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目的】为保证超高压中性食品的杀菌强度,可以??????????通过添加Nisin等细菌素协同杀菌以达到商业无菌要求。本文从分子水平和超微结构揭示二者协同作用下的细胞致死机理,为超高压杀菌在中性食品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pH7.0的环境体系,100-500 MPa的超高压处理,Nisin浓度为200 IU/mL。通过荧光染色法和紫外吸收法检测细胞膜通透性,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法检测细菌细胞壁、蛋白以及核酸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细菌在协同作用下的形态变化。【结果】结果发现:中性条件下,超高压与  相似文献   

2.
鲜切菜“冷杀菌”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鲜切菜属于鲜活商品,因此采用冷杀菌工艺十分重要。主要介绍引起鲜切菜腐烂、变质的微生物,以及采用臭氧、超声波、紫外线、辐照、超高压、脉冲电场和脉冲磁场等冷杀菌技术,为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萃取亚麻籽油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选择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分离压力4个主要影响因素,运用多因素多水平可视化设计法(m2VD)安排试验.选择分离釜1中产物的质量为试验指标,用自主提出的多因素多水平试验结果可视化分析方法(m2VA)对多维空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工艺范围为萃取压力20~ 30 MPa、萃取温度30~46℃、萃取时间77~90 min、分离压力4.0 ~4.7和5.7~5.9 MPa.根据优化工艺范围,在萃取压力为25 MPa、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83 min、分离压力4.3 MPa下重新试验得到22.87%的得率,对应于质量为34.3 g.  相似文献   

4.
以莴笋为对象,研究了热、高静压加工技术(HHP)和HHP与乳酸链球菌素(Nisin)联合使用三种杀菌方式对莴笋菌落总数和品质的影响,并跟踪了其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经HHP杀菌的莴笋贮藏效果明显优于热杀菌的贮藏效果,添加了Nisin的莴笋经相同条件杀菌处理后,抑菌效果显著提高。在贮藏过程中,HHP莴笋的色泽、质构、维生素C含量均优于热处理的莴笋。热处理的莴笋pH值显著降低,而550 MPa、6 min处理的莴笋在贮藏2个月后仍保持在pH 5.5 之上,添加Nisin能够减缓pH下降速度。因此,HHP与Nisin联合杀菌可以达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延长贮藏时间,同时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和营养。  相似文献   

5.
以植物乳杆菌ATCC8014为试材,研究超高压对其能量代谢的影响。建立了用氯化碘硝基四唑紫测定ATCC8014的INT代谢还原活性的比色法。用比色法测定了超高压对ATCC8014的INT代谢还原活性与葡萄糖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50~250MPa作用15min在MRS琼脂培养基上随着压力的增大菌落数显著降低,INT代谢还原活性降低显著,葡萄糖的利用变化不明显;超过300MPa后,葡萄糖的利用才显著降低;400MPa处理15min,尽管在MRS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数低于检测限,INT代谢还原活性为0%,而葡萄糖的利用能力仍为对照组的56.1%,超高压作用下ATCC8014的灭活与INT代谢还原活性的降低的相关性较好。说明ATCC8014的细胞膜上参与葡萄糖的吸收和运输的酶、糖酵解的酶与调节系统比三羧酸循环的酶与调节系统较耐压。三羧酸循环比糖酵解对超高压敏感,三羧酸循环的抑制是超高压灭活其的重要原因,这为了探讨超高压杀灭植物乳杆菌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超高压在工业微生物诱变选育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超高压对微生物有多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可使微生物细胞组分、体积形态发生变化,还可使微生物的基因表达和核酸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发生改变。超高压的这些生物学效应,使其不仅可以应用到食品杀菌、保藏及某些加工过程,而且在微生物菌种诱变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多杀菌素是对农业虫害防治及粮食仓储安全均具有重大意义的农用抗生素.为了深入揭示刺糖多孢菌合成多杀菌素的调控特点,首先通过建立基于报告基因的启动子探测技术,探测了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9个启动子活性.并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了这9个基因和不在基因簇内的负责糖基前体供应和鼠李糖合成的4个基因的转录时序,结果表明多杀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内的9个基因在菌体生长进入稳定期时有较高的转录,这和发酵液中此时开始大量积累多杀菌素一致;同时还发现,簇外的4个与糖基供应相关的基因和基因簇内基因的转录时序不同,它们在菌体生长对数期有较高的转录活性,这暗示多杀菌素聚酮链的合成速率和参与后修饰的糖基底物供应的最优化匹配有可能是提高生物合成多杀菌素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8.
响应曲面分析方法优化发酵液中多杀菌素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心复合旋转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五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了发酵液中多杀菌素提取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并以多杀菌素质量浓度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考察了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频率对多杀菌素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中多杀菌素超声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频率75 KHz,提取时间74 min,料液比1∶1.5。在此工艺条件下,从发酵液中提取多杀菌素的质量浓度可达到100.75μg/mL。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对灵芝生长及其漆酶合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灵芝致死率随处理压力的增大而增加,在150MPa下处理30min获得了一株生物量和漆酶产量都大幅增加的菌株G1502,其最大生物量及酶活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9.34%和282.67%,发酵时间也缩短了1d。  相似文献   

10.
超高压致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勇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4):243-245
超高压致死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李勇(彭城大学食工系,徐州221008)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由微生物而引起,所以热力杀菌在食品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高效的热力杀菌常会使食品产生加热臭、热敏性营养成分损失、变色及其他难以克服的变质现象。对此日美等国自1990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超高压处理对蓝莓酚类物质的生物可获得率以及抗氧化性的影响。方法:在不同压力下对蓝莓果实进行不同时间的超高压处理。分析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蓝莓中酚类物质的含量。通过测定1,1 二苯基 2 三硝基苯肼(DPPH)和2,2 联氮 双 3 乙基苯并噻唑啉 6 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超高压处理后蓝莓的抗氧化能力变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分析鉴定蓝莓中主要酚类物质及其含量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压力与处理时间下,超高压处理均能提高蓝莓总酚、总黄酮和总花色苷的生物可获得率,其中在500MPa下处理5min效果最佳。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蓝莓抗氧化性,在500 MPa处理5 min的蓝莓抗氧化能力最强。超高压前后共鉴定出9种酚类物质,其中7种为花色苷及其衍生物、2种类黄酮物质,这些物质中除了矮牵牛素外,其余物质在超高压处理后生物可获得率均显著增加。结论:超高压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蓝莓中总酚、总黄酮及花色苷等酚类物质的生物可获得率,增强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提高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2.
超高压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瑜瑜  陆海霞  励建荣 《微生物学报》2009,49(11):1489-1493
摘要:【目的】探讨超高压致死微生物的机理。【方法】本文以副溶血性弧菌为对象,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灭菌效果、对副溶血性弧菌细胞超微结构、细胞无机盐离子含量以及细胞膜蛋白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20℃下分别经100、200 MPa高压处理10min后,副溶血性弧菌致死率为40%、84.7%,经300 MPa及以上的压力处理,副溶血性弧菌的致死率为100%。超高压处理对细菌细胞形态结构造成明显的损伤:局部细胞壁遭到破坏,出现缺口;胞质内含物结构紊乱,出现泄漏,细胞中部出现透电子区;细胞结构不完整  相似文献   

13.
当前,超高压技术是比较热门的加工技术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超高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并对超高压技术处理食品的方面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微波在食品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微波作为一种新型食品杀菌技术,特别是和其他杀菌技术联合应用的综述目前还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已有的食品微波杀菌技术,包括单微波杀菌技术、微波-巴氏杀菌技术、微波-超声联合杀菌技术、微波-红外杀菌技术、微波-脉冲电场杀菌技术的特点,总结微波及其联合杀菌技术对不同类型食品的杀菌条件和效果,旨在为微波在各类食品杀菌工艺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羊肚菌培养基质为试验对象,采用常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其进行杀菌处理,分别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过程中电压、频率、时间和次数4种单因素变量对菌落数和水分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处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细菌和真菌的杀菌率随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电压、处理时间和处理次数的增大而增加,水分损失也随之增加,而随着频率的增大,杀菌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火山型”趋势。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杀菌效果普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交实验表明4种影响因素大小为:频率>电压>时间>次数,最佳杀菌工艺条件为:电压30kV,频率9.6kHz,时间45 min,次数1次,此条件下细菌和真菌杀菌率分别为96.87%和93.77%,且水分损失较少。  相似文献   

16.
超高压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的损伤和致死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超高压对病原微生物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损伤的影响。【方法】本文以单增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压力处理(100-500 MPa)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灭活作用,利用透射电镜观察高压处理对细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高压处理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采用超微量Na+/K+-ATP酶试剂盒测定高压处理对细菌细胞膜Na+/K+-ATP酶活力的影响。【结果】25℃经300、350、400 MPa压力处理15 min后,单增李斯特菌总数由9.00分别降至5.20、3.27、1.35个对数单位,经450MPa及以上的压力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的致死率达到100%。超高压处理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超微结构造成明显的损伤,细胞结构不完整,细胞壁局部被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大,细胞内物质聚合,出现透电子区。由于细胞膜的损伤使得细胞内无机盐离子、紫外吸收物质流出,细胞膜上的Na+/K+-ATPase失活。【结论】超高压处理造成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形态结构明显损伤,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细胞膜上Na+/K+-ATP酶活力,最终使得细胞内无机盐离子和胞内大分子物质外流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童钰  陆海霞  励建荣 《微生物学报》2012,52(10):1244-1250
【目的】探讨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基于细胞膜损伤和修复的耐超高压胁迫机制。【方法】以80-250MPa超高压多次处理原始敏感菌株,从中筛选分离副溶血弧菌的耐压菌株,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超高压处理前后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采用SDS-PAGE电泳技术分析原始敏感菌株与耐高压胁迫菌株细胞膜可溶性蛋白的差异,采用超微量Na+K+ATP酶试剂盒分别测定原始菌株与耐压菌株的Na+K+ATP酶活性,用GC-MS法分析耐压菌株与原始菌株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结果】分离获得的副溶血弧菌耐压菌株直接经250 MPa压力胁迫处理,存活量可较原始菌株提高103数量级。当处理压力大于400 MPa时,耐压菌株上清液中核酸物质泄露与原始菌株差异显著。耐压菌的可溶性膜蛋白在分子量为36 kDa处浓度明显增加,Na+K+ATPase酶活性比原始菌株提高了83.3%,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51.57%变为54.23%。【结论】原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250 MPa压力处理后存活率为0.0008%,而耐高压胁迫菌株在250 MPa压力处理后存活率可达到0.28%。经超高压处理分离得到的耐压菌株细胞膜上低分子量可溶性膜蛋白含量高于原始菌株、Na+K+ATPase酶活性显著高于原始菌株、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加大,这些细胞膜上的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均与菌株耐压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优化超临界CO2低压、低温杀菌技术,降低细菌群体感应对杀菌效果的影响。采用液质联用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副溶血弧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和胞外多糖的含量,采用微量扩散法测定所选群体感应抑制剂姜精油的群体感应抑制活性,优化联合超临界CO2杀菌工艺。随着菌落总数的增加,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和胞外多糖在菌悬液中积累,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菌体感应导致超临界CO2杀菌效果下降。姜精油可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其最小抑制浓度为200μg/mL,且在亚抑菌浓度下可以显著抑制副溶血弧菌的泳动性、生物膜形成(抑制率为64.20%)及菌悬液中的胞外多糖产生(抑制率为45.1%)。联合杀菌的最优工艺为群体感应抑制剂浓度75μg/mL,杀菌条件为15 MPa、40℃、20 min。姜精油可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应用于超临界CO2杀菌可以大幅度提升其杀菌效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HL-60分化细胞的表面标志、活性及其对肺炎球菌调理吞噬杀菌能力的动态变化。方法以流式细胞仪连续监测分化1~7 d的HL-60细胞表面标志CD11b、CD35和CD71的表达以及活细胞、凋亡细胞和死亡细胞的比例,同时用09CS、QC2、B、C和F 5份质控血清以调理吞噬杀菌试验检测肺炎链球菌血清型6B、7F、14和23F的杀菌滴度。结果分化3~6 d的HL-60细胞表面标志、活细胞比例可达到实验室要求,5份质控血清的调理吞噬杀菌滴度稳定而且在质控范围之内。结论分化3~6 d的HL-60细胞可以用于评价肺炎链球菌疫苗免疫血清的调理吞噬杀菌试验,为调理吞噬杀菌试验的建立和标准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制备高品质的沙果渣膳食纤维,研究超高压处理对沙果渣中膳食纤维的影响。以沙果渣为原料,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了超高压处理的料液比、压力和时间等条件,对优化后沙果渣膳食纤维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和功能特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借助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分别对其微观结构与官能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条件为处理压力300 MPa,时间15 min,料液比1∶19.30(g/mL),该条件下沙果渣膳食纤维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阳离子交换能力、对胆固醇吸附量、吸附葡萄糖能力分别为21.71%、7.81 g/g、8.03 g/g、7.20 mL/g、0.78 mmol/g、14.31 mg/g和8.20 mg/g,与未处理样品相比,均有了显著提高(P0.05)。扫描电镜显示经超高压处理后的沙果渣膳食纤维样品与未经处理样品相比,呈现不规则形状,表面变得更加疏松多孔,网状及层状结构增多;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超高压处理后的沙果渣膳食纤维中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的特征吸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