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蛛网结构性能及其适应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卓春晖  蒋平  王昌河  郭聪 《四川动物》2006,25(4):898-902
蛛网是蜘蛛的捕食工具,蛛网的结构性能不仅影响蜘蛛的捕食效率,也关系着蜘蛛的捕食投入。在不同的内外环境条件影响下,蜘蛛会通过蛛网结构性能上的相应变化来调整捕食策略和维持网结构的稳定性。本文主要综述了蛛网的结构性能以及蜘蛛通过蛛网结构性能表现出的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蜘蛛生态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尹长民 《蛛形学报》1999,8(2):122-127
简要综述我国蜘蛛生态学研究,包括生态因子的研究;蜘蛛种群研究:蜘蛛群落及其多样性研究;蜘蛛的捕食以及运用血清学方法研究以及蜘蛛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活史研究。  相似文献   

3.
《生命科学研究》2017,(5):412-416
利用农田天敌与害虫的捕食关系进行生态防治的控虫方式有利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蜘蛛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一类主要的捕食性天敌,而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蜘蛛的捕食效率。通过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法,从光照强度、光照颜色、环境温度3个宏观角度对影响拟环纹豹蛛捕食效率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拟环纹豹蛛捕食在环境因素组合为光照强度15 lx、环境颜色绿色、环境温度27℃时,捕食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三突花蛛捕食速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文华  鲁敏  陈建 《蛛形学报》2004,13(1):33-39
本文研究了三突花蛛Misumenops tricuspidatus在不同条件下对果蝇的捕食速度.结果表明,蜘蛛的捕食速度与蜘蛛的步足长度、身体长度无关,而与性别、温度、饥饿程度有显著关系.25 ℃为三突花蛛捕食的最适温度,14 ℃和34 ℃即温度过低或过高时,它的捕食速度显著减慢;三突花蛛在饥饿3~4 d时的捕食速度最快;雄蛛的捕食速度显著大于雌蛛.蜘蛛的共存,如雌蛛-雌蛛、雄蛛-雄蛛、雌蛛-雄蛛共存,对捕食的速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2雄蛛共存时,各自的捕食速度显著减慢;2雌蛛共存时,各自的捕食速度变化不显著;1雌蛛1雄蛛共存时,雌蛛的捕食速度降低不显著,而雄蛛的捕食速度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不同体重悦目金蛛的蛛网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是蜘蛛的捕食工具,其结构反映了蜘蛛的捕食投入和捕食策略。对不同大小悦目金蛛(Argiope amoena)的蛛网捕丝长度、捕丝间距、捕食面面积、支持带总面积、半径丝根数和网捕丝分布不对称性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①在体重小于200mg的个体中,捕丝长度、捕丝间距和捕食面面积与个体大小呈显著正相关,而大于200mg的个体中,这种关系并不显著;②蜘蛛在发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本研究中为22.7mg)才可能出现支持带,并且支持带总面积与体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③半径丝根数会随体重的增加而减少;④在小于200mg的蜘蛛中,网上、下部捕丝长度比与体重呈显著负相关,而在大于200mg的个体中,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这与我们预测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即蛛网的这种结构变化是蜘蛛不同发育阶段捕食投入和捕食策略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蛛网是蜘蛛的捕食工具,蛛网网丝的结构与性能不仅影响蜘蛛的捕食效率,也关系着蜘蛛的捕食投入。本文利用单纤维电子强力仪研究横纹金蛛(Argiope bruennichi)室内捕食面包虫(Tenebrio molitor)时上前与返回捕食拖丝的力学性能以及捕食经验对圆网半径丝修补前后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上前捕食拖丝相比,返回捕食拖丝减小了弹性区的投入,增加了屈服区和加强区的投入,且返回时捕食拖丝更具柔韧性。整体而言,与初始半径丝相比,在未喂食面包虫的条件下,网的半径修补丝增加了力学性能的投入;而在喂食面包虫的条件下,网的半径修补丝减少了力学性能的投入。所测试丝样中出现了两种类型的蛛丝力学行为:一种为典型的蛛丝力学行为;另外一种为似黏流性材料的力学行为,其反映的是满足蛛丝耗散猎物或自身下降时动能的另外一种力学性能的策略。本研究表明蜘蛛能根据其捕食经验遵循Cost-Benefit原则对蜘蛛丝的力学性能进行调节,从而调整捕食投入。  相似文献   

7.
采用控制论中的脉冲采样法结合杀死飞虱计数法研究了田间蛛蛛对飞虱的每日捕食量估计并与室内,盆栽罩笼水稻功能反应的捕食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田间蜘蛛平均每头每日对飞虱的捕食量为0.669头,这一捕食量比室内和盆栽水稻的捕食量要小得多;田间捕食百分率与飞虱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即飞虱低密度和高密度捕食百分率均低于中等密度,在每穴10头飞虱左右,捕食量和捕食百分率最高,在有一定存量蜘蛛时,捕食量与微蛛,狼蛛数量呈显著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但偏相关系数为负,由此表明随蜘蛛密度的增加捕食量反而下降,这与一些多物种共存系统和田间罩笼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稻田害虫和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南宁市郊稻田害虫和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由46科159种组成,其中害虫21科65种;捕食性昆虫12科39种;蜘蛛13科55种。早、晚稻构成群落的物种基本相似,但各物种的数量结构及优势种差异明显。文中分析了晚稻害虫、捕食性昆虫和蜘蛛亚群落的垂直分层、时空格局及其数量变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蜘蛛的网和它的捕食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蜘蛛的网和捕食策略的进化是令人感兴趣的一个课题,本文对蛛网的类型和进化,以及蜘蛛的捕食策略及其演变化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正《蜘蛛学》一书由湖南师范大学颜亨梅、彭贤锦等撰写,是迄今国内外第一部系统描述、全方位研究蜘蛛的著作。该书汇集前人及作者数十年研究蜘蛛的资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蜘蛛多样性与人类关系、蜘蛛文化、简史、蜘蛛学内容与范围;蜘蛛的起源与进化;蜘蛛形态学;蜘蛛生物学;蜘蛛生态学;蜘蛛分类学;蜘蛛体表感受器官的微形态特征及功能;蜘蛛优势种成因及其对农药重金属胁迫的适应性;蜘蛛捕食及其控虫效能;蜘蛛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漫话蜘蛛     
从蜘蛛的生物学特性、蛛网与蛛丝、蜘蛛捕食、蜘蛛的婚配与生殖和蜘蛛毒液的应用几方面概述了蜘蛛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了浙江富阳不同品种稻田褐飞虱和蜘蛛的发生密度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子探针技术分析了9科27种3 807头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生育期,稻田总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随调查时间呈规律性变化,且在调查时间点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均随水稻生育期的发展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跳蛛科Saltic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捕食率在DAT21,DAT35和DAT77,DAT9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2年两品种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两年间汕优63(SY63)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均显著高于IR64的密度;2012年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P<0.05),且狼蛛科和球腹蛛科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在两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稻田4种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 (Bosenberg & Strand)、八斑球腹蛛Theridion octomaculatum (Boes. et Str.)、食虫瘤胸蛛Oedothorax insecticeps (Boes. et str.)和锥腹肖蛸Tetragnatha maxillosa (Thoren)的捕食阳性率均随褐飞虱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可用非线性模型P=aN/(1+bN)拟合;除锥腹肖蛸外,其它3种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呈饱和状态;拟环纹豹蛛捕食褐飞虱的DNA残留量显著高于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食虫瘤胸蛛的残留量(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稻田各蜘蛛类群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品种水稻的褐飞虱均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是生物防治策略中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田间蜘蛛的保护工作和增强自然天敌的控害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草间钻头蛛捕食效应随猎物密度增加而增加;随自身密度增加而减小;随着蜘蛛和果蝇密度的增加,相互干扰明显,捕食效率下降;雌蛛比雄蛛捕食量大.  相似文献   

14.
肖蛸科蜘蛛的捕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蛸科蜘蛛捕食过程中的行为单元、捕食的策略以及不同种类肖蛸捕食行为的多样性及其进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浙江省茶树害虫黑刺粉虱天敌的调查结果,共发现天敌昆虫27种,其中捕食性天敌19种,寄生性天敌8种;捕食性蜘蛛9种;寄生性真菌7种.  相似文献   

16.
武汉东西湖棉田蜘蛛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8年在武汉东西湖棉区,对棉田蜘蛛群落结构和数量动态进行了调查,现报告于下。1调查方法1985—1988年在武汉市东西湖棉区,分季节不定期地随机采集棉田内的蜘蛛种类、害虫种类及其它捕食性天敌;在调查棉区选择不同类型的棉田进行定期定点系统调查。每块田按大五点取样法。每隔五天调查一次。2结果与分析2.1棉田害虫和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种类组成通过几年调查发现在当地为害棉花的节肢动物23种,分属8目13科;捕食性天敌45种,分属7目21科,其中昆虫13种,捕食螨2种,蜘蛛30种。表1棉田蜘蛛与其它捕食性天敌发生量(%)的比较(1985)五月六月七月…  相似文献   

17.
观察蜘蛛的捕食活动是广大中学生所特别感兴趣的一项课外活动,也是研究蜘蛛的食量和食谱等项目的常用手段。近几年来,笔者曾对一些蜘蛛的捕食情况进行观察,现介绍如下。野外观察1. 园蛛的捕食园蛛的网有粘性,能够粘住那些自投罗网的昆虫。观察时,只要把活的食饵往网上一放就行了,但食饵应尽可能大些,以便于观察。  相似文献   

18.
斑管巢蛛对柑桔害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亨梅 《动物学报》1990,36(1):24-32
在系统观察桔园蜘蛛优势种斑管巢蛛与主要柑桔害虫自然种群数量季节消长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了蜘蛛对柑桔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测定了斑管巢蛛对柑桔害虫的捕食量、功能反应,以及相互干扰、温度对蜘蛛捕食作用的影响,建立了模拟模型。  相似文献   

19.
低剂量杀虫剂对星豹蛛捕食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锐  李娜  刘佳  李生才  洪坚平 《生态学报》2014,34(10):2629-2637
探讨低剂量杀虫剂对蜘蛛捕食效应的影响及其生化机理。采用药膜法,测定了低剂量吡虫啉作用下,星豹蛛和甘蓝蚜敏感性、捕食效应以及成蛛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中肠蛋白消化酶的活力变化。低剂量农药作用下,星豹蛛对甘蓝蚜的功能反应类型为HollingⅡ型,与对照组相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星豹蛛的捕食量增加,寻找效应降低,对猎物的处理时间Th缩短,从而增强了对猎物的捕食作用;低剂量农药处理后,星豹蛛体内AChE和GSTs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酶活性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随吡虫啉浓度的增大而加强,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减弱;SOD,CAT和中肠蛋白消化酶活性显著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且随吡虫啉浓度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最后接近对照组。低剂量杀虫剂作用下,蜘蛛体内AChE活性受到抑制,AChE敏感性降低,对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分解作用下降,使蜘蛛的兴奋性增加;GSTs、SOD、CAT等代谢酶活性发生变化,使蜘蛛的新陈代谢加速,从而刺激捕食;中肠蛋白消化酶的活性增强,提高了对猎物的消化吸收功能。总之,在低剂量杀虫剂作用下,星豹蛛通过外在的捕食行为和体内一系列酶系生理生化反应的综合作用促进蜘蛛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湘南地区稻田蜘蛛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万福  刘文周 《昆虫知识》1992,29(6):325-328
稻田蜘蛛对稻飞虱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晚稻田间日捕食量0.67~3.58头/蛛。在室内,微蛛、狼蛛和球腹蛛3种稻田蜘蛛优势种类对稻飞虱若虫捕食功能均可用Holling Ⅱ型反应模型极好地拟合,进而导出3类蜘蛛所组成一定群落结构的稻田蜘蛛复合群体对稻飞虱的田间管理模型。经检验,其管理效应与田间笼罩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