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细胞击孔向植物导入外源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禾谷类植物的基因转移工作由于缺乏适当的转化系统而进展缓慢,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电激基因转移技术、基因枪喷射基因转移技术和激光微束基因转移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并已利用电激法成功地将外源基因转入水稻和玉米,得到了转化植株。本文扼要介绍了上述几种外源基因转移新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及其在基因转移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并对这几种新技术在基因转移特别是禾谷类植物基因转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根癌农杆菌转化禾谷类作物及影响其转化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秀君  荆玉祥 《生命科学》2001,13(5):219-221,213
综述了根癌农杆菌转化禾谷类作物的研究现状,根癌农杆菌与禾谷类作物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根癌农杆菌成功转化禾谷类的例子;影响根癌农杆菌转化成功的因素,如菌株类型,感受态细胞的选择,Vir基因的活化,选择合适的转化途径等。这些将为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禾谷类作物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黄力全  田文忠  李良材  梁宏 《遗传》1991,13(1):37-37
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是植物基因工程的关键步骤之一。用激光微束技术转化动物细胞已经取得了成功,并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细胞染色体上。最近又证明激光微束可穿透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将pBR322DNA导入植物细胞和细胞器。本实验在利用激光微束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培养细胞上进行了探索。 所用外源DNA是pBI121质粒,该质粒带有CaMV35启动子和β-葡萄糖苷酸酶(GUS)基因,用  相似文献   

4.
重要禾谷类植物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双子叶植物相比,禾谷类植物的离体培养和再生主要采用一些胚性组织,对它们的转基因研究发展相对比较缓慢。90年代以来,离体培养方面的经验被有效地融入DNA转移技术;通过筛选和再生少量的转化细胞,已得到了不少可育的小麦、水稻、玉米、大麦等禾谷类转基因植物。本文着重综述了禾谷类植物转化方法和选择体系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讨论了该研究方向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禾谷类原生质体培养研究是植物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也是重要基础之一。许多种遗传操作(体细胞杂交、细胞质重组、DNA直接摄入和转基因植株形成等)都依赖于原生质体的培养与再生。禾谷类植物是世界粮食作物的最主要来源,因而禾谷类原生质体培养也成为当今植物生物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原生质体进行外源基因转移是禾谷类作物中少数几种能产生转基因植株的途径之一。遗憾的是,禾谷类原生质体特别难以培养,这方面进展很慢。最近三,四年来,通过利用胚性愈伤组织或胚性悬浮细胞系来分离原生质体这一方法,研究者们才相继在珍珠谷、羊草、紫狼尾草、水稻、玉米、小麦、大麦、甘蔗、谷子、高粱、小偃麦、鸭茅、羊茅、黑麦草和棒头草植物上获得了再生植株。但是,成功的培养方法仍是一  相似文献   

6.
重要禾谷类植物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与双子叶植物相比,禾谷类植物的离体培养和再生主要采用一些胚性组织,对它们的转基因研究发展相对比较缓慢,90年代以来,离体培养方面的经验被有效地融入DNA转移技术,通过筛选和再生少量的转化细胞,已得到了不少可育的小麦,水稻,玉米,大麦等禾谷类转基因植物,本文着重综述了禾谷类植物转化方法和选择体系方面的研究现状,同时讨论了该研究方向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激光微束将外源基因导入高等植物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岚  宋桂英 《激光生物学报》1996,5(1):811-811,809
基因工程这一生物高技术为改变生物性状和快速育种提供了有力工具。目前克隆目的基因已有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而将外源基因有效地导入细胞,尤其是导入农作物细胞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通用于各种植物的方法。因此从事生物工程的学者都在努力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完善的导入外源基因的转化方法。本实验室建立了激光微束向植物细胞导入外源基因的试验程序。用已建立的程序对各种经济作物和林木进行了外源基因导入的研究。所用植物材料:禾本科小麦幼胚、双子叶植物锦室科棉花胚状体、豆科植物的百脉根子叶、兰科花卉兰花小圆珠茎、木本植物大…  相似文献   

8.
基因转移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使之表达的一种技术。采用基因转移技术培育的动植物就叫转基因动植物。基因转移技术为改造生物品种开辟了前景光明的新途径。把某些高产、抗逆或优良性状基因通过基因转移导入原来不具备这些性能的生物体内,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侯丙凯  陈正华 《遗传》2001,23(1):39-40
向细胞核导入外源基因的核转化技术是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方法。然而,外源基因表达效率低,表达不稳定,基因易失活和因随机插入而造成的位置效应等是该方法不足之处。而且,由于外源基因可随花粉扩散,细胞核转化体的生物安全性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担忧。将外源基因导入叶绿体基因组有望克服细胞核转化中存在的某些弊端。油菜作为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其叶绿体遗传转化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从苏云金芽孢杆菌克隆得到野生型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构建了用于油菜叶绿体定点转化的植物表达载体,并用基因枪法将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油菜,…  相似文献   

10.
基因枪在水稻遗传转化中的应用及其转化技术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彬 《生物技术》1998,8(1):4-6
1983年Zambryski等人用根瘤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烟草基因转移,获得了世界上首例转基因植株.随后,应用DNA直接导入技术如电击法(electroporation)和PEG介导法(PEG—mediated)成功地获得了转基因水稻植株.近年来,随着基因枪技术的建立和发展,水稻遗传转化成功的报道逐年增多.目前基因枪技术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超过了根瘤农杆菌介导和其它转化方法的应用.这是因为基因枪转化技术不受植物种类的限制,不需要以原生质体作为转化的受体,可以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细胞、组织或器官,因而克服了根瘤农杆菌  相似文献   

11.
Massey 大学和新西兰 DSIR 的研究人员描述了一种把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新方法。他们不是把外源DNA 导入并表达在植物细胞本身,而是导入并表达在生活在植物体内的内生植物真菌里。研究人员利用β-葡糖苷酸酶基因成功地转化了多年生黑麦草内寄生菌 Acremonium(主要存在于其  相似文献   

12.
随着研究人员把外源基因引入玉米植株,禾谷类作物的基因工程的实现已为期不远了。在力求把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到为世界提供粮食最多的禾谷类作物(玉米、水稻、麦)方面,此项研究成果标志着一个新的里程碑。外源基因引入这些禾谷类作物的方法不能简单地与其它植物的基因转移等同起来,即采用其它植物的基因引入方法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用一套Nd:YAG紫外激光微束系统研究基因转移。我们以pSV-β质粒(β─半乳糖苷酶基因)作为报道基因,利用紫外激光微束将其导入Hela细胞中,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到质粒在Hela细胞中获得表达,在最佳的激光辎照条件下,Hela细胞的导入表达成功率在80%以上。本工作是国内首次报道激光微束诱导外源基因进入动物细胞中并获得表达,为激光微束技术在动、植物细胞高效率导入外源DNA的研究中摸索到一套经验,也将有力地促进这一技术在细胞工程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激光微束诱导pSV—β质粒导入Hela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用一套Nd:YAG紫外激光微束系统研究基因转移。我们以pSV-β质粒(β-半乳糖甙酶基因)作为报道基因,利用外激光微束将其导入Hela细胞中,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到质粒在Hela细胞中获得表达,在最佳的激光辐照条件下,Hela细胞的导入表达成功率在80%以上。本工作是国内首次报道激光微束诱导外源基因进入动物细胞中获得表达,为激光微束技术在动、植物细胞高效率导入外源DNA的研究中摸索到一套  相似文献   

15.
微弹导入系统(包括向细胞中射入覆盖DNA的颗粒)是一种成功的转化手段,却在单子叶植物如禾谷类作物上遇到麻烦,这导致人们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启动子。CaMV(花椰菜花叶病毒组)35S RNA启动子和玉米乙醇脱氢酶启动子已被广泛用于植物转化,但在水稻细胞中效果不佳。Cornell大学由Ray Wu牵头的研究小组报导,用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可使转化成功。 Act1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在所有水稻细胞中均大量表达。初步实验表明,Act1启动子可促进β-葡糖  相似文献   

16.
T-DNA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近年在农作物性状改良、植物生物反应器利用以及基因功能鉴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DNA转移是植物细胞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整合和表达外源基因的基础.农杆菌Ti质粒vir基因编码蛋白、农杆菌一些染色体基因编码蛋白及植物细胞一些基因编码蛋白或因子均参与T-DNA转移.转移过程包括农杆菌对植物细胞的识别、附着,细菌对植物信号物质的感受,细菌vir基因的诱导表达,T复合体的形成,跨膜运输,进核运输和整合等一序列过程.植物细胞因子与农杆菌T-DNA转移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最近被认为在T-DNA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向植物导入外源DNA方法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人类对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多种需求,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培育高产,稳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植物新品种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植物进行遗传改造的首要环节是,研究和开发向植物细胞导入外源基因的技术。近年来,向植物细胞导入外源DNA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根癌土壤杆菌介导的外源基因转移 整合型的根癌土壤杆菌Ti质粒是最常用的一种载体。研究最多的是octopine(章鱼碱)型和nopaline(胭脂碱)型Ti质粒。在Ti质粒上有一段T-区,T-DNA能从该质粒转移到敏感植物的核基因组中。T-DNA边界有25bp正向重复序列可能接受某种酶识别切割,进而形成环状中间体。此外,Ti质粒上还有—个约50kb的Virulence区(简称Vir区),约有十几个基因。Vir区不在T-DNA内。Vir产物是一  相似文献   

18.
用微弹轰击法将GUS基因导入小麦的完整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弹轰击法将外源DNA导入小麦(Triticum,aestivum)未成熟胚和悬浮细胞系的完整细胞。用pCI GUS作报告基因,质粒DNA涂于钨粉微弹表层,用基因枪轰击使微弹穿透细胞壁进入小麦细胞。处理2天后,用x—glucuronide染色,对GUS基因产物的活性进行鉴定,GUS基因表达的细胞呈深蓝色的小点。小麦幼胚表面的蓝点最多可达40~50个,悬浮细胞系中GUS基因表达的细胞较少。试验表明微弹轰击法是小麦组织水平上进行外源基因导入的一个有效途径。试验对微弹轰击的有关参数及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植物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并初步投入生产使用,是生物高技术领域一项重大进展。本文概述了高产优质、抗除莠剂、抗虫害和抗病转基因植物研究应用进展,指出进一步开发应用的前景。 基因转移技术为改造自然界异彩纷呈的植物界开辟了一条崭新而光辉的途径。通过基因转移将某些优良性状基因导入本不具备这些性能的作物体内,可达到改良作物品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基因转移和表达:实验室手册》(Gene transfer and expression:a laboratorymanual)由Michael Kriegler著,1990年Stockton出版社出版,242页。该书是本综合性手册,描述了外源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细胞最佳表达,病毒和细胞顺式作用成份及最新颖的表达载体。其中包括选择转移基因导入哺乳动物最优程序、基因转移和表达的分析。它详细地叙述了制备细胞和细胞系的基本技术;DNA转移技术;药物筛选和基因放大技术;表达克隆;减性杂交及逆病毒—传递基因转移技术。其它还有应用同位素和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