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烫伤愈合过程中VEGF对皮肤组织eN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了大鼠深II度烫伤模型,分别以VEGF和阿西替尼(VEGF抑制剂)干预,观察大鼠烫伤后愈合过程的组织学变化,PCR检测创面eNOS基因的表达。结果:肉眼观察VEGF组大鼠创面最早愈合,对照组大鼠愈合速度其次,阿西替尼组创面愈合最晚;HE染色结果显示伤后第2、8、21天VEGF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和阿西替尼组,PCR结果显示烫伤后第2、8天VEGF组的eNOS基因的表达明显上调,且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可诱导烫伤创面eNOS基因的表达,增加血管生成重要因子NO的生成,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
獾油促进深Ⅱ度烫伤小鼠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獾油对小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制备小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分为烫伤对照组(A组)、植物油治疗组(B组)和獾油治疗组(C组).创面依次用生理盐水纱布、植物油纱布、獾油纱布覆盖.无菌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于伤后7天、10天、15天按照Nagelschmidt法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取创面组织,制成石蜡切片,观察病理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獾油能加速烫伤创面的再上皮化,促进创面的愈合;提高烫伤组织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烫伤创面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结论:獾油对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选择14头家猪,随机分成7组,每组2头,在每头猪的脊柱两旁制造3个4×4cm的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模型,每头猪6个创面又分成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试验后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第1、3、7、14、21、28、35天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同时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家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在涂材料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23.19±1.27d、29.52±1.54d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的上皮化程度、表皮生长、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均好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促愈合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增辉  黄海  革军  常江  王臻 《生物磁学》2011,(9):1617-1620
目的:观察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选择14头家猪,随机分成7组,每组2头,在每头猪的脊柱两旁制造3个4×4cm的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模型,每头猪6个创面又分成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试验后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第1、3、7、14、21、28、35天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同时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家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在涂材料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23.19±1.27d、29.52±1.54d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的上皮化程度、表皮生长、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均好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促愈合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马桑水提取物(CSME)对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微循环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80只SD大鼠分成6组(n=30):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S)、凡士林组(WPL)、磺胺嘧啶银组(SSD)、马桑提取物组(低剂量组(CSME-L)、中剂量组(CSME-M)和高剂量组(CSME-H)。麻醉后用烫伤仪烫伤脱毛区(病理结果证实深Ⅱ度烫伤),伤后创面分别涂擦NS、WPL、SSD和不同浓度的CSME烧伤软膏。于伤后48 h、7 d、14 d、21 d计算创面愈合率(HR),检测创面微血管(MVD)、创面组织含水量(T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羟脯氨酸(HYP),进行创面组织学观察。结果:CSME各组的HR呈剂量依赖性大于NS和WPL (P<0.05);在21 d,其创面组织血管管径、数量、分布及TM呈剂量依赖性少于其他各组(P<0.05),伤后7 d、14 d,CSME各组呈现剂量依赖性高于NS、WPL和SSD (P<0.05),而伤后21 d呈剂量依赖性低于NS、WPL和SSD (P<0.05);CSME的SOD活性、HYP、NO和ET含量呈剂量依赖性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MDA活性呈剂量依赖性弱于其他各组(P<0.05),CSME呈剂量依赖性缩短创面修复时间,瘢痕少于其他各组。结论:CSME具有早期减轻烧伤创面组织水肿、促进创面收缩、加快创面结痂以及促进肉芽组织增生,有利于创面愈合;后期则抑制创面肉芽组织增生,防止瘢痕过度增生。其机制与创面微循环、氧化应激、NO和VEGF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重组融合多肽hEGF-AWRK6(EK)对烫伤模型小鼠感染创面的治疗功效。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纯化融合多肽EK,抑菌实验检测EK抑菌活性;构建小鼠II度烫伤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实验组创面滴注EK(30 mg/L),以PBS、庆大霉素(30 mg/L)、烫伤膏(10 mg/L)为对照,计算烫伤后创面愈合率及菌落数;伤后10 d,取各组小鼠的伤口及周边皮肤进行HE染色及胶原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创面病理组织结构。实验结果纯化得到了具有抑菌活性的重组表达融合肽EK;伤后6 d始,EK组小鼠创面菌落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EK组小鼠烫伤愈合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EK组小鼠创面真皮层细胞排列规则,再上皮化较快,毛囊生长较多,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显著增加。结果表明EK具有抑制小鼠烫伤创面感染、促创面愈合功效,具有开发成为治疗烧伤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局部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和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深II度烫伤创面表皮干细胞标记物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表达的影响,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和胰岛素联合应用于糖尿病烫伤创面治疗后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60只,1月后在大鼠背部造成深II度烫伤。将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对照组(B)、胰岛素治疗组(C)、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D)、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胰岛素治疗组(E),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雄性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A)。观察伤后3、7、11、15、21 d各组创面愈合情况,检测创面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K19)的表达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E组创面愈合率自第7天起较A、B、C、D组增加,为[(25.33±2.32)%,(P<0.05)];A、C、D组创面愈合率较B组增加分别为[(22.51±1.78)%,(16.68±1.95)%,(18.29±1.70)%,(P<0.05)]。E组整合素β1和角蛋白19(K19)表达自伤后第7至21天各时相点显著增加,(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深II度烫伤创面局部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和胰岛素可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沈娟  金小宝  丁静  朱家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3,(3):65-69,I0010,I0011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稳定的烧烫伤创面感染的小鼠模型构建方法,以便进行相关烧烫伤创面修复研究。方法取30只BALB/c小鼠,采用自制木质烫伤板,沸水浴法烫取直径8 mm的圆形创面,烫伤时间分别为5 s、10 s、15 s。伤后48 h,取创面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筛选最佳创面烫伤时间。另取72只小鼠制成深Ⅱ度烫伤创面,采用擦刮法分别接种20μL菌浓度为1×106、l×107、1×108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 25923的菌液。接种细菌后72 h,取创面组织HE染色观察创面炎症反应情况,并测定3、7、14 d的皮肤菌负荷,筛选最佳的细菌接种浓度。最后,按最佳条件建模后,观察创面的完全愈合时间以及创面愈中、愈后的组织学变化,以确定此创面感染模型是否建立成功。结果组织学结果表明,10 s为深Ⅱ度创面的理想致伤时间,最佳接种菌浓度为l×108CFU/mL,此时期,14 d内菌负荷均高于l×105CFU/g。该模型的创面愈合时间(21±0.95 d)较正常创面愈合时间(15.92±0.34 d)明显延长(P<0.01),炎性反应明显,愈后不佳。结论烧烫伤创面感染的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可作为感染创面防治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仙人掌提取物对浅Ⅱ度烫伤小鼠VEGF及FGF-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野生仙人掌和食用仙人掌提取物对浅Ⅱ度烫伤小鼠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表达的影响,建立小鼠浅Ⅱ度烫伤模型。野生、食用仙人掌提取物组(浓度均为12.5 mg/mL),药物组(京万红),烫伤组(生理盐水),每天2次涂药并观察创面,分别在3 d和7 d各组取5只小鼠处死,取烫伤组织提取蛋白并检测VEGF、FGF-2的表达状况。仙人掌组中VEGF及FGF-2的表达量均高于烫伤组,且两种仙人掌组VEGF及FGF-2的表达量有差异。即仙人掌提取物能提高VEGF及FGF-2的表达量并能促进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羧甲基壳聚糖(CMC)促进小鼠皮肤毛囊再生修复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变化,并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对比。方法:通过切除皮肤组织建立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全层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CMC组、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与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每天分别连续给药,第21天处死;为评估造模后小鼠皮肤毛囊组织的再生修复程度,另取新生小鼠36只,每日处死3只;应用Image J技术观察并测量各组小鼠皮肤组织创面修复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新生小鼠皮肤组织厚度、毛囊及"腺泡样"结构数量;对比分析各组小鼠模型第21天和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第3天和17天各组小鼠模型皮肤创面再生修复率:CMC组为33.07±9.52%和96.75±2.11%,清得佳组为24.18±6.14%和92.22±0.62%,生理盐水组为21.06±11.59%和87.38±2.79%,空白对照组为8.66±2.27%和85.15±1.34%;采用线性模型重复度量方差分析法,对CMC组与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创面第17天再生修复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F=11.970,17.666,8.828,P0.05)。新生小鼠皮肤厚度、毛囊及"腺泡样"结构数量随小鼠日龄增长而增加(r=0.983,0.922,P0.05)。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相比,第21天CMC组、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模型皮肤组织再生修复程度分别相当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发育后期、中期、初期及瘢痕组织。结论:CMC具有促进皮肤毛囊组织形态学结构再生修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素促进深Ⅱ度烧伤小鼠bFGF及PDGF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素对深Ⅱ度烧伤小鼠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小鼠深Ⅱ度烫伤模型,肝素组用3000U/mL肝素外敷伤口2min,每日2次,观察创面愈合状况,并在给药后第3天分别从肝素组(烫伤后用肝素处理)、烫伤组(烫伤后自然愈合)及对照组(未进行烫伤处理)取5只小鼠处死,提取烫伤及其周围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用Western-blotting检测bFGF和PDGF的表达状况.结果:肝素组bFGF和PDGF表达均高于烫伤组;而烫伤组的两种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烫伤后bFGF和PDGF的表达量增高,且肝素能促进深Ⅱ度烧伤内源性生长因子bFGF、PD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新型抗菌凝胶敷料普朗特联合磺胺嘧啶银霜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来我科初次就诊的深Ⅱ度烧伤患者74例分为两组:试验组38例采用新型抗菌凝胶敷料普朗特联合磺胺嘧啶银霜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磺胺嘧啶银霜治疗。两组均采用规定的标准化创面处理方式,其余治疗均按常规进行。分别统计和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换药时的疼痛程度,同时定期监测患者在用药期间有无实验室指标异常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21.11 3.13)d,明显短于对照组(25.28 4.50)d(P0.01)。治疗后7 d、14 d、21 d,试验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6.63 5.21)%、(63.32 5.32)%、(92.66 4.1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 d、14 d,试验组分别有5例(13.16%)和1例(2.63%)创面细菌培养阳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例(33.33%)和8例(22.22%)(P0.05)。治疗后7 d、14 d、21 d,试验组换药时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无异常波动,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新型抗菌凝胶敷料普朗特联合磺胺嘧啶银霜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能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减少创面感染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3.
建立小鼠皮肤的Ⅱ度烫伤的模型,分别于烫伤前、烫伤后1 min、8 h、1 d、3 d、5 d、7 d、9 d、11 d、13 d、15 d、17 d,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对烫伤的创面进行动态的监测,同时对创面进行组织病理学的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利用OCT单次散射模型获得皮肤在烫伤前后光衰减系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光衰减系数的值在烫伤后是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待修复完全后又恢复到烫伤前相近的值。该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的结果相吻合,这表明OCT技术可以用于实时诊断烫伤的皮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上清凝胶对小鼠皮肤创面修复的作用,为临床皮肤创伤提供新的修复方法奠定基础。方法:从新生儿脐带分离出hUC-MSCs并培养,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成骨成脂细胞分化实验以及RT-PCR检测干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证明其干细胞特性;收集上清液,进行粗提纯及总蛋白浓度检测,制成凝胶剂,用于小鼠背部损伤模型中创面的治疗;于第2、3、6、8、15 d取样,伤口及正常皮肤组织样品分别用于制备组织病理切片及愈合组织相关因子表达的Q-PCR检测。结果:从新生儿脐带分离出的hUC-MSCs其形态、表面标志物符合干细胞特性,具有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潜能。实验小鼠皮肤创伤后3 d开始可见各组创面逐渐缩小,伤后15 d创面基本愈合;第5、7 d高剂量组创面愈合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高剂量组伤口愈合程度最高,低剂量组次之,两者都优于对照组。愈合组织相关因子检测表明,伤后第2 d,高剂量上清处理的小鼠伤口组织TGF-β1和Col1a1基因表达增加,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伤后第3 d,实验组VEGF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从第3 d开始,IL-1β这一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hUC-MSCs上清凝胶能够提高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对家兔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家兔皮肤创伤为模型 ,连续给药 6 d,第 11天测定创面面积 ,并于第 17天记录创面愈合数。结果 :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高剂量组和磺胺嘧啶银组创面面积显著小于空白对照组 ( P<0 .0 5 ) ;枯草杆菌喷雾剂的愈合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 P<0 .0 5 )。结论 :枯草芽胞杆菌喷雾剂能够缩小家兔创面愈合 ,增加创面愈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野生仙人掌提取物对浅Ⅱ度烫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浅Ⅱ度烫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仙人掌提取物乙醇组A1,蒸馏水组A2和混合组A3(每组又分低、中、高3个浓度),烫伤(阴性)组B,药物(阳性)组C。每天涂药1次,观察、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分别在5d和12d各组随机取5只小鼠做病理切片,观察并记录血管、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的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混合提取物中、高浓度组愈合时间,与烫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②5d时不同的仙人掌提取物组与烫伤组比,血管数量、成纤维细胞占总纤维细胞的百分含量都有差异(p0.05)。结论:野生仙人掌提取物能加速烫伤创面愈合,尤其对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有显著的促进增生作用,并加速再上皮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皮肤疤痕组织形成过程中皮肤干细胞分布、增殖分化迁移特征,初步探讨这些特征与皮肤创伤修复的关系。方法利用眼科显微外科剪对2日龄昆明小鼠背部皮肤进行人工统一造创,定期获取皮肤创面样品,常规病理染色观察创面愈合形态;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以细胞转录因子Sox2和角蛋白14抗体分别检测皮肤干细胞的分布及干细胞增殖分化时所形成的短暂扩增细胞,并结合细胞增殖EdU荧光染色初步分析皮肤干细胞的迁移方向。结果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层中表达Sox2的阳性细胞逐渐连贯,并且发现真皮乳头层中Sox2和角蛋白14同时大量表达,可见致密细胞网和向下凸起的新生毛囊样结构形成。同时,创面愈合初期细胞迁移主要由创面底部开始,向上迁移并填充创面。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底部皮肤干细胞首先开始大量分裂增殖,并向创面迁移,创面上部皮肤干细胞分裂增殖迟于创面底部;迁移的皮肤干细胞以不对称分裂的形式增殖形成大量短暂扩增细胞,并在增厚的疤痕乳头层部位形成毛囊样结构填充皮肤疤痕。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象皮生肌膏对肛瘘术后模型大鼠炎症因子、p38/MK2信号通路和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象皮生肌膏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0只,象皮生肌膏组和模型组进行肛瘘术后创面造模,分别给予象皮生肌膏治疗及普通换药治疗。假手术组构建创面后滴加生理盐水造模,给予普通换药治疗。统计治疗后3 d、7 d、14 d创面愈合率、创面水肿积分;对比治疗后14 d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治疗后3 d、14 d创面组织VEGF、bFGF、p38、MK2、磷酸化p38(p-p38)、磷酸化MK2(p-MK2)表达。结果:治疗后7d、14d象皮生肌膏组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但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后7 d、14 d假手术组创面水肿积分低于象皮生肌膏组,且象皮生肌膏组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14 d象皮生肌膏组血清IL-1、IL-6、TNF-?琢水平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后14 d象皮生肌膏组创面组织VEGF、bFGF水平高于模型组,但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后14 d象皮生肌膏组创面组织p38、MK2蛋白水平低于模型组,但高于假手术组,p-p38、p-MK2蛋白水平高于模型组,但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象皮生肌膏可以减轻大鼠肛瘘术后创面水肿程度,促进创面愈合。其主要机制可能与象皮生肌膏可降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抑制p38/MK2信号通路,促进VEGF和bF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脱细胞羊膜(HAM)与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大鼠皮肤缺损修复和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在两侧背部各做1个直径为1.8c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HAM覆盖,B组SIS覆盖,C组纱布覆盖。在2周时处死动物取材,HE染色观察皮肤缺损修复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19和VEGF,RT-PCR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A组、B组愈合较好。C组愈合较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B组K19、VEGF阳性细胞显著多于C组,其中A组最多;RT-PCR结果显示,A、B组比C组表达更多的VEGF mRNA其中A组最多,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M和SIS均能增加皮肤创面组织中K19阳性细胞数,上调VEGF mRNA的表达、增加VEGF的分泌,其中HAM具有更强的促进皮肤缺损修复和血管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在面部瘢痕修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面部瘢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应用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进行面部瘢痕修复治疗,观察组术后加用rh EGF敷于皮肤表面,对照组则采用等渗盐水敷于皮肤表面,比较两组治疗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时疼痛情况,测定创面愈合后患者瘢痕面积,并评定创面处理后不同时间患者肉芽组织成熟情况、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 d、术后14 d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术后3 d(P0.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创面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其创面愈合后瘢痕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换药时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其轻度疼痛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14 d肉芽组织成熟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炎症全身不良反应。结论:re EGF可促进面部瘢痕患者创面修复,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缩小瘢痕面积,减轻患者换药疼痛程度,促进肉芽组织成熟,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