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部某些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61株分离自我国西北地区的野豌豆、棘豆、苜蓿和草木樨根瘤菌和4株已知参比菌株,进行了营养利用、抗生素抗性和耐逆性等13个表型性状研究,通过MINTS软件分析,得到了数值分类树状图,发现全部供试菌株在79%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5个群。对57株未知菌株和10株参比菌株16SrDNAPCR-RFLD分析,发现共具有20个遗传图谱类型,聚类分析树状图表明所有菌株共分为5个系统发育分支,与数值分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区盐湖的中度嗜盐菌的数值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来自新疆地区盐湖的 2 9株中度嗜盐菌与 9株相关的参比菌株进行了数值分类。这些菌株是革兰氏阴性菌 ,能在 0~ 2 5 %NaCl中生长。结果表明 ,所有菌株在 76 %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 2个表观群。群I为新分离的菌株共 2 5株 ,群II为 9株参比菌株和 4株新分离的菌株。在 86 %的相似性水平上 ,供试菌株分为 3个亚群。亚群 1由 1 0株新分离的菌株组成 ,亚群 2由 8株新分离的菌株组成 ,亚群 3由 1株新分离的菌株和 5株参比菌株组成。大部分新分离的菌株聚在独立的亚群中 ,说明分离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对分离自云南省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葛藤(Pueraria lobata)、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等宿主的24株菌及10株根瘤菌参比菌株进行了研究。数值分类结果表明, 在84%相似性水平上, 所有的菌株可分为3群:群Ⅲ为未知菌群, 群Ⅰ为慢生菌群, 群Ⅱ为快生和中慢生菌群。从依据16S rDNA PCR-RFLP分析建立的树状图来看, 在70%相似性水平上, 所有的菌株可分为5个系统发育分支:分支Ⅰ和Ⅴ没有参比菌株, 为未知分支; 分支Ⅱ为Agrobacterium-Sinorhizobium-Rhizobium, 分支Ⅲ为Mesorhizo- bium, 分支Ⅳ为Bradyrhizobium。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的结果部分一致, 有2株菌与A. tumefaciens IAM13129T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对分离自云南省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葛藤(Pueraria lobata)、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等宿主的24株菌及10株根瘤菌参比菌株进行了研究.数值分类结果表明,在84%相似性水平上,所有的菌株可分为3群:群Ⅲ为未知菌群,群Ⅰ为慢生菌群,群Ⅱ为快生和中慢生菌群.从依据16S rDNA PCR-RFLP分析建立的树状图来看,在70%相似性水平上,所有的菌株可分为5个系统发育分支:分支Ⅰ和Ⅴ没有参比菌株,为未知分支;分支Ⅱ为Agrobacterium-Sinorhizobium-Rhizobium,分支Ⅲ为Mesorhizobium,分支Ⅳ为Bradyrhizobium.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的结果部分一致,有2株茵与A.tumefaciens IAM13129T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从杨陵地区采集豆科树种刺槐的根瘤,经分离、纯化,获得40株未知菌株,并选取35株参比菌株,进行唯一碳源、氮源利用、对抗生素和染料的抗性、耐盐性、初始pH生长、生长温度范围及石蕊牛奶反应等共105项生理生化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刺槐根瘤菌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对染料的抗性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部分菌株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其中42.5%的菌株能耐受3.0%的NaCl,17.5%的菌株可在初始pH1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从数值分类树状图可见,在86%的相似水平上未知菌株构成了3个新的类群,其中第1、2类群各有10株菌,中心菌株分别为NWYC113和NWYCl29,第3类群有7株菌,中心菌株为NWYC147。其分类地位需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相似文献   

6.
华北及西北地区岩黄芪根瘤菌的表型及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洋  隋新华  陈文新 《生态学报》2005,25(5):1088-1094
选用分离自河北、内蒙古等5省区的岩黄芪根瘤菌30株及17株已知参比菌株,进行了营养利用、抗生素抗性、耐逆性及生理生化反应等12 5项表型性状研究,所得数值分类树状图表明不同宿主及不同地域的岩黄芪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通过对其中部分菌株进行16 S r DNA PCR- RFL P及BOX- PCR指纹图谱分析,聚类结果表明供试岩黄芪根瘤菌具有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甘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分离自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甘草根瘤菌68株和34株参比菌株,进行了113项表型性状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同一地理来源、甚至同一植株不同根瘤菌株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抗逆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部分菌株具有较强的耐盐耐碱能力,其中有5株和1株菌分别能耐受50g/L、60g/L的NaCl2有43%的菌株能在初始DH1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从数值分类树状图谱发现,在85.5%的相似水平上供试菌株构成了3个表观群。群I有27株菌,除4株来自陕西外,其余均来自新疆。群Ⅱ有4株菌,皆来自陕西。群Ⅲ有8株菌,6株来自陕西,2株来自宁夏,它们与R.hainanense聚在一起。而群I、群Ⅱ没有与参比菌株聚在一起,可能是新的表观群,其分类地位需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8.
西北部分地区苦马豆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集自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的苦马豆根瘤,经分离、纯化获得48株未知菌株,并选取7株参比菌株,进行唯一碳、氮源利用、对抗生素及染料抗性、耐盐性、初始pH生长、生长温度范围及酶活性等共113项生理生化测定;采用数值分类方法对未知根瘤菌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抗逆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该地区苦马豆根瘤菌具有较强的耐盐、耐碱能力,所有菌株均能在初始pH9~1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35%菌株可耐受6%的NaCl。从数值分类树状图可见,未知供试菌株在56%的相似水平上聚在一起,在72%的相似水平上分为5个表观群。群Ⅰ有39株菌,在74.6%相似水平聚合,中心菌株为CCNWGS0215;群Ⅱ有5株菌,在76%的相似水平聚合,中心菌株为CCNWGS0228;群Ⅳ有2株菌,在81.5%的相似水平聚合,群Ⅲ和群Ⅴ分别只有1株菌,它们与模式株分离,可能为潜在的新种。  相似文献   

9.
我国豇豆和绿豆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及16S rDNA PCR-RFL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自中国14个不同省(自治区)的79株豇豆和绿豆根瘤菌及12株参比菌株进行了唯一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抗性,抗逆性和酶活性等128个表型性状的测定,并用MINT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表型性状测定结果发现,所有菌株都有极其广泛的碳、氮源利用谱,大多数菌株可在较宽的pH(pH5·0~11·0)值范围内生长,大部分菌株能在37℃高温条件下生长,个别菌株能耐受60℃高温较长时间(20~45min)的热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部供试菌株在63·5%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两大群:一个群为慢生菌群,另一群为快生和中慢生菌群;在79%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7个亚群。在数值分类的基础上,又将参比菌株增加到22株,对79株待测菌株进行了16SrDNAPCR-RFLP分析,16SrDNAPCR产物经HaeⅢ、HinfⅠ、MspⅠ和AluⅠ4种内切酶酶切共产生34种遗传图谱类型,经GelComparⅡ软件聚类后,在79%的相似性水平上也可划分为7个亚群,与数值分类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区盐湖的中度嗜盐菌16S rDNA全序列及DNA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通过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分析,对分离自新疆地区的中度嗜盐革兰氏阴性菌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类群。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心株AI-3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并与中度嗜盐菌已知种和相关种进行比较,得到系统发育树状图。在此树状图中,大多数参比菌株聚在一起,其16S rDNA全序列的同源性在96%以上,而AI-3与参比菌株的16S rDNA全序列相比,其相似性低于75%。但是,AI-3与Alcanivorax borkumensis^[1]的16S rDNA全序列的相似性为96%,与Halobacillus litoralis的16S rDNA全序列的相似性为99%,三者构成一个独立的发育分支。这说明在系统发育上,AI-3与参比菌株属于不同的分支,是一个新的类群。在新类群内,菌株之间的DNA同源性大于70%,而中心株AI-3与标准菌株伸长盐单胞菌(Halomonas elongata)的DNA同源性为44%,表明新分离的菌株可能构成一个新种群。  相似文献   

11.
选取分离自西藏林芝和拉萨地区 1 1种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菌株 64株 ,并与 6株Rhizo biumleguminosarum、SinorhizobiumfrediiMesorhizobiumloti的参比菌株一起进行了 1 0 5项表型特征的测定 ,数值分类的结果表明 ,除菌株XZ8 6、XZ47- 7和XZ1 8- 1外 ,全部供试菌株在 80 %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 8个表观群 ,其中表观群 1、表观群 7分别由 1 3株和 7株西藏根瘤菌组成 ,是不同于已描述根瘤菌种的  相似文献   

12.
对分离自我国11个省24个地区49株蚕豆根瘤菌及11株参比菌株进行了唯一碳源、氮源、抗生素、耐逆性和酶活性等138个表型性状测定,并用MINT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部供试菌株在59%的相似水平上聚在一起,在80%的相似水平上可分为6个群。其中群4与参比菌株聚在一起,而其他5个群均由未知菌组成。进一步对36株菌进行了16S rDNA PCR—RFLP分析,在85%相似水平上供试菌可分为4个群和1个独立的分支,其聚群结果与数值分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型及遗传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蚕豆根瘤菌具有极大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对分离自我国11个省24个地区49株蚕豆根瘤菌及11株参比菌株进行了唯一碳源、氮源、抗生素、耐逆性和酶活性等138个表型性状测定,并用M INT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部供试菌株在59%的相似水平上聚在一起,在80%的相似水平上可分为6个群。其中群4与参比菌株聚在一起,而其他5个群均由未知菌组成。进一步对36株菌进行了16S rDNA PCR-RFLP分析,在85%相似水平上供试菌可分为4个群和1个独立的分支,其聚群结果与数值分类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型及遗传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蚕豆根瘤菌具有极大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帕米尔高原豆科植物根瘤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新疆帕米尔高原采集豆科植物根瘤,经分离纯化获得68株供试根瘤菌,并选取36株参比菌株,进行唯一碳源利用、唯一氮源利用、对抗生素和染料抗性、耐盐性、初始pH生长、温度生长范围及石蕊牛奶反应、氧化酶、过氧化氧酶、脲酶共117项生理生化性状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帕米尔高原豆科植物根瘤菌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对染料抗性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该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均能耐受低温,并具有较强的耐盐、耐碱能力,所有供试菌株均能在初始pH9~1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84.7%的菌株能耐受3.0%的NaCl。从数值分类树状图可见,在86%的相似水平上未知菌株构成了4个新的表观群。第Ⅰ、Ⅱ、Ⅲ、Ⅳ类群分别有19、5、6、8株菌,中心菌株分别为NWHQLP412、NWHQLP481、NWTX1901、NWTX952。  相似文献   

15.
双歧杆菌的数值分类及代表性菌株同源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来源的55株双歧杆菌进行了数值分类研究。这些菌包括13株参照菌株和42株新分离物。在这些菌株中19株来源于人体,25株来自动物源,11株分离自污水。有的菌株是从未曾报道过的动物来源分离到的。通过数值分析比较了75项性状(形态、生理生化和对抗生素敏感性等),以不加权平均链锁聚类的方式进行族群归类。在70%Sm水平上划分成5个聚类群和12个亚群。对这些聚类群菌株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数值分类树状图谱的簇群归类中,人和动物来源的菌株基本上彼此分开,而分离自污水的菌株穿插在人或动物来源的聚类群中。在数值分类的基础上对各聚类群中的一些菌株的DNA中G+Cmol%进行了测定。依据16SrRNA可变区序列的分析,以PCR方法合成的生物素标记探针,对某些代表性菌株的DNA片段同源性进行了分析.同种的菌株间与不同种菌株间的同源性显示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野生豆科植物中间锦鸡儿是毛乌素沙地的优势种。从蛋白质和DNA水平分析与其共生的根瘤茵的遗传多样性。在蛋白质水平上,24株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和9株参比菌株分为2组,A组包含95.8%供试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参比菌株聚为B组,菌株GH72不与其余供试根瘤菌聚类。应用16S rDNA PCR—RFLP方法将供试菌株分为22种基因型,中间锦鸡儿根瘤菌组成12种,其余10种由参比菌株构成。表明中间锦鸡儿根瘤菌具高水平遗传多样性。选取代表菌株GH2001进行16S rDNA全序列测定。与已知相关根瘤菌菌株16S rDNA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GH2001位于Rhizobium分支,与且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Ag.rubi,Rhizobium giardinii,R.mongolense,R.yanglingense,R.galegae和R.huautlense的序列同源性分别达到99%、98.3%、96.3%、95.5%、95.6%、95.27%和95.7%。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选择性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简称AFLP)DNA指纹技术对采自我国云南省与西藏交界的高山地区的野生型豆科植物毛苜蓿根际土样分离的291株毛苜蓿(Medicago edgeworthii)根瘤菌进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AFLP图谱中,揭示出毛苜蓿根瘤菌有较显著的遗传多样性,从291株中选择出90个代表株用计算机进行树状图的分析。结果表明,所分析的菌株在79%的相似性水平上聚类成3个群。对这90个代表株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的16S rDNA的4种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简称16S rDNA PCR\|RFLP)分析,得出2个不同的16S rDNA PCR\|RFLP类型的菌株。分别选出这2个类型的代表菌株与各种根瘤菌的参比菌株进行16S rDNA PCR\|RFLP分析,再进行树状图的分析,初步得出了它们在根瘤菌系统分类中的地位。分析结果表明:毛苜蓿根瘤菌与根瘤菌属中的Rhizobium mongolense的相似性很高。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根瘤菌的数值分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俊莲  段勇  陈文新   《微生物学通报》1998,25(3):125-130
对63株新分离的内蒙古根瘤菌与6株来自RhizobiumleguminosarumSinorhizobiummililoti的参比菌株一起进行了数值分类。结果表明:所有测试菌株在67%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三个表观群,群Ⅰ包括3株Sinorhizobiummeliloti的参比菌和9株新分离的内蒙古根瘤菌;群Ⅱ包括3株RhizobiumLoguminosarum参比菌和37株新分离的内蒙古根瘤菌;群Ⅲ全部由20株新分离的内蒙古根瘤菌组成。在78%的相似  相似文献   

19.
分离自杭子梢等3个宿主的根瘤菌的表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86株分离自杭子梢、决明和菜豆的根瘤菌及20株已知参比菌进行了数值分类和全细胞蛋白SDS-PAGE的表型分析。在数值分类聚类中,所有供试菌在68%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两群。群I为快生和中侵生根瘤菌,群Ⅱ为慢生根瘤菌。群I在85%的相似性水平上又可分为3个亚群,群Ⅱ在76%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3个亚群。蛋白电泳结果表明,群I在68%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4个亚群,其中亚群1和亚群2相当于数值分类中的亚群1,亚群3和亚群4与数值分类中的亚群2和亚群3相对应;群Ⅱ在59%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3个亚群,分别与数值分类中的亚群3、亚群1和亚群2大致对应。这说明两种方法在分类上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正在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确定两种方法一致的未与已知菌株聚在一起的亚群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还表明,三种宿主的根瘤菌存在着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选用寄主为胡枝子、草木樨的51株未知菌株与34株模式参比菌株进行数值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碳源、氮源利用、抗生素抗性和耐盐碱性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采用UPGMA法对105项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从聚类图潜可以看出:在86%的相似性水平上,未知菌株构成四个表观群。群Ⅰ有17株菌,中心菌株为NWYCH155;群Ⅱ有15株菌,中心菌株为NWNL178;群Ⅲ有9株菌,中心菌株为NWYL167;群Ⅳ有3株菌,中心菌株为NWZL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