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两种生态类型蚯蚓几种消化酶活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蚯蚓在有机残体转化和土壤养分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明确不同生态类型蚯蚓的食性及其消化有机物质的能力,测定了表居型蚯蚓赤爱胜蚓(Eisenia fetida)和上食下居型蚯蚓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mi)肠道内纤维素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同时还对威廉环毛蚓排泄物中蛋白酶、磷酸酶以及CO2呼吸强度与原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赤爱胜蚓肠道内纤维素酶活性远远高于威廉环毛蚓,而蛋白酶和酸性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威廉环毛蚓;两种蝗 蚓肠道消化酶活化的差异与赤爱胜蚓直接以植物残体为食,而威廉环毛蚓以半分解的有机残体上的微生物为食有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饲养环毛 时要注意增加饵料中微生物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四川陆栖寡毛类两新种记述:寡毛纲:链胃蚓科,棘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集于四川省酉阳县的链胃科、杜拉属Drawida蚯蚓一新种,双斑杜拉蚓Drawida bimaculata sp.nov.和在四川省汉源县采到的棘蚓科,毛蚓属Plutellus蚯蚓一新种,汉源毛蚓Plutellus hanyuangensis sp.nov.。毛蚓属是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3.
研究报道了三种不同种蚯蚓接种后污泥的处理效果。28 天的培养实验表明: 接种蚯蚓, 特别是体型较大的威廉环毛蚓和杜拉蚓能提高污泥的pH 值, 减少污泥中有机物的含量。接种蚯蚓减少了污泥中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 深层种杜拉蚓显著降低了污泥中全氮和全磷含量, 较对照处理分别减少了14.3%和10.3%。接种威廉环毛蚓的处理较对照处理能显著增加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接种杜拉蚓的处理吸收重金属的效果最佳, Cr 和Cu 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 威廉环毛蚓次之, 但优于赤子爱胜蚓。结果显示, 在大部分项目中, 杜拉蚓和威廉环毛蚓的作用效果是要优于赤子爱胜蚓, 不同生活习性的蚯蚓对污泥净化效果会有着一定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对白颈环毛蚓与壮伟环毛蚓的体壁及内脏器官PTC—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蚯蚓具有15种氨基酸,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高。而壮伟环毛蚓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超过白颈环毛蚓,也大大超过国产或进口鱼粉氨基酸总含量;加上壮伟环毛蚓个体大,分布广,又耐污染,抗病能力强,所以这是一种值得开发的动物蛋白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5.
对白颈环毛蚓与壮伟环毛蚓的体壁及内脏器官PTC-氨基酸的含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蚯蚓具有15种氨基酸,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高。而壮伟环毛蚓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超过白颈环毛蚓,也大大超过国产或进口于粉氨基酸总含量;加上壮伟环毛蚓个体大,分布广,又耐污染,抗病能力强,所以这量种值得开发的动物蛋白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6.
蚯蚓是中学生物学教学常用的实验材料。我们常用的有大环毛蚓(Pheretima magna)、参状环毛蚓(P.aspergillum)等。现介绍些标本采集和标本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湖北远盲蚓异常二例董建华兰州医学院730000Gates,GE(197)在(缅甸的蚯蚓)一书中记载多种蚯蚓的异常。我国钟远辉(198)报道酉阳环毛蚓Pheretinzayouymp。is新种时,叙述该种6条标本出现生殖器官的异常现象,因卵巢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8.
王斌  蒋洋杨  焦加国  刘满强  陈欢  胡锋  李辉信 《生态学报》2015,35(14):4816-4823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威廉环毛蚓(Metaphire guillelmi)对土壤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的影响,并探讨了两种不同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的异同。结果表明:蚯蚓活动可显著改变土壤氨基酸含量,爱胜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5.08 g/kg和7.72 mg/kg,环毛蚓作用下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分别增加3.86 g/kg和4.44mg/kg。各处理酸解氨基酸均以中性氨基酸所占比例为最大(平均51.9%),酸性氨基酸次之(平均23.3%),而含硫氨基酸(平均14.4%)及碱性氨基酸最少(平均10.4%)。各处理游离氨基酸同样以中性氨基酸为主,平均54.4%,而以碱性氨基酸含量最少,平均仅为7.2%。蚯蚓活动并未改变土壤氨基酸可检出种类,各处理分别检测出16种酸解氨基酸和14种游离氨基酸。土壤酸解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在蚯蚓作用下均有明显改变:加入爱胜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天冬氨酸、精氨酸、甲硫氨酸、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高,均在85.7%以上,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增幅较小在40.7%—62.7%间波动;加入环毛蚓后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中甲硫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和丙氨酸增幅较大,均在71.9%以上,甘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增幅适中,分别为56.8%、55.6%和54.9%;丝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苯丙氨酸增幅最小,均在40%以下;游离氨基酸组分中组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丙氨酸在加入爱胜蚓后增加的幅度较大,增幅在150.0%以上,增幅较为缓和的氨基酸组分有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和苯丙氨酸,介于58.8%—92.1%之间;环毛蚓作用下,天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和异亮氨酸增幅最大,分别为184.2%、173.3%、163.0%和116.6%;苏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和甘氨酸增幅较缓,介于52.3%—92.7%之间;谷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丙氨酸和甲硫氨酸增幅较低,均在33.1%之下;而半胱氨酸在蚯蚓作用下显著降低,降幅为11.8%。对比两种生活型蚯蚓作用效果可知,土壤氨基酸总含量及各组分含量在爱胜蚓和环毛蚓作用下的增加或减少趋势相同(土壤酸解氨基酸组分缬氨酸除外),但改变幅度却存在明显差异,总体而言,爱胜蚓作用效果优于环毛蚓。  相似文献   

9.
在整理本省收集到的蚯蚓标本过程中,发现透明环毛蚓Pheretima.lumbricata Chen,1936和前定环毛蚓Pheretima antefixa Gates,1935两种蚯蚓的一些特征与过去的记载有较大的差异,为了避免这两种蚯蚓在分类上的混乱,特补充记述于后:透明环毛蚓P.lumbricata Chen系陈义(1936)在重庆采得的13条标本命名的。1959年,陈义在《中国动物图谱——环节动物》一书中略有改动。前两文记载的主要特征是:体无色素,微透明。刚毛退化,不易数清数目。雄孔在一乳突上,雄突外侧有皮褶腔,雄突藏于腔内或突出成一锥形,其内侧有二腺区或二腺区合而为一。受精囊孔二…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长沙地区两种常见蚯蚓-日本杜拉蚓,舒脉环毛蚓以及人工养殖的太平Ⅱ号蚓为实验材料,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方法,分析EST,LDH两种同工酶。实验结果表明EST同工酶酶谱复杂,LDH同工酶具多态现象。  相似文献   

11.
我们遵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结合教学,开荒种苹果。为了加速土壤熟化和有机肥料分解,进行了苹果园引种蚯蚓的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 1972年雨水到来以后,选择长势相同的苹果树三、四十株,从别处引种蚯蚓(主要是异唇蚓和环毛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陆栖寡毛类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以来,笔者在海南岛尖峰岭作林地蚯蚓生态调查中,采得环节动物寡毛类一优势种,经鉴定为钜蚓科环毛蚓属Pheretima的一新种,描述如下。尖峰环毛蚓,新种Pheretima jianfengensis sp.nov.(图1—4) 外部特征:体型较大,体长160—250毫米,宽6—10毫米,体节数131—173(正模标本:160毫米长,6毫米宽,173节)。口前叶为1/2上叶式。背孔自12/13节间起出现。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湖南长沙等地采集蚯蚓标本,发现腔蚓属Metaphire蚯蚓一新种。记述于下。 1972年Sims和Easton、1979年Easton应用数值分类方法,先后两次订正了环毛属Pheretima蚯蚓。把这一个原来包括了700多个种和亚种的大属,分为8个属,即扁体环毛属Planapherelima Michaelsen,1934、原环毛属Archipheretima Michaelsen,1928、新环毛  相似文献   

14.
蚯蚓分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蚯蚓养殖和利用过程中,如何从大面积的养殖池中把蚓茧、幼蚓、成蚓、饲料、蚓粪分开,提取出成蚓利用;分离出幼蚓喂养;漂浮出蚓茧孵化,这是目前国内外蚯蚓养殖业中尚待进一步解决的技术问题。当前在试验性的养殖  相似文献   

15.
长沙地区两种常见蚯蚓及太平Ⅱ号蚓的EST、LDH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长沙地区两种常见蚯蚓——日本杜拉蚓、舒脉环毛蚓以及人工养殖的太平Ⅱ号蚓为实验材料,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方法,分析EST、LDH两种同工酶。实验结果表明EST同工酶酶谱复杂,LDH同工酶具多态现象。EST同工酶能正确反映出种属间的差异。因此EST同工酶酶谱可成为寡毛类分类学上分子水平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蚯蚓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是动物蛋白质营养成分来源之一。吉林省生物研究所对四种常见蚯蚓的营养成分做了测定,结果如下: 四种蚯蚓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比是:红色爱胜蚓67.71%;赤子爱胜蚓64.61%;背暗异唇蚓57.96%;日本赤子爱胜蚓61.37%。四种蚯蚓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高达18种,氨基酸总量占干物质的百分比分别为:红色爱胜蚓58.08%;赤子爱胜蚓60.94%;背暗异唇蚓64.93%;日本赤子爱胜蚓64.33%。蚯蚓中含有人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以动物10种必需氨基酸计,在四种蚯蚓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干物质总量的百分比(100克干样品含氨基酸克数)依次为:27.36%;28.48%;22.9%;  相似文献   

17.
地龙类药用动物的比较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我国中药地龙类药用动物主要有14个种,分别隶属于钜蚓科、正蚓科和链胃蚓科4个属。包括参环毛蚓Phereti- ma aspergillum(E 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lgaris(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栉盲环毛蚓Phere- tima pectinifera(Michaelsen)、湖北环毛蚓Pheretima hupeiensis(Michaelsen)、直隶环毛蚓Pheretima tshiliensis(Michaelsen)、白颈环毛蚓Pherctima califomica(Kinberg)、中材环毛蚓Pheretima medioca(Chen et Hsu)、秉前环毛蚓Pheretima pracpinguis(Gates)、秉氏环毛蚓Pheretima carnosa(Goto et Hatai)、异毛环毛蚓Pheretima diffringens(Baird)、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Savigny),背暗异唇蚓Allolbophora caliginosa subsp.trapezoides(Ant.Duges)以及日本杜拉蚓Drawida japonica(Michaelsen)。本文对我国地龙类原动物主要种类进行了分类及形态描述,并编制了检索表和检索图,以供鉴别,为地龙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8.
杜杰  杨效东  张花  余广彬 《生态学杂志》2008,27(11):1941-1947
2006年1月,通过样地调查法比较了西双版纳次生林和橡胶林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蚯蚓数量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林转变为橡胶林后,土壤养分及植物有机碳输入均明显减少,同时蚯蚓群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橡胶林,热带外来种蚯蚓无围海蚓的密度(52.27 ind·m-2)显著高于林地内本地种蚯蚓远环蚓的密度(0.53 ind·m-2),但在次生林,2种蚯蚓的密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橡胶林本地种蚯蚓远环蚓的密度(0.53 ind·m-2)和生物量(0.32 g·m-2)与次生林(6.93 ind·m-2、7.76 g·m-1)相比呈下降趋势.无围海蚓的幼蚓在其种群中占有较大比例,类似增长型种群年龄结构,而远环蚓则主要以成蚓为主.相关分析表明,橡胶林的细根生物量与无围海蚓的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由预示蚯蚓群落结构的这种变化可能与橡胶林土地利用引起的植被变化、土壤养分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外来种蚯蚓与本地种蚯蚓本身的生态适应对策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蚯蚓在我国南方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作为生物量最大的土壤动物, 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影响深远。本研究介绍了华南地区主要应用的皮质远盲蚓(Amynthas corticis)、毛利远盲蚓(A. morrisi)、壮伟远盲蚓(A. robustus)、参状远盲蚓(A. aspergillum)、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生态特征, 阐述了它们与土壤pH值、酶活性、金属富集和有效性改变、孔道和微团聚体形成之间的紧密关系: (1)蚯蚓生存的土壤酸碱性范围较广(pH为3.8-7.9), 其存活率与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和成分、土壤污染程度和蚯蚓种类相关; (2)肠道内、蚓粪和蚓触圈的酶活性分别表征了蚯蚓取食喜好、土壤养分循环及微生物种群特征; (3)蚯蚓能够富集不同种类的金属并改变其有效性, 这些变化具有蚓种间、金属种类间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 (4)蚯蚓活动及其生产的蚓粪能改变土体结构、产生孔道、影响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和分布。蚯蚓的上述作用使其在解决中国南方红壤酸化、土壤金属污染、茶园土壤养分不平衡、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壤损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 由于华南远盲蚓的生理特征差异研究较少, 远盲蚓繁育技术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蚯蚓在中型和大型尺度下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有必要进一步挖掘蚯蚓在土壤修复中的潜力, 进行蚯蚓主导的相关技术研发, 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20.
1.猪后圆线虫在蚯蚓体中的发育时间长短,随温度高低不同。自感染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在月平均室温10.6和13.8下不能发育;在14—21℃(平均室温17.5℃)下需1个月;在24—30℃仅需8天。 2.幼虫在蚯蚓体中的第一期幼虫需时较长,第二期幼虫时间甚短,经常检得第一次蜕皮的外鞘尚未脱去,又进入第二次蜕皮,形成感染期幼虫。 3.通过闽侯、晋江、闽北三专区19个养猪场的调查,有14种蚯蚓充为猪后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其主要的是湖北环毛蚓,这种蚯蚓生活在猪场中,感染率和感染度均甚高,为传播猪后圆线虫的主要种类。 4.幼虫在蚯蚓体中寄生的部位,随各种类不同,参环毛蚓主要寄生在胃壁中,湖北环毛蚓则寄生在胃壁和肠管前段肠壁中,暗灰异唇蚓主要在食道壁,少数在胃壁中。 5.第一期幼虫在外界潮湿的环境中可生存半年,感染期幼虫在水中可生存2—4个月。在环毛蚓体中可生存一年半以上。 6.幼虫侵入猪体后,于1—5天内在盲肠壁,大肠前段肠壁和肠淋巴结中行第三、四次蜕皮,然后穿过肠壁经淋巴系统移行到肺。雌虫发育较快,于第4天便移行到肺、雄虫经6天才在肺中检得。经23天发育成熟排出虫卵。从耳静脉注射入幼虫发育与口吞食感染相同。 7.猪后圆线虫在小白鼠、猕猴、山羊、幼狗和豚鼠体中,仅能短时间的发育生存,不能发育为成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