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衣藻属的系统发育分析——基于形态形状和nrDNA ITS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分析莱茵衣藻 (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1个种和互连网获得衣藻属 1 5个种及丝藻属 1个种 ( Ulothrix zonata) ,共 1 7个种的 nr DNA ITS序列 ,并以 U.zonata为外类群 ,采用计算机分析软件包对其进行分析及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图。同时以 1 2个传统分类性状 ,对此 1 6种衣藻构建数据矩阵 ;以 U.zonata动孢子的相应性状为外类群原始性状 ,用Wagner法在计算机上对其进行分枝分析 ;然后比较并分析分子系统树和表征性状分支分析树的异同。初步尝试以 ITS分子序列系统发育分析作为传统性状分析的补充来研究衣藻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木兰科的分支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主要以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为依据,以德坚木属为外类群,用分支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木兰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有23个分支单位,选取32个性状,根据外类群比较原则和化石地层学资料,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对数据矩阵的分支分析使用PAUP3.1.1和Hennig 86 v.1.5分别在Macintosh和IBM机上运行,前者以启发法,后者以BB命令运算,经严格一致化处理,得到一致化分支图。结果表明:1)木  相似文献   

3.
基于28S rDNA序列的鞘藻目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者进行了较广泛的样品采集,通过实验分离纯化培养得到多个鞘藻目种类的株系,并采用PCR技术新获得鞘藻目2属8个种类的部分28S rDNA序列,连同GenBank中的另两条序列,分析的物种涵盖了鞘藻目中的每个属。通过比较分析绿藻纲中包括此10条序列的共36个种类的同一基因序列,并选取Trebouxiophyceae中的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和Fusochloris perforata作外类群,运用多种方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包括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和Bayesian方法。3种方法所得的结果非常相似,在形态上就在整个绿藻中界限分明的鞘藻目从分子水平上再次证明为单系起源的类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毛鞘藻属处于鞘藻目内三个属中较分离的位置,而枝鞘藻属与鞘藻属植物并无明显界限。  相似文献   

4.
中国苋属nrDNA的ITS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苋属(Amaranrhus L.)15个种及外类群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 L.)nrDNA的ITS区(包括ITS-1,5.85rDNA和ITS-2)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苋属植物的ITS序列总长度为629-632bp,长度变异仅发生在ITS-1区(250-253bp)。采用PAUP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分布于中国的苋属植物可分为3组,即刺苋组(secg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腹菌纲真菌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于陕西省的腹菌纲真菌,共42个OTU'S和36个性状,进行了Q模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42个OTU'S明显的分为六大类群,与Dring(1973)系统的6个目相吻合。(2)栓皮马勃属与灰包科中包被具拟薄壁层的属相似性较小,支持Hawksworthetal(1983)将其作为科级处理的观点。(3)作者认为鬼笔属和竹荪属作为两个独立属处理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6.
木兰科植物的分支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李捷 《云南植物研究》1997,19(4):342-346
本文以形态学为依据,参考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用分支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木兰科研下系统的演化关系,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在分支分析中,番荔枝科原始的紫玉盘属被和在群。主要根据外类群比较原则,化石原则和一般演化规律,确定了性状的祖征和衍征,共选取27个性状,采用PAUP3.1.1和Henning86v.1.5分别在Macintoch和IBM微机上运行,以前才以启发法搜索,后者以BB命令运算,经严格一致化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基于叶绿体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绿色裸藻类的系统发育树,并对绿色裸藻类植物8个形态性状进行祖先重建分析,以明确绿色裸藻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关系,为研究该类植物的起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贝叶斯法构建的绿色裸藻类系统发育树显示,双鞭藻属与拟双鞭藻属互为姐妹群,扁裸藻属、鳞孔藻属和盘裸藻属亲缘关系较近,而囊裸藻属和陀螺藻属亲缘关系较近,裸藻属、隐裸藻属、柄裸藻属和旋形藻属亲缘关系较近,表明裸藻属不是一个单系类群。(2)基于形态性状的祖先重建结果显示,绿色裸藻类相对原始的7个性状包括:表质柔软易变形,出现螺旋形线纹,细胞后端渐尖或尖尾刺状,无囊壳,叶绿体为片状、盾状或大盘状,具无鞘蛋白核,副淀粉粒为小颗粒状且数量不定,而鞭毛长度不能推断可能的祖先状态。(3)综合8种性状祖先重建结果发现,裸藻属和眼裸藻属植物具有所有原始性状,可能是最先出现的绿色裸藻类的祖先。  相似文献   

8.
以鼠鞭草(Hybanthus enneaspermus)、鳞隔堇(Scyphellandra pierrei)、雷诺木(Rinorea benga-lensis)作为外类群,对堇菜属(Viola)20个类群的trnL-trnF序列,17个类群的psbA-trnH、rpL16序列以及1个类群的nrDNA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从GenBank下载相应的序列,运用最大简约法以及贝叶斯推论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堇菜亚属(subgen. Viola)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并明确了堇菜属部分组间类群的亲缘关系。本文还结合形态与细胞学证据对堇菜属进行性状演化的推测。结果表明:1)直立茎较匍匐茎、莲座状茎(叶基生)原始;2)托叶边缘长流苏状与托叶1/2~3/4合生分别是鸟嘴柱头堇菜组(sect. Trigonocarpae)和合生托叶组(sect. Adnatae)演化路线的重要性状标志;3)花柱样式从柱头无喙演化至柱头有喙,并由柱头简单演化至柱头复杂,再趋向于柱头简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RAPD分析杜氏藻属(Dunaliella)嗜盐种间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钢  蒋彦 《西北植物学报》2002,22(3):511-515
本研究首次运用随机引物对杜氏藻属(Dunaliella)中6个嗜盐种的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筛选获得的6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98个可重复的DNA片段,其中95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条带的频率为96.9%。根据系统进化树图将杜氏藻属6个种分别归于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2个类群中,且6个种与它们各自的生态分布联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10.
选用锦鸡儿属在秦岭和秦岭以北的20余种和59个形态性状作为分析基础。表征图和分支图共同提示出羽状和掌状叶类群形成两大类。分支图说明了树锦鸡儿C.arborescens和柄荚锦鸡儿C.stipitata等为原始类群。沿树锦鸡儿的分布区,本属植物向西和西南方向适应辐射成以温度和降水为主导因子的生态序列:(1)森林种→森林草原种→草原种→荒漠种,森林种→高寒山地种;(2)湿润地带→亚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  相似文献   

11.
以84个香椿(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种质为材料,对其2个生长性状和18个叶部性状(包含6个质量性状和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香椿6个叶部质量性状变异类型丰富,呈现出多态化特点,单一性状的主要表型多为1~2个。苗高、地径及叶部表型等14个数量性状在种质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且除地径外,其他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均大于环境方差分量,表明此类性状主要受遗传控制。参试14个数量性状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20.35%,平均遗传变异系数为16.36%;综合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叶柄长度较其他性状变异大,而叶片夹角稳定性最高,各数量性状(除地径外)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之差小于7%。香椿种质各性状间Shannon-Weaver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差不大(1.892~2.069),遗传多样性水平高,具有良好的遗传改良基础。聚类分析可将84个香椿种质分为5类,类群Ⅰ表现为生长旺盛、小比叶重型;类群Ⅱ生长较快、叶片较大;类群Ⅲ种质数量最多,属生长缓慢、大比叶重型;类群Ⅳ特征为大叶片、多叶型;类群Ⅴ为小叶片、稀叶型。研究结果表明参试香椿种质变异丰富,遗传多样性水平高,能为良种选育、遗传改良等工作提供丰富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12.
滇牡丹花色类群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10个花色类群的13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了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未发现所有花部性状均为同色的花色类群;(2)从花色与其它质量性状的连锁看,绿色类群均具绿色柱头,且是唯一存在直立花朵、绿色花丝、绿色花药的类群;(3)10个花色类群13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32.80%~50.56%,说明不同类群内个体问的性状稳定性差异较大;(4)10个花色类群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42.25%,表明滇牡丹10个花色类群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类群内,类群间的表型变异也很突出;(5)据花色演化趋势,初步推断云南省迪庆州中甸、德钦一带可能为滇牡丹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3.
百合科的豹子花属(Nomocharis)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个特有属,仅有9种1变型,除阿萨姆豹子花(N.synaptica)外,其余8个类群都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及邻近的缅甸东北部海拔2900~4000m的高山地带。因其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博得中外植物学者...  相似文献   

14.
小生境对硅藻群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白山区一个冷水泉中的硅藻群落组成的研究,分析了微量元素与硅藻群落的关系。经研究认为:1.小型等片藻(Diatomamesodon(Ehr.)Kutz.)的大量存在与该水体周围有大量浮石有关;2.短缝藻属(Eunotia)、羽纹藻属(Pinnularia)、异极藻属(Gomphonema)等的存在与水体中铁含量有关;3.小型等片藻应属于贫盐型中的喜盐性种,而其它一些属种,如Eunotia、Tabelariafloculosa及Pinnularia应属于贫盐型中的嫌盐种。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淡水红藻的叶绿体基因及其适应性进化特征,选取弯枝藻属(Compsopogon)及相近外类群的rbc L基因共17条,利用PAML 4.9软件,对弯枝藻属rbc L基因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别采用分支模型、位点模型以及分支-位点模型对基因的选择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弯枝藻属rbc 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β折叠构成,结构稳定。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内类群为单一物种,分为3个小分支,具有一定地理分布规律。在3种进化模型中均未检测到统计上显著的正选择位点,表明绝大多数位点处于负选择压力下。因此,弯枝藻属rbc L基因未发生适应性进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紫金牛属的分支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60个形态学性状,对中国广义报春花科(Primulaceae s.l.)紫金牛属(Ardisia)90个分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运用分支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采用最简约性分析得到了100个同等简约树。50%多数规则一致树的分支结构与以前建立的紫金牛亚属划分系统基本一致。外类群酸藤子属、铁仔属、密花树属聚在分支树的最基部,紫金牛属为一单系类群。形态分支树的一致性指数和保持性指数和各分支内部支持率均较低,只在种与变种或亚种之间获得较高的支持率。高木亚属、腋序亚属、短序亚属、顶序亚属处于分支树较为基部的位置,推测这四个亚属的类群在紫金牛属中较为原始;圆齿亚属和锯齿亚属共同组成一大支,二者亲缘关系紧密,推测这两个亚属为该属中最为进化的类群。结合形态学对属内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讨论和推测了一些性状的演化趋势,以期为分类修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形态学方法将中国淡水藻种库一株编号为FACHB-329的甲藻鉴定为楯形多甲藻不等变种Peridinium umbonatum var.inaequale Lemmermann,并且描述了此甲藻所产生的孢囊形态。还对该藻的SSU和LSU rDNA序列进行测序,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也支持形态鉴定。系统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多甲藻属是多系起源的,本研究所用的多甲藻属类群可以形成两个大的分枝——Peridinium umbonatum类群形成的分枝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Peridinium sensu stricto)形成的分枝。并且形态学和分子数据都显示了P.umbonatum类群与狭义多甲藻属类群之间的差异。P.umbonatum类群形成的淡水单系类群虽然没有高度的自展支持但获得了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的支持,而狭义多甲藻属类群形成的单系类群获得了高度的支持。淡水多甲藻P.aciculiferum和P.wierzejskii则与海洋斯氏藻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以鼠鞭草(Hybanthus enneaspermus)、鳞隔堇(Scyphellandra pierrei)、雷诺木(Rinorea bengalensis)作为外类群,对堇菜属(Viola)20个类群的trnL trnF序列,17个类群的psbA trnH、rpL16序列以及1个类群的nrDNA 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从GenBank下载相应的序列,运用最大简约法以及贝叶斯推论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堇菜亚属(subgen.Viola)不是一个单系类群,并明确了堇菜属部分组间类群的亲缘关系。本文还结合形态与细胞学证据对堇菜属进行性状演化的推测。结果表明:1)直立茎较匍匐茎、莲座状茎(叶基生)原始;2)托叶边缘长流苏状与托叶1/2~3/4合生分别是鸟嘴柱头堇菜组(sect.Trigonocarpae)和合生托叶组(sect.Adnatae)演化路线的重要性状标志;3)花柱样式从柱头无喙演化至柱头有喙,并由柱头简单演化至柱头复杂,再趋向于柱头简化。  相似文献   

19.
对21个代表种果实形态与解剖特征观察发现:(1)中国柴胡属(Bupleurum L.)果实以芹亚科(Apioideae)原始的两侧压扁型为主,在外形上可分为圆柱形、矩圆形和卵形3类;(2)在柴胡属中果皮细胞内没有发现广泛存在于芹亚科基部类群变豆菜亚科(Saniculoideae)和天胡荽亚科(Hydrocotyloideae)的晶体后含物;(3)从果实的横切面看,可将柴胡属划分为棱槽单油管型和棱槽多油管型两大类。结合前人对伞形科其它类群果实形态解剖特征的研究及近年来分子系统学的证据,认为:(1)中国柴胡属植物的多油管类型为本属较进化类群;(2)柴胡属可能是芹亚科中连接基部类群与其它类群的过渡环节或进化旁支;(3)果实形态与解剖特征可作为探讨国产柴胡属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辅助性状,并给出了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为对眼裸藻属Euglenaria Karnkowska, Linton&Kwiatowski进行分类学修订,研究以采自中国的12株3种眼裸藻属物种为材料,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眼裸藻属进行系统发育研究,鉴定了3种眼裸藻属物种,分别是尾眼裸藻Euglenaria caudata (Hubner) Karnkowska et Linton、项圈眼裸藻Euglenaria anabaena(Mainx) Karnkowska et Linton和棒形眼裸藻Euglenaria clavata (Skuja) Karnkowska et Linton,提供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及分子数据。基于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以亲缘关系较近的双鞭藻科Eutreptiaceae Hollande物种为外类群,其余的裸藻类分为扁裸藻科Phacaceae Kim, Triemer&Shin和裸藻科Euglenaceae Dujardin物种两大支,眼裸藻属位于裸藻科分支(0.84/-),共包含28株眼裸藻属物种,主要分为3个小分支,每个小支的支持率均高达99%以上,项圈眼裸藻和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