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丙型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由亲肝细胞病毒引起的肝炎,除甲型、乙型外,还有一些病例既非甲,也非乙,统称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但NANB过去因尚未查明病原体,所以缺乏可靠的诊断方法,所谓NANB未免给人以模糊不清和难以捉摸的感觉。 现已基本查明,所谓NANB实际上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非经肠传播,主要经输血传播的叫输血后非  相似文献   

2.
用ET-NANBH感染的两只猴(R5和R6)含病毒颗粒的粪便悬液和肝组织悬液分别接种7只和4只恒河猴,分别有5只猴和4只猴在攻毒后20—49天内ALT开始升高,持续时间为7—10天,肝组织学的特征性改变为肝细胞的嗜酸性变和嗜酸小体的形成。在猴ALT升高前2—3天和升高后一周内均检查到大量的27—34nm的病毒样颗粒,这些颗粒只与ET-NANBH病人血清、黑猩猩和猴感染后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发生特异性聚集。在猴感染后血清中未检出抗-HAV、抗-HAV-IgM、HBsAg和抗-HBe-IgM。结果提示:恒河猴是研究ET-NANBH较适宜的动物模型;病人和猴粪便中的27—34nm的病毒样颗粒是ET-NANBH的病原因子。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观察后天感染和先天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鸭胚肝细胞培养上清中DHBV载量的动态变化,探讨适宜于抗HBV药物的体外实验、HBV生物学特性及乙型肝炎发病机制研究的鸭胚肝细胞模型.筛选先天感染DHBV的阳性鸭胚并进行肝细胞原代培养,对DHBV阴性鸭胚肝细胞原代培养,并以不同浓度的DHBV强阳性血清感染细胞.于细胞接种后不同时间点收集培养上清,FQ-PCR检测分析培养上清DHBV DNA的含量.结果显示:先天感染的鸭胚肝细胞接种第2 d上清中DHBV载量最高,第3 d大幅下降,然后缓慢上升,第8 d达到高峰,至第15 d时仍然与高峰时接近,DHBV载量的数量级都在10<'8>copies/mL没有变化;后天感染不同浓度的DHBV阳性血清的鸭胚肝细胞培养上清中的DHBV载量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DHBV感染后第3 d大幅下降,以后逐渐上升,至第11 d达高峰,第15 d又略有下降.结论:先天感染DHBV的鸭胚肝细胞的培养上清病毒载量上升至峰值时间短,病毒载量稳定,更适合于抗HBV药物的体外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204例首次受血(1~2单位)的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了随访,以观察输血后HBV的感染和发病。血源来自224例HBsAg阴性(RPHA法检测)的献血员,受血者于受血前及受血后6~7个月各采血1次,连同献血员献血前的血清,用同一批RIA试剂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发现用RPHA筛选的HBsAg阴性献血员,用RIA检测时,仍有2.2%(5/224)HBsAg阳性。70例HBV易感者中,受血后13例发生HBV感染,其中2例输入HBsAg阳性血液者发生急性肝炎(2.86%),1例为黄疸型乙型肝炎,另一例为NANB肝炎;11例发生HBV感染,其中8例为输入HBV-DNA阳性血液。以上结果表明,RPHA筛选献血员仍不能杜绝输血后肝炎,RIA筛选献血员后不能杜绝亚临床感染。部分HBV感染不能排除医院内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丙型肝炎病毒(HCV)颗粒的研究进展。在HCV感染引起的肝炎组织标本、血液标本及培养细胞中,普通透射电镜下发现有病毒颗粒的存在。核内颗粒直径为20 ̄27nm;胞质内颗粒的大小报道各异,其结构包括核心和外壳两部分,核心平均直径40nm。这种颗粒的特性尚未被阐明。近年在HCV感染的培养细胞及黑猩猩HCV肝炎模型中免疫电镜检查证明这种颗粒有病毒抗原性,但在人们HCV肝炎肝组织中这种颗料  相似文献   

6.
大肠杆菌重组颗粒性戊型肝炎疫苗对恒河猴的免疫保护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大肠杆菌表达的戊型肝炎病毒(HEV)衣壳蛋白ORF2片段HEV 239重组蛋白颗粒,经铝佐剂吸附后,分别以5μg、10μg和20μg剂量免疫恒河猴,28天时以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3周后分别以不同病毒滴度的基因Ⅰ型或基因Ⅳ型HEV静脉攻击.结果,加强后3周,3个免疫剂量组猴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27175、1∶34409、1∶41607,以世界卫生组织参比血清定量,则分别为1098IU/ml,1357IU/ml、1724IU/ml.每个剂量免疫组及对照组各有3只猴接受107病毒滴度基因Ⅰ型HEV感染,对照组3只猴均被成功感染,2只出现肝炎;20μg免疫组3只猴均未被感染;10μg和5μg免疫组各有2只猴未被感染,另1只猴出现短暂感染,免疫猴均未出现肝炎.3个剂量免疫组及对照组另外3只猴,接受104病毒滴度基因Ⅰ型HEV感染,对照组3只猴均被感染,1只出现肝炎;而免疫猴均未被感染,也未出现肝炎.3只10μg免疫猴和3只对照猴分别接受107病毒滴度基因Ⅳ型HEV感染,对照组均被感染并出现肝炎,而免疫组均未出现肝炎,有2只未被感染,另1只被短暂感染.另有3只10μg免疫猴和3只对照猴分别接受104病毒滴度基因Ⅳ型HEV感染,对照组均被感染,而免疫组均未被感染.这些结果表明:HEV239疫苗可以完全预防HEV导致的肝炎,并保护大多数恒河猴不被HEV感染.另外,疫苗对基因Ⅳ型HEV的保护性与基因Ⅰ型HEV相近.  相似文献   

7.
鸭乙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后在外周血和肝脏中的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与人乙型肝炎病毒(HBV)同属嗜肝病毒,两者的病毒大分子结构和复制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了解DHBV实验感染规律和病毒在血液和肝脏内的动态,有助于研究病毒复制特点和抗肝炎药物的效果。 本文用DHBV-DNA杂交阳性和DHBV-DNA多聚酶阳性的上海鸭血清,静脉注射1~3  相似文献   

8.
戊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恒河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用戊型肝炎(Hepatitis E, HE)病人粪便悬液感染恒河猴后的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与免疫学以及病毒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的结果.三只实验猴在感染后第3~4周均出现ALT异常;粪便以及肝脏与胆囊组织超薄切片中电镜观察到27~34nm大小的病毒样颗粒;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表明,肝脏组织有典型的急性炎症病灶;粪便与血清经RT-nPCR扩增到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特异性片段,粪便排毒从感染后第7天持续至第50天左右,病毒血症迟于粪便排毒,出现于感染后两周左右,维持1~2周;ELISA检测发现,实验猴血清中HEV Ig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3~4周阳转,4~5个月后转阴.这些实验结果提示,恒河猴作为HEV感染实验动物模型是理想的,建立系统的恒河猴实验模型对探讨HEV感染发病机理、机体免疫应答以及临床诊断与疫苗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鉴于检测A型和B型肝炎病毒的可靠的血清学试验在本世纪70年代就已产生了,而大多数并非由上述类型病毒引起的输血后肝炎病例变得引人注目,这种未知病原因子与以前描述过的任何一种肝病毒没有关联,直至一种被称为C型肝炎病毒的小的正链RNA病毒序列被克隆之前,试图识别这种非甲非乙肝炎(NANBH)病原体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情况以及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HEV、HBV感染以及HBV重叠HEV感染进行血清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V重叠感染HEV病例多分布青壮年,且女性多于男性;重叠感染患者的年龄高峰都在21~40岁;HEV感染组与HBV-HEV重叠感染组比较,ALP、TB IL存在明显差异,胆汁淤积增多,黄疸程度加深,肝细胞损伤明显。结论 HEV主要侵犯青壮年,HBV重叠HEV感染后肝细胞损害加重,病情趋向重症化。  相似文献   

11.
庚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传播途径是一致的 ,主要通过血制品和注射途径 ,有可能同时或重叠感染 ,尽管HGV感染能否导致肝损害仍有争论 ,由于国外近年做了许多研究 ,而国内仅有血清检测丙肝和庚肝重叠感染的个别报道 ,但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未作同步检测。我们对此进行了探讨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方法观察组 72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治疗或门诊追踪观察病例 ,所有病例通过血清学检查排除甲、乙、丁、戊型肝炎。 70 %有输血史 ,肝功能反复异常 ,抗HCV阳性 ,临床诊断为慢性或急性丙型肝炎 ,以 2 0例健康献血员作阴性对照 ,用比重 1.0 77的…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1],主要通过输血或使用污染的血制品传播[2],且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一段戊型肝炎病毒(HEV)结构蛋白NE2,纯化后以弗氏佐剂,按0d,10d,30d的方案10μg/针的剂量免疫3只恒河猴,在第2周抗体阳转,第6周时1只滴度达1∶100 000,另2只滴度1∶20 000,此时以106 PCR滴度的HEV病毒粪悬液攻击。对照组3只均出现血清转氨酶(ALT)升高,抗体阳转,粪便持续排毒1月以上;疫苗组无一发病,未检出非疫苗来源的抗体,其中1只始终未检出粪便排毒,另2只仅出现短暂排毒。以一份NE2免疫后猴血清(滴度1∶20 000)与103 PCR滴度的病毒混匀后感染2只恒河猴,结果对照组2只均持续排毒3周以上,抗体阳转,1只ALT明显升高;而抗体中和组2只猴始终未检出粪便排毒,抗NE2抗体缓慢下降,ALT正常。这些结果表明NE2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有可能成为有效的戊肝疫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目前HBV感染动物模型各有局限,无法全面研究HBV。拟建立人HBV血清感染Babl/c乳鼠的动物模型,以便于研究HBV感染与乳鼠免疫力低下的相关性。方法:将20只Babl/c乳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PBS组及空白组,通过高压水动力尾静脉注射法将人HBV血清、正常人血清、PBS注入各组乳鼠体内,记录接种后乳鼠体温及体质量。于接种后第7、15、30 d采集血清标本,应用ELISA检测HBs Ag、HBe Ag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DNA浓度。结果:接种后各组小鼠体温及体质量均无明显变化。实验组中共4只乳鼠可检测到HBs Ag为阳性且维持时间长达30 d,但HBe Ag均为阴性,HBV DNA浓度均未达500 IU/ml;余下各组检测HBs Ag、HBe Ag均为阴性。结论:通过高压水动力尾静脉注射法接种人HBV血清,可成功使Babl/c乳鼠感染HBV。本实验证实乳鼠免疫力低下,HBV血清进入体内未能有效清除,对HBV存在易感性,为建立HBV感染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可用于研究HBV对免疫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研究肝炎和肝癌关系的实验动物中,唯有土拨鼠感染土拨鼠肝类病毒(WoodchuckHepatitis Virus,WHv)后,其病程、结局与人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相似,WHV DNA可与宿主肝细胞DNA整合并产生肝癌。中国旱獭(Marmota marmota)在  相似文献   

16.
戊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恒河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用戊型肝炎(HepatitisE,HE)病人粪便悬液感染恒河猴后的组织病理学、血液生化与免疫学以及病毒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的结果。三只实验猴在感染后第3~4周均出现ALT异常;粪便以及肝脏与胆囊组织超薄切片中电镜观察到27~34nm大小的病毒样颗粒;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表明,肝脏组织有典型的急性炎症病灶;粪便与血清经RTnPCR扩增到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特异性片段,粪便排毒从感染后第7天持续至第50天左右,病毒血症迟于粪便排毒,出现于感染后两周左右,维持1~2周;ELISA检测发现,实验猴血清中HEVIgG抗体水平在感染后3~4周阳转,4~5个月后转阴。这些实验结果提示,恒河猴作为HEV感染实验动物模型是理想的,建立系统的恒河猴实验模型对探讨HEV感染发病机理、机体免疫应答以及临床诊断与疫苗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感染SARS-CoV的恒河猴进行病毒、血清学等指标检测及研究,确定模型动物成功感染,并为SARS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确定参考指标。[方法]SARSCo-V经鼻腔接种8只恒河猴,在感染的第1天开始到5、7、10、15、20、30和60天分别安乐死时,不同时间取咽拭子、血液和脏器,进行病毒分离,RT-PCR检测和抗体测定。[结果]用巢式RT-PCR在感染后每天提取的咽拭子标本中检测SARS-CoV的RNA,以细胞培养冠状病毒为阳性对照,以正常恒河猴咽拭子为阴性对照,在8只动物病毒接种第5天开始可检测到大小为797bp的目的条带,阳性检出最长可持续到第15天。进一步用病毒分离实验对PCR结果进行确证,8只动物中的5只恒河猴接种5天的咽拭子标本中,经Vero细胞培养,细胞产生了典型细胞病变(CPE),提示SARS冠状病毒能感染恒河猴并有病毒的复制和排毒。IFA方法证实为SRAS-CoV抗原存在。SARS-CoV感染恒河猴后,可以检测出免疫反应。在SARS冠状病毒接种前和接种后第5、8、11、15、19、23、26、30、34、每隔4-7天以及安乐死时采血,制备血清测定抗体,8只恒河猴接种病毒前均血清中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IgG为阴性,10天后安乐处死的5只感染猴在11-15天开始,至安乐死时,均为阳性。IgG阳性的5只恒河猴均有一定的中和抗体产生,且对SARS病毒感染细胞有一定的保护性。感染SARS病毒猴后与正常猴比较,其细胞杀伤效应明显增强。感染SARS-CoV的恒河猴不仅出现与SARS患者类似的临床和病理学改变,也在一定时期内排毒,出现特异免疫反应,这些指标均可作为药物筛选、疫苗评价等方面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肝炎病毒TTV在各类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基因分型及其在肝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日本株TTVORF1保守区设计了两对套式引物,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血清TTVDNA,并对产物进行分子克隆和部分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在非甲-戊型和非庚型肝炎病人、血清HBsAg阳性的肝炎病人、正常献血员、肝炎肝硬化病人、原发性肝癌病人、静脉内吸毒者和女性与男性性乱者中,血清TTVDNA阳性率分别为43.2%(16/37)、28.8%(15/52)、9.3%(4/43)、51.9%(14/27)、38.5%(5/13)、35.0%(14/40)、17.3%(8/45)和18.8%(3/16)。其中非甲-戊型和非庚型肝炎病人、血清HBsAg阳性肝炎病人的ALT平均为(472士276)u·L-1和(385士218)u·L-1;肝炎肝硬化病人TT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阳性肝炎病人。同时,从非甲-戊型和非庚型肝炎病人、血清HBsAg阳性肝炎病人、正常献血员、静脉内吸毒者和女性性乱者中,分别获得6份TTVDNAORF1克隆,其基因序列与日本株TTVORF1部分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99%,均属于TTV1a型。结论TTV感染和ALT升高存在一定的关系;我国各类高危人群感染TTV以1a型为主,TTV基因型与疾病发生和传播方式关系不大。国内首次报导性传播的TTVDNA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HCV-C)蛋白是维持丙型肝炎病毒结构的重要蛋白质,由于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凋亡,被认为与HC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HCV-C蛋白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首先构建了表达HCV-C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Chang-liver人肝细胞株,建立表达HCV-C蛋白的人肝细胞模型,RT-PCR方法检测HCV-C基因在人肝细胞内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Chang-liver肝细胞内HCV-C蛋白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表达HCV-C蛋白的Chang-liver人肝细胞培养20代以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的形态出现长梭形样改变,生长速度显著加快,细胞内DNA含量的均一性变差.接种表达HCV-C蛋白的Chang-liver人肝细胞的6只裸鼠在第20天时全部有肿瘤长出,且肿瘤组织结构符合肝细胞癌病理形态特点,对照组裸鼠未见肿瘤生长.上述结果表明HCV-C基因表达可导致Chang-liver人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提示HCV-C蛋白与HCV感染所致肝细胞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MHCⅡ类缺陷(MHC-II KO;Aβ-/-)小鼠用于评价MHC-II类分子在接种疫苗后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接种流感A/PR8病毒样颗粒(VLP)疫苗后,完全不同于CD4 T细胞缺陷小鼠,在MHCⅡ类分子缺陷小鼠体内外均未检测到疫苗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 G抗体。缺乏MHCⅡ类分子并没有明显影响血清中诱导产生特异性Ig M抗体。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