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采用夏季不同播期,研究了sh-2型超甜玉米乳熟期籽粒重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变化,用多重回归分析方法对气温、降雨量与籽粒重量、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播期的可溶性总糖、果糖、蔗糖含量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夏季早播,提高了乳熟期籽粒鲜重和干重,灌浆速率,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说明夏季早播有利于提高甜玉米的独特甜风味和产量构成.移栽-收获期的T(温差)、K(有效积温)和RF(降雨量)是影响乳熟期籽粒鲜重和干重及可溶性总糖、果糖、蔗糖、淀粉含量的主要因子,K、RF表现正相关效应;在授粉-收获期,K是影响的主要因子,K与籽粒鲜重和干重及果糖、淀粉含量呈正相关,与籽粒蔗糖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试验研究了夏季两个不同播期的sh-2超甜玉米乳熟期籽粒大小、糖分积累、酶活性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由于籽粒乳熟后期脱水,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和可溶性总糖、果糖含量呈中间高,两头低的抛物线型;籽粒淀粉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变化也均呈抛物线型;曲线符合方程=a bx cx2(y为籽粒大小、糖含量、酶活性,x为授粉后天数,a,b,c为参数).相关分析表明,在播期一,α-淀粉酶、β- 淀粉酶、POD、SOD活性与籽粒长度、宽度、厚度、体积和可溶性总糖、果糖含量均无显著相关;在播期二,α-淀粉酶活性与籽粒长度、宽度、体积和可溶性总糖、果糖含量,SOD活性与籽粒长度、体积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洛阳地区海拔100、650和1010 m‘凤丹'牡丹籽粒发育过程中形态指标、营养成分和关键基因的表达分析,研究了不同海拔条件下‘凤丹'牡丹籽粒产量性状变化和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与脂肪酸间的转化规律,以及相关酶活性和油脂代谢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结果表明: ‘凤丹'牡丹单果籽粒产量性状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且高海拔‘凤丹'籽粒生长期长于低、中海拔。成熟籽粒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籽粒发育过程中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花后90 d活性最低;丙酮酸脱氢酶(PDH)、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在花后50~90 d快速增加,花后90 d达到最大值。牡丹籽粒中乙酰CoA羧化酶基因(ACCase)和硬脂酰ACP脱氢酶基因(SAD)相对表达量在花后50 d达到最大值,而ω-6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2)相对表达量在花后90 d达到最大值。籽粒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淀粉与蛋白质和粗脂肪的积累呈负相关;SPS活性与可溶性糖和淀粉呈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质和粗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GPT、GOT与可溶性糖呈负相关,与淀粉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蛋白质和粗脂肪呈极显著正相关;PDH与可溶性蛋白质、GPT、GOT呈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呈负相关,与淀粉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牡丹籽粒发育过程中养分积累是由糖类向粗脂肪和蛋白质的方向转化,SPS、PDH、GPT、GOT等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籽油中的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与亚麻酸相对增量呈负相关,说明牡丹籽油中脂肪酸去饱和过程是向亚麻酸合成的方向进行。ACCaseSADFAD2相对表达量与亚麻酸的相对增量呈正相关,均在亚麻酸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不同海拔条件下牡丹籽粒油脂品质相对稳定,籽粒生产性能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故在洛阳中高海拔地区种植油用牡丹是边际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4.
小麦花后弱光引起籽粒淀粉的粒度分布及组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籽粒灌浆阶段(花后1~30 d)对小麦进行光强为自然光照45%的弱光处理,研究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和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淀粉粒体积分布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5.1~6.1 μm和20.7~24.9 μm,两峰值间的低谷出现在9.9 μm左右.表面积分布和数目分布分别表现为双峰和单峰曲线.小麦花后弱光显著降低2.8~9.9 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增加22.8~42.8 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同时花后弱光显著降低<0.8 μm和2.8~9.8 μm淀粉粒表面积百分比,增加0.8~2.8 μm和>9.9 μm淀粉粒表面积百分比.可见灌浆期弱光显著降低籽粒B型(<9.9 μm)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而A型(>9.9 μm)淀粉粒比例相对增加.与A型淀粉粒相比,B型淀粉粒对弱光的反映更敏感.小麦弱光处理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其直/支比较对照高.相关分析表明,籽粒直/支比与2.8~9.9 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22.8~42.8 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花后不同阶段弱光显著增加A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其中灌浆中、后期弱光影响程度较前期大.表明,弱光条件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底物优先供应淀粉粒的生长,而非形成更多的淀粉粒.  相似文献   

5.
以7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测定其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粒粒度分布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籽粒发育,糯玉米淀粉粒平均粒径逐渐增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籽粒发育前期,小淀粉粒(≤7.4μm)所占体积较大;随着籽粒发育,小淀粉粒所占体积减少,大淀粉粒(>7.4μm)所占体积增多;籽粒发育后期,大淀粉粒所占体积较大。相关分析表明, SSS和SBE活性与大淀粉粒体积增大速率和平均粒径增大速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 SSS和SBE是影响糯玉米胚乳淀粉粒粒度分布形成的主要酶, SSS和SBE活性越高,淀粉粒平均粒径越大,大淀粉粒所占体积越多。  相似文献   

6.
在UVB辐射下,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以及茎粗纤维含量显著增加,而根粗纤维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在生长期接受UVB辐射的叶和茎上,赭绿青霉和黑曲霉的定殖率显著增加,康宁木霉和出芽短梗霉的定殖率明显降低,而土曲霉的定殖率未受明显影响.这些叶和茎经过60d和100d的分解,分解率均显著增加.叶分解率与粗纤维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茎分解率与粗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增强的UVB辐射下,春小麦植株化学成分的变化,真菌定殖率的改变,分解率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麦田生态系统营养周转加快,土壤库中营养贮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6个小麦品种(系)组配的6个杂交组合F1为供试材料,对其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化、性状相关和亲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粉质参数中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杂种优势最强,分别为56.49%和32.23%;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硬度的优势最弱,分别为-2.73%和-0.9046%;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的优势居中,分别为6.88%和5.88%。(2)粉质参数中的吸水率、稳定时间同其它几个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沉淀值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湿面筋含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3)杂种F1的籽粒Zeleny沉淀值与高亲值,低亲值和中亲值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高亲值,低亲值和中亲值呈负相关或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25个sh-2甜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15个sh-2型F_2籽粒的5个品质性状的遗传特点、杂种优势、亲子回归关系.结果表明,亲本间,除籽粒还原糖含量外,可溶性总糖、蔗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F_2籽粒品质有明显影响.F_2籽粒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近低亲遗传,而蔗糖含量近高亲遗传.杂种F_2籽粒可溶性总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普遍介于双亲之间,杂种优势不强;还原糖含量普遍表现为低亲,没有超亲优势;蔗糖含量以超亲为主,有明显杂种优势.亲本对F_2杂交籽粒可溶性总糖、还原糖、蔗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正效应;除还原糖品质外,其他品质性状受父本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了解sh-2甜玉米亲本营养品质性状,能很好的预测其F_2籽粒营养品质性状,使育种更有目的性.  相似文献   

9.
在UV-B辐射下,叶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以及茎粗纤维含量显著增加,而根粗纤维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在生长期接受UV-B辐射的叶和茎上,赭绿青霉和黑曲霉的定殖率显著增加,康宁木霉和出芽短梗霉的定殖率明显降低,而土曲霉的定殖率未受明显影响,这些叶和茎经过60d和100d的分解,分解率均显著增加,叶分解率与粗纤维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茎分解率与粗纤维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增强的UV-B辐射下,春小麦植株化学成分的变化,真菌定殖率的改变,分解率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麦田生态系统营养周转加快,土壤库中营养贮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对206份芋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球茎类型来分,干物质含量魁芋>多头芋>魁子兼用芋>多子芋。淀粉含量魁芋>魁子兼用芋>多头芋>多子芋,干物质和淀粉含量都以魁芋最高,分别为27.38%、20.21%,多子芋最低,分别为19.54%、13.35%。蛋白质含量多头芋>魁芋>多子芋>魁子兼用芋,以多头芋的含量最高为1.54%,其他类型相差不大。可溶性糖含量魁芋>魁子兼用芋>多子芋>多头芋,以魁芋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1.21%,其他芋类型相差不大。按母芋芽色来分,多子芋中,干物质、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红芽多子芋>白芽多子芋,可溶性糖含量白芽多子芋>红芽多子芋;多头芋中,干物质、淀粉、可溶性糖白芽多头芋>红芽多头芋,蛋白质含量红芽多头芋>白芽多头芋。在整个芋种质资源中,芋的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r=0.9583**)、干物质含量与蛋白质含量(r=0.5529**)、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r=0.5284**)呈极显著正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r=-0.2934**)、淀粉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r=-0.3391**)、蛋白质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r=-0.4498**)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本研究还按叶柄颜色类型对芋种质资源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大豆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人类最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来源。提高大豆蛋白质及脂肪含量一直是大豆品质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采用NIR检测方法,对77份大豆微核心种质进行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分析,探讨微核心种质蛋白质及脂肪含量的遗传变异特性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为种质利用及品质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在品种间和生态区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变异丰富;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变异幅度为40.68%~50.03%和13.81%~21.51%,平均含量为45.95%和17.42%,变异系数为4.42%和7.96%;不同生态区品种蛋白质含量为南方品种>黄淮海品种>北方品种>国外品种,脂肪含量则相反。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5**),与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0.205**,r=-0.156*),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240**)。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主成分可解释82.25%信息,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品质因子、株型因子和粒重因子。  相似文献   

12.
大血藤叶片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自然条件下大血藤叶片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血藤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和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有相同的趋势。在叶片生长季节早期含量较低。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其含量逐渐上升。至8月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叶片总糖含量与日均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可溶性糖含量比淀粉高,大血藤叶片总蛋白含量季节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在展叶初期含量较低;随后迅速上升,至8月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叶片总糖含量与日均净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可溶性糖含量比淀粉高。大血藤叶片总蛋白含量季节性变化呈单峰曲线,在展叶初期含量较低;随后迅速上升,在6月初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落叶前降至最低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季节性变化曲线与总蛋白含量基本相似,DNA含量在叶生长初期大幅度上升,至6月达到高峰后迅速下降,以后基本趋向稳定,RNA在叶生长初期有所上升,峰值也出现在6月,以后缓慢下降,到9月降至最低值,在落叶前又有所回升,总核酸含量的季节变化与RNA变化相似,RNA/DNA比值在生长季节中出现3次高峰,大血藤叶片总黄酮含量季节性变化呈“双峰”型,第1高峰期在开花期的5月。第2高峰期在秋季的9月份。  相似文献   

13.
蔗糖代谢为水稻胚乳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为明确二者的量化关系,本研究通过调节源库关系获得不同源供应水平下的代表性粒位籽粒,进而分析了蔗糖、果糖、葡萄糖及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与胚乳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表明,改变品种的源库比例(源大库小),下部粒位籽粒胚乳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总体上,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细胞数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细胞增殖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高的蔗糖/葡萄糖、蔗糖/果糖有利于胚乳细胞数目增多。在细胞增殖前期(花后5d),高葡萄糖、己糖含量有利于提高胚乳细胞数目,高葡萄糖含量还可提高细胞增殖速率。细胞增殖中后期(花后7d),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与胚乳细胞数目、增殖速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红花玉兰花色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红花玉兰不同花色花瓣中营养元素、基础代谢物、花色素苷含量及苯丙氨酸转氨酶(PAL)、苯基苯乙烯酮黄烷酮异构酶(CHI)活性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花色形成的生理机制.结果显示:(1)随着花色的加深,全氮、硝态氮、磷、钾、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铁、锌、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逐渐升高,PAL和CHI的活性增强.全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花色素苷含量在不同花色花瓣中差异显著.(2)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含量、PAL和CHI的活性与花色素苷含量变化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钾、锌、铁含量变化与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全氮、磷、硝态氮含量变化与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全氮、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可溶性糖、花色素苷含量增加可显著促进花色加深;钾、磷、锌,铁、PAL、CHI通过参与一定的生理代谢,调节花色素苷的形成而影响红花玉兰花色色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是夏玉米Zea mays苗期的一种新发害虫。本研究旨在测定不同品种玉米苗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生物学和营养效应,揭示其发生与玉米品种的关系。【方法】二点委夜蛾3,4和5龄幼虫分别饲喂3种普通玉米(鲁单9032、先玉335、郑单958)和1种甜玉米(超甜6)苗,测定幼虫鲜重、干重、存活率、相对取食速率(RCR)、相对生长速率(RGR)、近似消化率(AD)、食物转化率(ECD)和食物利用率(ECI),分析这些指标与玉米苗中营养物质、蜡质和次生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龄期的二点委夜蛾幼虫取食玉米苗的生物学和营养指标有较大差异。4种玉米苗的营养物质、蜡质和次生物质含量有显著差异。3龄幼虫取食鲁单9032和超甜6时相对取食速率、相对生长速率和近似消化率均较高,其存活率、鲜重、干重、相对取食速率、食物转化率与玉米苗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生长速率与玉米苗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存活率和相对取食速率与玉米苗总酚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食物转化率与玉米苗单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4龄幼虫取食先玉335时鲜重和干重最低,取食超甜6时近似消化率最高,取食郑单958时食物利用率最高,其鲜重、干重、相对取食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与玉米苗总酚含量呈显著负相关。5龄幼虫取食鲁单9032和先玉335时鲜重、干重和食物转化率较高,取食郑单958和超甜6时相对取食速率和近似消化率最高,取食先玉335的食物利用率最高,其相对生长速率与玉米苗蛋白质、氨基酸含量显著正相关。【结论】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二点委夜蛾在玉米上的适应性提高;二点委夜蛾幼虫对玉米的适应性与玉米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与总酚和单宁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不同供水条件对小麦强、弱势籽粒中淀粉粒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淀粉含量不同的冬小麦品种山农12、鲁麦21和济南17为材料,设灌溉和旱作2种栽培处理,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强、弱势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数目和表面积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强、弱势籽粒均含有A(>9.8 μm)、B(2.0~9.8 μm)、C(<2.0 μm)3种类型的淀粉粒,但不同类型淀粉粒的分布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在强势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均表现为三峰分布,而弱势籽粒中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分布则表现为双峰分布.与弱势粒相比较,强势粒中C型淀粉粒(<2.0 μm)的体积百分比为7.25%~9.31%,表面积百分比为34.88%~41.51%,而弱势粒的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分别为5.33%~6.40%和26.31%~33.54%.强、弱势籽粒中<0.6 μm和0.6~2.0 μm范围内的淀粉粒数目存在明显差异,强势粒为1.86%~6.13%和83.77%~87.77%,而弱势粒为25.72%~37.42%和52.77%~58.48%.与灌溉栽培相比较,旱作栽培条件下籽粒中B、C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而A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显著减少;弱势粒中<0.6 μm的淀粉粒数目显著增加,强势籽粒中淀粉粒的数目无显著变化.与弱势粒相比较,强势粒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C型淀粉粒的体积和表面积所占比例较大,而强势粒中的淀粉含量较低,且A、B型淀粉粒比例也较小.与灌溉栽培相比较,旱作栽培条件下强、弱势籽粒中B、C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增加,蛋白质含量也显著增加,淀粉含量降低.表明水分亏缺能提高籽粒中B、C型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及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降香黄檀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6-BA、IBA、GA 3等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降香黄檀种子进行萌发处理,测定降香黄檀种子中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降香黄檀种子在不同的萌发处理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萌发结束时淀粉含量由第3 d的0.6%下降至0.2%以下,其中6-BA处理后种子萌发前期(3~6 d)淀粉含量变化不大,后期则有一个显著的下降趋势;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降香黄檀种子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模拟海平面上升对海滨木槿渗透调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海平面上升对海滨木槿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影响发现,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均随水淹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且变化较一致。而淀粉则呈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的N型曲线变化。另外通过对各个处理的分析比较发现,海滨木槿在海水淹浸35 cm·d-1和6 h·d-1环境下在渗透调节水平上仍然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研究发现海滨木槿水淹胁迫程度较小的情况下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与淀粉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海滨木槿在一定程度的水淹胁迫下主要渗透调节物质具有协同性,且水淹第21 d后存在可溶性糖向淀粉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春播小麦品质与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1998~2000年,用10个小麦品种在北京进行了3个年度的春播试验,以探讨生育进程和气候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些品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而年度间差异显著.播种.成熟天数和籽粒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天数与籽粒湿面筋含量也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成熟期间的昼夜温差与籽粒NIR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辐射量、昼夜温差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日照与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辐射量、总日照、日均温、昼夜温差与沉降值呈显著负相关.在春播小麦优质栽培中,根据不同需要,既可使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也可使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时,可与间作、套种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李加好  冯梅  李志军 《植物研究》2015,35(4):521-527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胡杨叶形变化及其碳水化合物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随个体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叶形指数随着胡杨胸径(树龄)的增加以及树冠由基向顶方向而逐渐减小,与树高和胸径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2)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个体发育阶段没有关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以及树冠的不同垂直空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稳定水平;叶片淀粉含量与胸径呈显著负相关,与叶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叶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认为,胡杨叶形变化不仅存在于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同时存在于树冠的不同垂直空间,胡杨的叶形变化(异形叶性)是因个体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出现的生物学特征。在胡杨叶形指数随个体发育阶段、树冠由基向顶方向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叶片淀粉含量随胸径增加、叶形指数减小和叶片宽度增加而减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叶形指数和叶片长度的减小而减少。胡杨叶片淀粉、可溶性蛋白代谢可能在其叶片长度和宽度变化中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