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采用酶解和离子交换色谱的方法,从兔、鸡、猪和羊肝组织中提取和纯化得到了糖胺聚糖(GAGs).通过比较透明质酸(HA)、硫酸软骨素A(CS-A)、硫酸软骨素C(CS-C)、硫酸皮肤素(DS)、肝素(HP)、硫酸乙酰肝素(HS)等标准品在醋酸钡、醋酸锌、吡啶-甲酸等几种不同缓冲体系下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行为,结合灰度积分建立了适合于微量GAGs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电泳方法.将从不同动物肝脏组织中提取的GAGs运用该方法进行分析,发现 不同动物肝脏组织中,GAG含量和组成均有较大差异:羊肝中GAGs含量最高(0.52 mg/g 组织干粉),种类也最丰富,含有HA、HS、DS和CS,其中HA所占比例最高;鸡肝中GAGs含量最少(0.18 mg/g组织干粉),主要含有HA和DS;兔肝GAGs种类与猪肝相似,均含有HA、HS和DS,但HS是猪肝GAGs的主要成分,DS是兔肝GAGs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猪链球菌1、2、14和1/2型间存在单向或双向的交叉抗原性,这种交叉抗原性的产生原因至今未被揭示。【方法】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层析柱对猪链球菌14和1/2型荚膜多糖进行分离纯化,经苯酚-硫酸检测和dot-ELISA辅助鉴定,确定荚膜多糖成分。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14和1/2型猪链球菌荚膜多糖分子量分别为487.38 kDa和512.72 kDa。【结果】经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标记液相色谱法和核磁共振测定14和1/2型猪链球菌荚膜多糖单糖组成分别为:Glc/Gal/GlcNAc/Rha/Neu5Ac(1∶2.94∶1.35∶0.24∶0.37)和Glc/Gal/GlcNAc/GalNAc/Rha/Neu5Ac(1∶1.67∶1.05∶0.93∶0.72∶0.7)。并与已知的猪链球菌1、2型荚膜多糖的单糖组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4种血清型荚膜多糖都具有Glc、GlcNAc、Gal和Neu5Ac,但单糖组成和比列并无明显相似性,这种交叉抗原性可能是由于荚膜多糖的空间结构相似性和(或)细胞表面的其他成分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糖链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寻找高灵敏度和高分离度的微量分析方法对糖 类物质的分析至关重要.近几年来,荧光标记方法作为糖类物质的色谱定量及辅助结 构分析的最佳选择,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荧光标记法分为柱前标记和柱后标记 两种,且灵敏度高、分离度好、有多种标记试剂可供选择.本文根据不同糖类物质的 结构特点,分别对中性糖和氨基糖以及含有唾液酸、糖醛酸、硫酸基的酸性糖的荧光 标记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对近年来报道的荧光标记试剂的特点和反应 机理进行了比较和总结,以期为糖类物质微量分析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荚膜是一些细菌所具有的表层结构,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联系。细菌荚膜多糖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在免疫活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一种细菌根据其荚膜多糖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不同的血清型,不同血清型细菌荚膜多糖的化学结构也存在差异。以荚膜多糖为基础的疫苗正在积极研究开发当中,对不同致病细菌荚膜多糖具体化学结构的掌握是疫苗得到许可的必备条件之一。本文对致病细菌荚膜多糖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期为荚膜多糖的化学结构研究和疫苗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羧甲基壳聚糖(CMC)促进小鼠皮肤毛囊再生修复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变化,并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对比。方法:通过切除皮肤组织建立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全层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CMC组、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与空白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每天分别连续给药,第21天处死;为评估造模后小鼠皮肤毛囊组织的再生修复程度,另取新生小鼠36只,每日处死3只;应用Image J技术观察并测量各组小鼠皮肤组织创面修复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新生小鼠皮肤组织厚度、毛囊及"腺泡样"结构数量;对比分析各组小鼠模型第21天和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结果:第3天和17天各组小鼠模型皮肤创面再生修复率:CMC组为33.07±9.52%和96.75±2.11%,清得佳组为24.18±6.14%和92.22±0.62%,生理盐水组为21.06±11.59%和87.38±2.79%,空白对照组为8.66±2.27%和85.15±1.34%;采用线性模型重复度量方差分析法,对CMC组与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创面第17天再生修复率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F=11.970,17.666,8.828,P0.05)。新生小鼠皮肤厚度、毛囊及"腺泡样"结构数量随小鼠日龄增长而增加(r=0.983,0.922,P0.05)。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结构相比,第21天CMC组、清得佳组、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模型皮肤组织再生修复程度分别相当于新生小鼠皮肤毛囊发育后期、中期、初期及瘢痕组织。结论:CMC具有促进皮肤毛囊组织形态学结构再生修复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