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红瘰疣螈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其繁殖生态尚无系统的研究。2007~2010年在云南省新平县哀牢山对红瘰疣螈形态、繁殖栖息地、求偶和交配行为、产卵及孵化等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瘰疣螈雌雄两性在广泛的形态学度量特征上存在着差异;繁殖栖息地主要为稻田和潮湿的沟渠;参与繁殖的雌雄成体性比随繁殖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繁殖前期和后期雄性比例高,中期雌性比例高。求偶和交配主要在陆地潮湿的水沟中完成,也可在静水中进行。成体产卵活动从5月初持续至6月下旬,呈现出波浪式的产卵进程,个体完成产卵平均时间为(22.2±2.7)h。繁殖前期雌螈产卵于稻田,中后期产于多杂草的田埂草丛和泥壁,平均产卵数(126±18)枚(n=17)。平均孵化期(17.3±0.1)d(n=225),孵化率59.8%(n=79),孵化时幼体平均体长12.7mm(n=6)。  相似文献   

2.
贵州疣螈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贵州疣螈(Tylototritonkweichowensis)是一年繁殖一次的有尾两栖动物。繁殖期肥满度、肝脏系数、脂肪系数、性腺成熟系数、性腺体积均具一定的生物学意义。繁殖期一般为5月上旬至7月上旬,窝卵数平均121.5±7.81枚,孵化期21.6天,孵化率44.33%。每窝印数与雌体头体长成正相关。幼体不同日龄的形态特征变化明显。其全长的Logistic生长方程为:  相似文献   

3.
贵州疣螈(Tylototriton kweichowensis)为中国特有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生境变化具有重要指示意义。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对贵州疣螈栖息地、形态特征、繁殖行为进行了野外观测。调查显示,贵州疣螈栖息于山塘、山泉、蓄水池、临时性积水坑(塘)等水域,个体全长、尾长和体重雌螈均显著高于雄螈。贵州疣螈于4月18日雷雨天气后破眠外出活动,繁殖始于4月29日,最晚见于8月8日,高峰期为5至6月;繁殖期贵州疣螈的性比总体上偏雄,但在产卵期性比偏雌;雌、雄螈抱对时间几分钟到40min不等;抱对结束后开始排精、纳精;产卵活动在纳精后的1~2 d进行,卵产于繁殖场水底、草或石头上;卵的孵化率为55%,平均孵化期8d,幼体完成变态发育需130d。研究表明,贵州疣螈的繁殖与发育受降雨、水量、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且繁殖场所相对较为固定,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在石漠化治理和生态修复时注重贵州疣螈的栖息地保护,必要时应人工新建稳固繁殖场,保障其生态繁衍。  相似文献   

4.
贵州疣螈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89年5月至1994年8月,在水城县境内,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疣螈的繁殖习性作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该螈的繁殖期一般为5月上旬至7月上旬;窝卵数为141.33±14.14(SE)枚;孵化期21.6d;孵化率4654%(n=9);每窝产卵数(枚)与头体长(♀,mm)呈显著正相关。对不同日龄幼螈的形态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  相似文献   

5.
大凉螈繁殖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宇舟  王刚  黄蜂  何流洋  束潇潇  谢锋 《生态学报》2019,39(9):3144-3152
大凉螈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有尾两栖动物,其种群数量目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然而涉及该物种保护的繁殖生态学研究仍十分匮乏。通过融合围栏陷阱及标志重捕的样方调查法,对大凉螈石棉栗子坪种群繁殖个体和变态登陆幼体的迁徙、繁殖群体种群大小、繁殖场内雌雄有效性比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运用Jolly-Seber法估测了繁殖种群大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了不同时期进入繁殖场的雄性大凉螈头体长及体重,运用t检验或者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雌雄性间形态上的差异,运用t检验、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了野外抱对雄性与非抱对雄性间的体征差别,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雌性产卵量与其身体形态的关系,同时观察了卵的孵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凉螈的繁殖季为每年的4月下旬到7月下旬,幼体最早于8月上旬变态登陆。估测调查地繁殖场内雄性大凉螈繁殖种群大小约为391尾,雄螈较雌螈更早进入繁殖场且在场内停留时间更长,体重较轻的雄螈较晚迁入繁殖场。有效性比明显偏雄(雌/雄:0.03—0.10)。雌雄间具明显性二型性,雌性个体的头体长、体重及肥满度均大于雄性,而雄性的尾高和尾长占全长的比例则大于雌性。对比自然抱对雄性和非抱对雄性个体发现,抱对个体在头体长、体重和尾高等体征方面显著大于非抱对个体,暗示这些形态特征可能在雄性竞争配偶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雌螈在室内条件下平均产卵数为176枚,产卵历时2—4 d,产卵量与雌性肥满度正相关,卵的平均孵化期为15.7 d,孵出幼体平均全长为9.74 mm。  相似文献   

6.
自然条件下福寿螺繁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弄清福寿螺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特性,在湖南省资兴市水稻田内进行了为期3年的人工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福寿螺在湘南自然条件下1年可发生不完全3代.第1代、第2代和第3代(越冬代)雌螺的平均性成熟期分别为59.3、45.4和213.0 d.雄螺的平均性成熟期比雌螺早4.3d.福寿螺的自然性比(♀∶♂)为1.54:1.每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为19.2h,但并非每次交配后都会产卵.田间福寿螺月产卵块数与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r=0.756).福寿螺卵块的平均孵化期(d)与日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r=-0.980),其线性回归方程为y=-0.726x+23.064.福寿螺卵块的平均孵化期为20.7d,平均孵化率为44.1%.雌螺与雄螺的平均寿命分别为2.40和1.98 a.平均每头雌螺一生可产卵13764粒,可繁殖幼螺6070头.  相似文献   

7.
2014年10月—2016年6月,采用野外定点观察的方法系统观察雷山髭蟾Vibrissaphora leishanensis的繁殖生态习性。研究表明:雷山髭蟾求偶、交配、产卵均在水体中进行;繁殖期在每年的9月底至12月底,11月中旬最集中;雄性的体长和体质量均显著大于雌性;繁殖行为包括筑"巢"、鸣叫求偶、抱对、产卵,雄蟾单个鸣叫,抱对时雄蟾主动。有共用一个"巢"穴抱对产卵的习性和集群产卵的行为。卵群直径65.13~100.47 mm,平均77.73 mm±9.47 mm(n=54);窝卵数162~394粒,平均226.79粒±7.89粒(n=54);卵径2.06~5.18 mm,平均3.82 mm±0.91 mm(n=270);孵化期为107~157 d,平均127.71 d±7.38 d(n=54)。  相似文献   

8.
2008年和2009年的4~8月,在四川省雅江县帕姆岭对棕背黑头鸫Turdus kessleri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该鸟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营树上巢,营巢树种为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和鳞皮冷杉Abies squamata.窝卵数为2~3枚(n=7),平均卵重(7.96±0.03)g(n=8),卵长径(32.7±0.17)mm,短径(21.9±0.13)mm(n=13),雌雄共同孵卵,以雌性为主,孵化期为15~17 d(n=2),孵化率为83.3%(n=18).雌雄共同育雏,以雄性为主,雏鸟出飞后主要在巢周围的林下或灌从活动,这时亲鸟仍会对幼鸟喂食.在同一繁殖季对巢有重复利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牡丹峰自然保护区鸳鸯繁殖习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8年在黑龙江省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对鸳鸯Aix galericulat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鸳鸯在牡丹峰自然保护区属夏候鸟,每年4月下旬迁来,9月下旬迁走,居留期约5个月.繁殖期间,其配偶关系为一雄一雌,筑巢一般由雌鸟承担,大约在7~8 d内完成.巢筑成后的5~6 d开始产卵.每窝5~10枚,平均窝卵数7.5枚,卵重平均34.2 g,最后一枚卵产出后开始孵卵,孵化期约为28~30 d,孵化率为90%.  相似文献   

10.
多疣壁虎的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计翔  王培潮 《动物学报》1991,37(2):185-192
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是一种季节性繁殖的爬行动物,性腺活动状态在不同的季节有显著的差异。成年雌体在冬眠结束后的4月初卵巢开始增大,野外产卵期一般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一个繁殖期平均产卵1.8窝,每窝恒定两枚。每窝卵重与个体大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大个体的产卵频率亦较高。雄体的精巢重量和大小的月间差异显著,但变化不及雌体的卵巢显著。雌体的繁殖期可以被环境温度所改变。繁殖效力用每窝卵干、湿重及能值与雌体干、湿重及能值的比值估算。  相似文献   

11.
中华秋沙鸭繁殖习性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5年和2006年的4~5月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碧水自然保护区对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的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直接观察法观测了4个鸭巢.记录了巢的特征值、巢周围的环境因子以及中华秋沙鸭繁殖期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陆续到达永翠河流域,9月末至10月下旬陆续迁离,居留时间210 d左右.其对栖息环境要求较高,行为方式独特,营巢树种皆为老龄榆树(Ulmus propinqua)或杨树(Populus ussuriensis),一般距河流和道路较近,两巢相距最近距离大于1.6 km.最大距离10 km,各巢洞口方向视野皆很开阔,巢址附近的植被相对稀疏.孵化期雌鸭用于孵化的时间占85.3%,取食仅占14.7%,雄鸭不参与孵化和育雏,用于觅食和取食的时间占24.4%.  相似文献   

12.
1985—1994年的3—11月,在山西省代县对小鸊鷉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该鸟在山西省为夏候鸟,每年最早3月6日迁来,最晚11月24日迁离,居留期为255天左右。种群密度在繁殖前的4月为1.37,繁殖后的9月为1.95(只/ha)。产卵始期为5月27日,日产1枚,窝卵数5—8枚,产出第二枚卵时开始孵卵。观察到最早孵卵期为5月28日,孵卵期20-22d。雏鸟出壳先后顺序与产卵先后顺序相一致,孵化率为95.45%,雏鸟为早成鸟。  相似文献   

13.
黑刺粉虱及其天敌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黑刺粉虱Aleurucamhus spiniferus Quaint.是柑桔、茶树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福建一年发生4-5代,闽北、闽中发生4代,世代重叠。主要以若虫在柑桔等叶背越冬,越冬若虫于翌年2月间开始化蛹(伪蛹),4月间成虫羽化并产卵。各世代若虫发生期为第一代4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二代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三代7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四代9月中旬至翌年3月,11月进入越冬期。一年中以6-9月为发生为害高峰期。黑刺粉虱的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资源丰富,蛹期被寄生率甚高,对该虫的综合治理可以生物防治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绿尾虹雉的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珍禽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ll)的栖息地类型,繁殖期的活动规律、巢和卵、种群密度,及天敌等做了报道,为在原产地列野生种群繁殖习性的首次记述;并对绿尾虹雉野生群体的繁殖比率、配偶方式及该物种的濒危程度问题做了理论性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陕西榆林地区农田地下害虫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群发生动态,于2016年4月1日至2019年9月28日,在陕西省榆林市现代农业示范园,设置太阳能自动虫情测报箱对地下害虫进行收集,在室内对标本进行鉴定和数据分析。在榆林市农田一共灯诱到地下害虫12种,隶属3目5科。地下害虫混合种群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9月上旬,盛发期为4月下旬至8月上旬。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东方绢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阔胫绢金龟Maladera verticalis和黄褐丽金龟Anomala exoleta是榆林农田地下害虫主要优势种群。小地老虎灯诱高峰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中旬以及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东方绢金龟的灯诱高峰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中旬,阔胫绢金龟灯诱高峰期为6月上旬至8月上旬,黄褐丽金龟灯诱高峰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本研究为榆林地区农田地下害虫的监测和综合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夏秋季活动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钢  刘冬平  江红星  单凯  侯韵秋  戴铭  楚国忠   《生态学报》2008,28(6):2629-2629~2635
2006年4~9月,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青海湖重要繁殖水鸟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在不同繁殖阶段的活动性,以及与人和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6只棕头鸥个体的遥测结果表明,繁殖初期棕头鸥的活动区较大,进入繁殖中期,活动区明显变小;随后繁殖后期的活动区面积有所增加,到了迁徙前期,活动区面积已接近繁殖初期.不同阶段活动区核心面积(50%Fixed Kernel)与活动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繁殖初期、中期、后期和迁徙前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5.48 km2±4.54 km2)、(1.61 km2±0.41 km2)、(3.53 km2±2.63 km2)和(11.61 km2±9.36 km2).棕头鸥在不同繁殖阶段的日活动区大小有显著差异.繁殖初期,棕头鸥经常活动于鸬鹚岛、蛋岛和布哈河口,它们都是棕头鸥较好的取食地,鸬鹚岛和蛋岛由于有许多游客投喂食物;在繁殖中期,棕头鸥进入孵化阶段,活动区较繁殖前期明显缩小.由于湟鱼返回布哈河口一带产卵繁殖,棕头鸥经常聚集在此地取食;在繁殖后期,棕头鸥需要寻找大量的食物进行育雏,因此活动范围再度扩大;进入迁徙前期,幼鸟已经长大并学会飞翔,其活动区进一步扩大,与繁殖初期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17.
西藏飞蝗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  封传红  张敏  蒋凡  杨刚  罗林明 《昆虫知识》2007,44(2):210-213
西藏飞蝗Locusta.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在四川甘孜州1年发生1代,某些地方(乡城县)1年发生不完整的2代,即以卵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孵化出土,4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1~3龄始盛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高峰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初始羽化,7月下旬~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上旬始见产卵,8月下旬~9月上旬为产卵盛期,第1代成虫较早产下的卵块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于当年9月上旬孵化出土,但孵化出的蝗蝻不能越冬。该虫卵、全蝻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16.1,14.6℃,有效积温为179.1日.度、360.0日.度、787.8日.度。在18,21,24,27和30℃等5种恒温条件下其平均世代历期214.4,133.3,79.2,66.3和50.7d。  相似文献   

18.
MICK MARQUISS  KEITH DUNCAN 《Ibis》1993,135(1):33-41
Red-breasted Mergansers Mergus serrator were counted in the river North Esk, Scotland, and on the sea nearby, 1987–1990. Pairs arrived at the river estuary from early winter, but the main influx to freshwater took place in late April and in May, when breeding pairs dispersed far upriver. Females began incubation from late May. Most young hatched in July and fledged by late September. Males left the river in June and congregated at an offshore moulting site, their numbers peaking in August, and dispersed rapidly in September.
Breeding density and total duckling productio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istance upstream, decreasing river width and increasing gradient and eleva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breeding pair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on the river were similar from year to year, despite variable numbers killed, suggesting a stable breeding population near the upper limit the habitat would support in those years. It also suggested that killing mergansers in April was an in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population.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merganser breeding density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density of their main spring food, parr of salmon Salmo salar , but could have been related to its availability.
The production of well-grown ducklings varied annually and wa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river flow during the main period of hatch. It is argued that Red-breasted Mergansers breed late in the year because the hatching of ducklings in July coincides with an abundance of their food, large aquatic invertebrates and tiny juvenile fish.  相似文献   

19.
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疣鼻天鹅繁殖行为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11月和2007年4~8月,在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疣鼻天鹅(Cygnus olor)的繁殖数量、繁殖行为及迁飞时间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疣鼻天鹅通常4月初迁来,10月底迁离,居留期长达196 d左右(n=3).4月下旬开始求偶,时间一般为上午进行,没有固定求偶地点,每次求偶所需时间平均172 s(n=8).主要依靠炫耀行为来保卫和标记领域.2006与2007年的繁殖种群数量均为12只(6对),2006年育成幼鸟数分别为4、2、4、3、6、3只;2007年仅有3对繁殖成功,幼鸟数分别为4、4、5只.  相似文献   

20.
Melatonin implants were placed in 5 adult female possums during December. Births were observed from 31 March to 12 April in 4 control possums, and on 16 January, 1 and 6 February, 27 March and 27 April in the melatonin-treated animals. Melatonin would appear to have advanced the start of the breeding season in 3 of the 5 animals. Following removal of pouch young a subsequent birth is more likely to occur when young are removed early in the breeding season. These results would suggest that daylength may play a role in the initiation of the breeding season and the stimulus to mate diminishes from March through to September. Nevertheless, if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favourable a secondary peak of births can occur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y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