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平扫对肠坏死诊断价值,总结肠管坏死征象。方法:分析98例可疑肠坏死患者CT平扫图像,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或未能及时治疗死亡患者CT平扫影像,总结、分析影像特点。结果:全部患者中40例患者存在肠坏死,肠壁厚度改变,包括29例肠壁增厚,8例肠壁菲薄,5例表现为肠壁密度减低,3例表现为肠壁密度增加,25例表现肠管扩张,8例表现肠管塌陷,36例肠管内积液,其中34例见气液平面,4例仅见积气,5例肠壁内见气泡影,38例见腹腔积液,10例见系膜水肿,2例见肠系膜血管密度增高,1例肠系膜静脉内气体,1例门静脉内气体,5例见腹腔游离气体。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对肠坏死部位及范围的评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CT平扫能明确病因,为及早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特征并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54例AMI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包括其发病时间、主要症状、体征、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表现。结果:54例均以非特异性腹痛为首发症状,其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38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1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MAT)4例。MSCT诊断AMI的直接征象为血管内充盈缺损(43例),间接征象包括:肠壁增厚35例,"靶征"16例,肠管扩张20例,"缆绳征"22例,肠壁积气征13例,"薄壁样征"12例,腹腔积液34例。结论:AM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MSCT检查可准确诊断AMI并明确缺血程度、范围,对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急性阻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2例急性阻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病例,全部行MSCTA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肠系膜血管阻塞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并能显示包括肠管扩张积液、肠管壁增厚、肠管壁积气和腹腔积液等征象.结论:MSCTA是诊断急性阻塞性肠系膜动脉缺血的一种快速,敏感、无创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各种类型的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临床表现、术前检查及诊断、治疗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肠系膜肿瘤临床表现多样、复杂,缺乏特异性诊断依据,但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等有助于其诊断。实性肿瘤多为恶性,手术切除率低。囊性肿瘤多为良性,手术切除率高。结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人的影像学表现和PEJ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方法:通过对15例SMACS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过程和临床疗效的全面回顾和分析,探讨和评估该疾病的临床影像诊断方法与PEJ治疗方案的综合疗效.结果:综合影像诊断能够确诊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经PEJ肠内营养支持治疗6个月后,10例(66.67%)患者体重体明显增加(>5 kg).13例(86.67%)患者复查上消化道钡餐,上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实践证明,从病理影像学和影像解剖学的综合分析角度,分别采用钡餐造影、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B型超声检查共三种影像学技术的诊断,结合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确诊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通过运用通过经皮内镜下胃造口空肠置管术(PEJ)营养支持治疗技术将肠内营养液输注至梗阻远端正常肠管,且能够避免多种并发症,使本组患者得以基本康复.  相似文献   

6.
张万昌  于鸿雁  张学习 《蛇志》2003,15(1):26-27
甲壳质治疗缺血性溃疡、外伤 ,并能抑杀细菌 ,达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在国内外已有很多报道 ,德国、美国、日本报道可提高伤口愈合速度2 2 %、 2 5 %、 5 5 % (因年代和选材及应用方法不同所致 )。我国也有此类文献报道甲壳质对外伤、烧伤、烫伤、褥疮 ,特别是感染性伤口的治疗 ,显得更为突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炎症疾病伴有继发性神经改变。主要发生在四肢的中、小动脉和静脉 ,以下肢更为多见。多发生于男性青壮年 ,其临床特点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 ,受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的临床特点、提高对PAL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5年12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9例PAL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类型以及治疗方法等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1例因常规体检发现,8例因腹痛、腹胀或腰痛就诊发现;其中单侧3例,双侧6例,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仅发现肾脏肿瘤,但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8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T细胞淋巴瘤;7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了CHOP或RCHOP方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2例常规治疗;随访至2010年2月,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存活4年,1例在术后3年2个月死亡,余7均在2年内死亡。结论:PA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是明确诊断的好方法。术前确诊肾上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可避免手术,联合化疗应为治疗首选。  相似文献   

8.
吕振东 《蛇志》2003,15(4):72-72
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开展 ,在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疗效 ,但由其引起的并发症时有发生 ,甚至引起病人死亡。我院 2 0 0 2年行鼻内窥镜术后死亡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60岁 ,退休工人。患者 5年来出现进行性双侧鼻塞 ,流少量涕 ,嗅觉丧失 ,无涕中带血 ,无明显头痛 ,说话呈闭塞性鼻音 ,睡眠时打鼾 ,时常憋醒 ,白天嗜睡。故来我院就诊 ,要求手术治疗。已往曾于 1 988年、 1 995年 2次在外院行鼻息肉摘除术。1 0年前因患脑垂体瘤行γ刀治疗。诊断为复发性鼻息肉 ,于 2 0 0 2年 5月 6日收入院。体检 :体温 3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习医生规范化诊疗流行性出血热常见错误,并总结相关对策,为提高实习医生对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正确率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方法:对7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误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项目及结果、治疗措施、治疗结果等。结果:7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经治疗后73例患者成功治愈出院,所占比例为94.81%;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19%。4例死亡患者均为临床误诊后未及时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疾病对症治疗措施,贻误治疗时机导致死亡,死亡原因为1例严重休克、1例并发严重败血症、2例急性心力衰竭。结论:实习医生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排除相似疾病类型,结合临床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判断,从而提高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漏诊几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其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绞窄性肠梗阻不可逆性缺血坏死和可逆性缺血坏死患者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特征的差异。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因绞窄性肠梗阻需行紧急手术者,其中30例为不可逆性缺血坏死(缺血组,n=30),30例为可逆性缺血坏死(非缺血组,n=3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术前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尿素氮、C反应蛋白等)和影像学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尿素氮、C反应蛋白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缺血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未增强肠道影像平均CT值≥16.5 HU、增强/未增强平均比值1.5、肠系膜积液和游离腹膜液均与不可逆缺血性坏死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未增强肠道影像平均CT值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927和0.914,增强/未增强平均比值1.5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0.908和0.735。结论:除肠系膜积液或游离腹膜液之外,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平均CT值对诊断不可逆性缺血坏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分析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手术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对全部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对合并症患者给予积极的对应处理。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可见穿孔平均直径(1.7±0.2)cm,腹腔平均积液(2100±200)mL,积液均为混浊或脓性液。术后1例患者死亡,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根据患者的临床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对,我们发现:患者的年龄较大、合并症越复杂、接受手术的时间越迟,那么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则越高。结论:采取手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应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特殊的临床因素对其疗效及预后的影响,以安全、简单、有效为基本原则,选择适合病患实际病情的最佳术式,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季振涛  王霖  桂成岩  靳虎  杨庆诚 《生物磁学》2011,(13):2522-2524
目的:探讨胫骨上端骨肉瘤保肢手术中使用人工关节重建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2010年6月对21例胫骨上段骨肉瘤患者行根治性切除人工关节重建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1—62岁,平均34.1岁。依据Enneking分期:ⅡA期12例、ⅡB期9例。均采用广泛性边缘切除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术后化疗。结果:1例患者发生术后胫前肌群坏死。所有患者均随访6—72个月,平均45.1个月。ⅡA期12例患者中,1例因肺转移死亡(占8.3%),局部复发1例,行股骨下段截肢,10例无病生存;ⅡB期9例,4例死亡,5例存活;Enneking分期明显影响预后。结论:胫骨上段人工关节重建对胫骨上段骨肉瘤的保肢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选择36例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根据病变夹层破口的位置、累及范围、有无合并主动瓣关闭不全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随访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3例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死亡率为8.3%,平均手术时间156.7±56.7min,平均阻断时间98.5±32.7min,平均选择性脑灌注时1.756.1±20.7min,术后平均ICU住院时间6.2±3.8d,术后平均总计住院时间25.4±7.3d;术后6个月后随访.3例患者死亡,其余30例患者恢复满意,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施行早期外科治疗,术前快速准确诊断,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采取措施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罕见的临床并发症——假性肠梗阻(IPO)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SLE合并IPO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程、治疗及预后等临床特点。结果:两例均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症,均无SLE的特异性表现,且均有肾脏、血液系统的损害,抗抗核抗体、抗dsDNA均为阳性,病程较短,其中一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IPO是SLE的一个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症的SLE易被误诊,合并IPO的SLE患者病情较重且常伴有其他脏器受累,病死率较高,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早诊断及大剂量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于缓解病情、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外科处理方法。方法:收集1988年6月至2000年12月我院收治的8例十二指肠严重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十二指肠严重损伤的原因及外科处理方式。结果:本组8例十二指肠严重损伤,主要的损伤原因为车祸和医源性损伤,均经十二指肠破口与空肠直接行Roux—en-Y吻合,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除1例3.5年后肿瘤复发死亡外,其余病人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经以往各种手术相比较,十二指肠破口与空肠直接Roux-en-Y吻合效果最好。结论:十二指肠损伤常见的原因是车祸和医源性损伤,因十二指肠位置特殊,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困难。应及早诊断,根据患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术中探查选择简单而合理的手术方式可提高其治愈率。十二指肠破口与空肠直接行Roux-en.Y吻合,该手术方法简单,创伤轻,疗效好,而且适应于十二指肠各部位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T、MRI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鞍区及鼻咽部者9例,位于中颅窝者5例,位于后颅窝者8例,混合型4例。手术入路:额颞入路一翼点开颅9例,鼻内镜下经蝶入路5例,颞下、颞枕及扩大中颅窝入路8例,4例未手术行放射治疗。结果:肿瘤全切8例,大部及次全切14例,围手术期未见死亡病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其中2例死亡,余者颅神经损伤及肢体症状均有改善。结论:脊索瘤无典型临床表现,现多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得以诊断,少数位于特殊位置者需与垂体瘤,颅咽管瘤,三叉神经鞘瘤等鉴别;肿瘤全切较为困难,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放疗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胸痛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选择本院近年来诊治的36例已排除心源性及食管器质性病变,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胸痛患者,予以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两次;吗叮林10mg,每日三次治疗8周,观察其疗效并分别于2周,4周,8周记录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经抗反流治疗8周后,30例(83.33%)胸痛完全消失,4例(11.11%)明显缓解,2例(5.56%)无效,总有效率达94.44%。胸痛症状在治疗2周后积分下降不明显,而治疗4周,8周后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漏诊,胃镜检查结合24小时食管动态ph监测,必要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试验性治疗可提高本病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8.
观察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3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梅毒患者男17例(73.9%),女6例(26.1%),男女比约为2.8∶1;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3.1岁。本组首发症状:麻痹性痴呆(7例)、精神异常(3例)、急性脑梗死(3例)、癫痫(2例)、脊髓病变(2例)、颅高压(2例)、周围神经损害(2例)、脑神经损害(1例)、无症状性神经梅毒(1例)。23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均呈阳性反应。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多表现为额叶、顶叶、颞叶、基底节等多发病变。本组患者经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后病情有显著改善20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系统各部位均可受累,诊断依靠病史及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误诊率高,应早期诊断,诊断后应进行规范治疗,早期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罗百灵  何白梅  张乐蒙  王丽静  李秀英 《生物磁学》2009,(14):2657-2659,2678
目的:探讨肺曲霉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09年4月经病理确诊为肺曲霉病住院患者40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40例肺曲霉病患者中,曲菌球23例、侵袭性肺曲霉病17例。合并有基础疾病者36例(90.0%):其中,肺结核15例(37.5%),支气管扩张6例(15.0%)。肺曲霉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32例(80.0%),咳痰25例(62.5%),咯血24例(60.0%0。影像学表现多样,肿块结节型23例(57.5%),渗出型12例(30.0%)空洞样病灶12例(30.0%),“洞中球征”和“晕征”各8例(20.0%)。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检出,手术切除后病理检出26例(65.0%),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栓出12例(30.0%),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检出2例。本组病例中,26倒在病理诊断前被初诊误诊,误诊率高达65.0%,初诊为肺结核13例(32.5%),肺癌8例(20.0%),细菌感染3例,支气管扩张并感染2例。26例(65.0%)经外科手术切除,随访均无复发;10例(25.O%)经抗真菌药物治疗,9例痊愈或显效。结论:肺曲霉病多继发于肺部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反复间断咯血为主,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曲菌球和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以及治疗方法均有不同。肺曲霉病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外科治疗和抗真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口腔内入路手术复位固定方法治疗下颌骨髁突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例下颌骨髁突颈骨折患者均使用口腔内入路手术复位固定方法治疗,将患者的骨折片与升支后缘骨块进行手术复位固定,并于原手术切口行回植,重建患者的下颌关节。结果:治疗后咬合关系异常者1例,开口范围限制者0例,关节疼痛者1例,均少于治疗前均为20例;治疗后关节间隙缩小者1例,髁突骨折块形状异常者1例,均少于治疗前均为20例。治疗后髁突稳定者19例,多于治疗前的1例。结论:髁突骨折治疗手术各有优缺点,采用口腔内入路手术复位固定方法治疗髁突高位骨折患者,虽然手术操作难度大,但能较好地克服了术后患者外部皮肤瘢痕明显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患者面部神经,提高患者治疗质量水平,值得临床上推广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