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蝇蛆病是由双翅目(Diptera)狂蝇科(Oestridae)皮蝇亚科(Hypodermatinae)幼虫感染所导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会严重影响农牧业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境内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感染的皮蝇进行鉴定,旨在确定皮蝇的种类,为皮蝇蛆病预防、诊断和控制提供参考。结果发现,高原鼢鼠感染的皮蝇,其三龄幼虫的形态与兔裸皮蝇(Oestromyia leporina)三龄幼虫较为相似;皮蝇三龄幼虫COI基因序列与兔裸皮蝇的差异最小,平均差异为0.63%。系统进化树显示,感染高原鼢鼠的皮蝇三龄幼虫与兔裸皮蝇处于同一进化枝,其亲缘关系最近。因此,本研究确定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境内高原鼢鼠所感染的皮蝇为兔裸皮蝇。  相似文献   

2.
牛皮蝇、纹皮蝇的EST和LDH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次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牛皮蝇Hypoderma bovis L. 2、3龄幼虫和蛹期与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De Villers)的相应阶段的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两种同工酶作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皮蝇的EST同工酶在酶带数目和相对迁移率(Rf)上均有较大差别;而LDH同工酶仅在2龄幼虫期纹皮蝇比牛皮蝇多显带2条。本文认为EST同工酶对皮蝇属的种和种下分化鉴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LDH同工酶也可作为鉴定皮蝇属虫种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藏羚羊上发现的中国第四种皮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从可可西里藏羚羊上采集到的藏羚羊皮蝇Hypoderma sp.3龄幼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发现其在伪头、第10腹节上的刺、气门板形态上与中国现有记录的3种皮蝇(牛皮蝇、纹皮蝇和中华皮蝇)有着明显的区别。对藏羚羊皮蝇的线粒体COI 基因种属特异性序列研究表明,其与牛皮蝇、纹皮蝇和中华皮蝇对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88.1%,87.8%和88.8%。据此认为采自藏羚羊的此种皮蝇可能为中国境内又一皮蝇新种或新记录种,为中国第四种皮蝇。  相似文献   

4.
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 de Villiers)和牛皮蝇(H.bovis de Geer)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据我们近年来的调查,在东北、华北、内蒙古、西北等地区都普遍发生,其中尤以牧区为严重。这两种皮蝇常在同一地区出现,牛体也同时受感染。在西北甘肃、宁夏等地一般以牛皮蝇数量较多,在内蒙古和华北以纹皮蝇较  相似文献   

5.
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De Viller,1789)幼虫是人体皮肤蝇蛆症的重要病原,在我国已有不少病例报道。在人体发现的该种蝇蛆均为一、二龄幼虫,文献中对二龄幼虫则描述不详。为了便于人体皮下蝇蛆症的正确诊断,现将我校长海医院皮肤科提供的一例标本与我国常见的牛皮蝇Hypoderma bovis(De Geer,1776)幼虫作比较,供有关工作者参考。 标本来源 自患者皮肤破溃处挤出蝇蛆一条,经鉴定系纹皮蝇二龄幼虫,详细病史及临床资料见另文(陈明、叶琳,1980,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2):26—27)。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研究的是比较动物用三种有活性的内吸杀虫药剂:乐果(dimethoate),敌百虫(dipterex),拜尔37342(Bayer 37342),渗入树脂后服用与普通的服用视其药效的持续情况。内吸活性测定是以Graham(1960)方法进行。即以接种在山羊伤口上旋皮蝇(Callitrogahominivorax)和厩蝇(Stonioxys calcitrans)的死亡率来  相似文献   

7.
我们发现黑颜实蝇Dacus(Zeugodacus)ater(Chen)(=Chaetodacus ater Chen,1940。1,四川北碚,20-Ⅻ-1939)的种名被Dacus(Bactrocera)ater Malloch(1938)先占用,鉴于原作者已于1987年逝世,现由我们将ater改名为sicieni,以作为对陈世骧先生的纪念,亦避免了本种与Malloch所定种的混淆。结合对黑颜实蝇现有标本(22)的研究,我们在此作了补充记述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王加连  杨光 《兽类学报》2012,32(1):1-11
草兔(Lepus capensis)在我国数量多,分布广,但人们对草兔的系统地理学、草兔与其他兔类的系统发育关系了解不多,其亚种水平的分类也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LA-PCR 技术对草兔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PCR 扩增、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2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0 776 bp的核苷酸序列,采用贝叶斯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哺乳纲(Mammalia) 灵长总目(Euarchontoglires)5 个目12 种动物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支持兔形目(Lagomorpha)的单系起源,其中草兔与欧洲野兔(L. europaeus)亲缘关系最近,两者互为姐妹群,进而与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构成姐妹群关系。此外,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 基因全序列,构建31 个兔类个体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草兔与雪兔(L. timidus),云南兔(L. comus) 与高原兔(L.oiostolus),东北兔(L. mandschuricus)与塔里木兔(L. yarkandensis) 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在草兔内部,中国的草兔与南非草兔亲缘关系较远,采自江苏盐城的草兔与来自山东、陕西、四川的草兔聚为一支,具有明显较近的亲缘关系。该研究为更好地探讨草兔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比较塔里木兔(Lepus yarcandensis)和家兔(Oryctolagus curiculus)消化能力的差异,探索塔里木兔对野外生存环境食物的适应机制,测定了塔里木兔和家兔胰腺及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包括淀粉酶(碘-淀粉比色法)、纤维素酶(3,5-二硝基水杨酸法)、脂肪酶(比浊法)及胰蛋白酶(紫外线吸收法)。用SPSS 15.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one-way AVNOVA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比分析了塔里木兔和家兔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塔里木兔肠道的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家兔。其中,塔里木兔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淀粉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家兔(P0.01)。淀粉酶活性在塔里木兔和家兔空肠最高。2)塔里木兔肠道的纤维素酶活性高于家兔。其中,塔里木兔盲肠的纤维素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家兔(P0.01),其回肠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家兔(P0.05)。纤维素酶活性在塔里木兔和家兔盲肠最高。3)家兔胰腺和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明显高于塔里木兔。其中,家兔胰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塔里木兔(P0.05)。与消化道相比,脂肪酶活性在家兔和塔里木兔胰腺最高,肠道中空肠的脂肪酶活性最高。4)家兔胰腺和肠道的胰蛋白酶活性高于塔里木兔。其中,家兔空肠和十二指肠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塔里木兔(P0.05)。胰蛋白酶活性在家兔和塔里木兔空肠最高。可见,与家兔相比,塔里木兔对淀粉类、纤维类物质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对脂肪类的消化能力较弱。其中,淀粉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升高,脂肪酶活性和胰蛋白酶活性降低。这可能是塔里木兔适应贫瘠、匮乏的食物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是动物骨骼肌生长的负调控基因。本研究在获得MSTN基因双等位突变原代兔的基础上,培育具有“双肌”表型性状和稳定遗传的MSTN^(–/–)纯合突变兔,建立原代MSTN双等位突变兔繁育纯合子后代的方法。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制备MSTN–/–突变原代兔,原代双等位突变兔与野生型兔配种,产生F1代兔。同一突变系的F1代兔半同胞交配或回交繁殖F2代纯合子兔;后代兔利用基因组DNA PCR扩增产物序列分析和T载体克隆测序鉴定用于筛选纯合子兔;14–19周龄MSTN基因突变兔称量体重。MSTN基因突变兔臀大肌组织切片,统计分析肌纤维横截面积。获得5只MSTN基因突变原代兔,其中3只用于纯合子培育,共获得15只(5种突变子)纯合突变兔(M2-a:3只;M2-b:2只;M3-a:2只;M7-a:6只;M7-b:2只)。在14–19周龄,MSTN^(–/–)纯合突变兔体重极显著高于同龄MSTN+/+野生型兔(平均(2718±120)g和(1969±53)g,P<0.01,同龄体重提高38.0%);纯合突变兔的臀大肌纤维平均截面积极显著高于野生型兔((3512.2±439.2)μm^(2)和(1274.8±327.3)μm^(2),P<0.01),也显著高于MSTN^(+/–)半合子兔((3512.2±439.2)μm^(2)和(2610.4±604.4)μm^(2),P<0.05)。本研究成功培育了5种MSTN^(–/–)基因纯合突变兔,且有明显瘦肉表型。研究表明,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获得的原代双等位突变兔为非嵌合体突变兔,突变性状遗传后代;原代双等位突变兔后代分离为两个不同突变子,并都呈现“双肌”表型;F1代单等位突变兔通过近交或回交可获得MSTN^(–/–)纯合突变兔。该研究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优良家畜品种方面取得了实验进展。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采自甘肃的突颜蝗属1新种,素色突颜蝗Eotmethis unicolor sp.nov.,新种与突颜蝗E.nasutus Bei-Bienko,1948近似,区别特征为:体色单一,后足股节外侧无暗色斑纹,后股节内侧下缘全长具红色细边,后足胫节刺内侧红色,后足跗节红色。新种也与红缘突颜蝗Eotmethis rufemarginisZheng,1985近似,区别特征为:雄性前翅到达腹部第6节背板,复眼的横径是颜面隆起在触角基部中间突起长度的2.2倍,后足股节外侧缺2个黑色斑块,后足跗节红色。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模♂,甘肃景泰,海拔1850m,2006-07-18,李新江,郑金玉采。词源:新种名出自拉丁前缀uni-(单一),后缀-color(颜色),示体色单一(素色)的突颜蝗。  相似文献   

12.
极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 mantschuricaThomas)亦称东北鼠兔,属于兔形目的鼠兔科(Ochoto-nidae 或 Lagomyidae),与兔科(Leporidae)很相似,在上门齿的后边有一对很小的付门齿。鼠兔科中除化石外,现在生存的只有一属,叫作鼠兔属(Ochotona),其中分为许多种或亚种,在内蒙古图里河一带有一亚种,数目很多。这种鼠兔时常发出一种特殊的鸣声,亦称啼兔;又因为它们生活在山坡上的碎石块中,故叫又作石兔。极北鼠兔的生活习性和地理分布等问题,可能对  相似文献   

13.
在整理1977年采自辽宁西部山区蝇类标本中,发现芒蝇属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锦州市卫生防疫站。闾山芒蝇Atherigona(Atherigona)yiwulushan,新种 体长2.5—3毫米。 头:复眼裸;额很宽,约等于一复眼宽,间额棕黑色,侧额具灰色粉被,间额宽度为侧额宽的2.5—3倍,额鬃4,后倾侧额鬃1;中颜板、侧颜、颊具黄白色粉被,侧颜很狭,其中  相似文献   

14.
高原的鼠兔耐低氧、血管脆性大,是研究高山生理、运动医学及老年医学的良好动物模型。同时,鼠兔对药物敏感,繁殖力强,在医学遗传学研究方面也有广阔的前景。日本鼠兔(O.hyperborea)、美洲鼠兔(O.perinceps)和阿富汗鼠兔(O.refescens)的核型已有报道[11],但未作带型分析。1984年,Kimura等报道了阿富汗鼠兔的染色体G.C带图形[13]。本文报道中国达乌尔鼠兔(O.daurica)染色体的带形与核仁形成区(NOR)活性,并讨论鼠兔的进化位置。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鼠兔     
正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作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种,生活在海拔3 000 m~5 000 m的高寒草甸,是一种植食性非冬眠小型啮齿类动物。据古生物资料记载,现存的鼠兔均是由距今3 700万年的古鼠兔亚科(Subfamily Sino-lagomyinae)演化而来。分类上高原鼠兔属兔形目(Lagomorpha),鼠兔科(Ochotonidae),鼠兔属(Ochotona)。成年的高原鼠兔体长约10 cm~15 cm,平均体重约120g~200g。高原鼠兔嘴唇似兔,耳朵似鼠,尾巴短小,躯背毛色呈黄褐色,因其上下唇缘为黑色,又被人们称为黑唇鼠兔。  相似文献   

16.
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确定缩颜蚜蝇族的系统分类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食蚜蝇科 3类不同食性类群的代表种 (共 6属 7种 )为材料 ,对其核糖体RNA基因 (rDNA)的 5 .8S片段及转录间隔区(ITS)进行序列分析 ,并构建分子系统树 .同时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我国有分布的食蚜蝇科其他族为材料 ,以成虫及幼期形态学性状为基础 ,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 ,对食蚜蝇科族级阶元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 .分子系统学及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 ,缩颜蚜蝇族与捕食性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与腐食性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 .因而缩颜蚜蝇族应从现行分类系统中的迷蚜蝇亚科移入食蚜蝇亚科 ,其系统分类地位可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  相似文献   

17.
努布拉鼠兔(Ochotona nubrica Thomas,1922)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努布拉鼠兔(Ochotona nubrica)的分类地位迄今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曾被列为草原鼠兔(O.pusilla)、灰鼠兔(O.roylei)或藏鼠兔(O.thibetana)的同物异名。作者根据原始文献、地模标本及邻近地模产地的标本与有关的鼠兔种类进行对比研究,证实了努布拉鼠兔既不同于藏鼠兔,也不同于灰鼠兔,而是一个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18.
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Matschie,1907)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由Matschie(1907)发表,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意见纷纭,有人将它归入藏鼠兔(O.thibetana),有的则作为达乌尔鼠兔(O.daurica)的同物异名。经查对地模及邻近地模产地的标本,并与其相似种进行了仔细的对比,认为黄河鼠兔不同于藏鼠兔、甘肃鼠兔、达乌尔鼠兔,而是一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兔属动物的分类现状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雨  杨奇森  夏霖 《四川动物》2004,23(4):391-397
兔属 (Lepus)动物是一类广泛分布、彼此差异较小的哺乳动物 ,属于兔形目 (Lagomorpha)、兔科(Leporidae)。本文根据目前的分类现状 ,列出中国兔属种、亚种名录和分布区 ;对中国兔属动物的研究历史进行了综述 ;并针对蒙古兔、华南兔、云南兔、中亚兔和东北黑兔分类地位存在的争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兔细小病毒肺炎(常称兔瘟)病原体为一种新RNA病毒,是1984年首次在我国发现的一种家兔烈性传染病。本病来势凶猛,传播迅速,流行面广,病程短,发病率(90—100%)和死亡率(90%以上)极高。病兔、死兔、隐性感染兔为主要传染源,成年兔发病急,死亡快,死亡率最高;育成兔死亡率稍低;哺乳期仔兔很少发病死亡。感染兔无性别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冬常见,主要经过消化道及呼吸道传播。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许益民等(1986)认为,病毒感染兔后作用于靶细胞一血管内皮细胞,病毒毒素侵害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而启动体内的凝血机制和继发性纤溶而导致弥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