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3,7,8-四氯-二苯基-对-二恶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为毒性 很强的环境污染物质。用O-1.0μg/L的TCDD处理受精后24 h(24 hpf)的斑马鱼胚至观察时为止,进行了形 态学观察、基因阻断、原位杂交、TUNEL染色以及免疫学染色等实验。结果表明,TCDD处理后会引起斑马鱼 下颌短小,Shh基因在下颌部表达降低;而在芳烃基受体AhR功能阻断的胚胎中,TCDD并没有引起斑马鱼下 颌短小,同时也没有观察到Shh基因表达缺失;免疫学染色表明TCDD和Shh阻断物质Cyclopamine均可引起 斑马鱼下颌区域增殖细胞的减少。TCDD引起的下颌短小可能是首先引起以AhR为媒介的Shh表达缺失,进而 造成下颌部增殖细胞减少,最终引起下颌短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以高粱(Sorghum bicolor)和大豆(U.S.Soybean)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仅植物很部受到热刺激时,其未直接受到温度影响的叶组织细胞的反应。当13天龄的高粱幼苗根部经受45℃4小时热处理时,发现其未直接受到热刺激的叶细胞内合成了一些异常的蛋白质,估测的分子量分别为80kD、70kD、33kD和17kD。最明显的两条蛋白质谱带是70kD和17kD。6天龄的大豆幼苗,当其根部经受40℃3小时热处理时,在其叶细胞内也检测到两条较为明显的蛋白质谱带,其分子量分别为60kD和17kD。观测到的这些异常蛋白质命名为‘热应激效应蛋白’,并与热应激蛋白在分子量大小分布上进行了比较。另外,还报道了利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己酮(cyclohexlmide)探讨了热应激蛋白与植物热耐性方面的可能关联。  相似文献   
3.
植物对热刺激的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4.
1987年8月国际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会议在德国的Obermarchtal召开,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许多著名学者、专家和教授,在会上宣读了他们的论文。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Dunaliella的渗透调节;微生物和藻的盐适应(Osmoregalation in Dunaliella:Salinity Adaptation ofmicroorgan isms and algae);逆境下的原生质膜(Plasma membranes under stress);重金属胁迫(Heavy  相似文献   
5.
镉胁迫对大弹涂鱼肝脏黄螵呤氧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不同浓度镉离子对大弹涂鱼肝脏黄嘌呤氧化酶(XOD)、抗氧化酶(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用于污染暴露的生物标记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d2+(0.05 mg·L-1)暴露使大弹涂鱼肝脏XOD和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升高,第10天达到最大值,中高浓度暴露(0.5 和5 mg·L-1 Cd2+)XOD和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低和高浓度镉胁迫处理的CAT活性在12 h显著降低,随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组CAT活性恢复正常,高浓度组在第7天降到最低值, 并在恢复期的5 d中高浓度组CAT活性却极显著升高;低和中浓度镉胁迫处理的MDA含量12 h极显著升高,而高浓度却极显著下降,随时间延长低浓度恢复正常, 中浓度先上升后下降并到第5天达到最大值,而中高浓度在恢复5 d后MDA含量都极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1987年9月由英国实验生物学会环境生理组主办的第42次植物与温度专题学术讨论会在英国的Essex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回顾和综述有关温度对植物生态分布的影响以及温度效应的分子基础,共分植物群体水平上的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plant community level.)植物水平上的温度(Temperature atthe plant level.).细胞水平上的温度(Temperature at the cell level.)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7.
胡宗福  赵静雯  杨景峰 《生命科学》2014,(10):1026-1031
DNA甲基化与衰老的研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综述了DNA甲基化理论研究进展和探讨影响甲基化与衰老的主要因素,以揭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内毒素在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确诊的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123例,测定其血清PCT、CRP及内毒素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究三者对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血样培养结果显示,123例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存在感染G+菌35例,感染G-菌88例;G+菌组的血清PCT、CRP及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G-菌组(P0.05);且G+菌组、G-菌组及所有细菌组患者三指标两两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CT、CRP和内毒素预测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临界值分别为1.58μg/L、95.25 mg/L与16.71 ng/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别为(65.92%,88.37%)、(67.39%,84.38%)与(56.34%,78.93%),预测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临界值分别为2.45μg/L、79.45mg/L与15.54 ng/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别为(78.73%,97.13%)、(68.89%,92.38%)与(65.39%,95.33%)。结论:检测血清PCT、CRP、内毒素水平有利于鉴别G-菌和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且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可用于早期诊断细菌性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  相似文献   
9.
斑马鱼因胚胎光学透明、发育快以及药物可以通过皮肤和鳃渗入体内等原因,被广泛应用于肝疾病的相关研究。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的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一种病理生理变化,许多慢性肝病均可引起HF。由于斑马鱼HF发生所涉及的信号传导机制与人类相似,目前已成功构建斑马鱼肝纤维化模型。本文论述国内外斑马鱼HF模型研究的相关成果和肝纤维化治疗药物筛选的现状,旨在为探索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寻找HF治疗药物及斑马鱼HF模型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