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 review the fossil history of seed plant genera that are now endemic to eastern Asia.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eastern Asian endemic genera have no known fossil record at all, 54 genera, or about 9%, are reliably known from the fossil record. Most of these are woody (with two exceptions), and most are today either broadly East Asian, or more specifically confined to Sino-Japanese subcategory rather than being endemic to the Sino-Himalayan area. Of the "eastern Asian endemic" genera so far known from the fossil record, the majority formerly occurred in Europe and/or North America, indicating that eastern Asia served as a late Tertiary or Quaternary refugium for taxa. Hence, many of these genera may have originated in other part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expanded their ranges across continents and former sea barriers when tectonic and climatic conditions allowed, leading to their arrival in eastern Asia. Although clear evidence for paleoendemism is provided by the gymnosperms Amentotaxus, Cathaya, Cephalotaxus, Cunninghamia, Cryptomeria, Glyptostrobus, Ginkgo, Keteleeria, Metasequoia, Nothotsuga, Pseudolarix, Sciadopitys, and Taiwania, and the angiosperms Cercidiphyllum, Choerospondias, Corylopsis, Craigia, Cyclocarya, Davidia, Dipelta, Decaisnea, Diplopanax, Dipteronia, Emmenopterys, Eucommia, Euscaphis, Hemiptelea, Hovenia, Koelreuteria, Paulownia, Phellodendron, Platycarya, Pteroceltis, Rehderodendron, Sargentodoxa, Schizophragma, Sinomenium, Tapiscia, Tetracentron, Toricellia, Trapella, and Trochodendron, we cannot rule 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neoendem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for herbaceous taxa in the present-day flora of Asia, particularly in the Sino-Himalayan region. In addition to reviewing paleobotanical occurrences from the literature, we document newly recognized fossil occurrences that expand the geographic and stratigraphic ranges previously known for Dipelta, Pteroceltis, and Toricellia.  相似文献   
2.
2005年应该是我国植物科学研究进入飞跃发展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 2005年中国本土植物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在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顶级学术刊物Plant Cell、Plant Journal、Plant Physiology、Proteomics 和Bioinfomatics上发表的论文有46篇, 较2004年的22 篇增加了一倍。这反映了我国科研总体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并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本文基于我国科学家发表在上述主流刊物上的成果作一简单介绍。对我国在模式植物拟南芥研究方面的进展, 读者可参阅许智宏院士全面的评述(Xu, 2006)。由于篇幅有限和统计上的困难, 我们相信这些介绍难于代表我国植物科研取得的全部成, 但是希望从一些侧面反映我国科学家在本土所做研究的主要进展, 本文就不同研究领域举例介绍。  相似文献   
3.
将产于中国海南的Cayratia mollissima var.lanceolata C.L.Li.提升为种:Cayratia lanceolata(C.L.Li)J.Wen&Z.-D.Chen(狭叶乌蔹莓),本种与产于马来西亚和印度支那的C.mollissima在果实与叶形态上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随着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 国际植物科学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我国植物科学领域也在整体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特别是水稻基因组框架图(Yu et al., 2002)和4 号染色体基因组精细图(Feng et al., 2002)以及水稻控制分蘖的MOC1基因发现(Li et al., 2003)等重大研究成果在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顶级科技刊物上的发表, 使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刮目相看, 亦使中国科学家为之振奋。据不完全统计, 2004年中国科学家本土取得研究成果在植物科学专业顶级学术刊物The Plant Cell、The Plant Journal 和Plant Physiology 上发表的论文有2 2 篇, 在其他重要综合性期刊Nature、Science、PNAS、Trends in Plant Science、Molecular Biolgy and Evolution、Ecology Letters和Conservation Biology等上也有论文发表, 这反映了我国科研总体水平正在迅速提高。本文基于我国科学家发表在这些著名刊物上的成果对《植物学通报》的读者作一简单介绍, 希望从一些侧面反映我国科学家在本土所做研究的主要进展, 由于篇幅有限, 不能对每个领域各项逐一介绍, 收集文献不尽完善请同行和读者见谅。下面就不同研究领域举例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现存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及其植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吸取各学派对被子植物原始类群界定的基础上,根据八纲系统,提出被子植物原始类群有60科的新见解,并以分子系统学提出的狭义的基部类群32科为对比,进行了植物地理学研究。以科为性状,以Takhtajan 划分的世界植物区系的“区”为OTU,UPGMA分析显示:(1)东亚区确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区,它既与北美东、西部(北美大西洋区、马德雷区)有密切关系,但更接近印度支那区;(2)环太平洋的4个地区集中了较多的原始被子植物的科,它们是东亚地区,北美东部和西部地区,部分热带亚洲、澳大利亚东部和西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中、南美热带地区。这种分布格局显然和被子植物起源地与扩散以及太平洋的形成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6.
榛属(桦木科)花序及花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桦木科榛属榛、毛榛和滇榛的花序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榛属雌花序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形成2个花原基;每个花原基分化出2个心皮原基,形成二心皮雌蕊;雌蕊基部有2层花被原基,内层花被原基环状,外层花被发生于花原基近轴面和远轴面,近轴面和远轴面的花被不均等分化,外层花被发生早于内层花被。雄花序为柔荑状,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出2枚次级苞片和4。6个雄蕊原基,形成4—6枚雄蕊,每个雄蕊具4个药囊,在雄蕊原基分化形成4药囊雄蕊过程中.出现雄蕊原基纵裂。并且花丝纵裂至基部。为进一步全面探讨桦木科属间系统演化关系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7.
在扫描电镜下首次观察了桦木科鹅耳枥属千金榆花序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千金榆雌花序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形成2个花原基和2个次级苞片;每个花原基分化出2个心皮原基,形成1个二心皮雌蕊;次级苞片远轴面发育快于近轴面,呈不均等的联合状;雌蕊基部有1层环状花被原基。雄花序为柔荑状,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出3个花原基分区,并分化形成3朵小花,小花无花被,位于两侧的小花分别有2枚雄蕊,位于中央的小花有4枚雄蕊,雄蕊共8枚,稀为10枚,该3朵小花为二歧聚伞状排列,其花基数应为2基数。  相似文献   
8.
分子进化生物学中序列分析方法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原  陈之端 《植物学通报》2003,20(4):462-468
简要介绍了分子进化生物学中序列分析方法的最新进展,特别强调了似然比检验和贝叶斯推论在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假说检验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新方法的一些成功应用,同时还给出了一些重要的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9.
榛属 (桦木科) 花序及花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桦木科榛属榛、毛榛和滇榛的花序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榛属雌花序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形成2个花原基;每个花原基分化出2个心皮原基,形成二心皮雌蕊;雌蕊基部有2层花被原基,内层花被原基环状,外层花被发生于花原基近轴面和远轴面,近轴面和远轴面的花被不均等分化,外层花被发生早于内层花被。雄花序为柔荑状,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原基分化出1枚初级苞片和一团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由小花序原基分生组织分化出2枚次级苞片和4~6个雄蕊原基,形成4~6枚雄蕊,每个雄蕊具4个药囊,在雄蕊原基分化形成4药囊雄蕊过程中,出现雄蕊原基纵裂,并且花丝纵裂至基部。为进一步全面探讨桦木科属间系统演化关系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