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魏建荣  牛艳玲 《昆虫学报》2011,54(12):1399-1399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Motsch.)是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危害杨树、柳树等树种的主要蛀干害虫,较难防治.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Fairmaire)是光肩星天牛等林木蛀干害虫的重要天敌昆虫.我国近儿年来已开始广泛利用花绒寄甲对光肩星天牛进行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2.
广东柑桔七种小鳞翅目害虫的记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秀琼 《昆虫学报》1960,(3):223-242
广东柑桔害虫的种类繁多,作者近年来在潮汕、新会、广州各地发现捲叶为害及蛀果的小鳞翅害虫有七种:(1)拟小黄捲叶蛾(Adoxophyes cyrtosema Meyrick),(2)褐捲叶蛾(Cacoecia eucroca Diakonoff),(3)拟后黄捲叶蛾(Cacoecia micaceana var.CompactaMeyrick,(4)褐带长捲叶蛾(Homona coffearia Meyrick),(5)白点褐捲叶蛾(Cacoecia  相似文献   

3.
蛀果蛾科一新属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蛀果蛾科(Carposinidae)尝归在广义的谷蛾总科(Tineoidea)或卷蛾总科(Tortricoidea)下,Diakonoff(1961)则提升为蛀果蛾总科(Carposinoidea)。虽其外生殖器与麦蛾类近似,但从喙的光裸和幼虫前胸气门前具一对毛,显然与它们不同。作者则按Meyrick(1928)的意见,将蛀果蛾科列入矢蛾总科(Copromorphoidea);Turner(1947)曾将蛀果蛾作为矢蛾科(Copromorphidae)的一个亚科(Carposininae),而我们认为仍宜独列为科。此科盛产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夏威夷群岛,欧亚大陆则为数不多;Meyrick(1922)在《昆虫属志》第179辑的专著中共记有8属128种,以后增加不多。  相似文献   

4.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otsch.) 是杉木成林的主要蛀干害虫,广西各杉木林区均有发生危害。我们于1975年在柳州地区六峰山林场,对1958年定植的166亩杉木成林进行调查,发现受双条杉天牛危害的枯死木达3.2%,衰弱木占26%,严重地威胁杉木的生长成材。 一、双条杉天牛的越冬情况 据记载,双条杉天牛均以成虫在地面高2米以下  相似文献   

5.
卷蛾科幼虫的前胸L毛3根,腹部L1与L2接近,第8腹节SD1一般位于气门上方,第9腹节两D毛常在同一或邻近毛片上,趾钩为单序或双序。幼虫隐蔽生活,生境多异,可卷叶、潜叶、蛀茎、造瘿等,有许多种类为农林重要害虫。本文详细地记述了韩国卷蛾科的重要害虫Ancylis partitana(Christoph),Ancylis hylaea Meyrick和Hoshinoa longicellana(Walsingham)老熟幼虫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所有标本均保存在韩国江原国立大学山林科学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福建惠安县新发现一种鳞翅目昆虫,其幼虫严重为害余甘(Phyllanthus emblicaL.)的果实,蛀果率可达50%~80%,受害面积约2300hm2。经鉴定,该虫系我国一新记录种——余甘异胫小卷蛾Thaumatotibia encarpa(Meyrick,1920)。本文介绍余甘异胫小卷蛾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危害等情况,并对其防控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杨大透翅蛾习性观察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大透翅蛾(Aegeria apiformis Cl.)属鳞翅目、透翅蛾科。是陕西省榆林地区危害杨树极为严重的一种蛀干害虫。为了掌握其发生规律,迅速解决防治问题,近年来我们调查了它的危害情况,定位观察了生活习性,并进行了防治试验。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8.
伍有声  高泽正 《昆虫知识》2004,41(4):328-330,F002,F003,F004
首次报道了广州市危害园林植物上有 3种细蛾科新害虫榕细蛾Melanocercopsficuvorella(Yazaki) ,假柿树突细蛾Gibbovalvaquadrifasciata(Stainton) ,木兰突细蛾G .urbana(Meyrick)。该文对它们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及习性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越桔两种蛀干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淼 《昆虫知识》2001,38(3):221-222
咖啡豹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和樟泥色天牛Uraecha angusta(Pascoe)是江苏地区的美国兔眼越桔上2种主要蛀干害虫。前者在枝干中向顶端方向蛀食,排出圆粒状虫粪;后者向植株基部方向蛀食,排出粉末状虫粪,均造成枝干枯死。咖啡豹蠹蛾发生量较大,是主要虫种。防治这2种蛀干害虫,应采用保护利用天敌、改善果园生态环境、促使树体健壮生长等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茶蛀梗虫(Casmara patrona Meyr.)属鳞翅目织叶蛾科。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主要产茶区,是茶树上一种主要害虫。现将在研究工作中接种饲养的方法介绍于下,以供参考。 接种方法和步骤 根据茶蛀梗虫的钻蛀特性和生活习性,通过嫁接法使虫自行钻蛀到试验所用的茶枝内。 1.采集接穗:在杭州地区以10—11月份适宜采集,采集时枝要剪得长,以免虫体受伤或所采枝内无虫体。 2.砧木选择:选择茶树主干多较粗壮的,这样一次嫁接得多,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