无分布。随着蝌蚪生长发育,Ⅰ期至Ⅲ期对水深的选择不断变浅。Ⅰ、Ⅱ期蝌蚪均倾向于选择水温为19—25℃的水域;Ⅲ期蝌蚪对水温的选择不明显,但在水温为8—13℃的水域无分布。  相似文献   
2.
周伟  李旭  李凯媛  李明会 《生物多样性》2016,24(10):1146-28
将经典动物区系与区系存在度分析方法相结合, 探讨云南萨尔温江水系的南滚河、南汀河及勐波罗河3条一级支流的鱼类多样性相对于萨尔温江中游水系鱼类的代表性, 比较其鱼类区系存在度差异, 分析区系组成特征及科、属在区系建成中的重要性, 旨在探讨区系存在度指标对鱼类保护区设置的指导作用。结果显示, 萨尔温江中游水系(云南段)共记录土著鱼类74种, 分隶于5目12科45属。3条支流共有土著鱼类53种, 分隶于5目12科38属, 其中南滚河鱼类有9科23属32种, 南汀河有11科33属47种, 勐波罗河有10科26属33种。按种类的绝对数排序, 3条支流均是鲤科、鮡科和条鳅科排前3位。而按区系存在度结果排序, 均是鳗鲡科、鳢科、刺鳅科、合鳃鱼科和鮡科等5个科位列前5位。两种方法排序结果显示, 3条支流表现出完全的一致性。同一属级分类阶元的区系存在度在不同支流间变异较大, 属级和种级分类阶元的地域性分布特点渐趋明显。这3条一级支流鱼类均是以老第三纪原始类群为主体, 南方类群次之, 还有少量青藏高原类群。结合鱼类区系存在度研究结果, 在设置淡水鱼类保护区时, 应考虑在大水系的上中下游分别选择1条或多条一级支流建立保护区; 如果目、科级存在度高的阶元在鱼类保护区规划时涵盖得多, 则保护了较多的高级阶元, 但并非是必须考虑的阶元; 而属级存在度值则是保护区规划时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滇西南四个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及评价指标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李明会  李有兰 《生物多样性》2016,24(3):313-1127
为了解滇西南怒江水系的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南捧河自然保护区、永德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及澜沧江水系的澜沧江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和变化趋势, 探讨其差异和变化的原因, 本文采用β多样性指数分析了4个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 并比较了鱼类分类阶元的特有性、单型性和古老成分的有无等多项指标。结果显示, 4个自然保护区共有土著鱼类85种, 隶属于6目13科45属。在中国仅见于怒江水系的4个特有属有异鲴属(Aspidoparia)和新条鳅属(Neonoemacheilus)分布于这3个保护区中; 18种特有种中, 仅分布在这3个保护区的狭域特有种5种。在中国仅分布于澜沧江水系的属有31个, 但仅安巴沙鳅属(Ambastaia)分布于澜沧江保护区; 在澜沧江保护区分布着中国仅见于澜沧江水系的特有种20种, 其中狭域特有种3种。怒江水系的3个保护区分布有1个单型属, 即鳗鲡属(Anguilla), 但没有单型种;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无单型属与单型种分布。4个保护区中的鱼类均系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形成的种类或类群, 没有古老或孑遗种类。β多样性结果显示, 在4个保护区中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最丰富, 而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的丰富程度最低, 但是怒江水系3个自然保护区鱼类多样性的代表性及保护地位比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的要高。而特有阶元和单型性阶元的存在体现出怒江水系3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及保护意义比澜沧江保护区高。地理范围跨度大小、生境空间异质性高低、保护区面积大小及支流多少等是影响鱼类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因此, 规划和设计保护区时, 如果能在水系的上、中、下游分别规划1条一级支流作为保护区, 可使该水系的绝大多数鱼类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4.
周伟  李明会  麦紫  李伟 《动物学研究》2006,27(4):389-395
现有两栖类生境研究报道多局限于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支撑。以蛙的发现点为圆心,作半径1 m的样圆,测量12个生态因子。调查共记录滇蛙(Rana pleuraden)133只和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62只。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种蛙对同一生境的利用,结果表明,在干燥草地生境仅最高植物高度差异显著;湿润草地生境至水源距离和水百分比差异极显著,水草百分比和湿泥百分比差异显著;水体生境各种生态因子的差异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生境中滇蛙和昭觉林蛙所选择的因子往往相同或者顺序颠倒,但这些因子的值几乎均是反向分离的,即小生境不相同。两种蛙的生境利用各有偏好。滇蛙日间活动主要在水体,而昭觉林蛙则在湿润草地和干燥草地。两种蛙对泥地生境利用都少。不同体长的滇蛙对水体生境利用度均较高。昭觉林蛙随着体长增加,对隐蔽条件好的湿润草地和干燥草地生境利用度增加,对水体的利用度减少。  相似文献   
5.
李明会  周伟  潘晓赋  张庆 《四川动物》2007,26(2):386-389,I0007
根据对滇蛙(Rana pleuraden)和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标本外部形态比较和野外观察结果,滇蛙和昭觉林蛙的雌雄性比大约在1:1之间,而它们的形态特征、栖境与习性、繁殖时间等均存在分化。昭觉林蛙更适应陆地生活。昆明地区的滇蛙和昭觉林蛙的繁殖策略不同,滇蛙的繁殖在3—7月,昭觉林蛙的在9—11月。昭觉林蛙选择在冬季繁殖,可以避开与其它蛙类的繁殖竞争,但其更深层次的生物学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庆  杨颖  李明会  周伟  杨炳辉 《四川动物》2007,26(2):382-385
作者比较了采自昆明东北郊的滇蛙Rana pleuraden、昭觉林蛙Rana chaochioensis、华西蟾蜍eufo andrewsi和云南小狭口蛙Calluella yunnanensis的蝌蚪。结果表明,4种蝌蚪口部形态、尾形、出水孔和肛管开口位置在第Ⅰ、Ⅱ期稳定。滇蛙蝌蚪唇齿式为Ⅰ:1—1/1—1:Ⅱ;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尾末端尖、短。昭觉林蛙蝌蚪唇齿式为Ⅰ:2—2/1—1:Ⅲ;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右侧,尾末端为尖、短。华西蟾蜍蝌蚪唇齿式为Ⅱ/Ⅲ;有一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正中,尾末端钝,几乎呈半圆。云南小狭口蛙蝌蚪无唇齿及唇乳突,口位于吻端,口缘膜状,口部马蹄形,出水孔位于腹部后端中线处;肛管开口于下尾鳍基部正中;尾末端尖,细长。肛管在下尾鳍基部的开口位置可作为蝌蚪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7.
滇蛙和昭觉林蛙的形态差异及其潜在的适应意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比较解剖学的方法,观察和比较了采自1997年8月-2000年9月的滇蛙(♂16,♀14)和昭觉林蛙(♂17,♀17)标本的外部形态、肌肉和骨骼。结果显示,两种蛙的皮肤颜色不同;滇蛙的鳞骨比昭觉林蛙的发达;滇蛙雄性个体具声囊,而昭觉林蛙则无;滇蛙和昭觉林蛙的肱三头肌、股三头肌和胫部的肌肉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昭觉林蛙的四肢骨骼较滇蛙的细长,腰带坐骨结节较突出,髋臼也较大;两种蛙头部扩大的骨骼不同;滇蛙腹直肌具腱划4条,昭觉林蛙5条。两种蛙的这些形态差异与其栖息的小生境及生活方式的差异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测量和比较采自昆明东北郊的24对抱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 verrucosa)标本,同时野外观察其繁殖行为。配对雌雄蛙的体长、体重和头宽3个形态特征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5;择体长和体重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蛙体长选择和雌雄蛙体重配对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雌蛙选择雄蛙体长为自身体长的(81.8±5.7)%、体重为自身体重的(53.1±10.7)%的个体为最适配偶。雌蛙选择体长较长而体重较轻的雄蛙作为配偶,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空间(雄性胸腹部皮肤腺长度,雌雄抱对时泄殖孔位置等)配对关系。多疣狭口蛙属于雌性选择模式,即雄蛙鸣叫,雌蛙受吸引,主动接近雄蛙,如果雄蛙条件适合则形成配对。  相似文献   
9.
昆明地区滇蛙与昭觉林蛙同域分布种群的生境利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周伟  李明会  麦紫  李伟 《动物学研究》2006,27(4):389-395
现有两栖类生境研究报道多局限于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支撑。以蛙的发现点为圆心,作半径1m的样圆,测量12个生态因子。调查共记录滇蛙(Ranapleuraden)133只和昭觉林蛙(Ranachaochiaoensis)62只。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种蛙对同一生境的利用,结果表明,在干燥草地生境仅最高植物高度差异显著;湿润草地生境至水源距离和水百分比差异极显著,水草百分比和湿泥百分比差异显著;水体生境各种生态因子的差异均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生境中滇蛙和昭觉林蛙所选择的因子往往相同或者顺序颠倒,但这些因子的值几乎均是反向分离的,即小生境不相同。两种蛙的生境利用各有偏好。滇蛙日间活动主要在水体,而昭觉林蛙则在湿润草地和干燥草地。两种蛙对泥地生境利用都少。不同体长的滇蛙对水体生境利用度均较高。昭觉林蛙随着体长增加,对隐蔽条件好的湿润草地和干燥草地生境利用度增加,对水体的利用度减少。  相似文献   
10.
多疣狭口蛙昆明种群雌雄配对行为及形态适应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和比较采自昆明东北郊的24对抱对多疣狭口蛙(Kaloulaverrucosa)标本,同时野外观察其繁殖行为。配对雌雄蛙的体长、体重和头宽3个形态特征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于0·5;择体长和体重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雌雄蛙体长选择和雌雄蛙体重配对都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雌蛙选择雄蛙体长为自身体长的(81·8±5·7)%、体重为自身体重的(53·1±10·7)%的个体为最适配偶。雌蛙选择体长较长而体重较轻的雄蛙作为配偶,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好的空间(雄性胸腹部皮肤腺长度,雌雄抱对时泄殖孔位置等)配对关系。多疣狭口蛙属于雌性选择模式,即雄蛙鸣叫,雌蛙受吸引,主动接近雄蛙,如果雄蛙条件适合则形成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