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剑  吕静  陈慧贤  张文霞  戴灼华 《遗传》2001,23(4):388-332
为提高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的精度,降低试验误差,采用重复内分组随机区组设计,对低遗传力性状的B12和B22或F23家系平均数资料进行遗传分析.通过AIC准则和适合性检验比较无主基因(A-0)、1对主基因(A)、2对主基因(B)、多基因(C)、1对主基因+多基因(D)和2对主基因+多基因(E)模型以鉴定其遗传模式.采用IECM算法估计混合模型参数.通过油菜HSTC14×宁油7号初花期F23家系平均数资料阐明该方法.  相似文献   
2.
桦褐孔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乙酸乙酯和甲醇为提取剂,采用索氏提取法,剩余残渣采用热水浸提,最终得到桦褐孔菌不同极性提取物,对其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性作用进行了研究,确定桦褐孔菌的抗氧化能力,为深入研究和开发桦褐孔菌功能性食品奠定理论基础。实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酸乙酯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分及BHT,桦褐孔菌提取物有望成为功能性食品组分中合成抗氧化剂的天然替代品。  相似文献   
3.
王献举  吕静  傅鹏程 《生物工程学报》2014,30(11):1651-1659
环腺苷酸受体蛋白质(Cyclic amp receptor protein,CRP)是原核生物共有的一类全局转录因子,调控原核生物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近一半基因的转录。通过易错PCR或DNA shuffling的方法可以获得CRP突变体文库,然后经过筛选可以得到目的细胞表型——"抗逆性"增强。本研究综述了突变CRP在细胞表型:耐氧化压力、耐渗透胁迫、耐有机溶剂(甲苯)、发酵中耐醋酸盐类和生物醇生产中耐生物醇中的应用。推论出CRP同样可以应用于相似微生物的表型培育,并展望了CRP的巨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在枯草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中,yhcZ基因和yhc Y基因组成双组分系统调控细菌生长,但yhcZ基因在苏云金芽胞杆菌中发挥的生物学功能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基因功能注释、上下游基因排列分析和氨基酸序列比对,证实苏云金芽胞杆菌库斯塔克亚种HD73中HD73_5824基因为yhcZ基因,推测其与HD73_5825基因(yhc Y基因)共同组成双组份系统调控细菌生长。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HD73菌株中的yhcZ基因获得缺失突变体HD(ΔyhcZ),其在LB和SSM培养基中生长均慢于野生型HD73,而互补菌株HD(ΔyhcZ::yhcZ)菌株则能够部分恢复生长,表明yhcZ基因的缺失影响了该菌株细胞的生长。在以0.4%葡萄糖为唯一碳源的M9培养基中,HD(ΔyhcZ)生长速度快于HD73,表明yhcZ基因在该菌株吸收利用葡萄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iolog实验显示HD(ΔyhcZ)的单孔颜色变化率低于HD73,且对D/L-丝氨酸、甲酸、D-葡糖酸、L-组胺,D-乳酸甲酯以及柠檬酸等的吸收利用能力低于HD73,表明yhcZ基因能显著影响HD73菌株对碳源的利用。同时,HD(ΔyhcZ)对8%Na Cl的耐受能力弱于HD73,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细菌细胞应力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以上结果表明yhcZ基因在HD73菌株生长过程中对葡萄糖及其他碳源的利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解析yhcZ基因调控葡萄糖及碳源利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且为进一步研究细菌生长及发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形态和分子数据确定缩颜蚜蝇族的系统分类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食蚜蝇科 3类不同食性类群的代表种 (共 6属 7种 )为材料 ,对其核糖体RNA基因 (rDNA)的 5 .8S片段及转录间隔区(ITS)进行序列分析 ,并构建分子系统树 .同时 ,采用支序分析的方法 ,以缩颜蚜蝇族及我国有分布的食蚜蝇科其他族为材料 ,以成虫及幼期形态学性状为基础 ,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 ,对食蚜蝇科族级阶元的系统发育进行分析 .分子系统学及分支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 ,缩颜蚜蝇族与捕食性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近 ,与腐食性类群的亲缘关系较远 .因而缩颜蚜蝇族应从现行分类系统中的迷蚜蝇亚科移入食蚜蝇亚科 ,其系统分类地位可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  相似文献   
6.
伯乐树茎次生木质部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Hem sl.)茎次生木质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特征为:(1)散孔材,有较明显的生长轮;(2)导管分子多为单穿孔板,少数为梯形复穿孔板,具螺纹加厚;(3)管胞、纤维-管胞和韧型木纤维同时存在,后两者有的具分隔;(4)木薄壁组织以轮界分布为主;(5)木射线多为大型异形射线,属异形IIB型;(6)缺乏侵填体、树脂道及分泌细胞。对伯乐树科(Bretschneideraceae)的系统位置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转化酸性卷曲螺旋蛋白1(TACC1)和肠三叶因子(TFF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TACC1及TFF3的表达情况。采用x2检验、乘积极限法及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胃癌组织中TACC1及TFF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ACC1和TFF3在进展期胃癌、有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此外,TFF3在较大肿瘤(肿瘤大小〉4 cm)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较高。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TACC1和TFF3表达与低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ACC1和TFF3的表达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结论:TACC1和TFF3的表达可以作为胃癌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而且在胃癌组织中TACC1和TFF3共同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金色果蝇复合种(Drosophila auraria species complex)的5个姊妹种(D.auraria、D.biauraria、D.triaurar-ia、D.quadraria和D.subauraria)及其近缘种D.rufa的ITS1片段和COⅡ基因的全序,以及Adh基因的部分序列。以D.rufa、D.melanogaster和D.yakuba为外各,分别用最大简约(MP)法和邻接(NJ)法根据每个分子标记的序列构建金色果蝇复合种系统发生树。在得到的6棵系统树中,D.subauraria总位于系统树的基部。该复合种的ITS1、Adh和COⅡ的综合序列长度为2327bp(排除插入和缺失位点),能提供255个简约信息位点。根据综合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较好地揭示了5个姊妹种间的系统发生关系;D.subauraria在金色果蝇复合种内最早分支出来,随后发生了D.biauraria分化、D.auraria、D.triauraria和D.quadraria之间亲缘关系较近,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晚。推测金色果蝇复合种的祖先种约在2.33百万年前与D.fufa发生分歧,随后由暖温带侵入寒温带。在寒温带,D.subau-raria约在0.88百万年前与其他4个姊妹种的祖先种发生了分歧,D.biauraria约在0.31百万年前分化出来;而分布在较低纬度的D.auraria、D.triauraria和D.quadraria则是在该复合种的祖先种由寒温带向暖温带和亚热带人侵的过程中才逐渐分化形成的。上述结论不支持先前研究者所提出的D.quadraria是金色果蝇复合种的祖先种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转化酸性卷曲螺旋蛋白1(TACC1)和肠三叶因子(TFF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TACC1及TFF3的表达情况。采用x2检验、乘积极限法及单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胃癌组织中TACC1及TFF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TACC1和TFF3在进展期胃癌、有淋巴结转移及复发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较高。此外,TFF3在较大肿瘤(肿瘤大小4 cm)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较高。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TACC1和TFF3表达与低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TACC1和TFF3的表达是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结论:TACC1和TFF3的表达可以作为胃癌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而且在胃癌组织中TACC1和TFF3共同表达的患者生存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黄芪颗粒剂联合厄贝沙坦对IgA肾病(IgAN)患者肾功能、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8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98例IgA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9)和治疗组(n=49),对照组予以厄贝沙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黄芪颗粒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肾功能、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4%(45/49),高于对照组的73.47%(36/49)(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24h-Upro)、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CD4+/CD8+、CD4+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CD8+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颗粒剂联合厄贝沙坦治疗IgAN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