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省16份市售蔓荆子商品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为蔓荆子药材质量标准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汇总各县市市售蔓荆子来源与商品性状,测定总灰分、热浸物、总黄酮、蔓荆子黄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批次市售蔓荆子药材有效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炒制明显提高蔓荆子药材黄酮类成分浸出率。在蔓荆子药材市场流通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以保证药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单叶蔓荆子化学成分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产于福建(莆田平海)海滨沙地的单叶蔓荆子的一般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为开发利用福建沿海沙滩单叶蔓荆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福建产单叶蔓荆子的水分、脂肪、粗蛋白及灰分含量分别为10.8%、4.05%、5.9%和3.36%,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其重金属元素含量Pb<0.01 μg/g、As<0.1 μg/g、Hg<0.01 μg/g、Cd为0.02 μg/g、Cu为6 μg/ g,达到《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WM2-2001)中重金属元素限量要求.蔓荆子生药材17种氨基酸总量为3.51%(mg/100 mg),此外还检出微量γ-氨基丁酸(GABA,2.203 mg/100 g).蔓荆子生药材中含有10种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69.6%)为主,主要成分包括棕榈酸(6.6%)、硬脂酸(5.4%)、油酸(22.0%)、亚油酸(46.0)及少量亚麻酸(0.8%).  相似文献   

3.
单叶蔓荆子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MCI-Gel及硅胶等柱色谱法对云南西双版纳单叶蔓荆子的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5个黄酮类似物,根据其理化性质,结合光谱技术(MS,NMR等)鉴定为紫花牡荆素(1)、3',5-二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2)、4',5-二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3)、牡荆葡基黄酮(4)和山奈酚-3-O-葡萄糖苷(5),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进行了抗羟基自由基氧化和抑菌活性的初步筛选实验,首次报道了化合物2、3的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  相似文献   

4.
高燕  盛广为  沈嘉祥  肖春 《昆虫知识》2012,49(5):1298-1303
室内测定了三叶蔓荆子(Vitex trifolia(L.))叶片提取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3龄幼虫的拒食活性。非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三叶蔓荆子的不同溶剂(乙酸乙酯、石油醚、氯仿和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均有一定的拒食作用。4种提取物对小菜蛾的毒力顺序为:乙酸乙酯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乙醇提取物。选择性试验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菜蛾24、48h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2 520、3240mg.L-1。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乙酸乙酯提取物(10000mg.L-1)3d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植株上3龄小菜蛾的虫口减退率可达72.76%。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蔓荆子野生品及不同采收期栽培品中氨基酸成分及含量。方法色谱柱3μm×4.6 mm×60 mm,缓冲液流量0.4 m1.min-1,茚三酮流量0.3 m1.min-1,分析时间30 min。结果蔓荆子生药材中检出17种氨基酸,野生与栽培蔓荆子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2.5 g.kg-1和46.5 g.kg-1,8月下旬、10月中旬、12月中旬3个采收期栽培蔓荆子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44.7 g.kg-1、47.5 g.kg-1和47.2 g.kg-1。结论蔓荆子中氨基酸总量与其生长环境及方式有关,栽培品质量优于野生品;不同采收期蔓荆子中氨基酸总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水龙骨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为水龙骨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芦丁-UV方法进行测定.结果:总黄酮在0.001 68~0.067 2 mg/mL范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1),加样回收率为98.23%,RSD=3.52%.结论:该法样品处理简单、迅速,可以做为水龙骨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西部乌拉尔甘草总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超声提取和分光光度法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乌拉尔甘草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0%甲醇溶液提取,超声45 min对甘草总黄酮提取效果较好,适于进行大批量样品的提取测定.无论是野生甘草还是栽培甘草,在一个生长季中,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而地下部分含量则相对较低.在5~10月期间,叶的总黄酮含量逐渐下降,而地下部分总黄酮含量如根和根茎具有上升的趋势.甘草各部位总黄酮含量在不同生长季存在波动现象,尤其在具有运输功能的部位如复叶柄、地上茎表现更为明显.野生甘草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的波动可能与有性繁殖有关,而栽培甘草的总黄酮含量的波动可能与无性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8.
苦荞麦种质资源总黄酮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近几年收集的苦荞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总黄酮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及评价。总黄酮和蛋白质含量测定分别采用三氯化铝比色法和微量凯氏定氮法。结果表明:①总黄酮含量平均2.46%,变异范围1.97%~3.03%;蛋白质含量平均14.3%,变异范围10.9%~20.3%。②不同原产地的材料总黄酮和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总黄酮含量以来自山西的材料最高,其次依次是湖南、宁夏、贵州、云南材料,最低是四川材料;蛋白质含量的排列次序依次为宁夏、湖南、山西、贵州、云南和四川材料。③相关分析表明总黄酮和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88。研究认为苦荞麦种质资源的总黄酮和蛋白质含量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并在鉴定评价基础上筛选出一批品质优异的苦荞麦资源。  相似文献   

9.
6种晋产野生葛根中葛根素、大豆苷和总黄酮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山西省5地6处野生葛根中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大豆苷及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HPLC法的测定条件(流动相和洗脱程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6种晋产野生葛根中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差异显著,葛根素的含量为1.46%~4.48%,大豆苷的含量为0.11%~0.62%,总黄酮的含量为11.19%~26.14%。葛根素、总黄酮含量与纬度高低呈正相关。晋南绛县么里镇小北山与夏县泗交镇太宽河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葛根中葛根素含量低于《中国药典》规定的2.4%,而晋北灵丘县的野生葛根中葛根素含量则高达4.48%。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龄马尾松针叶凋落前后养分含量及回收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湖南会同地区10、23和4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参数(单位质量养分含量、单位长度养分含量和单叶养分含量)分析了针叶凋落前后养分含量及回收特征.结果表明:3个林龄马尾松针叶凋落后的单叶质量、单叶长度和单位长度质量平均分别下降了15.9%、4.6%和13.9%;不同林龄针叶养分含量不同;凋落前马尾松单叶N、P、K回收平均在50%以上;养分再吸收效率和转移度均随林龄先增后减.除N外,基于不同参数计算所得养分再吸收效率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单叶蔓荆人工扩繁技术及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叶蔓荆是我国重要药用植物之一,也是沿海沙质海岸的主要藤本灌木树种。通过对沙质海岸单叶蔓荆群落扦插、断蔓等人工扩繁苗木的研究,探讨了单叶蔓荆群落扦插、断蔓苗的生长规律;并对盆栽单叶蔓荆群落扦插苗的光合、呼吸、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用Logistic方程拟合相关系数在0.98以上,而且显著相关,表明用Logistic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单叶蔓荆群落扦插苗的光合、呼吸、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滨沙生植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样方法和植被踏查初步分析了鄱阳湖滨沙生植被,发现该地典型沙生植被是以单叶蔓荆和狗芽根为建群种,同时从流动沙丘到固定沙丘流生植被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生物量枝叶比、种类组成及沙生植的植株高度随生境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含水量指标例外;探讨了本区沙生植被与沙生环境的密切生态关系;并从种类组成、叶形特征、叶含水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群落演替顶极方面比较了该地与我国干旱半干旱工  相似文献   

13.
秦岭产9种野菜中矿质元素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蔬菜是指自然生长且未经人工栽培的蔬菜,因其富含人体所需的矿质元素、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而备受人们青睐[1-3],被公认为天然绿色食品.近年来,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样化的饮食结构驱使人们不断对各种食品进行开发,尤其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下,食用野菜已成为一种时尚和保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HPLC法测定牡荆中牡荆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牡荆中牡荆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对牡荆资源进行评价,为牡荆的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样品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色谱柱为菲罗门柱(5 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4∶6),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40 nm,进样量为5 μL,在柱温30 ℃时对牡荆中牡荆素的含...  相似文献   

15.
扁蓄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35%乙醇为提取溶剂,聚酰胺吸附提纯,芦丁为标准品,用分光光度法于510nm处测定了扁蓄各部位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扁蓄全草总黄酮含量为4.349%,根为7.115%,茎为5.454%,叶为3.544%。  相似文献   

16.
对江西鄱阳湖区5个不同地区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的根际土壤真菌种类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份单叶蔓荆植物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128株真菌,隶属于无性型菌和接合菌,共15个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为单叶蔓荆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属,占总菌株数的14.06%,其次为单端孢属(Trichothecium),占总菌株数的11.72%,葡萄孢属(Botrytis)、卷头霉属(Helicocephalum)、茎点霉属(Phoma)、根霉属(Rhizopus)占总菌株数的7.81%,可见单叶蔓荆根际真菌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研究还发现不同地区单叶蔓荆根际土壤真菌的种群组成和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属真菌在不同地区的单叶蔓荆根际土壤中所占的优势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滨海沙滩前缘的野生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沙滩是以海水影响为基本过程的地貌类型,适应这种环境的植物类群与适生于内陆的沙地植物可能存在巨大差别。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半岛滨海沙滩前缘的植物种类及其种间关系。结果表明:(1)滨海沙滩前缘具有独特的优势种库,包括沙钻苔草(Carex kobomugi)、肾叶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粗毛鸭嘴草(Ischaemum bartatum)、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矮生苔草(Carex pumila)和沙引草(Messerschmidia sibirica)等;(2)优势种库的成员都是潜在优势种,它们之间主要呈抑制效应,对库外物种几乎没有抑制效应,甚至有互补或互利效应。在进化过程中,这些潜在优势种可能已适应风暴潮的干扰,不会因受风暴潮灾害而灭亡。当植物适应风暴潮后,滨海沙滩不再是灾难环境,反而变为适宜生境。为持续利用这些物种,不仅要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天然生境,还要开展引种栽培,消除人们对野生资源的采挖动机。根据物种间的天然联系,栽培时宜将具有互利或互补关系的物种间混种植,不宜将具有抑制关系的物种间混种植。  相似文献   

18.
厚田地区单叶蔓荆的群落学特征与适应沙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 simplicifolia Cham.)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的沙地。在日本、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有分布。它不仅是沙地的主要固沙植物,也是药用植物。一、区域自然概况试验与调查工作在江西省南昌市厚田风沙化土地试验站进行。该区处于北纬28°25′—30′,东经115°46′50″—42′45″,位于赣江下游南昌市附近。具有高温多雨、干湿季明显的特点,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类型。据新建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