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单纯股骨头髓芯减压与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0月至2012年3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经影像学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ANFH的患者90例。A组采用单纯髓芯减压共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22~62岁(中位年龄41.5岁)。B组采用髓芯减压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用rhG-CSF皮下注射4 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5天分离外周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在髓芯减压基础上沿减压隧道注入自体外周血干细胞10~15 ml)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21~62岁(中位年龄39岁)。按世界骨髓循环研究学会(ARCO)国际骨坏死标准:A组:Ⅰ期7髋,Ⅱ期26髋,Ⅲ期17髋;B组:Ⅰ期10髋,Ⅱ期50髋,Ⅲ期29髋。术后及随访期间进行Harri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对X线片、CT及MRI检查结果进行评估。两组Harris评分和VAS评分比较用成组t检验。结果 A组34例,B组49例随访13~89个月,平均38.5个月。术后3、6、12个月与术前的Harris评分比较有明显提高,VAS评分有明显的下降;术前、术后3个月两时间点的A、B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2、0.628,P=0.781、0.516);术后6、12个月的B组评分优于A组(t=2.991、7.753,P=0.009、0.001)。术后12个月A、B两组T1相低信号区所占股骨头体积的比例分别为(17.24±3.71)﹪和(12.11±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0,P=0.001)。结论髓芯减压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早中期ANFH,可显著减轻关节疼痛,改善股骨头血液供应,明显恢复关节功能,加速病灶区骨组织修复,有效防止股骨头进一步塌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疗法治疗中晚期恶性实体肿瘤的临床疗效及肿瘤标志物变化,初步对该疗法作出评价。方法取中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自体外周血50ml,根据文献报道方法体外诱导扩增CIK细胞。培养约14d后,一次性回输入患者体内,观察患者CIK细胞回输前2周及回输后4周左右外周血免疫指标变化、肿瘤标志物变化、生活质量及Karnofsky评分变化,随访1年观察1年生存率。采用t检验及寿命表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1例接受CIK回输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前出现有代表意义的肿瘤标志物异常升高的患者有14例,1次回输后有8名患者出现肿瘤标志物下降,其中1名患者降至正常范围;免疫指标在CIK细胞回输后4周较回输前2周均无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D3由70.81﹪±10.52﹪升至71.91﹪±11.09﹪,t=0.762,P=0.455;CD4由39.06﹪±11.03﹪升至39.21﹪±8.74﹪,t=0.093,P=0.927;CD8由28.75﹪±8.22﹪升至29.88﹪±10.13﹪,t=0.895,P=0.382;CD16^+CD56^+(即NK细胞)由15.73﹪±9.52﹪升至15.37﹪±6.66﹪,t=-0.173,P=0.865;EORTCQLQ-C30(vertion3.0)评分中总体健康状况(globalhealth)由(41.67±17.28)分上升至(46.43±17.19)分,P=0.076;以上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功能子量表中的躯体功能(physicalfunctioning)单项[由(62.94±17.48)分上升至(66.67±17.37)分,P=0.012]和症状子量表中的疲倦(fatigue)[由(51.33±20.03)分下降至(43.38±16.81)分,P=0.012]、疼痛(pain)[由44.44﹪±19.24﹪下降至(36.51±14.55)分,P=0.038]及食欲丧失(appetiteloss)[由(52.38±19.92)分下降至(38.09±21.82)分,P=0.016]单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氏评分由[(61.42±3.59)分上升至(62.38±4.36)分,t=1.000,P〉0.05];随访1年内有3名患者死亡,生存率约85.7﹪。结论自体CIK细胞回输治疗后肿瘤标志物有明显改变,同时对缓解晚期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肢体重度缺血的中期疗效。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12月录入30例肢体重度缺血患者,男性29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43 ± 12岁(23 - 75岁),均不具备外科血管重建条件,共治疗31条下肢和4条上肢。G-CSF(5-10μg/kg)动员,第5天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选获得纯化CD34^+细胞,肢体肌肉局部注射。根据移植细胞数分为3组:低剂量组(105/kg)、中剂量组(5 × 105/kg)和高剂量组(106/kg)。结果随访16 - 48个月,1个月和2个月时Wong-Baker FACES疼痛评分由术前7 ± 2降到3 ± 3(P〈 0.001)和1 ± 2(P〈 0.001)。术后3个月和6个月:最长无痛步行时间由术前的(5 ± 3)min分别延长至(12 ± 6)min(P〈 0.001)和(19 ± 5)min(P〈 0.001);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4 ± 0.20提高至0.62 ± 0.18(P= 0.04)和0.66 ± 0.14(P〈 0.001);经皮氧分压由术前(26 ± 11)mmHg分别上升至(42 ± 11)mmHg(P 〈 0.001)和(56 ± 12)mmHg(P〈 0.001)。16例溃疡患者愈合11例。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16个月保肢率为84﹪(95﹪可信区间为0.63 - 0.94)。3个不同剂量组之间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了1个月时WFPRSC检测结果显示: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中剂量组。结论纯化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肢体重度缺血性疾病安全、可行,能够较为持久地缓解缺血,挽救肢体,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脐血干细胞(HUCBSC)移植对兔后肢动脉球囊损伤后动脉局部内膜增殖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8只)、球囊损伤组(B组,8只)及球囊损伤加干细胞移植组(C组,8只)。三组均于全麻下分离兔右侧股动脉;B、C两组均应用3 mm×40 mm球囊扩张股动脉,每次3 min,共3次,并牵拉球囊,形成局部内膜损伤;C组球囊扩张后,以2.5×105的HUCBSC数移植到损伤血管局部,A、B组注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术前和术后28 d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并取股动脉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测定血管内膜面积及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采用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28 d,B组和C组均可见损伤血管内弹力膜多处断裂,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生,C组内膜面积[(0.231±0.033)mm2]及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比值(0.967±0.193)明显低于B组[(0.589±0.038)mm2,2.365±0.376;t=19.632,P<0.01,t=9.405,P<0.01],但明显高于A组(正常对照组)。术后28 d,A、B、C三组静脉血浆ET-1水平分别为(79.91±7.36)ng/L,(131.51±12.88)ng/L,(103.98±11.13)ng/L,B组明显高于A组(t=8.014,P<0.01),C组也明显高于A组(t=4.329,P<0.01),但明显低于B组(t=4.634,P<0.01)。静脉血清NO水平分别为(120.33±9.02)μmol/L,(48.01±6.20)μmol/L,(102.76±9.73)μmol/L,B组明显低于A组(t=18.914,P<0.01),C组也明显低于A组(t=3.901,P<0.01),但明显高于B组(t=14.083,P<0.01)。结论 HUCBSC血管局部移植可抑制兔后肢动脉球囊损伤后受损血管新生内膜的增殖,促进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缺血状态的改善程度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4 年7 月至2010 年11 月期间187 例252 髋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分别采集 187 例患者骨髓200 -360 ml,采用 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单个核细胞总数为(2.4 ~ 7.8)× 108 个,流式细胞仪检测 CD34+ 细胞和 CD133+ 细胞在所分离出的干细胞悬液中的含量分别为2.47﹪± 0.58﹪和1.29﹪± 0.35﹪,然后将单个核细胞用生理盐水制备成细胞悬液 20 - 30 ml,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行超选择性股骨头供血动脉内干细胞移植术.按世界骨循环研究学会(ARCO)对骨坏死分期,设自身前后对照观察疗效.移植术后第 3、6、12、24、36 和48 个月,根据髋关节 Harris 评分评价疗效,移植术后6 个月通过复查患者股骨头供血动脉 DSA,观察其新生血管形成情况,以后每隔 6 个月采用影像学方法观察股骨头形态学变化.结果 (1)临床疗效:对接受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187 例患者随访 3 ~ 48(24.2 ± 4.5)个月,其中髋关节疼痛缓解者 158 例(占患者总数的 84.5﹪),髋关节功能改善者 146 例(占患者总数的 78.1﹪),行走间距延长者 149 例(占患者总数的 79.7﹪);(2)影像学检查:干细胞移植术后 6 个月187 例患者中54 例行股骨头供血动脉 DSA 检查,48 例显示供血动脉较移植术前明显增多、增粗,血流速度增快,12 ~ 24个月后 72 例患者股骨头区骨质病变获得改善.结论 超选择性动脉内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对因缺血导致坏死的股骨头无再次损伤,能够有效治疗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细胞治疗中心2003年11月至2008年8月住院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254例,经动员后采集及分离自体骨髓,行下肢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术。随访时间为1年。术后随访指标:3、6、12个月后复查皮温、深感觉、经皮氧分压和踝肱比,随访疼痛、冷感和跛行距离,观察溃疡和坏疽情况。采用F检验分析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完成随访254例患者。(1)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61.8%(157例/254例),冷感缓解率缓解率74.0%(188例/254例),跛行好转率40.2%(102例/254例),溃疡好转率59.0%(36例/61例),坏疽截肢6例,脱落愈合5例,无变化8例,扩大7例;(2)患者下肢皮温由32.89℃±2.19℃上升至35.52℃±2.26℃(t=13.32,P=0.000),深感觉缓解由(26.20±15.78)mV下降至(20.34±10.86)mV(t=4.901,P=0.000),经皮氧分压由(26.46±18.49)mmHg上升至(34.14±14.99)mmHg(t=5.157,P=0.000),踝肱比由0.62±0.36上升至0.84±0.24(t=8.104,P=0.000)。结论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有效,是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成人睾丸支持(Sertoli)细胞不同分离方法的效果,建立成人Sertoli细胞简便高效的分离方法。方法将质量相等的睾丸组织按照不同分离方法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胰蛋白酶、DNA酶、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一步消化法;B组采用胰蛋白酶和DNA酶第一步消化,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第二步消化;C组采用胰蛋白酶和DNA酶第一步消化,透明质酸酶第二步消化,胶原酶第三步消化;D组为对照组。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鉴定Sertoli细胞;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测定3组Sertoli细胞的活性和纯度;应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3组Sertoli细胞与胰岛共移植至糖尿病鼠的效果。结果分离获得的细胞经形态学和免疫组化鉴定,具有Sertoli细胞的特征,A、B、C三组Sertoli细胞的纯度分别为(85.17±1.8)%、(92.33±2.5)%和(93.12±2.6)%,B组和C组的Sertoli细胞纯度显著高于A组(t=7.35,t=7.95,P=0.00,P=0.00)。B组Sertoli细胞活性于培养14d时达到峰值,此后缓慢下降。B组Sertoli细胞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C组(t=4.02,t=2.77,P=0.00,P=0.01),且B组Sertoli细胞与胰岛共移植术后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显著高于A、c、D组(F=165.548,P=0.000)。结论采用两步消化的方法能够获得纯度和活性较高的Sertoli细胞,其与胰岛共移植能够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奥扎格雷对糖尿病足(DF)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期间于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DF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奥扎格雷组、移植组与联合组3组各33例。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DF的常规治疗,奥扎格雷组、移植组、联合组分别给予奥扎格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奥扎格雷,比较干预前、干预后12周的临床症状体征、DF严重程度、生存质量的变化,以及干预后12周的新生侧支血管的分级情况。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或Wilcox秩和检验,定量资料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比较先采用方差分析,然后采用Tukey检验进行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截肢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相关因素。 结果3组患者干预前的基线资料、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的评分、踝肱指数(ABI)、Wagner分级、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DSQL)各维度评分与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3组干预后的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的评分、DSQL生理功能、心理(精神)因素、社会关系等维度评分与总分均低于干预前,Wagner分级、ABI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联合组干预后的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的评分、DSQL生理功能、心理(精神)因素等维度评分与总分分别为0.83±0.36、0.83±0.31、1.36±0.63、8.9±3.2、7.5±2.5、23.7±9.2,均低于奥扎格雷组的1.13±0.39、1.26±0.59、1.89±0.73、12.5±5.2、10.1±3.1、31.7±8.8及移植组的1.08±0.33、1.11±0.55、1.72±0.60、10.9±3.6、9.3±3.3、28.8± 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5.001、5.598、3.953、2.230、9.610,P均< 0.05)。联合组干预后的ABI为0.55±0.21,高于奥扎格雷组的0.43±0.20及移植组的0.42±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051,P < 0.05)。联合组干预后的社会关系维度评分、Wagner分级为1级的比例分别为5.0±2.1、81.8%,高于奥扎格雷组的6.3±2.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953,χ2= 6.983,P均 < 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新生侧支血管分级优于奥扎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奥扎格雷能缓解DF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促进移植术后的血管新生,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常规血运重建失败的重度肢体缺血患者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14例卢瑟福4~5级肢体缺血患者,术前均曾接受常规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人工血管旁路术、动脉支架植入术等,中位年龄(48±15)岁,术后缺血无显著改善,或短期内复发。接受GCSF动员5 d后,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获得移植物后,肌肉注射于缺血肢体。接受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共计11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共计3例。术后12个月保肢率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无痛步行时间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4例均获随访,平均(42±25)个月(12~74个月),1例死亡,2例截肢,死亡及截肢患者均为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2年总体生存率92.86﹪(13/14),无截肢生存率78.57﹪(11/14)。术前平均无痛步行时间(3±2)min,术后6个月(12±8)min,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F=14.95)。术前平均Wong-Baker疼痛评分为7±1,平均静息痛缓解起始时间为术后(3±1)周,术后6个月疼痛评分为1±1,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F=18.00)。结论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常规血运重建失败的重度肢体缺血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同胞全相合移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SAA患儿(56例),分为治疗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35例),对照组(同胞全相合移植,21例)。其中患儿年龄、诊断距离移植时间、总单个核细胞数、总CD34+细胞数、中位随访时间、粒细胞植入时间、血小板植入时间及等级资料[供受体血型相合程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分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分级、出血性膀胱炎分级、渗漏综合征分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性别、疾病种类、供体与受体性别、预处理方案、CD20单抗的使用、HLA配型、供体来源、移植物来源、植入综合征、巨细胞病毒(CMV)血症、EB病毒(EBV)血症、死亡人数、植入失败人数和骨髓增殖不良人数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生存曲线以及累积发生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并使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CD19+B细胞的重建延迟,而CD16+CD56+NK细胞数量移植后6个月开始增加,逐渐达到对照组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aGVHD、cGVHD、植入综合征和骨髓增殖不良累积发生率(14.29﹪±7.64﹪比57.14﹪±8.36﹪,11.67﹪±7.75﹪比61.59﹪±9.65﹪,9.53﹪±6.41﹪比74.86﹪±7.43﹪,0.0﹪比14.29﹪±5.91﹪)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MV与EBV感染,5年总体生存率(OS)、无失败生存率(FFS)、无GVHD失败存活率(GFFS)、Ⅲ-Ⅳ度aGVHD及广泛性cGVHD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倍体移植是治疗儿童SAA的有效治疗方案,但与同胞全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其GVHD发生率较高,植入综合征和骨髓增殖不良的发生率较高,优化单倍体移植方案有望降低并发症,提高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朱梁  颜志平  罗剑钧  刘清欣 《生物磁学》2011,(22):4260-4263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I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4周龄昆明白小鼠腹腔内单次注射白消安来制作精原干细胞移植受体鼠模型。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4组,A、B、C组注射白消安的剂量分别是30 mg/kg4、0 mg/kg5、0 mg/kg体重,D组为对照组。注射后每天记录小鼠的存活情况,注射白消安后的20 d3、0 d4、0 d称量睾丸重量、测定血常规、制作并观察睾丸组织学切片、统计曲细精管的中空率。结果 A、B、C、D组的死亡率分别是25.00%3、1.58%、80.00%、0.00%,注射白消安后30 d各组小鼠曲细精管中空率分别是45.25%、75.25%、1.50%、0.00%,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 腹腔内单次注射30 mg/kg或40 mg/kg剂量的白消安,死亡率较低(25.00%、31.58%),30 d后曲细精管中空率较高(45.25%7、5.25%)、血常规指标恢复正常,适合做精原干细胞移植受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干细胞的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在51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术前,连续2 d给予G-CSF 4μg/(kg·d)动员骨髓干细胞。抽取骨髓的当日化验血常规、肝肾功等指标;从患者髂后上棘抽取骨髓150-200 ml,分离收集骨髓单个核细胞并计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并计数,观察应用G-CSF期间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患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CSF皮下注射后,外周血白细胞由术前(3.31±0.96)×10^9/L升至(11.35±1.92)×10^9/L(P〈0.01),骨髓单个核细胞数(1.91±0.83)×10^9/kg,CD34+细胞为(2.02±1.29)×10^7/kg;患者皮下注射后,发热率17.6﹪,体温最高38℃,停药后降至正常;腹部胀痛3例,四肢皮肤散发皮疹2例,均未给予特殊处理,2-3 d后恢复正常。结论给予G-CSF皮下注射后提取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是一种临床确切有效的、安全的干细胞动员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途径移植脐血干细胞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26例DEACMP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两组,其中12例经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为治疗组,14例经高压氧治疗为对照组,对每例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MMSE评分、ADL评分及颅脑CT检查。所有患者连续随访1年,观察预后及有无不良反应。采用两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在干细胞移植术中均无特殊不适感,术中及术后24h内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无穿刺点感染、出血等,术后门诊随访,均未出现移植相关并发症。1年后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为25.08±4.10,高于对照组11.7±10.33(t=4.199,P=0.0003);治疗组ADL评分为93.33±13.37,高于对照组41.07±38.39(t=4.478,P=0.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T检查结果好转率为83.33%,对照组好转率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402,P=0.0359);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50.00%,对照组为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055,P=0.0442);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866,P=0.0154)。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EACMP疗效优于高压氧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应得到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扩增MSCs后,用绿色荧光染料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标记,通过静脉途径移植给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的SD大鼠,按不同时间点取材,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在脑内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大鼠脑内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移植组在移植后第6天神经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移植后3、12、24、48、72 h caspase 3免疫组化阳性目标面密度分别为(1.34±0.31)%、(3.98±0.67)%、(5.58±0.92)%、(4.65±0.69)%、(3.51±0.63)%,对照组分别为(2.09±0.19)%、(5.23±0.30)%、(6.89±0.57)%、(5.93±0.56)%、(4.39±0.57)%,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均(P〈0.05)。6h及7 d移植组caspase 3阳性目标面密度分别为(2.81±0.35)%、(1.64±0.29)%,与对照组(3.92±0.44)%,(2.29±0.21)%比较差异显著(P〈0.01)。移植组相应时间点caspase-3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移植组大鼠缺血侧皮层的caspase-3 mRNA相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其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3表达方式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入住南京总医院消化内科经正规利尿、补充白蛋白达3个月以上且疗效欠佳的3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BMSC移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观察腹围、体重、24 h尿量、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钠及血清蛋白浓度等指标变化。采用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患者体重、腹围、24 h尿量及血清尿素氮、肌酐、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及尿钠排出水平分别为(66.9±3.8)kg、(94.0±3.6)cm、(966±138.7)ml、(10.5±3.6)mmol/L、(112.4±30.6)μmol/L、(63.8±4.2)g/L、(32.1±2.7)g/L、(43.8±2.3)mmol/L;治疗后1个月,分别为(66.0±3.9)kg、(93.0±3.6)cm、(1032±154.8)ml、(9.9±3.2)mmol/L、(104.8±25.6)μmol/L、(65.3±3.5)g/L、(32.6±2.9)g/L、(44.7±2.7)mmol/L;治疗后3个月,分别为(56.2±3.7)kg、(80.5±4.5)cm、(1530±180.6)ml、(7.9±2.3)mmol/L、(88.7±22.2)μmol/L、(72.8±3.3)g/L、(39.2±1.5)g/L。3个组别8个指标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78.194、117.689、120.527、6.558、6.712、54.827、83.421、493.776,均P=0.000)。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587、0.636、0.559、0.556、0.678、0.522、0.611、0.592;P=0.331、0.266、0.101、0.416、0.25、0.107、0.447);而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体重、腹围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明显减少,24 h尿量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t=3.722、3.784、3.821,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t=3.921、3.834、3.944,均P=0.000),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明显下降;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尿钠排出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t=2.182、2.338、2.182、2.412、2.136,P尿素、肌酐=0.001,其余P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供体骨髓干细胞输注联合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近期效果。方法2008年3月至2009年1月本中心30例肝移植受者分为两组,实验组8例,行同期供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肝脏移植;对照组22例,仅行肝脏移植,不行骨髓干细胞输注。观察两组受者术后免疫抑制剂(甲基强的松龙、他克莫司)用量、肝功能(谷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等)变化、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采用,检验、方差分析及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术后甲基强的松龙总用量和出院时每日他克莫司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甲基强的松龙分别为(1314±105)mg,(1884±256)mg,t=6.060,P=0.000;他克莫司分别为(3.73±0.35)mg/d,(4.93±0.62)mg/d,,=5.147,P=0.000]。术后第1天实验组血清谷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谷氨酸转氨酶分别为(875.2±325.5)IU/L,(1350.4±482.7)IU/L,t=2.543,P=0.016,天冬氨酸转氨酶分别为(646.2±184.9)IU/L,(1021.8±325.4)IU/L,t=3.067,P=0.005]。术后第3天也低于对照组[谷氨酸转氨酶分别为(252.9±35.8)IU/L,(343.5±47.8)IU/L,f=4.866,P=0.000,天冬氨酸转氨酶分别为(227.8±38.0)IU/L,(310.8±61.7)IU/L,t=3.545,P=0.001]。结论同期供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肝脏移植可以降低术后免疫抑制剂用量,减轻术后早期肝脏损伤,不增加治疗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