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网络。神经免疫学(neuroimmunology)是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以及机体整体水平研究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的交叉学科。神经-免疫互作(neuro-immune interactions)贯穿机体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其功能紊乱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以中枢神经系统调控为主的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交叉领域前沿已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一方面,揭示神经调控外周系统功能的新机制,首次发现“脑-脾”轴,明确了情绪通过中枢神经调节免疫的新机制;阐明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在调节脾脏免疫功能中的机制;完成了传统中医针刺治疗抗炎的神经机制解析,阐明了足三里穴位刺激通过脊髓特定神经元调节免疫功能。另一方面,在外周脏器反向调控神经功能方面也取得突破,在“肠-脑”轴参与动物呕吐、光调控血糖代谢等方面取得突破。这些成果夯实了我国在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本文聚焦国内科学家在神经免疫学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神经-免疫互作的基本单元”、“系统生理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神经-免疫互作与疾病”、“类淋巴系统(glym...  相似文献   

2.
脾脏是人体外周最大的免疫器官,其与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关系密切,对脾内及外周血内的免疫活性细胞的量和比例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尤其是神经对脾脏免疫的调控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支配脾脏的神经主要是腹腔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其既参与调节脾脏免疫功能,同时也受到免疫应答系统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完成脾脏功能.明确相互之间作用机制,对临床某些疾病发病机理以及治疗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作为动物体内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直接参与机体的免疫调控作用,促进机体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同时,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又有调控和制约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菌群的组成以及影响肠道菌群变化的因素,系统阐述了肠道菌群与疾病相互作用的机制,总结了肠道菌群在宿主感染与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为开展肠道菌群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机制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物群是与宿主共生的最大的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调节宿主的内分泌、代谢、神经和免疫微环境影响人体的多种基本功能。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对机体局部和远端免疫器官的影响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肠道微生物和肺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肠-肺轴”,对肺部免疫微环境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哮喘、肺炎和囊性纤维化等多种肺部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对肠道微生物群对肺部免疫微环境稳态的影响及在多种肺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为临床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群来治疗肺部疾病和维持肺部免疫微环境稳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肺癌是主要医学难题之一,尽管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技术在进步,肺癌的治疗结果却不尽人意。临床上,炎症与肿瘤密切相关,炎症能够促进肿瘤的形成。从遗传角度讲,这两个过程受到同一个基因座的调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和免疫两个系统存在交互作用,其中迷走神经起着重要作用。在临床及动物实验中分别观察到:切除迷走神经后肺部的肿瘤发生率增高,转移增加。表明迷走神经具有保护作用,能抑制肿瘤生长。气道感受器是生物感应器,能感受肺部炎症及肿瘤生长过程中的多种介质和细胞因子。这些信号通过迷走神经传递给脑,提供肿瘤生长的信息,随后产生一系列的反应调节炎症的广度和强度以及肿瘤生长速度。肿瘤细胞表达神经递质的受体,能提供底物与神经元直接相互作用。因此,免疫反应的神经调节既可以靶向炎症又可以靶向肿瘤。认识肺部神经如何监控肿瘤的生长并且产生神经免疫相互作用以调节肿瘤的进展及转移,将提高肺癌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免疫-神经内分泌相互作用郑仲承(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免疫,神经,内分泌,相互作用我们都知道,“意志可以战胜疾病”,睡眠不足会使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都说明精神状态影响着健康。精神状态与神经系统有关;健康状态则与内分泌和...  相似文献   

7.
张秀妹  高洁  陈春红  涂海军 《遗传》2018,40(12):1066-1074
固有免疫系统是动植物个体应对外来微生物侵入感染时非常重要的抵御防线。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简称线虫)作为研究宿主与病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经典模式动物,近年来在神经和免疫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与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表明,线虫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与神经多肽(如多巴胺、NLP-20)等,激活相关信号通路途经,参与线虫对病原菌的识别、逃避、调节物理屏障防御能力和激活固有免疫反应,并表达分泌抗菌肽以清除病原菌等的调控进程。本文综述了线虫神经系统调控固有免疫功能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人们深入了解神经与免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分子及其调控机制和揭示人类神经与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病理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miRNA是一类长度在18~25个碱基的具有调控作用的RNA核酸小分子。在各种生物学过程的调控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miRNA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昆虫miRNA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该文主要综述了miRNA在昆虫免疫、生殖、凋亡及神经发育等生物学过程中功能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白介素(interleukin,IL)-33是近年来广泛研究的白介素-1家族细胞因子。既往研究大多集中在IL-33对其经典靶细胞,如肥大细胞、2型固有淋巴细胞的作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已证实,IL-33可以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对DC发挥免疫调控作用,进而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和介导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本文就IL-33调控DC的作用及机制做一综述,为进一步探究其免疫效应与调理途径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0.
完善的先天免疫系统使得昆虫成为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动物类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建立了一套安全有效的先天免疫系统,一方面在面对外界微生物攻击的时候及时有效的发生免疫应答反应;另一方面通过免疫抑制来调控适度免疫应答,避免对自身发动攻击和控制环境共生菌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昆虫先天免疫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Toll和IMD信号通路中,通过对免疫应答通路中信号分子的泛素化修饰加工,促进或抑制抗菌肽的表达,从而使免疫反应达到一个平衡。本文通过对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Toll和IMD信号通路中的免疫应答和免疫抑制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阐明了该系统在昆虫先天免疫中的调控作用,将有助于开展农业害虫与其天敌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免疫调控机理,为开发生物农药,进行生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沈馨  孙志宏 《生物工程学报》2021,37(11):3781-3788
肠道微生物对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抑郁症和阿尔兹海默症等) 的治疗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其主要通过神经通路、免疫通路以及微生物代谢物等途径在肠-脑轴的作用下影响大脑功能和宿主行为。因此,文中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就微生物-肠-脑轴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主要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新书介绍     
《生物产业技术》2012,(4):96-96
细胞自噬是基本的生物学过程,使细胞在饥饿和其他形式的胁迫期间能够自动消化其自身的胞质成分。目前自噬在感染、免疫、衰老、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生物学中的作用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有关自噬的基础知识,重点描述了自噬在免疫中的功能以及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病原体为抵抗自噬所使用的对抗机制,同时还提供了自噬在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新书介绍     
《生物产业技术》2012,(5):87-87
细胞自噬是基本的生物学过程,使细胞在饥饿和其他形式的胁迫期间能够自动消化其自身的胞质成分。目前自噬在感染、免疫、衰老、发育、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生物学中的作用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本书向读者介绍了有关自噬的基础知识,重点描述了自噬在免疫中的功能以及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病原体为抵抗自噬所使用的对抗机制,同时还提供了自噬在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对神经元的营养、支持、分化及突触可塑性等具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合成中的前体分子产生相反的诱导神经元凋亡作用,并在中枢退行性疾病发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前体蛋白在合成代谢、受体调控和功能上的"阴/阳"特性,并讨论其在疾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为进一步探索认识神经营养因子的功能、病理意义、疾病治疗价值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涉及两种蛋白——α-synuclein蛋白(SNCP)与14-3-3蛋白.通过重组,将这两种蛋白在大肠杆菌DH5α中表达, 通过谷胱甘肽-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将其纯化,得到GST-14-3-3蛋白;利用凝血酶对纯化的融合蛋白GST-SNCP切割,再经谷胱甘肽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获得SNCP.通过免疫共沉淀、GST pull down和ELISA等技术,证明SNCP能够与14-3-3蛋白结合;为了进一步证明SNCP也与在脑组织中的天然14-3-3蛋白发生作用,利用His pull down方法进行实验.结果证明,SNCP能够和脑组织中的14-3-3蛋白发生相互作用.这些结果从分子水平提供了SNCP与14-3-3蛋白相互作用的实验证据,为进一步了解SNCP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探讨突触体素、S-100蛋白、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人淋巴结的分布,为淋巴结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人类腹股沟、腋窝、肠系膜、肺等淋巴结40例,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结果显示:突触体素、S-100蛋白、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呈细丝状沿被膜和门部结缔组织小梁及血管进入皮质后主要分布于副皮质区,环境淋巴小结,进一步分支到达髓质。同时在淋巴小结发生中心及副皮质区有S-100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髓质髓窦内有NSE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结论;淋巴结内有突触体素、S-100蛋白、NSE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支配、并有S-100蛋白、NSE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为淋巴结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章晓联 《生命科学》2011,(7):685-694
蛋白质糖基化或聚糖影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应答反应。聚糖主要有三种免疫功能:首先,糖链对其所连接的糖蛋白起一定稳定作用,保护糖蛋白免受蛋白酶的降解、以及MHC:多肽复合体的装配及折叠等;其二,聚糖及其凝集素受体的相互作用在信号转导、抗原提呈、控制细胞发育与分化中起调控作用;第三,糖链的一些区域可作为抗原识别表位,调控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介绍了聚糖在抗原提呈和稳定、信号转导、免疫白稳、自身免疫、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等中的功能,以及与免疫相关疾病,如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器官移植排斥、感染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相关性。此外,针对聚糖和糖基转移酶的一些药物分子的治疗应用前景也将一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高级神经活动,例如知觉、运动、语言和认知等。作为人体神经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其正常的发育及功能活动在人体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更好地了解调节神经系统发育的基本分子途径以及对大脑的基本生物学理解,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疾病。RNA分子m6A修饰状态的动态变化及其功能主要由m6A甲基转移酶、m6A去甲基化酶和m6A阅读蛋白等蛋白质复合物共同调控。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详细概述m6A修饰对神经发育的影响,重点介绍表观转录组学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此外,还强调m6A修饰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意义,包括神经发生、神经分化、轴突导向、突触形成及突触可塑性等。根据不同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最近发展的几种检测m6A位点的技术,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据此将能够更广泛和更深入地研究这一修饰,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研究课题。RNA m6A甲基化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新前沿。近年来,随着m6A检测技术的发展,m6A甲基化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及神经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具有很大潜力,为神经发育和神经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确定PrP蛋白与14-3-3蛋白是否发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确定PrP蛋白与14-3-3蛋白相互作用的区域,利用免疫共沉淀、pull down和能量共振转移(FRET)实验检测PrP蛋白与人14-3-3蛋白是否发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作用的部位。结果证明,PrP蛋白与人14-3-3蛋白在体外、组织水平及细胞水平均可以发生相互作用,且证实作用的部位在PrP蛋白的106-126位氨基酸。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14-3-3蛋白在Prion疾病中的影响及Prion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近年来花青素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抑制氧化应激、缓解神经炎症、缓解兴奋性毒性和抑制蛋白异常聚集等方面对花青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花青素类化合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预防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