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探讨害虫的长期预测。对衙县1974~1986年晚稻主害代褐稻虱发生量构成的离散数列,建立了灰色系统GM(1,1)灾变长期预测模型,用该模型回测的历史拟合率达100%。对1987年晚稻褐稻虱发生量的跨年度长期预测,其结果与实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是危害黑龙江省东南地区(即牡丹江地区)禾谷类作物的暴食性害虫,在该地区每年发生两代,尤以第一代粘虫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危害特别的年份,可使部分地块绝产,造成很大损失。而第一代粘虫发生程度年度间差异很大,经验须报准确率往往不高,因此搞好该地区第一代粮虫发生程度的预测,对于掌握有利时机科学防治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现根据牡丹江地区第一代粘虫历年发生的资料,应用多因子综合相关法,对其发生程度进行预测研究。1预测因子的选择根据该地区粘虫1977~1991年15年间的观测资料,用相关系…  相似文献   

3.
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虫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虫在广东主要于9—10月间为害水稻、1—3月间为害小麦,往往猖獗成灾。解决粘虫大发生的虫源问题,是掌握发生规律、准确进行预测预报和贯彻防重于治的重要前提。关于广东晚稻粘虫大发生前的虫源问题,存有争论。1961年广东省粘虫会议上多数代表认为本省粘虫大发生是以本地虫源为主。1962年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第二代棉铃虫灾变性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世飞  马文汇 《昆虫知识》1998,35(3):136-139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对山东省曹县1965~1986年第二代棉铃虫卵发生量构成的离散数列进行数据处理,用微分方程进行拟合,建立了第二代棉铃虫灰色系统GMI,l)长期灾变预测模型:X(’)(t)=989773ie’“‘””(’-)-8997731并应用该模型对1987~1992年进行预测,结果与实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发生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 及其长期灾变预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分析了山东郓城26年(1974~1999)、德州22年(1978~1999)和江苏丰县20年(1980~1999)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及其时空动态规律,并选出相关显著程度P<0.05概率水平、空间分布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而稳定的组合作为关键预测因子组建了郓城、德州棉铃虫三代卵,丰县棉铃虫二代卵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最优长期灾变预警模型。结果表明:① 北太平洋海温场与棉铃虫种群数量消长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遥相关区域,其位置及范围随时间变化,但存在若干呈现出空间稳定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大面积相关显著区域。② 郓城棉铃虫三代卵量和丰县棉铃虫二代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区分布形式很相似,与前两年1月份北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存在大片相关显著的区域(35°~ 55°N,135°E~135°W),持续时间达4个月之久;而德州棉铃虫三代卵量与前两年7~9月份北太平洋低纬度海温有大范围相关显著区(1°~17°N,165°E~120°W)。 ③ 用前两年1~11月份北太平洋海温场相关显著区内各格点的月平均海温距平的平均值做因子建立了棉铃虫长期灾变预警模型,预测检验结果表明:郓城棉铃虫三代卵6年(1994~1999)中报准5年,丰县棉铃虫二代卵5年(1995~1999)中报准3年,德州棉铃虫三代卵5年(1995~1999)全部符合。据此可提前20~27个月做棉铃虫的长期灾变预警。  相似文献   

6.
前 言 粘虫是我县三麦(元麦、大麦和小麦)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严重威胁着三麦高产稳产。自1967年以来应用糖醋诱蛾法防治粘虫,但在干群中有三种看法:认为诱杀一只少一只,诱杀一千少一千,效果蛮好;也有认为诱杀蛾子勿勿少,农药还是少不了;甚至认为糖醋诱杀蛾子是“请贼作客,得不偿失”。针对这个问题,遵照毛主席关于“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我们在1973年会同张江、高乔、龚路、金乔和施湾等公社,进行了粘虫防治方法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整理于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沈进松 《昆虫知识》1991,28(2):74-75
<正> 麦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在苏北沿海垦区,常年发生量较大,大发生的频率较高,是三麦上的主要害虫。提前作出麦粘虫发生量的准确预报,是经济防治麦粘虫的关键。笔者对我场植保植检站1973~1988年16年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麦粘虫的发生量与  相似文献   

8.
通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对彭泽县1960~1986年第三代棉红铃虫百株孵量构成的离散数列进行数据处理,用微分方程进行拟合,并建立棉红铃虫灰色系统GM(1,1)长期灾变预测模型:x(t)=53.60952e0.17851(i-1)1.97246e0.03736(i-1)-3.56687e-0.19052(i-1)-46.93949。应用该模型进行回测和预测,回测符合率可达100%,1987~1991年的预测结果与实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一代粘虫Mythimna separate(Walker)蛾大多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集群外迁,而此时我国温带气旋活动较为频繁,由气旋活动引起的风场条件的变化会对一代粘虫的迁入区分布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阐明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过程的影响是预测2代粘虫发生的重要前提。【方法】通过在江苏姜堰、安徽金安和山东宁津设立高空灯监测点,获取三地粘虫空中种群过境动态,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模式输出的精细风温场资料分析2015年温带气旋对一代粘虫迁飞的影响。【结果】2015年5月东亚反气旋频繁过境,一代粘虫在反气旋影响下多往西南和西北方向迁飞。6月上旬在东北低涡和蒙古气旋的影响下,一代粘虫可迁入东北地区为害。【结论】春夏之交频发的温带气旋是导致我国二代粘虫大范围为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二代粘虫大发生机制:1980年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1980年东北地区1代粘虫在黑龙江大发生,1代成虫羽化盛期也诱到大量的粘虫蛾,但2代粘虫在黑龙江省却并没有大发生,而在吉林省大发生。那么,黑龙江1代成虫迁往何处?吉林省2代粘虫大发生虫源又来自何方?本文通过解析1980年东北粘虫1代成虫的迁入迁出动态和大发生种群的形成过程,为粘虫间歇性猖獗的预测和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WRF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大气背景场,通过轨迹分析和天气学背景分析,阐释1980年东北粘虫1代蛾盛期的发生过程和迁飞动态及其大发生种群的形成机制。【结果】1980年吉林省1代粘虫蛾盛期受东北气旋降水的影响,1代成虫无法成功外迁而滞留,加之从黑龙江迁出的粘虫蛾南迁过程中亦遇雨而迫降吉林,最终导致当年吉林2代粘虫的暴发。此外,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高压中心7月第6候南移到东北平原而盛行偏北气流,辽宁省有一定比例的南迁粘虫蛾能跨海进入山东、河北。【结论】无法成功外迁而滞留(包括迁出后由于轨迹回旋或天气迫降等最终仍在东北境内降落)是东北2代粘虫暴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据云南省玉溪县农技站报导,该地1973年粘虫发蛾量比1972年多一倍,预测是个大发生年。但他们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掌握粘虫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设立了三道防线,打好三个歼灭战,获得了粮食增产,取得了很大成绩。 第一道防线,以消灭粘虫蛾为主。主要采用以灯  相似文献   

12.
赵圣菊 《生态学报》1983,3(4):377-382
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我国江淮及黄淮流域是一代粘虫发生区,粘虫全年发生四(或五)个世代,以第一代发生数量最多,春季4、5月间为害小麦。该区在根治我国粘虫危害上具有战略地位。决定一代粘虫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是越冬代蛾量迁入的多少。因此组建该区越冬代蛾最及迁入期的预测模式,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在国内,关于粘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多属中、短期,且以短期预测为主。据研  相似文献   

13.
胡伯海  沈佐锐 《昆虫学报》1998,41(-1):156-162
考查我国农作物重大害虫历史发生状况,研究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stal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二化螟Chilo sup pressalis 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麦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棉铃虫Helicoverpar armigera (Hubner)等害虫的长期发生规律,初步发现粘虫、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等长期变化有约16年周 期现象,稻飞虱、三化螟有12年左右周期性规律,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麦蚜、棉铃虫等发生周期约11年。根据害虫规律性作出“九五”期间发展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14.
粘虫发生数量与降雨量及相对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翠霞 《昆虫学报》1979,(4):404-412
本文以实验室资料,阐明相对湿度对粘虫各虫态的成活、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从而证明,运用相对湿度或阵雨量配合蛾量进行预测是可靠的。并根据对黄淮地区第一代粘虫发生程度与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黄淮地区的阜阳、徐州、许昌、济宁四地春季第一代粘虫发生程度的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15.
佛坪大熊猫种群生存力分析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李欣海  雍严格 《动物学报》1997,43(3):285-293
应用种群生存力分析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借助旋涡模型,对佛坪大熊猫在未来100年的种动态进行了预测,并对其长期存活状况以及它在环境波动、迁移扩散状太民的变化、杠息地变化和不同灾变条件下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佛坪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在100年内大体稳定,略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谢国    李元明 《昆虫知识》1997,34(4):203-207
首先设定常年有一代粘虫发生的印度北部、云南省和我国江淮地区为云南省粘虫主害代(二代)的可能虫源地。然后,讨论各个可能虫源地一代粘虫发生量及迁出时期空中走廊气流方向和强度对云南省二代粘虫发生量的影响;分析云南二代粘虫迁入期与各个一代区成虫迁出期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云南二代粘虫虫源主要来自于江淮地区一代粘虫发生区;小部分来自于云南一代粘虫发生区,但其基数甚小,仅此成分不致造成对作物的危害;没有包含印度一代粘虫的成分。此结论在1994~1995年的异地测报应用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秋季回迁过程,阐释粘虫在我国东部地区迁飞的周年循环,分析粘虫大发生的原因,提取粘虫暴发的预警参数。【方法】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气象数据,分析9月份我国925hPa高度的迁飞场,用NOAAHYSPLIT平台模拟长岛2010-2013年间过境3代粘虫的回迁过程。【结果】9月份华北低空通常存在一个中心位于鲁西的冷高压,高压西侧的南向风和北侧的西向风导致秋季迁飞场环境不利于北方粘虫的秋季回迁而形成明显的Pied Piper效应。但在2011和2012年9月,冷高压中心明显偏西,我国东部北向风频次大大增加;轨迹分析表明,过境长岛的秋季回迁粘虫分别有20%(2011年)和5%(2012年)的迁飞日能回到30°N以南;北方粘虫成功回迁到越冬区的比率提高,为2012-2013年粘虫的暴发提供了相应的虫源基数。【结论】华北秋季的迁飞场以北向风和西向风为主而不利于粘虫的秋季回迁,只在9月冷高压偏西的年份,大陆东部盛行偏北风,粘虫成功回迁到南方越冬区的成功率较高,为翌年粘虫大发生种群的形成奠定虫源基础。因此,秋季高压中心的位置可作为翌年粘虫大发生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许渭根 《昆虫知识》1994,31(2):122-123
近年来,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病虫害预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易为人接受的GM(1,1)模型已经在实践中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是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不少理论问题有待于研究。本文就GM(l,呈)预测模型建模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残差修正问题作了如下有益的探讨。1GM(1,1)预测模型现以“褐稻虱灰色灾变长期预测初探”(吕雨土,昆虫知识26(5):257~260)一文为例,加以说明。文章采用浙江街县1974~1986年晚稻田间揭稻虱发生量的历史资料,对原始资料规定加权平均最高时百丛虫量达2000只为灾年,不到刘如…  相似文献   

19.
简富明  杨雨环 《昆虫知识》1994,31(5):275-276,291
测报工作者都知道,粘虫LeucaniaseparataWalker深色型的发生与其种群密度相关,其深色型的出现是大发生的预兆。为了探索粘虫深色型的发生与其种群密度的定量关系,我们于1990年6~7月进行了二代粘虫室内饲养观察。6月中旬从田间小草把上采集拈虫卵决,置于室内孵化,按每瓶2、4、6、8、10、15、20头7种处理接入500ml玻璃罐头瓶内饲养观察,以禾本科杂草为饲料。整个幼虫潮逐日观察记载幼虫体色变化情况。据饲养发现,二代粘虫幼虫在孵化后第五~7天开始出现灰褐至黑褐色(统称黑褐色)过渡型深色个体,第6~10天站见黑色型个体。在室内饲…  相似文献   

20.
有机氯农药粘虫散(有效成分0.5%666和2.5%DDT)是防治粘虫危害的一种较好的剂型。我国北方地区小麦地套种玉米,为了防治二代粘虫危害玉米幼苗,在小麦收获前期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多年连续使用,害虫的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增加;同时有机氯农药666、DDT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期长,长期使用,会造成对土壤和作物的污染。为此,我们在1976、1979两年先后进行了粘虫散在小麦上消失动态的盆栽试验,及不同施药量、施药次数、施药时期与麦粒中粘虫散残留量关系的田间试验。并对北京市郊区几个产小麦的县进行残留量的抽查,为制订有机氯农药粘虫散在小麦上安全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