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阻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2例急性阻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病例,全部行MSCTA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阻塞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并能显示包括肠管扩张积液、肠管壁增厚、肠管壁积气和腹腔积液等征象.结论:MSCTA是诊断急性阻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一种快速,敏感、无创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丛福 《蛇志》2014,(3):334-33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影像中漩涡征对小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提高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扭转的准确率。方法对20例术前CT平扫加增强扫描出现典型漩涡征已明确诊断为肠扭转并经手术证实病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重组方法有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血管三维重建(CTA)。结果 20例肠扭转诊断均正确,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18例)和血管的"漩涡征"(19例)、"靶环征"(3例)、"鸟喙征"(4例)。结论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较为特异性征象。CTA有助于观察肠系膜血管的表现,可清楚显示小肠扭转的部位和扭转的方向;"靶环征"及肠壁强化减弱、腹水是提示绞窄性梗阻的可靠征象;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常规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患者94例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CT检查,观察组则实施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两组CT肿瘤征象情况(主要包括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钙化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CT扫描图像质量,诊断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效能。结果:观察组各项CT肿瘤征象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72.34%(34/47)(P<0.05)。高分辨率CT诊断早期肺癌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96.67%(29/30)、95.74%(45/47)、94.12%(16/17),高于常规CT检查的74.19%(23/31)、74.47%(35/47)、75.00%(12/16)。结论:高分辨率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价值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可作为临床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高分辨薄层重组对体检中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MSCT薄层重组与常规CT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对照。方法:搜集做64排常规CT扫描同时行薄层重组的2473例体检病例中筛选的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中有80例可以显示病变,而在MSCT薄层重组中97例均有阳性发现;其中双肺弥漫性病变79例(两肺间质纤维化78例,肺内多发转移瘤1例),肺结核3例,肺内孤立结节12例,早期中央型肺癌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以及纵隔肿瘤1例;MSCT薄层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内小叶间隔线增厚、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的细微征象。结论:MSCT薄层重组在胸部体检中的诊断阳性率、细节分辨率、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均优于常规CT,可作为肺内病变尤其是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MSCT血管成像对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MSCT血管成像诊断基底动脉变异1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GELightSpeed64层螺旋CT对其头颈部动脉进行CT血管成像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传入AW4.2P后处理工作站,血管重建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影像分析采用智能血管分析与目测法相结合.结果:基底动脉走行弯曲50例(42%),包括左侧凸30例(25%)、右侧凸例15例(占12.5%)、S型凸5例(3.5%);基底动脉起止点变异47例(39.3%),其中起点变异35例(29.3%)、终点变异12例(10%);基底动脉形态变异14例(11.7%),其中开窗型lO例(8.3%)、管径粗大2例(占1.7%)、管径细小2例(1.7%);基底动脉主要分支变异9例(7.5%).结论:MS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诊断基底动脉变异的有效方法,能够解释临床上部分不明原因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乙状结肠扭转既往主要依靠腹部平片进行诊断,但腹部平片具有局限性,容易误诊、漏诊,CT可以弥补腹平片不足.探讨乙状结肠扭转的CT征象,以提高其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中证实为乙状结肠扭转的23例患者,分析其腹部CT扫描图和横断面扫描特征,最后总结乙状结肠扭转的CT影像学特征.结果:在CT定位像上,最敏感的表现是扩张的乙状结肠倒U征(21/23,91%),不成比例乙状结肠扩张(19/23,83%),其次为咖啡豆征(17/23,74%),Y征(12/23,52%).在横断面扫描上,最敏感的是不成比例的乙状结肠扩张(21/23,91%)和圆腹征(20/23,87%),其次为近端结肠扩张(15/23,65%),漩涡征(15/23,65%),鸟嘴征(13/23,57%).在CT定位像和横断面扫描上,典型的乙状结肠扭转影像表现分别占57%(13/23)和83%(19/23).在定位像上,咖啡豆征与Y征在显著相关(p<0.05).横断面扫描上肠管损害的CT征象与临床肠管损害显著相关(P<0.05).结论:在定位像上,乙状结肠扭转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倒U征,特征性表现为Y征;在横断面扫描上,主要影像学表现为不成比例的乙状结肠扩张,特征性表现为漩涡征和鸟嘴征.多排螺旋CT是诊断乙状结肠扭转的可靠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平扫对肠坏死诊断价值,总结肠管坏死征象。方法:分析98例可疑肠坏死患者CT平扫图像,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或未能及时治疗死亡患者CT平扫影像,总结、分析影像特点。结果:全部患者中40例患者存在肠坏死,肠壁厚度改变,包括29例肠壁增厚,8例肠壁菲薄,5例表现为肠壁密度减低,3例表现为肠壁密度增加,25例表现肠管扩张,8例表现肠管塌陷,36例肠管内积液,其中34例见气液平面,4例仅见积气,5例肠壁内见气泡影,38例见腹腔积液,10例见系膜水肿,2例见肠系膜血管密度增高,1例肠系膜静脉内气体,1例门静脉内气体,5例见腹腔游离气体。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对肠坏死部位及范围的评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CT平扫能明确病因,为及早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MSCT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9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分别由两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对RPF病变发生部位、病变范围、病灶形态、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显示情况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平扫及增强后病变CT值测定。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容积重建(VR)及CT尿路造影(CTU)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软组织病变,6例病灶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9例均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8例始于肾门下方,一例累及十二指肠上动脉。9例均不同程度累及一侧或双侧输尿管,造成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积水,输尿管管壁增厚。增强扫描7例有轻中度强化,2例强化不明显。结论:MSCT可以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MPR、CMPR、VR及CTU技术综合应用有利于明确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数字X线摄片(DR)、CT及其联合应用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2月~2016年3月收治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和CT检查,以手术切除或病理结果为最终诊断的金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及其联合对早期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结果:胸部DR检出空泡征者7例(7.8%),分叶征47例(52.2%),边缘有细小毛刺征36例(40%),胸膜凹陷征9例(10%);CT见病变边缘分叶征71例(78.8%),长短毛刺征57例(63.3%),空洞征27例(30%),胸膜凹陷征32例(35.6%)。DR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5%、81%、85.6%,而CT则为90%,87.6%,90.5%,均高于DR。DR与CT两者联合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为98.4%,显著高于DR(85%)和CT(90%)。结论:在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中,CT的临床价值显著优于DR,而两者联合诊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单独检测。  相似文献   

10.
刘琳  韩英  袁有法  张宝性  赵金彩 《生物磁学》2011,(12):2350-235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高分辨薄层重组对体检中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MSCT薄层重组与常规CT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对照。方法:搜集做64排常规CT扫描同时行薄层重组的2473例体检病例中筛选的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中有80例可以显示病变,而在MSCT薄层重组中97例均有阳性发现;其中双肺弥漫性病变79例(两肺间质纤维化78例,肺内多发转移瘤1例),肺结核3例,肺内孤立结节12例,早期中央型肺癌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以及纵隔肿瘤1例;MSCT薄层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内小叶间隔线增厚、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的细微征象。结论:MSCT薄层重组在胸部体检中的诊断阳性率、细节分辨率、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均优于常规CT,可作为肺内病变尤其是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急诊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18例急诊胸部创伤患者均行胸部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对胸部大血管进行重建、分析。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随访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例中,CT平扫显示胸部主要损伤有:肺挫伤10例(55.56%),血胸及肋骨骨折各9例(50%),气胸8例(44.44%),锁骨骨折6例(33.33%)。CT增强扫描诊断心脏大血管损伤7例,其中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胸主动脉夹层和心包破裂各1例。CT增强扫描结果与手术、临床随访结果相吻合。结论: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是全面而准确地诊断急诊胸部创伤的重要影像技术,可以对CT平扫不能确定的心脏、大血管的损伤情况作出明确判断,对临床救治方案的早期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肠套叠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2例成人肠套叠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42例成人肠套叠CT均见肿块样改变,其中"靶征"27例(64%)例,"肾形征"18例(43%),"彗星尾征"15例(36%),"腊肠征"11例(26%),"双肠管征"8例(19%),"胎儿征"3例(7%),近端肠管扩张30例(71%),肠梗阻15例(36%),肠壁增厚12例(29%)。42例肠套叠均为继发性,共42处原发病变,其中脂肪瘤、息肉各8例(19%),腺癌6例(15%),恶性淋巴瘤、梅克尔憩室各3例(7%),间质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盲肠游离症、术后粘连各2例(5%),粘液腺癌、恶性间皮瘤、错构瘤、胰腺导管异位各1例(2%)。套叠部位:小肠型肠套叠17例(41%),回盲部型10例(24%),回-结肠型9例(21%),结肠型6例(14%)。结论:成人肠套叠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其诊断、原发病的确定和手术治疗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梁  颜志平  罗剑钧  刘清欣 《生物磁学》2011,(22):4260-4263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I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所致肠坏死的临床表现和结局。方法:回顾性总结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1例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所致肠坏死的病例,评估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腹部CT影像和手术过程。结果: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实施肠管切除术并一期吻合术或肠造口术,7例病人恢复良好,2例住院期间死亡,2例放弃治疗回家后死亡。结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临床罕见,术前难以诊断,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血管造影可以作为NOMI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手段,对于怀疑有肠坏死发生的患者需及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新西兰大白兔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三组,即:假手术组(S,n=15),心肌梗死对照组(MI,n=15),心肌梗死瑞舒伐他汀干预组(R,n=15)。MI组和R组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AMI模型。心肌梗死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术后24h灌等量的生理盐水..瑞舒伐他汀干预组于术后24h直接灌胃法给药,给药剂量以10mg/kgtd计算。干预2周后,进行心脏超声测定,随即处死新西兰大白兔、取出心脏,观察病理组织形态,并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Bcl-2,Bax在心肌梗死边缘区的蛋白表达。结果:①心脏超声检测表明干预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较心肌梗死对照组降低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心肌梗死对照组增高。②干预组心肌梗死边缘区Bax表达与心肌梗死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而Bcl一2表达高于心肌梗死对照组。结论:瑞舒伐他汀上调Bcl一2的表达,改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6.
付晓春  徐哲  陈建军 《生物磁学》2011,(24):4816-4820
目的:研究缩醛基毛冬青提取化合物R4对缺血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以便为缩醛基毛冬青提取化合物R4的临床新用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常压耐缺氧实验、夹闭气管小鼠心电消失时间、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及大鼠冠脉结扎所致的心肌缺血模型,观察缩醛基毛冬青提取化合物R4对缺血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结果:缩醛基毛冬青提取化合物R4(1.0、2.0、4.0 mg/kg)均能显著延长小鼠常压耐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延长夹闭气管小鼠心电消失时间,缩醛基毛冬青提取化合物R4(0.75、1.5和3.0 mg/kg)能拮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并能明显降低结扎冠脉所致大鼠的心肌梗塞范围。结论:缩醛基毛冬青提取化合物R4对缺血缺氧心肌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效应与剂量呈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扩张冠脉,增加心肌的供血供氧而发挥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云霞  赵钢  史明  周林甫 《生物磁学》2011,(6):1059-1062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d(Ginsenoside-Rd,GS-Rd)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对炎症趋化因子CXCL1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GS-Rd对照组(n=5),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组(n=20),MCAO+GS-Rd组(n=20)。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但不插入栓线;GS-Rd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10 mg/Kg GS-Rd,不进行手术;MCAO组(n=20)和MCAO+GS-Rd组(n=20)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术后2小时拔出栓线,MCAO+GS-Rd组在术前15分钟腹腔注射10 mg/Kg GS-Rd。在12小时、1天、3天、7天四个时间点分别提取脑组织蛋白,通过液相芯片技术检测CXCL1,IFN-γ含量。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和GS-Rd对照组组间CXCL1,IFN-γ含量无统计学差异;与三个对照组相比,MCAO组和MCAO+GS-Rd组中CXCL1,IFN-γ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与MCAO组相比,MCAO+GS-Rd组CXCL1,IFN-γ的生成明显减少(P〈0.05)。结论:10 mg/Kg GS-Rd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CXCL1,IFN-γ的生成;通过抑制炎症反应,GS-Rd可能在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TNF-α,IL-6的变化,评价乌司他丁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i健康Wistar大鼠84只,通过夹闭肠系膜上动脉(SMA)60min制作肠缺血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C),肠缺血再灌注组(I),UTI治疗组(u)。根据缺血后再灌注时间不同又将I组和U组分成0min、2h和6h组。I组、U组于手术前经尾静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2mL、乌司他丁5×10^4U/kg,假手术组仅分离SMA,不夹闭血管。于各时点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TNF-α、IL-6含量。结果:肠缺血再灌注各时相点均引起血清TNF-α、IL-6的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各时点TNF-α值显著升高(P〈0.01),IL-6显著升高(P〈0.01)。u组0min、2h血清TNF-α值低于相应时点的I组(P〈0.01);U组0min、2h、6h血清IL-6值低于相应时点的I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门静脉(portal vein,PV)及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e vein, SMV)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治疗急性和亚急性(发病一周至一月)的PV及SMV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按介入治疗途径不同分为下述两组:选择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 TIPS途径)置管溶栓(19例)和经皮穿肝内门脉(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置管溶栓治疗(9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一周至三个月,其中治疗成功2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经TIPS途径治疗的患者组中,16例随访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3例SMV及PV恢复部分血流,但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经皮穿肝内门脉直接置管溶栓治疗组中,6例患者的PV及SMV内血栓大部分清除,血流基本改善,2例患者PV及SMV血流部分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两天死于腹腔出血)。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和经皮穿肝内门脉直接置管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PV及SM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前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均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