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国内外开始应用姐妹染色单体分化(SCD)染色技术研究人和哺乳动物细胞的动力学(Bianchi等1976;Craig-Holmes等1976;Crossen等1977:朱炳富等1980),染色体DNA的复制,包括早复制和晚复制(Lau等1980),细胞周期的测定(等1971;田竟生等1978;等1979),和各种诱变致癌剂的测定(Bloom等1975;Allen等1976;Carrano等1978)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结果。本文采用BUdR-吖啶橙-紫外线 Giemsa(BUdR-Acridine Orange-UpG)染色显示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技术(贺维顺等1980),初步观察了赤麂肺、皮肤和肾成纤维细胞动力学变化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  相似文献   

2.
1973年,Latt用哺乳动物细胞在含有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的培养液中接连进行两次有丝分裂,然后用荧光染料染色,使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荧光强,另一条染色单体荧光弱,并检出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简称SCE)。翌年,Parry 和Wolff 以及Korenberg 等用  相似文献   

3.
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中IdUrd和BrdUrd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Taylorli7用’H一放射自显影技术首次 发现了姐妹染色单体交换以来,已在许多动、植 物细胞里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直到1974 年Korenberg[2]等改进了Latt[[3], Wolff[4]等用 BrdUrd-33258 Hoechst荧光染料染色的方法, 发展了一种简易的显示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 的方法(以下简称SCD法),之后细胞遗传学实 验才得到了一个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自从Taylor用~3H-放射自显影技术首次发现了姐妹染色单体交换以来,已在许多动、植物细胞里观察到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直到1974年Korenberg等改进了Latt、Wolff等用BrdUrd-33258 Hoechst荧光染料染色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2BS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仲权  阎淑琴  沈淑琴 《遗传》1986,8(4):39-41
十多年中发展起来的姐妹染色单体互换 (简称SCE)显示技术【1,10,11,1$,1y],已实际应用到 许多研究方面。SCE现象可以自然发生,在细 胞培养中,其发生率有一正常值,在某些物理因 素或化学试剂的作用下,可使SCE频率升高,这 一现象可利用作为在环境中,诱变因子和致癌 物质引起的DNA 损伤方面的新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是一种染色体结构畸变。当培养细胞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存在下,经过两个复制周期,在第二次分裂染色体(M_2)的一条单体中,DNA双链的胸腺嘧啶均为其同类物溴尿嘧啶所替代,而另一条染色单体只替代了一股链的胸腺嘧啶。当以某些荧光染料处理(Latt,1973)或荧光染料配合Giemsa染色(Perry and Wolff,1974)或用改良的Giemsa染色(Korenberg and Freedlender,1974)吋,全替代的染色单体呈暗荧光或染色较浅;半替代的染色单体发出较亮的荧光或染色较深。因此能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7.
5-溴脱氧脲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能够代替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掺入DNA,使姐妹染色单体分色,计算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率,可以估计DNA的损伤。因而,近年来已广泛地应用SCE测定各种诱变因子的活力。但是研究BrdU本身诱变活力的报道不多,且多是离体的研究,体内实验很少。目前国内尚无类似的报道。 本文以我国特产仓鼠为实验材料,采取一次性腹腔注射BrdU活性炭悬浮液方法,研究不同剂量BrdU对仓鼠骨髓淋巴细胞SCE频率、染色体畸变率、分裂指数、细胞增殖周期以及对姐妹染色单体分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以中国仓鼠Don细胞和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研究材料,经适当低渗和固定,用水面漂膜气干法使染色体充分铺展在Parlodion载膜上,然后通过水面下沉法制成电镜铜网标本。染色体标本经过酸、碱、酶、热等多种处理,得到未经染色的电镜水平的G带、C带、Cd带、C亚分带、R带以及未经任何差别染色处理的姐妹染色单体“色差”。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染色体结构上的松紧是带谱的物理基础。G带似乎反映了染色体内在结构原有的紧缩程度的差异性,各种处理可以使这一差异性增强,甚至发生转变,从而出现多种带谱。姐妹染色单体“色差”可能是由于BrdU等碱基类似物不同程度的掺入DNA,致使DNA和蛋白质的结合发生变化,从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染色单体的螺旋和凝集,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在结构上发生致密和疏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1976年,Vogel和Bauknecht报道了在活体中显示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SCD)的方法,此后,这种方法及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法便成为检测诱变剂和致癌物的有效手段。1980年,我们实验室成功地用5-碘脱氧尿苷(IdUrd)代替5-溴脱氧尿苷(BrdUrd),多次在小鼠腹腔注射后观察骨髓细胞的SCE,  相似文献   

10.
艾菲的咔啉(aphidicolin)能抑制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a-多聚酶,同时还能诱导中国仓鼠细胞核内DNA分子的内复制,由此形成的双份染色体经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单股BrdU替换的染色单体总是位于双份染色体的内侧,而双股BrdU替换的染色单体总是位于双份染色体的外侧。DNA分子在内复制的过程中,经交换重组,表现在双份染色体上为姐妹染色单体内的交换和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换。双份染色体中的4条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中前期,从三维空间构型变为平面构型时,在引力和张力的相互作用下,致使染色单体在交换处发生扭曲,成形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从而使有直接亲缘关系的染色单体仍成对联系在一起呈规则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1.
冯宝章  张云华 《遗传》1981,3(3):5-7
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可作为研究DNA 损伤的一个细胞遗传学指标,但是在正常情况 下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断裂的出现率并不高,而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简称SCE)频率则较高,因 而后者是研究染色体稳定性的一个较好指标。 丝裂霉素(MMC)是一种强的致突变和 致癌剂[2],同时又是强的SCE诱发剂。  相似文献   

12.
姊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SCD)标本制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是检查致癌物或致突变物的细胞遗传学效应的一种新方法。它具有灵敏、准确和比较简便、快速的优点。近来,在研究染色体的分子结构、DNA复制方式、DNA的损伤和修复等基本问题方面,此法亦逐渐显示了重要性。兹将本实验室的操作技术介绍如下(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为例):  相似文献   

13.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检测原理及其分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chromatid exchange,SCE)是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SCE检测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胁迫会造成细胞内DNA不同程度的损伤,并可能进一步导致染色体畸变,甚至引发癌变。SCE作为一种灵敏而有效的指标,能够反映DNA损伤程度和遗传不稳定性。本文主要介绍了有关SCE的由来,色差显示原理、分子机理、SCE与染色体畸变的关系以及SCE的诱导因子。文章最后还对今后有关SCE的研究及其应用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简称SCE)技术,对环境检测,以及对DNA损伤修复、离体培养细胞恶性转化试验的检测等,均有重要意义。关于SCE标本的制备方法,我们借鉴了有关资料,并经过自己的试验和改进,现提供给有关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血液淋巴细胞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刺激条件下的细胞周期动力学及丝裂霉素C(MMC)诱发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用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方法确定细胞的分裂次数。实验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血液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2天后出现第二次分裂细胞,3天后达峰值(占分裂细胞中期相的38.9%),此后,其百分比逐日下降,培养后4天出现第三次分裂细胞,第5天出现第四次分裂细胞。Brdu浓度在8—24μg/ml范围内对SCE本底无影响。6ng/ml MMC所诱发的SCEs比对照组高3倍以上,说明中华大蟾蜍对MMC的诱变作用相当敏感。  相似文献   

16.
用荧光加Giemsa(FPG)术区分姐妹染色单体,分析了13名中年男子外周血淋巴细胞的SCE,比较吸烟者和不吸烟者“自发”的和用丝裂霉素(MMC)诱发的SCE频率变化。发现吸烟者的SCE频率(8.33±1.08)显著地高于不吸烟者(4.41±0.72),p<0.001。用MMC诱发后吸烟者各剂量的SCE值也明显地高于不吸烟者(P<0.01),并随着MMC剂量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差值增大。由于SCE的形成同DNA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有关,SCE频率的不同反映交换产生过程中机体重组修复系统的差异。因此,吸烟者与不吸烟者SCE频率的差异,表明两者在DNA修复机制上存在着差异。吸烟很可能改变了机体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7.
谢新耀  蒲晓允 《遗传》2004,26(3):383-386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是一精确时空调控事件,分离的紊乱会造成遗传物质传递的不稳定,从而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细胞或个体的死亡或病态。在真核生物细胞中,一种比较保守的机制调控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随DNA复制过程建立由黏合素维持的姐妹染色单体的结合,在有丝分裂中期向后期转变过程中,随保全素的降解,分离酶发挥活性,裂解黏合素一个亚单位,促成黏合素蛋白质复合体的解离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  相似文献   

18.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测定,由于操作简单,观察客观,又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是近年来颇受重视的一项细胞遗传学手段。并且已广泛应用于遗传学、临床医学及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下面我们就本实验室采用碱性磷酸缓冲液加吉姆萨染色,能使已标记上BudR染色体的两条单体很好地区别染色的技术简单介绍如下: 一、BudR标记:在细胞培养液中加10—20微克/毫升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udR的用量必须视细胞株的特性在此范围内调整),黑暗条件下培养两个细胞周期,然后按常规收获细胞,制作染色体标本。 二、区别染色:制备好的染色体标本(至少要在室温下放置一天)直接用新配的0.3M磷酸氢二钠(用1N氢氧化钠调pH至10左右,pH<9染色体的两条单体不能区别染色)配制3%吉姆萨溶液,染色10分钟,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  相似文献   

19.
Bloom综合征(Bloom syndrome,BS)是一种染色体紊乱型遗传病,BS患者具有基因组不稳定性、癌症易患性以及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增多等重要特征。BS是由人体中BLM基因突变所致,该基因编码的BLM蛋白是一种Rec Q DNA解旋酶。BLM蛋白与DNA拓扑异构酶Topo Ⅲα、Rec Q介导的基因组不稳定蛋白1和2(Rec Q-mediated genome instability protein,RMI1和RMI2)紧密结合形成BTR复合物。该复合物能够抑制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在DNA复制、重组以及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介绍BLM蛋白,并在此基础上对BTR复合物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在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口服避孕药的细胞遗传学效应及其观察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服避孕药的广泛使用,使人们对其安全性产生很大的关注。染色体畸变和用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SCD)来观察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是目前用于探讨口服避孕药细胞遗传学效应的主要指标,特别是SCE已作为检测染色体损伤的一种敏感而可靠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但是,SCE技术的应用和观察结果,又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试就口服避孕药对染色体畸变和SCE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