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详细介绍了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在动物、人类及植物中的创立与发展,评述了不同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这项技术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利用这项技术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详细介绍了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技术在动物、人类及植物中的创立与发展,评述了不同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与微克隆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这项技术在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管项技术在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中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染色体微切割、微克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染色体显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及研究进展,尤其对几种染色体显微切割的方法、染色体的体外扩增技术DOP-PCR、LA-PCR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染色体微切割、微克隆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染色体微切割、微分离、微克隆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戢福云  余其兴 《遗传》2000,22(4):258-261
自1981年染色体微切割及微克隆技术创建以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及动植物遗传学、医学、进化学等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构建特定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域的DNA文库、制备染色体描绘探针池以研究染色体重排和染色体进化等。本文对该技术的产生、发展及某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Abstract: Since chromosome microdissection and microcloning technique was developed in 1981,it has been wide ly used in genetics,medicine,evolution and other fields,mainly in establishing chromosome or chromosone specific region DNA libraries,preparing chromosome painting probe pools to study chromosome rearrangement and evolution.In the paper,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echniqu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5.
微核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核试验作为检测染色体损伤最常用而有效的细胞遗传学检测方法之一,经济、简便、快速,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与经典的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基本相当。主要综述国内外微核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尤其是微核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其中流式细胞仪自动化检测和激光扫描细胞仪自动化检测,以及微核试验高内涵筛选方法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应用和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微细胞介导的染色体转移技术(MMCT)是一项利用微细胞将外源染色体转入受体细胞的技术。该技术是在细胞融合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细胞融合技术的进一步细化,在当代生物的若干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些肿瘤抑制基因、端粒酶抑制基因、诱导衰老基因以及DNA修复基因都是通过MMCT技术取得细胞内识别和定位,由此促进了针对这些基因的功能研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MMcT技术也为其他领域如表观遗传学、基因组印迹、哺乳动物人工染色体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结合,MMCT还可用于建立具有重要医学药用价值和优良农业生产性状的转染色体动物,显示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概述了MMCT技术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染色体微切割与微克隆技术首先在动物和人类上得到应用,随着PCR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在植物遗传与进化研究等方面也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本文就植物染色体显微切割和微克隆技术的原理、主要操作规程以及在植物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染色体显微切割及微克隆技术的原理和主要方法,综述了显微切割及微克隆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首先对显微分离出的黑麦(SecalecerealeL.)1R染色体进行了两轮Sau3A连接接头介导的PCR扩增(LA_PCR)。经Southern杂交证实这些染色体扩增片段来源于基因组DNA之后,再利用1R染色体的第二轮扩增产物、黑麦基因组DNA、rDNA基因为探针,与其根尖细胞中期分裂相进行染色体原位杂交,发现微分离的1R染色体体外扩增产物中包含大量的非该染色体特异性重复序列,而其信息量却较黑麦总基因组少;当以适量的黑麦基因组DNA进行封阻时,微分离染色体的体外扩增产物成功地被重新定位在中期分裂相的一对1R染色体上,说明微分离1R染色体的PCR扩增产物中的确包含了该染色体特异性的片段。此外,以从1R染色体微克隆文库中筛选出的一单、低拷贝序列和一高度重复序列分别为探针,染色体原位杂交检测发现,这一高度重复序列可能为端粒相关序列;而单、低拷贝序列却未检测到杂交信号。这些结果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染色体着染技术是证实微分离、微切割染色体的真实来源及筛选染色体特异性探针的有利工具。建立了可供参考的植物染色体着染实验体系,为染色体微克隆技术在植物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0.
微核测试教学实验的两点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核测试是高校遗传学实验课必修的内容之一。传统的实验方法因为种种原因成功率较低。本文阐述了该实验的两点改进方法,用物理辐射(紫外线)诱发大蒜根尖细胞产生微核。结果表明,教学实验经改进后材料易得、步骤简便,增加了微核率,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发展和数据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基因时代一项用于检测mRNA的常用技术,是临床检测和基础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研究方法,包括绝对定量PCR和相对定量PCR。该技术的特点是可以减少PCR后操作,在比较不同浓度的mRNA方面具有非常宽的动力学范围。我们就目前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发展及数据的分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医学图像融合配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融合技术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现代医学图像技术研究的重点。图像融合技术中,图像的配准又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本文按照图像变换特性对图像配准进行了分类,对每个类别的不同配准方法(特征点的获取、图像配准的变换等)进行介绍。但是,图像配准是一个尚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科,实现配准的精确化、快速化、自动化仍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虚拟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由于学科特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特别适合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拟仿真技术重新构建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本文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局限性为着眼点,重点阐述基于虚拟仿真技术在加强生物安全教育、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有益实践和探索。相较于传统实验教学,该教学方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职业责任感,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有望为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4.
A new platform for DNA methylome analysis is Illumina''s Infinium HumanMethylation450. This technology is an extension of the previous HumanMethylation27 BeadChip and allows the methylation status of 12 samples per chip and 4 to 8 chips (total of 48 to 96 samples) to be assessed simultaneously for more than 480,000 cytosines across the genome. The platform incorporates two different probe types using different assay designs (InfiniumI and InfiniumII). Although this has allowed the assessment of more CpG sites, it has also introduced technical variation between the two probe types, which has complicated the analysis process. Many groups are working on normalization methods and analysis pipelines while many others are struggling to make sense of their new data sets. This motivated the organization of a meeting held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that focused solely on the analysis methods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this new platform. The meeting was attended by 125 computational and bench scientists from 11 countries. There were 10 speakers, a small poster session and a discussion session.  相似文献   

15.
《Epigenetics》2013,8(8):961-962
A new platform for DNA methylome analysis is Illumina's Infinium HumanMethylation450. This technology is an extension of the previous HumanMethylation27 BeadChip and allows the methylation status of 12 samples per chip and 4 to 8 chips (total of 48 to 96 samples) to be assessed simultaneously for more than 480,000 cytosines across the genome. The platform incorporates two different probe types using different assay designs (InfiniumI and InfiniumII). Although this has allowed the assessment of more CpG sites, it has also introduced technical variation between the two probe types, which has complicated the analysis process. Many groups are working on normalization methods and analysis pipelines while many others are struggling to make sense of their new data sets. This motivated the organization of a meeting held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that focused solely on the analysis methods and problems related to this new platform. The meeting was attended by 125 computational and bench scientists from 11 countries. There were 10 speakers, a small poster session and a discussion session.  相似文献   

16.
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离子束作为一种新的诱变源虽然在微生物上的应用起步较晚,但成果显著。这项技术适用于多种微生物,也可以和其它方法结合对菌种进行复合诱变,同样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不仅适于植物细胞,对微生物细胞也是可行的。这一技术在对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研究中,表现出比传统诱变方法高的诱变效率,利用离子注入进行微生物菌种改良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离子注入微生物诱变育种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成熟、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有决定性的作用。但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多样性、普遍性、动态性,使传统的生物化学方法在全局水平上理解翻译后修饰非常有限,对它们的研究、特别是大规模的研究长期发展缓慢。现在,在实验研究基础上,借助多方面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可以快速高通量的预测和鉴定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一方面,可以从序列角度出发,基于酶识别底物的特异性,用位点权重矩阵、支持向量机等算法,从底物蛋白质序列提取修饰相关的保守序列,并用于预测翻译后修饰位点。这种方法相对成熟,能够取得较理想的预测准确性,但不能反映不同时间不同细胞的翻译后修饰状态。另一方面,可从质谱数据分析出发,有望捕获细胞内翻译后修饰的动态特性。质谱分析的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和高通量的能力已使建立在质谱基础上的蛋白质组学成为研究翻译后修饰的重要工具,生物信息学方法和质谱蛋白质组学的结合则更可以加速研究翻译后修饰的进程。本文从序列和质谱分析两个角度总结评价了各种翻译后修饰相关生物信息学方法的研究近况,重点讨论利用质谱数据鉴定翻译后修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全球性问题。基于微藻的废水处理技术不仅可以净化废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利用废水中的营养元素合成生物质,现如今这种技术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废水处理效果、降低废水处理成本,有必要了解微藻去除废水中营养物质和污染物的机理,开发下游低成本收获技术,提升微藻高价值副产物的生产。本文综述了微藻去除碳、氮、磷、重金属、抗生素和有机物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总结了微藻的不同收获方式和微藻生物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最后,分析了不同微藻共培养体系和微藻固定化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微藻废水处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高通量测序是一种高效、准确、价廉的新型测序技术,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推广,逐渐进入不同的研究领域。目前,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给患者和社会增加了巨大负担,耐药机制和抗菌药物的研发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高通量测序技术也开始在病原微生物耐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在耐药机制研究方面,解决了一些用现有的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病原菌鉴定、耐药机制、药物新靶标、耐药菌流行病学以及用药指导等方面阐述了高通量测序在病原微生物耐药方面的应用及进展,重点讨论了耐药机制和抗菌药物新靶标进展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高通量测序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病原微生物研究领域后延伸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随着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的进步,此项技术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20.
噬菌体抗体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疗性抗体的发展经历了异源抗体、人源化抗体和人源性抗体几个阶段。目前,人源性抗体是治疗性抗体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出现为人源性抗体的制备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并且逐渐成为目前获得人源性抗体的主要手段之一。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抗体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它是噬菌体展示和抗体库2种技术的集成,目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本文对该技术的原理、类型、特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