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爪沙鼠速发型高脂血症模型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建立长爪沙鼠速发型高脂血症模型的方法。方法用含1%胆固醇高脂饲料分别饲养大鼠、小鼠和沙鼠,检测其血清TC、HDL-c、LDL-c、TG,比较三种动物对饲料反映的特点。结果沙鼠组的TC、HDL-c及LDL-c在第1周时明显的升高,并且平稳的保持此升高趋势到第四周。而TG数值相对平稳,没有变化。而大鼠和小鼠的TC、HDL-c、LDL-c、TG值没有变化。结论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可快速诱发长爪沙鼠形成高脂血症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高脂血症,采用16S rDNA测序检测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情况.方法 SD大鼠20只(清洁级),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大鼠给予维持饲料,模型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1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过膳食饲喂高脂饲料诱发的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方法 24只SD(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连续饲喂基础饲料和高脂饲料42 d,并于第0、9、18、30和42天采集大鼠粪便,应用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和q-PCR技术对肠道菌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第42天时A、B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值(TC)分别为(2.01±0.14)mmol/L、(5.16±0.22)mmol/L,B组TC水平较A组明显增高(P〈0.05)。DGGE电泳图谱显示B组42 d时肠道菌群构成较0 d时变化显著,而A组不同时期肠道菌落构成无明显差异。q-PCR定量结果显示,随着饲喂高脂饲料天数的增加,B组小鼠肠道内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较0 d明显降低(P〈0.01),而拟杆菌门数量呈递减趋势且趋势比较平缓;梭菌属呈递增趋势且增幅相对拟杆菌门的变化较大。结论高脂饮食可导致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这种改变会进一步促进高脂血症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高脂血症状态下,大鼠心电图的变化情况,及高胆固醇血症对心肌电生理特性影响的机制。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高脂饮食组,喂养10周后,检测大鼠的血脂水平、心电图和室颤阈值,并通过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心室肌细胞的ICa,L;利用组织病理学方法评价对照组及高脂饮食组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高脂饮食组的大鼠血脂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在高脂饮食组的大鼠动脉血管管壁中,可见广泛分布的粥样硬化斑块。在高脂饮食组的大鼠心电图中,室颤阈值为(4.23±0.12)V,明显低于对照组(12.80±6.34)V,P<0.05。高脂饮食组大鼠的QTc间期(94±16)ms,与对照组(67±12)ms相比明显延长,P<0.05。高脂饮食组大鼠的心室肌细胞的ICa,L密度为(12.83±3.28)pA/pF,与对照组(9.21±2.16)pA/pF相比明显高,P<0.05。结论:高脂饮食后,大鼠的心电图有明显变化,QTc间期延长;高胆固醇血症能明显增加大鼠心肌细胞的ICa,L的,延长复极时程,降低室颤阈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拟对比两种不同高脂饮食方式诱导的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变化与短链脂肪酸代谢特征,以宿主-肠道菌群-代谢角度探讨高脂血症可能的微观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分为:正常饮食组(CG组):饲喂大鼠维持饲料;高脂饮食组(HFD1组):每天足量饲喂高脂饲料;限饲高脂饮食组(HFD2组):每天限量饲喂高脂饲料80 g,不限量饲喂维持饲料。8周后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和肾周脂肪病理学变化;取结肠内容物进行16S rDNA高通量测序,观察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并检测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 与CG组相比,HFD1组和HFD2组大鼠摄食量下降,体重升高;血清中TC、TG、LDL-C均显著升高;肝组织发生明显脂肪变性,肾周脂肪出现炎性病变;高脂干预后大鼠肠道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变化,其中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菌群结构和功能变化明显,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异丁酸下降显著。结论 两种高脂饮食方式均能引起大鼠高脂血症,且发病机制基本一致,均与脂质代谢以...  相似文献   

6.
研究大黄素对高脂血症斑马鱼脂质代谢的作用。将5 dpf转基因Tg(fli1:eGFP)斑马鱼随机分成普通饲料组(NCD)、高胆固醇饲料组(HCD)、大黄素组(Emo)。NCD组饲喂普通饲料,HCD组饲喂高胆固醇饲料,Emo组饲喂高胆固醇饲料且加入不同浓度的大黄素(0.125、0.25、0.5μg/mL)。连续喂养10 d后,观测各组斑马鱼存活率、体重、体长、BMI的变化;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血管中胆固醇的积累;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试剂盒测定斑马鱼体脂含量。结果显示,HCD组斑马鱼体重、体长均显著增加(P0.01);TC、TG、LDL-c水平以及血管中胆固醇含量均显著上升(P0.01);存活率、HDL-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01)。不同浓度的大黄素均可提高斑马鱼存活率;体重、体长、血管中的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TC和LDL-c水平均呈剂量依耐性下降(P0.01);HDL-c水平均呈剂量依耐性上升(P0.05)。大黄素对高脂血症斑马鱼脂代谢紊乱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滤对于海蜇酶解产物降血脂功能的提高作用。方法:海蜇通过中性蛋白酶酶解后,将超滤过的酶解产物和未超滤的酶解产物分别按照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喂食高血脂症大鼠模型42d,测定各组血脂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论:未超滤组的高、中剂量组和超滤组高中低剂量组喂食42d后均观察到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降低,其中未超滤中剂量组(灌胃剂量5 mg/kg.BW)血清总胆固醇(TC)值为2.45±0.28mmol/L,超滤低剂量组(灌胃剂量0.3mg/kg.BW)血清总胆固醇(TC)值为2.61±0.33mmol/L,均明显低于高脂模型对照组(3.38±0.22 mmol/L),未超滤低剂量组(灌胃剂量3mg/kg.BW)血清总胆固醇(TC)值为2.82±0.38mmol/L,相对于高脂模型对照组(3.38±0.22 mmol/L)无显著差异;未超滤中剂量组(灌胃剂量5 mg/kg.BW)甘油三酯(TG)值为0.90±0.21mmol/L,超滤低剂量组(灌胃剂量0.3mg/kg.BW)甘油三酯(TG)值为0.93±0.14 mmol/L,均明显低于高脂模型对照组(1.21±0.20 mmol/L),未超滤低剂量组(灌胃剂量3mg/kg.BW)甘油三酯(TG)值为1.18±0.12mmol/L,相对于高脂模型对照组(1.21±0.20 mmol/L)无显著差异。结论:海蜇多肽的酶解产物具有降血脂功能,超滤能够有效提高海蜇酶解产物的降血脂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鱼油对高脂喂养加小剂量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脂代谢及肝脏组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高脂组(HF)、糖尿病组(DM)、高脂鱼油组(HF+FO)和糖尿病鱼油组(DM+FO),观察大鼠周体重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脂、肝脏细胞形态学及过氧化损伤情况,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脂喂养大鼠体重明显增加(387.74±36.20 g vs 339.64±10.41 g,P0.05),血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分别由1.96±0.06 mmol/L、1.91±0.09 mmol/L和0.72±0.07 mmol/L升高至2.29±0.16 mmol/L、2.08±0.06 mmol/L和1.22±0.0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0.92±0.15 mmol/L vs 1.80±0.07 mmol/L,P0.05),膳食添加鱼油后均有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体重减轻(287.78±16.11 g vs 339.64±10.41 g,P0.05);但血清中LDL-C水平升高至1.08±0.08 mmol/L,HDL-C水平降低至1.09±0.07 mmol/L(P0.05),鱼油可显著提高HDL-C的水平(P0.05)。高脂组和糖尿病组均有明显的肝脏脂肪浸润和过氧化损伤,添加鱼油后明显减轻。结论:膳食添加鱼油对高脂膳食及2型糖尿病引起的血脂异常均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大鼠肝脏脂肪浸润和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降浊颗粒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饲喂大鼠4周,建立大鼠高脂血症模型,造模同时给药,分别于给药第2、4周后剪尾取血,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结果:降浊颗粒分别以800mg/kg、400mg/kg和200mg/kg给大鼠预防性灌胃2周及4周时,均具有明显降低高脂模型动物血清TC、TG和LDL-cho含量,同时使TC/HDL-cho比值也明显降低的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分别为(P<0.001;P<0.01或P<0.05),并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结论:降浊颗粒可明显抑制实验性大鼠高脂血症的形成,主要能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旨在研究茶籽皂苷对高脂血症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60只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C组)和造模组(50只)。C组饲喂基础饲料,造模组饲喂高脂饲料。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H组)、阳性对照组(P组)、茶籽皂苷高、中、低剂量组(TSH组、TSM组、TSL组),并进行灌胃。灌胃4周后,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茶籽皂苷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H组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其群落结构从门到属均发生显著变化。灌胃茶籽皂苷后,肠道菌群的丰度以及从门到属的群落结构也均得到有效调节,有益菌群相对丰度提升,致病菌群得到抑制。结果表明茶籽皂苷对由高脂饲料诱发的高脂血症大鼠的肠道菌群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经肠道播散诱导发生内源性感染的小鼠模型,为研究肠道微生态与内源性感染的相关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模型。方法24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模型组B和对照组C。模型组A给予广谱抗生素溶液口服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后尾静脉注射5-氟尿嘧啶(5-FU)进行免疫抑制。在模型组A的基础上给予白假丝酵母菌灌胃引入机会性致病菌即为模型组B。对照组C同等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处理。实验过程中持续观察小鼠粪便菌群变化,平板计数法检测小鼠组织载菌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肺、肝、盲肠和大肠组织病理变化,荧光定量PCR法观察小鼠肠道主要菌群定量变化。结果实验终点时模型组A小鼠组织器官均出现细菌感染,模型组B小鼠表现为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两模型组小鼠肺和肝脏组织器官均表现为典型的炎症表现,而盲肠和大肠表现为黏膜炎症和屏障完整性被破坏。肠道菌群定量结果显示两模型组肠道主要菌群结构发生紊乱,肠道定植抗力下降,B/E值<1。结论在小鼠肠道菌群紊乱和免疫抑制的条件下,肠道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突破肠道黏膜屏障引起组织器官感染,该模型能够为从肠道微生态方面预防及控制内源性感染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合成2个来自泡芋螺的新型ω-芋螺毒素Bu1、Bu13,测定其作用靶标,为研制新型镇痛药提供先导化合物。方法:固相合成线性肽,然后在折叠液(0.5 mol/L乙酸铵、1 mmol/L谷胱甘肽、0.1 mmol/L氧化谷胱甘肽)中于4℃折叠24~48 h,富集纯化得目标肽;利用膜片钳技术,测定其对N、P/Q及L型钙离子通道的抑制活性。结果:Bu1、Bu13对N型钙离子通道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86、1.02μmol/L,抑制作用低于MⅦA(IC50=0.21μmol/L);10μmol/L Bu1、Bu13对P/Q型钙离子通道的抑制率分别为17.05%±1.34%、13.1%±2.69%,稍高于MⅦA(8.92%±2.12%);10μmol/L Bu1、Bu13对L型钙离子通道的抑制率分别为19.31%±6.22%、4.78%±0.77%,高于MⅦA(<5%)。结论:Bu1、Bu13选择性作用于N型钙离子通道,对P/Q、L型钙离子通道的抑制作用较低。  相似文献   

13.
神经前体表达发育下调蛋白8(neural precursor cell-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8,Nedd8)是一种类泛素蛋白,其参与蛋白质修饰的作用机制与泛素高度相似,即通过与底物的赖氨酸残基共价结合,从而对底物进行Neddylation修饰。Neddylation修饰可调控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如细胞周期和免疫应答等。Nedd8蛋白酶1(Nedd8 protease 1, NEDP1)是隶属于小类泛素修饰物特异性蛋白酶家族(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 specific protease family, Ulp/Senp family)家族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可以特异性去除底物与Nedd8的共价结合,例如,NEDP1能够去除p53、鼠双微体蛋白(murine double min-utes 2 protein, Mdm2)、smad泛素化调节因子1(smad ubiquitylation regulatory factor 1, Smurf1)等多个蛋白质的Neddylation修饰,进而调节Neddylation修饰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临床研究表明,NEDP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肺癌、结肠癌、胶质母细胞瘤等,另外,NEDP1还参与成骨发育异常、神经退行性疾病、血管炎症等病变过程。本文对NEDP1蛋白的结构,调控Neddylation通路的作用模式和NEDP1作用底物的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肿瘤等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强化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策略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类健康等诸多方面造成重要危害。植物修复因其具有经济有效、绿色生态等优点,已经成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领域的热点。由于植物重金属毒害、修复耗时过长等因素致使植物修复技术受限于研究阶段而不能广泛应用于实践。采用科学合理的强化措施提高植物修复的效率可能是解决该矛盾的关键之一。讨论了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溶磷微生物和内生真菌构建的微生物-植物共生系统在强化植物修复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概述了EDTA、EDDS等螯合剂在改变土壤中重金属可溶态,促进重金属从土壤向植株转运的重要作用;介绍了植物中编码金属转运蛋白、金属硫蛋白、植物螯合肽等与重金属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在植物修复领域的实际应用;归纳了上述强化策略主要机制为微生物促进植物生长、缓解重金属植物毒性以及提高了土壤中重金属生物利用度,从而促进重金属在富集植物中积累和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最后总结并展望了植物修复强化技术在今后研究的重点及存在的问题。综述植物修复技术采用的主要强化策略及其机制,旨在为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链格孢菌引起的菊花黑斑病严重降低了菊花的品质和产量.链格孢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粗毒素是菊花黑斑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本文从菊花黑斑病发病叶片中分离筛选出致病真菌链格孢菌1株,研究其粗毒素对菊花幼苗‘神马’生长的影响以及测定盆栽幼苗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抗性物质含量、诱导酶活性及代谢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链格孢菌粗毒素对菊花‘神马’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均有抑制作用,毒素浓度与抑制效果呈正相关,且粗毒素原液处理14 d后,菊花幼苗株高、茎粗、根长受到显著抑制,分别比对照减少了28.9%、21.4%和23.3%;链格孢菌粗毒素处理菊花‘神马’幼苗后,根系组织细胞膜透性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毒素浓度处理下,菊花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毒素原液处理菊花幼苗后,菊花幼苗叶片中抗性物质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以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提高.链格孢菌10倍稀释液处理对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链格孢菌粗毒素对切花菊‘神马’幼苗的致病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菊花幼苗根、茎的正常生长,增加菊花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影响切花菊幼苗叶片中抗性物质代谢以及提高叶片保护酶活性而影响植株正常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氯胺酮、舒泰、速眠新Ⅱ、戊巴比妥钠等4种全身麻醉药或其组合对非人灵长类的麻醉效果,探寻能替代或者减少氯胺酮使用的个性化麻醉方案。方法 以单独使用氯胺酮麻醉的方案作为对照,另设单独使用舒泰、氯胺酮复合速眠新Ⅱ、舒泰复合速眠新Ⅱ和戊巴比妥钠复合速眠新Ⅱ等麻醉4个实验组,每组选取5只食蟹猴进行实验,记录麻醉后的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以及麻醉诱导时间和维持时间,以比较各方案的麻醉效果。结果 与单独使用氯胺酮麻醉比较,其他四种麻醉方案在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和麻醉诱导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方案麻醉维持时间分布在30~200min之间。在非人灵长类的全身麻醉中,舒泰可以很好地替代氯胺酮;氯胺酮复合速眠新Ⅱ麻醉可取得较长的麻醉维持时间,并减少氯胺酮的使用量;舒泰与速眠新Ⅱ联用、戊巴比妥钠与速眠新Ⅱ联用的方案也可替代氯胺酮,且麻醉维持时间较长。结论 在一定的麻醉时间内,联合用药可以降低氯胺酮的使用量,不同麻醉方案灵活运用可满足不同实验对麻醉维持时间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绿豆是一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作物。本研究选取19个多态性丰富、条带稳定的InDel标记用于42个绿豆参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19个InDel标记有效等位变异数介于1.0998~1.9955之间,平均为1.750;期望杂合度变幅0.0918~0.5049,平均值是0.42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0.0907~0.4989,平均值为0.416。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0.0866~0.3744,0.25相似文献   

18.
19.
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是一种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的单细胞真菌,对蜜蜂的健康危害严重,给世界各国的养蜂业造成较大损失。本研究基于前期获得的N.ceranae孢子的转录组数据对其已注释基因进行结构优化,并对未注释基因进行预测和分析。通过将测序得到的clean reads比对参考基因组和转录本重构,共对10个N.ceranae的已注释基因的5'端或3'端进行了延长。利用Cuffcompare软件将重构转录本与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共鉴定出27个新基因,随机挑选9个新基因进行RT-PCR验证,均能扩增出符合预期的目的片段,表明预测出的新基因真实存在。有6个新基因能够注释到GO数据库和6个基因注释到KEGG数据库。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新基因注释到细胞等10个GO条目上,它们可能在N.ceranae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功能。研究结果为N.ceranae的基因结构和功能注释信息的完善提供了有益补充,也为新基因的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功能性状对城乡生境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状作为联系植物、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桥梁,对研究植物适应不同生境的策略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重庆主城区中华蚊母树(Distylium chinense)、鸡爪槭(Acer palmatum)、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银杏(Ginkgo biloba)、玉兰(Magnolia denudata)为对象,遴选植物功能性状及生物量分配指标,定量分析了其在不同城市环境下的差异性,旨在考查植物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除比叶面积和生物量分配比例外,其他功能性状包括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随乡-郊-城环境梯度发生显著变化(P<0.05),表现为其数值随环境梯度显著下降;除鸡爪槭外,其余5种植物分配给繁殖器官的资源最多,分配给茎的资源最少;根据植物功能性状主成分分析,将6种植物分为3类: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基本未受城市环境影响类,营养器官未受影响而生殖器官受损类,以及营养和生殖器官均受损类;植物功能性状综合评价显示,在森林公园中植物性状表现最好,郊区公园次之,城市公园中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