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PCR和SDS-PAGE两种方法对转基因大豆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和SDS-PAGE电泳两种方法对转基因大豆(美国)和非转基因大豆(国内3个不同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可以检测出195bp的花椰菜花叶病毒启动子(CaMV35S)序列片段和320bp的抗草甘膦基因(EPSPS)片段;SDS-PAGE蛋白质电泳中有一约40kDa的蛋白带出现;而非转基因的3个国内大豆品种中均没有CaMV35S启动子序列片段和抗草甘膦基因片段,SDS-PAGE蛋白质电泳检测也没有发现转基因大豆中存在的40kDa的蛋白带.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性疾病。SCI最初导致血脊髓屏障(blood spinal cord barrier,BSCB)破坏。修复损伤后的血脊髓屏障是避免二次损伤和恢复运动感觉功能的关键。大豆甙(daidzin,DDZ)具有抗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的作用,但尚未将其应用在脊髓损伤治疗上。本研究探讨大豆甙是否具有抑制内质网应激水平而增加细胞连接蛋白质,保护血脊髓屏障而改善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运动感觉功能的能力。通过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 TG)在体外作用于内皮细胞模拟脊髓损伤后内质网应激,通过RT-PCR、Western印迹、免疫荧光、运动功能评分等实验,探讨大豆甙修复血脊髓屏障和恢复运动功能的相关机制。结果发现,大豆甙可以显著提高紧密连接蛋白(tight junction,TJ)和黏附连接蛋白(adherence junction,AJ)的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不论是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上,和单纯毒胡萝卜素组的连接蛋白质基因表达相比,大豆甙治疗后连接蛋白质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提高(P0.01或P0.05)。不仅如此,深入探究了大豆甙减少血脊髓屏障渗透性的机制发现,大豆甙下调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质水平,从而减轻炎症对血脊髓屏障的持续破坏。最后,建立了大鼠T9夹闭脊髓损伤模型,评价大豆甙在体内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大豆甙(10 mg/kg/d)治疗的大鼠,在损伤后28 d的BBB评分(9.8分)和斜板实验角度(45.3度)均显著提高。总而言之,脊髓损伤后大豆甙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促进连接蛋白质的表达,减少血脊髓屏障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后丧失的功能恢复。因此,大豆甙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备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研究3个野生大豆(Glycinesoja)和3个栽培大豆(Glycinemax)的种子贮藏蛋白差异情况.结果发现,在考马斯亮蓝染色的双向电泳pH4~7的胶上,经过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平均可检测到550个左右的蛋白质点.进一步分析发现,表达量变化2.5倍以上的点有10个,其中大部分蛋白质仅在栽培大豆中检测到.对这10个蛋白质点进行了胶内酶解,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均得到了肽质量指纹图谱.搜索大豆UniGene库和NCBI库共鉴定出5个蛋白质,主要是与大豆抗性、抗营养以及种子萌发相关的蛋白质,包括大豆血凝素,种子成熟蛋白PM24,糖结合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p20以及成熟多肽.对这些蛋白质可能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在低温吸胀阶段,经PVA(聚乙烯醇)和PEG(聚乙二醇6000)预处理的大豆胚轴蛋白质合成和ATP含量均比对照高。在萌发阶段,胚轴生长增快,蛋白质合成明显加快,ATP迅速被消耗,而对照胚轴则相反。试验结果表明,预处理大豆种子萌发和生长与其蛋白质合成、ATP水平和消耗能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人和动物体的血液中存在着大量的血红蛋白。这些蛋白质行使着向组织运输和贮存氧的功能。同样,在植物体内也有这种蛋白质,如豆血红蛋白(Leg Hb)。它的光吸收特性与动物血红蛋白的几乎完全相同,功能是为植物贮存和传递分子氧。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细  相似文献   

6.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高蛋白大豆种质创新对于我国食用大豆育种及优异基因发掘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优异高蛋白大豆资源,本研究利用NIR法测定EMS诱变中品661(Zp661)M2~M7籽粒的蛋白质含量,系统分析连续选择对蛋白变异的影响,旨在创制高蛋白优异种质,为大豆品质改良育种提供优异资源。结果表明,1971个M2单株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幅度为34.96%~50.16%,平均值为42.97%,较野生型(40.88%)提高5.11%,其中17.65%的M2单株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45%。M2高蛋白含量个体经过定向连续选择,整体呈下降趋势;相比之下,M2低蛋白含量个体定向选出的高蛋白含量种质遗传增益效果明显。在M7获得9个高蛋白含量稳定种质(m1~m9),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8.17%,较野生型(41.19%)平均提高16.94%,遗传增益为7.23%。其中m1~m7来自M2高蛋白质含量个体20722(47.21%),而m8~m9来自M2低蛋白质含量个体3442(38.51%)。这些高蛋白纯合种质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m2、m4和m5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与百粒重和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通过选择可以实现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的同时提高,获得高产优质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将大豆全蛋白质组66 206条蛋白序列的24个理化性质参数、蛋白名称、蛋白登录号码和蛋白序列组成数据矩阵,利用excel本身具有的数据管理功能实现大豆全蛋白质组有序化管理,进而实现对大豆全蛋白质组所有蛋白序列进行归类和检索。通过对大豆蛋白理化性质参数的排序,可以筛选出特定理化性质的蛋白。通过对蛋白名称的字母排序,可以对大豆蛋白质家族成员和蛋白选择剪切变异体进行系统地归类排序;通过对大豆全蛋白质组理化参数分布的可视化分析,促进更直观地认识大豆全蛋白质组。本研究提供了对大豆全蛋白质组更全面和深入认识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验证洁净室环境监测用培养基的贮存效期,同时对环境监测浮游菌、沉降菌及表面微生物检测方法进行确认。方法对连续3批次贮存0、90、120 d洁净室环境监测用胰酪大豆胨琼脂(Tryptose soya agar,TSA)培养皿和TSA(L-80)接触皿进行相应菌液适用性检查(包括促生长能力和无菌检查)验证试验;并对贮存120 d TSA培养皿和TSA(L-80)接触皿分别进行环境浮游菌和沉降菌、表面微生物最长采样时间检测,然后再进行促生长能力测试。结果 TSA培养皿和TSA(L-80)接触皿贮存120 d (2~8℃90 d,25℃30 d)的适用性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三部)对培养基质量控制的要求。贮存120 d TSA培养皿进行洁净室环境浮游菌(主动采样10 min)、沉降菌(暴露采样4 h),以及TSA(L-80)接触皿进行表面微生物(接触采样10 s)检测后均具有良好的促生长能力。结论通过验证试验,确定了环境监测用TSA培养皿和TSA(L-80)接触皿的贮存效期120 d(2~8℃90 d,25℃30 d),并确认了贮存后TSA培养皿进行洁净室环境浮游菌、沉降菌检测的有效性,以及TSA(L-80)接触皿进行表面微生物检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聚苯乙烯阴离子交换树脂(GM201)经预处理除去杂质后先与戊二醛(2—6%)反应,再与胰蛋白酶(5000u/mg,8—10mg/mL,pH 8.0)反应即制得固定化胰蛋白酶。此法得到的固定化胰蛋白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贮藏稳定性和操作稳定性,可用于工业化目的。脱脂豆粉经萃取(PH9.0)后,稀释4倍,在pH5.0下沉淀分离出大豆球蛋白,然后用酸性水(pH5.0)洗涤两次,并进行碱溶与酸沉淀两次,即可将大豆分离蛋白质的STI残留降低到1.85%,比活性降到1u/mg以下。最后再用固定化胰蛋白酶亲和层析,就可以除去大豆分离蛋白质中残留的STI。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黄化苗为材料,通过优化提取线粒体DNA(mtDNA)时差速离心过程中的离心力和离心时间,以及纯化过程中设置不同的蔗糖密度梯度和裂解液浓度,结合高盐法去除蛋白质,改良大豆mtDNA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的mtDNA浓度和纯度较高,无叶绿体和核基因组DNA的污染,可用于后续大豆线粒体基因组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2002年全国14个主要大豆种植省(区)的大豆品种及其种质资源的蛋白质、脂肪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质资源的蛋白质、脂肪平均含量均高于生产用品种。其中种质资源脂肪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大,显示了在未来的育种中更强的高脂肪含量的选择优势。国内种质资源蛋白质平均含量高于国外种质资源。国外种质资源脂肪含量总体上高于国内种质资源。黄淮海生态区品种蛋白质平均含量高于北方生态区品种。新育成黄淮海区域试验品种蛋白质平均含量高于目前黄淮海生态区生产用品种。同品种异地种植,其脂肪含量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引言近来发表的文献引起了人们对热带豆科植物四棱豆的兴趣。这种植物的叶、豆荚、种子和薯块富含蛋白质。由于它的根瘤多而大,因此固氮能力非常好。可是,人们对四棱豆的了解还不很多,目前仅仅是在进行初步的观察而已。有少量的文献资料指出,四棱豆干种子的蛋白质含量可与大豆的相比。据七个方面报导,它的蛋白质含量介于29.8~37.4%之间,比大豆的平均含量(40.5%)略低一  相似文献   

13.
以高粱(Sorghum bicolor)和大豆(U.S.Soybean)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仅植物很部受到热刺激时,其未直接受到温度影响的叶组织细胞的反应。当13天龄的高粱幼苗根部经受45℃4小时热处理时,发现其未直接受到热刺激的叶细胞内合成了一些异常的蛋白质,估测的分子量分别为80kD、70kD、33kD和17kD。最明显的两条蛋白质谱带是70kD和17kD。6天龄的大豆幼苗,当其根部经受40℃3小时热处理时,在其叶细胞内也检测到两条较为明显的蛋白质谱带,其分子量分别为60kD和17kD。观测到的这些异常蛋白质命名为‘热应激效应蛋白’,并与热应激蛋白在分子量大小分布上进行了比较。另外,还报道了利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己酮(cyclohexlmide)探讨了热应激蛋白与植物热耐性方面的可能关联。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大豆Glycine max种子含油量和营养品质,文中以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1,DGAT1)基因为遗传修饰靶标。将来自高油植物斑鸠菊Vernonia galamensis L.编码DGAT1酶蛋白的c DNA克隆Vg DGAT1A在大豆种子特异超表达。连续选择获得高代(T7)Vg DGAT1A转基因大豆株系。转基因株系表型鉴定显示,在大豆种子发育中期(30–45 DAF),Vg DGAT1A高表达,相应地DGAT酶活性是非转基因野生型和空载体转化对照的7.8倍。转基因成熟种子含油量比对照提高了5.1%,淀粉含量比对照减少2%–3%,蛋白质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此外,转基因大豆种子百粒重(14.5 g)和种子萌发率(95.6%)与对照亦无明显差异。种子油脂脂肪酸成分分析显示,转基因大豆种子油中抗氧化的油酸(C18:1Δ9)含量比对照提高8.2%,相应地易氧化的亚油酸(C18:2Δ9,12)和亚麻酸(C18:3Δ9,12,15)分别减少6%和2%。这些数据表明,种子特异超表达外源Vg DGAT1A基因,打破了大豆种子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负连锁,显著提高种子含油量且未导致蛋白含量降低。转基因大豆种子重量和萌发率亦未显负效应,而且种子油脂抗氧化性和营养品质得以改善。研究表明应用这一高酶活性Vg DGAT1A的基因工程是提高种子含油量和改善油脂品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研究了生、熟大豆中含有的胰蛋白酶抑制物(TI)对尼罗非鲫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沸水热处理不仅使生大豆中81.4%的TI失去活性,而且还显著地提高了大豆蛋白质系数,PER从1.12提高到1.76。当颗粒饲料的Tl含量低于0.9mg/g时,尼罗非鲫的生长正常;但高于此量吋,其生长速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三文鱼肌肉蛋白与新鲜度之间的联系,提供更多与新鲜度相关的检测指标,采用非标记定量(label free guantitation)技术对冰鲜4℃条件下不同贮存时间的三文鱼肌肉蛋白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以冰鲜三文鱼到达实验室当日样品为对照组(贮存0 d),分别与贮存1、3、5、7、9和15 d的三文鱼进行比较,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发现变化浮动较大的蛋白质主要集中在糖酵解/糖异生、碳代谢以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对不同时间比较组的差异蛋白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24个可能与三文鱼贮藏期间新鲜度品质变化相关的蛋白质,显著变化的蛋白质与糖代谢、肌肉收缩、蛋白骨架和能量代谢过程密切相关。通过生物胺指数(biogenic amine index, BAI)来对比腐败程度,发现其中6个蛋白质在贮存期间发生上调,18个蛋白发生下调,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7个主要蛋白可作为新鲜度评价指标蛋白,分别为L-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T型、LDB3蛋白X-2亚型、LDB3蛋白、LDB3蛋白X-1亚型、肌联蛋白亚型和肌原调节蛋白。结果表明,这些差异蛋白可能与三文鱼新鲜度变化存在潜在联系,未来可以通过建立差...  相似文献   

17.
增强UV-B辐射对大豆胚轴DNA损伤、修复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大气平流层臭氧层减薄引起到达地表的 UV- B辐射增强。为探讨在增强 UV- B辐射下植物细胞 DNA的损伤修复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利用 3H- Td R掺入法 ,研究了在 8.2 2 k J/(m2 d)和 12 .4 2 k J/(m2 d) U V- B辐射 (相当于兰州地区大气平流层臭氧减薄约 12 %和 2 0 % )胁迫下 ,大豆胚轴细胞 DNA合成和非按期合成 (UDS)变化 ,并测定了胚轴蛋白质含量变化 ,结果显示 ,UV- B辐射导致 DNA损伤 ,并诱导了 DNA损伤的修复 ,胚轴细胞 UDS效应增强 ,U DS指数增大。低 UV- B辐射强度下 ,胚轴蛋白质含量增加 ,可能是 U V- B诱导了一些与抗性有关的基因表达 ,导致一些新的与抗性有关的蛋白质合成 ;在高强度 UV- B辐射下 ,U DS指数与低强度辐射下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但蛋白含量较低强度辐射下显著下降 (P=0 .0 5 ) ,说明高强度 UV- B辐射加重了 DNA损伤 ,而修复并未加强 ,并且高强度辐射抑制基因的正常表达和蛋白质合成。这些蛋白质的合成可能与大豆对 UV- B辐射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豆品质性状的QTL定位,可以为大豆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中黄13(轮回亲本)×东山69(供体亲本)的142个家系的高代回交导入系群体BC2F7,利用具有多态性的113对SSR引物构建了一张涵盖除B2之外的19个大豆连锁群、总长度为1630.95 cM、平均遗传距离为14.43 cM的遗传连锁图谱。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R)、气相色谱技术(GC)分析群体蛋白质、脂肪及5种脂肪酸主要组分含量;采用ICIM-ADD作图法定位QTL。两年共定位到34个QTL,其中与蛋白质、脂肪、硬脂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相关的QTL分别为5、2、11、6、3、4、3个,Sat_003~Sat_147两年均被检测出与油酸含量呈负相关,5个区间与2个性状含量相关,Satt523~Sat_405与棕榈酸、蛋白质相关,Staga001~Satt658、Satt263~Satt651与油酸、硬脂酸相关,Satt228~Satt525与亚油酸、蛋白质相关,Satt658~Satt433与亚麻酸、硬脂酸相关;总体而言,定位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对大豆分子育种中优良品种的选育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豆起源于中国,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油料作物,也是食物中植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其种子约含40%蛋白和20%脂肪。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大豆的脂肪含量在主要油料作物中位居第一。目前,大豆已成为一种国际性作物,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广为种植,其中美国的大豆产量最高(Singh等,1999)。大豆的基因组约为100Mb,其中60%左右是重复序列(Gurley等,1979)。其大小大约是拟南芥基因组....  相似文献   

20.
1987年 (1)3月29—4月4日 蛋白质提纯的微观和宏观机理学术讨论会,在美国,科洛拉多费斯科召开。讨论题目是:1.微提纯的分析;2.提纯和贮存蛋白质的保护层析法和新的分离概念。联系地址:UCLA Symposia,Molecular Biology Institute,University of Calif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