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呼吸机辅助呼吸救治危重呼吸衰竭患者气管插管方式对于救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我科收治的各种呼吸衰竭患者94例,回顾分析插管方式对于救治成功率、引发心跳骤停及其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结果:经纤维支气管镜经口气管插管(35例)与经直接喉镜经口(59例)引发心跳骤停有明显统计学差异(X^2=11.5,v=1,t〈0.001)。经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在术前用药与否对引发心跳骤停并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于引发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率确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经直接喉镜气管插管是选择镇静药或浅麻醉药物应慎重,尽力避免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失败。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在近半个世纪的研制过程中,血泵的材料、结构、制作工艺、功能和使用寿命均有显著改进.出现了气动、电动、电液压等不同驱动方式,所产生的血流也更接近生理心脏。最新的微型血泵还可植入主动脉内.通过促进局部血流而达到辅助整体循环的效果。人工心脏的控制系统也达到了智能化。至今已有各种特性和功能的血泵先后研制成功。目前全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装置均已进入临床应用。既可作为心脏移植的过渡又可用于心衰病人的长期辅助以便自体心脏恢复功能。大量试验研究证实了人工心脏的安全性。总之.随着其功能不断完善人工心脏将在临床中产生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低温在许多小鼠心跳骤停后复苏模型的研究中被证实是有效的。心跳骤停后释放的氧自由基是产生继发性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本研究旨在探索心跳骤停期间应用中度低温对复苏后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氯化钾诱导8min心跳骤停。此实验分为常温心跳骤停组(NCA)、低温心跳骤停组(HCA)TL对照组。HCA组在心跳骤停5min后开始降温使核心温度维持在(30.0±1.0)℃。应用胸部按压和肾上腺素来复苏。在心跳骤停两组各选择三个时间点:复苏后1h、4h和24h。测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心脏和肝脏的活性。结果:实验动物在HCA组比常NCA组生存率高。HCA组比NCA组复苏时间明显延长。与NCA组相比,HCA组复苏后24h的SOD活性在肝脏表达明显降低。与NCA组相比,HCA组复苏后4h的CAT活性在肝脏表达显著增高。结论:在心跳骤停过程中,与正常体温相比,应用中度低温能够提高生存率。与正常体温相比较,在心跳骤停中期间应用中度低温不影响心脏的SOD与CAT活性,应用中度低温在肝脏可延迟性抑制SOD的活性并且短暂提高CAT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吸入外源性H_2S对心跳骤停复苏大鼠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6)、窒息导致心跳骤停复苏组(CA,n=6)、心跳骤停复苏+H_2S组(H_2S,n=6),观察H_2S对心跳骤停复苏大鼠脑血流的影响。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sham组(n=5)、CA(n=20)和H_2S组(n=20),观察H_2S对心跳骤停复苏大鼠神经功能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CA组与H_2S组在ROSC后MAP和CPP均快速上升,远高于基础值(P0.05);而后两组MAP和CPP均缓慢下降,实验结束时,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组与H_2S组CBF曲线在ROSC后上升至峰值,随后逐渐下降,两组在峰值无明显差异,但H_2S组CBF减少量显著少于CA组(P0.05)。而在CVR曲线,在实验最后,CA组CVR值仍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而H_2S组基本降至基础值,明显低于CA组(P0.05)。H_2S组的14天存活率(80%)明显高于CA组(50%,P0.05)。在胶带移除实验(tape removal test,TRT)所需时间上,CA组与H_2S组在第1天、第3天及第14天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H_2S组第14天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33±8)明显多于CA组(20±6,P0.05),但仍较假手术组少(53±10,P0.05)。结论:外源性H_2S吸入对大鼠心跳骤停复苏后MAP及CPP无明显影响。外源性H_2S通过降低CVR,改善CBF,从而改善大鼠心跳骤停复苏后的脑循环。外源性H_2S能明显提高心跳骤停复苏后大鼠的存活率,降低TRT所需时间,同时显著增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存活,改善大鼠心跳骤停复苏后神经功能转归。  相似文献   

5.
蛇伤中毒后的心肺脑复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我们在广西直接收治蛇伤病人1782例。其中发生呼吸停止或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共65例,此65例中被眼镜王蛇咬伤2例、眼镜蛇和蝰蛇咬伤引起呼吸心跳骤停各1例,银环蛇咬伤引起呼吸心跳骤停30例,引起呼吸停止31例。病人最小年龄5岁,最大60岁。男61例,女4例。被咬伤的部位均为上肢或下肢。被咬伤后至发生自主呼吸停止从10分钟至23小时,呼吸停止至自主呼吸恢复最短的2小时,最长329小时,多数为50~120小时。主要治疗方法为使用定时压力切换型同步呼吸机及高频喷射呼吸机进行人工呼吸,并配合使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单价抗蛇毒血清,广西蛇药,局部注射胰蛋白酶,新斯的明、654—2、地塞松及一般对症治疗。此65例病人经抢救59例治愈,6例死亡。总治愈率为90.77%。65例中有42例已符合脑死亡诊断标准,但经用中西医结合的现代技术,进行抢救仍有37例治愈,治愈率为88.1%,其病死亡率为11.9%。65例中单纯呼吸停止或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共23例。治愈22例,治愈率为95.65%,其病死亡率为4.35%。本文并结合对蛇伤引起的呼吸心跳停止与符合临床脑死亡诊断标准的病人及抢救方法和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林世红 《蛇志》1999,11(1):64-64
胸部刀伤并心跳骤停是外科危及生命的创伤,其伤情急重且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护理难度大,死亡率高。我科曾收治1例右胸部刀伤并3次心跳骤停的患者,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未出现任何护理并发症,患者转危为安,住院40d,痊愈出院。现将我们的护理过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因缓慢心律失常和心搏停止实施紧急起搏治疗尚无统一方法。作者采用腹股沟处右股静脉穿刺,置入气囊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右心室起搏,治疗不同原理引起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不良导致心跳骤停而出现阿-斯综合症的病人,结果显示起搏良好,有效循环恢复。  相似文献   

8.
李红 《蛇志》2003,15(4):42-43
针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时呼吸骤停的患者 ,应用机械通气对呼吸的支持 ,使患者逐渐恢复完全自主呼吸 ,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6月 ,我院共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 68例 ,其中 ,男2 1例 ,女 47例 ,年龄 1 5~ 60岁 ,人工呼吸机使用时间最短 6h,最长 6天。死亡 2例 ,救治成功 66例 (97.1 % )。2 护理2 .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患者 ,易导致血胆碱酯酶急性下降 ,造成呼吸肌麻痹 ,呼吸困难 ,以致呼吸骤停。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并…  相似文献   

9.
章淬  穆心苇  施乾坤  赵谊  肖继来  宋晓春  洪亮 《生物磁学》2011,(24):4868-4869,4898
目的:通过早期判断并治疗心脏移植围术期可逆性肺动脉高压,降低移植手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方法:20例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术前放置肺动脉导管,测定肺动脉压、肺循环阻力。对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在肺动脉端泵入硝酸甘油、前列腺素E1以确定可逆性。并在术后早期抗排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肺动脉压力、强化氧疗和呼吸管理等综合措施。结果:20例病人中6例出现急性右心功能衰竭,其中4例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2例死亡。结论:术前早期判断并治疗可逆性肺动脉高压,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人工心脏可分全人工心脏和心室辅助泵。置换全人工心脏不多见,目前为止,仅美国置换过五例。而心室辅助泵应用较为普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人工心脏研究室研制成一种带电机和电池重800g的左心辅助泵,替代山羊心脏实验,存活了32小时,目前即将从动物实验向临床试用过渡。这种小型左心辅助泵为电动叶轮式,能植入体内,病人活动自如,生活正常。流量大于10升压力150 mmHg,溶血发生率仅为目前使用的人工心肺机的三分之一。特别是采用国际上尚  相似文献   

11.
气动隔膜式血泵是目前各种人工心脏血泵中发展最成熟的一种血泵。在各国人工心脏研究小组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最近几年、由气动隔膜式血泵组成的全人工心脏在临床应用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功,而气动隔膜式左心辅助泵的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就更加普遍。1985年我们研究室研制成功一种中型气动隔膜式左心辅助泵——SHANGHAI—Ⅰ型血泵。它将对后期心功能衰竭的病人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对心脏直视手术后不能脱离人工心肺机的病人,有暂时辅助心室衰竭的作用,能减轻心室的负荷,有利于受创心肌的术后恢复。本文的目的是对SHANGHAI-Ⅰ型血  相似文献   

12.
体外无创伤性临时心脏起博是治疗多种心律失常及对危重病人心脏功能维护的一种简便、易行、快速、安全的手段。本院自1989年至今用此法治疗了38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跳骤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危重病人,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情况:38例男性20例,女性18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膝关节皮温、血清指标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膝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且术后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并记录基本信息、术前及术后膝关节皮温、血清指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65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双膝皮温、双膝皮温差于术后第5天达到峰值,PCT、CRP、ESR均于术后第3天达到峰值,IL-6、WBC于术后第1天达到峰值,HGB下降至最低水平为术后5-7天。患者非手术侧膝关节皮温于术后3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手术侧膝关节皮温及双膝皮温差直至术后6个月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PCT、IL-6、CRP于术后6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ESR于术后9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WBC于术后15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KOA患者TKA术后双膝皮温差直至术后6月仍高于术前水平,而研究中的各项血清指标均于术后3月内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李杰  王强  周庆  潘俊  王东进 《生物磁学》2011,(7):1289-1292
目的:总结肥厚室间隔切除术治疗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手术效果,探讨外科治疗策略。方法:2002年3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手术治疗33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病人。其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13~59岁,平均(42.7±13.6)岁;左室流出道压差(LVOTGP)70~120 mmHg(1 mmHg=0.133Kpa),平均(95.0±22.6)mmHg。其中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24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例,升主动脉增宽3例,冠心病2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按常规经主动脉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完成二尖瓣置换术(MVR)7例,二尖瓣成形术(MVP)7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成形术(MVP+AVP)5例,二尖瓣、升主动脉成形术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成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VP+AVP+CABG)2例。分析比较病人术前超声心动图(UCG),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TEE),以及术后1周、3月、6月、1年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手术死亡1例(3.0%,1/33例),主要死因为严重低心排综合症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二次开胸止血1例(3.0%,1/33例)。术中经食管心脏超声示所有病人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SAM征)消失。存活病人手术效果良好,解剖狭窄解除,峰值压差降低,SAM现象基本消失。远期随访生存病人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心功能I~II级,无远期死亡、并发症或再次手术。结论:外科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了解病生理过程、术中仔细探察、手术切除彻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及腹腔镜下隐睾复位固定术对小儿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两组术前1d和术后1d、4d外周血中TNF、IL-6及CD3、CD4、HLA-DR的表达水平。结果:腹腔镜组TNF、HLA-DR的表达术前术后未见明显异常,开放组术后TNF维持高水平,而HLA-DR术后持续降低;腹腔镜组IL-6术后1天高于正常,术后4天恢复术前水平,开放组术后维持高水平;2组术后1d外周血CD3、cD4细胞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术后4天腔镜组恢复术前水平,开放组仍明显低于正常。结论:研究结果证实腹腔镜手术对小儿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影响大大低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到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20例124椎,其中PVP术66例70椎,PKP术54例54椎。病椎范围从T6至L5。比较两组病人术前1天、术后第2天椎体恢复高度,后凸角变化;术前1天、术后第2天、末次随访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1天、末次随访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平均住院日(average length of stay,ALOS)和住院费用。结果:随访3~35个月,平均17.4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PVP组vs PKP组组间差异无显著(8.05±0.59 mm vs 7.44±0.53 mm,P=0.440)。两组术后后凸角均变小(PVP组10.33,PKP组9.96,P=0.73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患者的VAS评分(术前PVP组8.65±0.14,PKP组8.44±0.15,P=0.750;术后PVP组2.91±0.12,PKP组2.85±0.13,P=0.44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ODI术前、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平均住院日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854),平均住院费用差异有显著性(P=0.000),PVP术住院费用显著低于PKP术。结论: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没有差异,但PVP术住院费用显著低于PKP术,PVP术是基层医院老年人OVCF治疗的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中急性肺水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强调重视和加强体外循环中对肺功能的保护。方法:分析16例在体外循环中发生肺水肿患者术前的肺动脉高压,血红蛋白,肾功能和心功能情况,经PEEP+利尿药+激素和超滤器为主,辅以强心,扩血管药的协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气道阻力下降,均减小至术前水平,无酸中毒,尿量>100ml/min。平均2.5天拔管停呼吸机,11例患者术后第一天均顺利脱离呼吸机。15例患者出院,1例死于MOF。结论:中度肺动脉高压、贫血和心肾功能功能不全可能是体外循环中急性肺水肿的诱发因素,体外循环时应采取措施预防预防和减轻肺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8.
1963例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围术期抗生素使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研本院眼科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为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眼科2008年归档病例进行围术期用药调查,用表格形式进行统计。结果:1963例进行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其中1946例(99.13%)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无感染病例发生;首次给药时间为术前0.5-2小时221例,术前24小时114例,术后当日1611例;预防性用药病例术后1-3天停药428例,4-6天停药1235例,大于等于7天停药283例。使用青霉素类293例;喹诺酮类325例;头孢3代939例;头孢4代112例。结论: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属清洁手术,围术期存在抗生素滥用和用药时间过长问题,提示眼科围术期抗生素使用管理亟待加强和干预。  相似文献   

19.
张和妹 《生物磁学》2005,5(4):37-38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颅内微侵袭手术的整体护理临床效应。方法:神经导航系统因其能在术前制定最佳手术路径,术中准确快速地找到病灶,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减少周围组织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已日渐推广。在临床护理中,为了确保达到预期疗效,对∞例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颅内肿瘤手术切除的病人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需求做出全面、有效的护理计划,制定出护理措施,进行健康指导。结果:全组无残疾或死亡,无1例术后因护理不当而出现并发症,15例患者4d左右下床活动,1例术前昏迷,术后15d清醒,2例术后出现尿崩症,经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脑水肿,给予脱水荆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癫痫,药物控制后缓解。全组患者于术后平均20d左右痊愈出院。结论: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下加强护理配合,严格操作规程,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早期功能锻炼过程中应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与非选择性环氧化酶(COX)抑制剂氟比洛芬酯之间的镇痛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早期功能锻炼结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我科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60名。手术均采用腰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由同一组手术医师完成,术中假体安装前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鸡尾酒"镇痛液(罗哌卡因注射液150mg+肾上腺素(1:1000)0.5ml,由生理盐水稀释为100ml)。手术结束后进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术后当天患者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功能锻炼及直腿抬高功能锻炼。术后第一天起行膝关节被动伸屈功能锻炼(CPM)及主动伸屈功能锻炼。术后第3至5天患者停PCIA镇痛后,进行试验干预。帕瑞昔布钠组给予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mg,静注1/12小时。氟比洛芬酯组给予氟比洛芬酯注射液100mg,静注1/12小时。观察病人术后第3至5天静息状态下和活动锻炼时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时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手术侧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度及术后1月复查时的手术侧膝关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度,KSS评分,术后第2天与第6天的血红蛋白值。结果:两组病人给药后在静息状态及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时,在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及术后1月患者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和K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凝治疗后,帕瑞昔布钠组患者血红蛋白下降值与氟比洛芬酯组存在差异(P=0.042)。结论:尚不能认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镇痛中同时抑制COX-1和COX-2与选择性抑制COX-2之间存在差异。但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镇痛更安全,因其有利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的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