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将人成纤维细胞移植到兔去核卵中培育克隆人胚的研究@韩毅冰$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黄冰$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黄文革$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鲍洁$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邓新燕$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马芸$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潘兴华$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陈系古$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中国 广州510089…  相似文献   
2.
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六种培养体系的培养观察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六种培养体系中的生长情况。方法 小鼠胚胎干细胞 (ESD3细胞株 )在以下六种培养体系中培养 :1 .原代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EF)有血清培养 ,2 .MEF无血清培养 ,3.SNL细胞有血清培养 ,4.LIF(白血病抑制因子 )有血清无饲养层培养 ,5.LIF无血清无饲养层培养 ,6.大鼠肝细胞 (BRL)条件培养基培养。经体外培养 1 0代后 ,观察其克隆形态 ,同时进行碱性磷酸酶检测并将ES细胞接种于裸小鼠皮下 ,观察ESD3的未分化状态和多潜能性。结果 六种培养体系培养的ESD3具有典型的ES细胞克隆形态 :巢状 (集落状 )隆起生长 ,边缘清楚 ,表面平滑 ,结构致密 ;AKP强阳性 ;裸小鼠体内形成了由多种组织构成的畸胎瘤。结论 六种培养体系均能支持ESD3生长 ,并能保持其未分化性和多潜能性 ,为ES细胞的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HCV-C)蛋白是维持丙型肝炎病毒结构的重要蛋白质,由于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凋亡,被认为与HC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为了进一步探索HCV-C蛋白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首先构建了表达HCV-C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Chang-liver人肝细胞株,建立表达HCV-C蛋白的人肝细胞模型,RT-PCR方法检测HCV-C基因在人肝细胞内的表达,蛋白质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Chang-liver肝细胞内HCV-C蛋白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表达HCV-C蛋白的Chang-liver人肝细胞培养20代以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的形态出现长梭形样改变,生长速度显著加快,细胞内DNA含量的均一性变差.接种表达HCV-C蛋白的Chang-liver人肝细胞的6只裸鼠在第20天时全部有肿瘤长出,且肿瘤组织结构符合肝细胞癌病理形态特点,对照组裸鼠未见肿瘤生长.上述结果表明HCV-C基因表达可导致Chang-liver人肝细胞发生恶性转化,提示HCV-C蛋白与HCV感染所致肝细胞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及实验动物生产、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的实施,本文介绍了我校屏障系统动物实验设施的运营管理模式,包括建立完整的文件及系统内标准操作的管理体系、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管理、系统内环境物品的管理等,总结相关经验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大鼠血管性痴呆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模型(permanent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occlusion,2VO)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方法采取改良造模方法(间隔7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和传统的2VO方法(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观察并比较2种方法大鼠的存活率、学习记忆能力改变及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7 d,改良模型组动物存活率(86.7%)明显高于传统模型组(40.0%)(P〈0.05)。术后8 w与12 w,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种方法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而改良法与传统法造模组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E染色显示:改良法与传统法造模组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有相似程度的明显变性、坏死和凋亡。结论 2VO改良造模法是降低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动物死亡率的成功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6.
肿瘤颅内外转移机理的实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胶质瘤很少发生颅外转移,但许多肿瘤却容易转移入颅内,本文以动物实验方法探讨这种现象发生机理。BALB/C裸小鼠给予左侧颈内动脉注射人脑胶质瘤及黑色素瘤株细胞(1-2×10/ml细胞悬液)后饲养观察。半月处死全部裸小鼠并对其进行大体及组织学检查。黑色素瘤颅内转移瘤成瘤率达100%。而有部分胶质瘤却只能在颅外成瘤后少数破坏颅骨才能进入颅内,对照组采用胶质瘤作腹腔注射,结果8例中有5例发生肺部转移。本实验说明黑色素瘤只有很强的通过血脑屏障能力而胶质瘤细胞本身具有穿透血脑屏障以外的其它血管壁的浸润转移能力,而原发于颅内的胶质瘤不发生颅外转移很可能与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大鼠Walker-256移植性肺癌模型,探讨应用Walker-256癌细胞建立大鼠移植性肺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SD大鼠经尾静脉注射高、中、低三种不同细胞浓度的大鼠Walker-256细胞悬液,观察大鼠的生存时间、体重变化、移植性肺癌模型的成模率,其他脏器转移情况及病理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注射癌细胞后14 d,模型组大鼠均出现体重下降、摄食减少等体征,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重明显降低(P〈0.05);注射癌细胞后21d,高浓度组大鼠开始出现死亡;高、中、低三组不同细胞浓度的移植性肺癌成模率分别为100%、80%、30%,模型组大鼠肝脏系数和肺脏系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肺部可见明显的癌症病灶,而其他脏器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注射高浓度Walker256癌细胞(3×105个细胞/只)能成功复制移植性肺癌模型,为移植性肺癌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中不同FK506剂量下肿瘤的大小和侵润以及脾脏转移情况,用以评价FK506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情况。方法在Wistar大鼠肝左叶种植walker-256细胞株成瘤的癌组织块以构建转移性肝癌模型,54只大鼠随机分为FK506低剂量组(0.5 mg/kg.d),正常剂量组(1.0 mg/kg.d)和空白对照组,测量肿瘤大小,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7、14、21 d脾脏转移发生率和中位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第14、21天两个剂量组肝癌体积明显增大(P〈0.05);同时也出现了脾转移,第14天FK506各组转移中位数均不同。根据病理组织学,各组脾转移的发生率没有明显性差异。结论用药早期,脾脏还存在免疫功能,免疫抑制剂不能完全压制抗肿瘤效应。低剂量FK506也许有利于减少癌症脾转移,仍需进一步的探讨FK506低剂量长期使用在肝癌复发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