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IL-27由p28(IL-12p35相关多肽)和EBI3(IL-12p40相关蛋白)组成,主要是由抗原呈递细胞产生;其受体是由WSX-1/TCCR(T细胞细胞因子受体)和gp130组成。初步研究表明IL-27可能在炎症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抗肿瘤作用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IL-17是一种重要的促炎细胞因子,在炎症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除Th17细胞外,γδT17细胞也是IL-17的重要来源。γδT17细胞参与多种免疫应答过程,与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γδT17细胞活化机制的研究进展,探明γδT17细胞的分化和活化机制将为上述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白介素6的过高表达往往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增生性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拮抗或抑制IL-6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一般来说,细胞因子的可溶性受体作为细胞因子结合蛋白(CBPs)可以拮抗相应因子的作用,但IL-6的可溶性受体(sIL-6R)却不同,它与IL-6形成的复合物仍然能与信号转导子gp130结合,介导IL-6的效应,起到IL-6激动剂的作用,因而有必要构建具拮抗效应sIL-6R的突变体分子,以用于IL-6相关疾病的治疗研究。  相似文献   

4.
白介素-17A(IL-17A)是一种促炎因子,是IL-17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的细胞因子分别被命名为IL-17A至IL-17F,IL-17A是该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它能够促进炎症细胞释放多种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抗菌肽等,诱导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增殖,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IL-17A的家族细胞因子在很多肺部过敏性、自身免疫性甚至肿瘤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宿主防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囊性纤维化(CF)、结节病、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中均存在异常表达,虽然在多种疾病中未能阐明IL-17A影响疾病发展的具体作用机制,但已证明其水平与疾病的发展存在关联,这不仅为研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也为其新型治疗手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IL-17A在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免疫调节与耐受研究组主要研究免疫和炎症信号的调控及在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方法和肿瘤小鼠模型与临床患者样本分析等手段,研究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策略,研发肿瘤分子诊断试剂、个体化治疗药物及免疫制剂。现招聘1~2名博士后、1名副研究员或助理研究员,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素能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s, ARs)作为神经系统功能调控的关键受体之一,在多种疾病的免疫微环境形成以及疾病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ARs及其信号对巨噬细胞功能的调控成为研究热点。在不同疾病微环境中,ARs通过对巨噬细胞的分化与发育发挥不同的调节功能,进而影响肿瘤、肥胖、急性损伤与感染性疾病、心力衰竭以及妊娠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从ARs的分型及激活途径,ARs在巨噬细胞的表达、功能调控及在不同疾病微环境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一个多肽片段,具有促进T细胞增殖、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等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IL-18在免疫调节中有着高效、广泛的作用,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免疫系统的异常会伴随IL-18的高表达,且不同病程IL-18表达量会有规律性变化,因此IL-18可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较敏感的标志物。现对IL-18在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和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IL-33是的IL-1家族的新成员,通过受体ST2活化Th2辅助性T细胞。近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和心脏疾病的研究表明IL-33是炎症性因子。本文总结了IL-33和其受体ST2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主要通过对中国学者2013—2014 年间在国内外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查阅和整理,分类综述我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 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各种重大疾病靶点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Omentin是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的基质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它参与调节肥胖、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功能等病理生理过程。具有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抗动脉粥样硬化、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心血管保护作用,并且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多种临床疾病密切相关。但是它具体的作用方式及途径还不清楚,应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HLA-B27是MHCI类分子,因而具有MHCI类分子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在正常免疫状态下,HLA-B27分子执行对内源性抗原如肿瘤及病毒的免疫监视及杀伤功能;但在机体免疫状态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它又可能成为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其与强制性脊柱炎(As)的关联研究。我们首先概述了HLA—B27分子正常免疫学功能的研究进展,然后对其在AS相关性研究中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上述两方面的综述与分析,全方位展示HLA-B27在执行免疫学功能和引发免疫病理性改变方面的作用,为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HLA-B27分子的生理与病理学作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HLA-B27是MHCⅠ类分子,因而具有MHCⅠ类分子的相关生物学特性。在正常免疫状态下,HLA-B27分子执行对内源性抗原如肿瘤及病毒的免疫监视及杀伤功能;但在机体免疫状态出现异常的情况下,它又可能成为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其与强制性脊柱炎(AS)的关联研究。我们首先概述了HLAB27分子正常免疫学功能的研究进展,然后对其在AS相关性研究中的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上述两方面的综述与分析,全方位展示HLA-B27在执行免疫学功能和引发免疫病理性改变方面的作用,为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HLA-B27分子的生理与病理学作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白介素1受体样1蛋白ST2(interleukin 1 receptor-like 1)属于TOLL/IL-1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功能型ST2L蛋白由胞内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3个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组成。IL-33/ST2信号通路参与机体多种炎性免疫反应,ST2在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血管性疾病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ST2在胃癌、乳腺癌、肝癌等多种肿瘤组织高表达,且与肿瘤的发生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其主要机制与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及表达于肿瘤细胞直接影响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关。本文主要就ST2的结构功能及与肿瘤等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近几十年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已从使用激素和常规免疫抑制药物转向使用生物制剂。B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成熟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及其受体通过调控信号通路介导B淋巴细胞存活,因此BAFF及其受体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文中阐述了BAFF及其受体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同时介绍了BAFF通路的过度活化如何促进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和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发展的最新观点。针对以上3种疾病,文中以3种主要的靶向BAFF抗体药物Belimumab、Tabalumab和Atacicept为例,介绍和讨论了其最新的临床试验及临床应用现状。最后提出靶向BAFF通路开发新型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方案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涉及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之一是狼疮性肾炎。研究表明,IL-17和产IL-17细胞可以浸润肾脏,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作用,引起肾脏局部炎症反应。拮抗IL-17的生物制剂已应用于银屑病、强制性脊柱炎等免疫介导炎症性疾病,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狼疮性肾炎的研究尚少。本文对IL-17与狼疮性肾炎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IL-17及其抑制剂在狼疮性肾炎治疗的作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年龄增大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它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肠道菌群作为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的菌群变化影响宿主能量物质的吸收,调节肠道的分泌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营养、代谢、疾病等各方面与我们生命活动相关。肠道菌群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影响宿主的免疫,在肥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疾病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介素-33(IL-33)是近年来新发现的IL-1家族的新成员,通过结合其受体ST2诱导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IL-33既可以调节Th2型免疫反应、刺激肥大细胞产生前炎性因子,又可以作为核因子调控基因转录。IL-33在血管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对IL-33功能及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这些疾病的致病机制,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国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这可能是因为卫生条件改善,儿童时期感染的几率下降(卫生假说)。目前寄生虫感染是预防还是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还在讨论中。多种寄生虫用于不同的动物模型显示了其在多种疾病中限制疾病活动的能力,包括炎性肠病、多发硬化、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大多数研究还在动物实验阶段,然而已经有一些临床试验在进行中。因此本文回顾了评估寄生虫的抗炎作用的几个临床试验及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实验。寄生虫诱导免疫调节的主要途径是抑制IFN-γ和IL-17产生,促进IL-4、IL-10和TGF-β释放,诱导CD4+T细胞Fox P3表达及调节性巨噬细胞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产生,然而寄生虫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寄生虫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动物实验方面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进一步的研究是针对寄生虫调节免疫反应的有效成分模拟的人造类似物。  相似文献   

19.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已研制出多种免疫毒素,IL-2免疫毒素是研究最为成功的例子之一,包括IL-2与绿脓杆菌外毒素的融合蛋白,IL-2与白喉毒素的融合蛋白等.这类毒素以IL-2为导向分子,IL-2受体阳性细胞为靶细胞,治疗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在Ⅰ/Ⅱ期临床试验中已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是这类免疫毒素对人体均有较强的抗原性,使治疗时间和效果均受限制,为此研制了人源化的IL-2免疫毒素,能在体内外杀伤IL-2受体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复杂生物功能的细胞因子,可由多种淋巴类和非淋巴类细胞产生.它对机体多种组织及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1-3].近年来发现,临床上免疫异常性疾病,如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沉增快、急性期蛋白增高、高γ球蛋白血症、自身抗体阳性等症状都与IL-6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IL-6的生物活性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介导的[4].研究IL6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对于揭示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监测疾病进程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