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秦岭太白山北坡食蚜蝇科昆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霍科科  任国栋 《昆虫知识》2006,43(5):700-705
鉴定出秦岭太白山北坡食蚜蝇科昆虫2亚科,10族,35属,61种,包括中国新记录种3种:亮黄斑食蚜蝇Xanthogramma laetum(Fabricius)、无饰缩颜蚜蝇Pipiza inornataMatsumura和阿尔泰颜突蚜蝇Portevinia altaica(Stackelberg),陕西省新记录种16种。太白山北坡食蚜蝇科昆虫的区系成分以古北、东洋区共有种为主体,古北区成分略占优,东洋区成分占有一定比例;从属的分布类型看,多区属比例高达57.14%,单区属均为古北区成分,所占比例最低。太白山北坡食蚜蝇科昆虫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2013年4—5月通过对朱鹮自然保护区(洋县)食蚜蝇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进行分类鉴定,发现该保护区食蚜蝇昆虫有2亚科,4族,8属,11种。蚜蝇亚科种类较多包括墨蚜蝇族、小蚜蝇族、蚜蝇族3个族,墨蚜蝇族、小蚜蝇族和蚜蝇族分别为1种、2种和3种;迷蚜蝇亚科种类较少只有管蚜蝇族1个族共4种。灰带管蚜蝇是朱鹮保护区内的优势种;狭带条蚜蝇、长尾管蚜蝇、大灰优蚜蝇、黑带蚜蝇、印度细腹蚜蝇是常见种。文中给出了各种类名录及分布,分析了该地区蚜蝇科昆虫的多样性。反映了该地区食蚜蝇主要以古北区和东洋区共有种为主,东洋区种类和古北区种类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洋县食蚜蝇的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3.
食蚜蝇科的分类系统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杰  霍科科 《昆虫知识》2005,42(2):132-138
综述了食蚜蝇科的分类系统及其研究进展。林奈未能正确地区分出食蚜蝇类昆虫 ,将当时已知的大约 3 7种食蚜蝇归入家蝇属Musca中。Fabricius首次建立的食蚜蝇属Syrphus包括了当时已知的大部分食蚜蝇种类和一些非食蚜蝇种类 ,一些真正的食蚜蝇仍保留在家蝇属Musca及其它属中。MosesHarris是第 1位将食蚜蝇与双翅目其它类群分开的学者。Latreille首次建立食蚜蝇科Syrphiae。Fall啨n以“Syrphici”作为食蚜蝇科的科名 ,现代食蚜蝇科的名称“Syrphidae”由Leach提出。目前 ,多数学者认为食蚜蝇科隶属于双翅目的环裂亚目Cyclorrhapha、无缝组Aschiza ,头蝇科Pipunculidae是其姊妹群 ,二者构成食蚜蝇总科Syrphiodea。在分类系统方面 ,Rondani首次将食蚜蝇科分为 5个亚科。Lioy第 1次依据幼虫摄食习性将食蚜蝇划分为 5个群 (group) ,并对Eristaliti群进行了再划分。Schiner依据径中横脉 (r m)的位置将食蚜蝇科分为 2个类群 ,将食蚜蝇科分为 8个亚科。Williston将食蚜蝇科划分为 3个亚科 ,包括1 4个族。Verrall在Schiner和Williston系统的基础上 ,提出分 7个亚科的分类系统 ,这一系统得到其后学者的认可和引用 ,如Efflatoun、Brunetti、Ferguson等。Bezzi也引用Verrall的系统 ,但以齿腿蚜蝇亚科Merodontinae取代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我国双翅目食蚜蝇科缩颜蚜蝇族6属23种,其中有5新种2新纪录属13新纪录种,列出了属、种检索表,并对新种进行了形态描述,同时,对此族的地理分布、区系及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中国食蚜蝇科Syrphidae、管蚜蝇亚科Eristalinae、管蚜蝇族Eristalini的一新属:艳管蚜蝇属Pseudomeromacrus gen.nov.和新种 刺茎艳管蚜蝇Pseudomeromacrus setipenitus Li,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植保系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在系统整理河北大学博物馆馆藏食蚜蝇科Syrphidae昆虫标本的基础上,鉴定出中国迷食蚜蝇亚科Milesiinae 9族,21属37种,其中9新种:红腹柄角蚜蝇Monoceromyia rufipetiolata sp.nov.、暗红黑蚜蝇Cheilosia erubescense sp.nov.、樟木黑蚜蝇Cheilosia zhangnuensis sp.nov.、北方管蚜蝇Eristalis borealis sp.nov.、无斑管蚜蝇Eristalis immaculatis sp.nov.、漠河管蚜蝇Eristalis mohensis sp.nov.、郑氏管蚜蝇Eristalis zhengi sp.nov.、黄绿毛管蚜蝇Mallota viridiflavescentis sp.nov.、四川蜂蚜蝇Volucella sichuanensis sp.nov..新种正模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副模标本保存于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记述中国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食蚜蝇科Syrphidae迷蚜蝇亚科Milesiinae中国2新纪录种:萨哈林丝蚜蝇Sericomyi asachalinica Stackelberg和姬丝蚜蝇Sericomyia dux(Stackelberg)。标本存于东北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伞形科部分类群气孔结构及其分类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对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基础类群20属29种(变豆菜亚科9属11种,芹亚科基础类群11属18种)植物叶片(苞片或果实)的气孔结构进行显微观察分析,以明确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基础类群的气孔特征及其与伞形科其他类群的区别。结果显示:(1)变豆菜亚科及芹亚科基础类群的气孔类型有无规则型、不等型和平列型3种,其中变豆菜亚科的变豆菜族气孔为无规则型(占总气孔比例的35%~75%)及不等型(25%~65%),仅刺芹属(Eryngium)具平列型,而Steganotaenieae族的气孔均为无规则型;芹亚科基础类群除柴胡属(Bupleurum)外多为或仅为无规则型(75%~100%),少为不等型(5%~25%)。(2)气孔结构支持分子系统学将Arctopus放入变豆菜亚科的变豆菜族,Choritaenia移入芹亚科。(3)变豆菜亚科气孔特征同芹亚科及牵环花亚科的较为相似,而同参棕亚科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
毛茛科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杰  谢磊 《西北植物学报》2016,36(9):1916-1924
毛茛科(Ranunculaceae)在被子植物的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系统位置和科下演化关系一直备受争议。近20多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以往基于形态学的分类系统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存在巨大差异。通过形态学性状界定的绝大多数亚科都没有得到分子系统学支持。此外,通过形态学确定的一些属如升麻属(Cimicifuga)、黄三七属(Souliea)、獐耳细辛属(Hepatica)、白头翁属(Pulsatilla)和水毛茛属(Batrachium)等,根据分子系统学研究均应予以归并。而分子系统学研究也确立了一些类群的属级地位,如露蕊乌头属(Gymnaconitum)等。以中国分布的毛茛科植物为例,通过以往分子系统学研究,共有10个属被归并,2个属新被确立。然而,毛茛科分子系统学研究对于科下许多类群之间的关系目前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毛茛亚科和翠雀族等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后方能确定。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毛茛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科尚存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凤蝶亚科(凤蝶科,鳞翅目)16S rRNA基因的分子系统发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种凤蝶亚科蝶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并结合GenBank中其它相关类群的序列,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构建凤蝶亚科的分子系统树,探讨该亚科各类群间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燕凤蝶族构成凤蝶亚科蝶类系统树基部的一个独立分支;燕凤蝶族和裳凤蝶族为单系发生,且裳凤蝶族聚在凤蝶族内部;喙凤蝶族的单系性尚不能确定.综合分子系统学、形态学及寄主植物等相关证据,推测斑凤蝶类为凤蝶族中早期分化的一支;较之裳凤蝶类,斑凤蝶类可能更早从二者最近的共同祖先中分化出来.  相似文献   

11.
瘿绵蚜科系统发育研究(同翅目:蚜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学  陈小琳 《昆虫学报》1999,42(2):176-183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对瘿绵蚜科的系统发育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倍蚜族Schlechtendalini、五节根蚜族Fordini和瘿绵蚜族Pemphigini 是单系群,传统的 卷叶绵蚜族Prociphilini 和四脉绵蚜族Tetraneurini是并系群。在瘿绵蚜科的三个亚科中,瘿绵蚜亚科与五节根蚜亚科亲缘关系比与绵蚜亚科更近。另外,根据支序分析结果,建议将丽绵蚜属Formosaphis从瘿绵蚜亚科移入五节根蚜亚科中。  相似文献   

12.
陆露  王红  李德铢 《植物学通报》2005,22(6):658-667
白珠树属(Gaultheria)在杜鹃花科(Ericaceae)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系统位置和演化关系一直备受争议.最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认为,白珠树属已经不再属于传统上的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的綟木族(Andromedeae),而是与一些相关属组成了白珠树族(Gaultherieae).对白珠树属产于美洲的类群和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的初步研究则表明,该属与Diplycosia、Tepuia和Pernettya等属(均为"常绿类群")关系密切,可能应将这几个属并入到白珠树属中,但其属下分类系统关系还需要对产于亚洲的类群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才能确定.白珠树属与其近缘属的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学关系较为复杂,与杜鹃花科其他大多数属不同,白珠树属为典型的环太平洋分布.关于白珠树属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推测:一种观点认为该属起源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起源于北半球的劳亚古大陆.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白珠树属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并对该属尚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贵州迷蚜蝇亚科新种与新记录:(双翅目:食蚜蝇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双翅目(Diptera)蚜蝇科(Syrphidae)的迷蚜蝇亚科(Milesiinae)属种繁多,其幼虫多为腐食性,生活在树干创伤、树洞、树桩、落叶及污水粪肥中;有些为植食性,危害园艺作物和中药等。成虫多访花而似蜂类。贵州省此类昆虫研究较少,本文记述4新种和3个贵州新记录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4.
白珠树属(Gaultheria) 在杜鹃花科(Ericaceae)系统演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系统位置和演化关系一直备受争议。最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认为, 白珠树属已经不再属于传统上的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的綟木族(Andromedeae), 而是与一些相关属组成了白珠树族(Gaultherieae)。对白珠树属产于美洲的类群和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的初步研究则表明, 该属与Diplycosia、Tepuia和Pernettya等属(均为“常绿类群”)关系密切, 可能应将这几个属并入到白珠树属中, 但其属下分类系统关系还需要对产于亚洲的类群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才能确定。白珠树属与其近缘属的进化历史和生物地理学关系较为复杂, 与杜鹃花科其他大多数属不同, 白珠树属为典型的环太平洋分布。关于白珠树属的起源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推测: 一种观点认为该属起源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其起源于北半球的劳亚古大陆。本文概述了近年来白珠树属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并对该属尚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张勇  杨星科 《昆虫知识》2004,41(4):308-317
跳甲作为叶甲科Chrysomelidae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该文简述了跳甲亚科Alticinae的分类研究历史 ,回顾了世界及中国的研究概况 ,从分类地位、族级阶元的划分、支序系统学及分子系统学等方面综述了跳甲亚科的最新研究进展 ,并简要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6.
长角蚜蝇属一新种记述(双翅目:食蚜蝇科)李清西,何继龙新疆八一农学院植物保护系,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52上海农学院园林环境科学系,上海市201101关键词食蚜蝇科,帽儿山长角蚜蝇,新种作者等在整理中国长角蚜蝇属标本时,发现了采自黑龙江的该属1新种。...  相似文献   

17.
野蚜蝇Syrphus torvus(Osten-Sacken)成虫具访花习性,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幼虫捕食蚜虫,是蚜虫重要天敌之一.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组装拼接获得了完整的野蚜蝇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GenBank登录号:MW074962),其序列全长为16 444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22个tRNAs、2个rRNAs和D-loop区.野蚜蝇线粒体全序列A+T含量为80.6%,G+C含量为19.4%,表现出明显的A+T偏斜.除了 COXI、ATP8、ATP6和ND1的起始密码子为TTG,其它9个PCGs以ATN为起始密码子;COXI的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ATP6为TAG,其余11个PCGs的终止子为TAA.22个tRNAs的二级结构均为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并预测了野蚜蝇rRNAs的二级结构.野蚜蝇D-loop区存在重复序列和茎环结构,22种蚜蝇科基因间隔区与重叠区具有6个保守区域.基于24个物种(22个蚜蝇科和2个缟蝇科)的PCGs序列,通过贝叶斯法(BI)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野蚜蝇和黑足蚜蝇Syrphus vitripennis互为姊妹种,支持了蚜蝇亚科Syrphinae的单系性,两种拓扑结构中管蚜蝇亚科Eristalinae均没有聚为一支.该研究结果丰富了蚜蝇科线粒体基因组学基本数据,为进一步深化蚜蝇科系统发育关系讨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首次利用核糖体28S rDNA C1-D2区序列对鳞盘虫科开展初步的系统学分析,探讨鳞盘虫科各亚科是否成立及其相互关系,并考察鳞盘虫属的单系性问题.结果表明:1)寄生在黄姑鱼Nibea albiflora上的Sinodiplectanotrema属虫种与鳞盘虫科虫种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因虫种后吸器不具鳞盘,故应纳入鳞盘虫科4亚科之一的Murraytrematoidinae亚科;2)本研究不支持Murraytrematoidinae亚科的单系性,并支持Doumingous(2004)废除Murraytrematoidinae亚科并将其中的Lobotrema和Murraytrema二属归入Diplectaninae亚科这一做法;3)对于Doumingous(2004)所提议的新Diplectaninae亚科是否为单系群需进一步探讨;4)本研究支持Lamellodiscinae亚科的单系性;5)7种鳞盘虫属虫种的分析结果显示鳞盘虫属具有明显的非单系性.今后需要将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更多的虫种,才有可能理解鳞盘虫属及鳞盘虫科其它种类的适应辐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五节根蚜亚科蚜虫大多营异寄主全周期生活,具有明显的原生寄主专一性,且能在原生寄主上形成形态各异的虫瘿,因此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类群.但是亚科内族的划分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基于线粒体基因COⅡ部分序列,用PAUP*4.0、MrBayes3.0等软件分别构建了该亚科的MP树、ML树和贝叶斯树,研究了五节根蚜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3种算法所构建的系统树都强烈支持五节根蚜亚科是一个单系;系统树明显分为两大分支,提示该亚科下分两个族.将蚜虫主要形态特征及其原生寄主植物信息对应到系统树上,经分析认为这两大分支分别对应倍蚜族和五节根蚜族.依据DNA分类理论,基于系统树的拓扑结构及序列间遗传距离,初步推测术知种No.16961是肚倍蚜Kaburagia rhusicola,但究竟是哪一个亚种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20.
蹄盖蕨科的亚科划分的修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蹄盖蕨科Athyriaceae是蕨类植物中复杂的大科,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证据表明它是一个自然类群。前人根据染色体的基数,将蹄盖蕨科划分为3个亚科,但没有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本文依据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再结合形态特征,将该科重新划分为5个亚科:冷蕨亚科、蹄盖蕨亚科、对囊蕨亚科、双盖蕨亚科和轴果蕨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