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3H]2-脱氧葡萄糖方法研究辐射热痛刺激的中枢神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形态与功能紧密结合的2-脱氧葡萄糖方法研究了辐射热尾部热痛刺激信息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导途径。实验表明,痛刺激可使低位骶髓背角、丘脑腹后核和束旁核、躯体感觉皮层Ⅰ、Ⅱ区以及中脑中缝核群、尾核等结构的葡萄糖代谢率显著升高,其中尤以丘脑腹后核和中脑中缝核群最为显著。这说明,痛刺激信息可到达包括丘脑腹后核躯体感觉皮层在内的上述神经结构。本文还讨论比较了痛刺激和电针刺激这两种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表达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
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技术对大鼠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RD)的5┐羟色胺(5┐HT)能、P物质(SP)能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能投射进行了观察。将FG注入SRD后,FG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隐核和中缝苍白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延髓网状结构的内侧部和外侧部、延髓外侧网状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孤束核。5┐羟色胺(5┐HT)样、P物质(SP)样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样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此外,SP样和L┐ENK样阳性神经元还见于臂旁核、背外侧被盖核和孤束核。FG逆标并呈5┐HT样、SP样或L┐ENK样阳性的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尤其是位于延髓中缝核团内的双标神经元数量较多。本研究的结果说明SRD内的5┐HT样、SP样和L┐ENK样阳性终末主要来自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向SRD发出5┐HT能、SP能和L┐ENK能投射的上述核团对SRD发挥“弥漫性伤害抑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FOS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脑干内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c-fos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在麻醉状况下将0.15μl2%荧光金注入大鼠单侧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存活5d后用1%福尔马林刺激同侧前爪、后爪和口周,2h后灌注取材,再行FOS免疫荧光标记。结果发现在脑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线形核和中缝大核内观察到荧光金记细胞、FOS样免疫阳性反应细胞及荧光金/FOS双标细胞。在这四个核团中,双标细胞数分别占荧光金逆标神经元数的25%(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11.7%(中缝背核)、8.9%(线形核)和12.1%(中缝大核)。结果提示在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投射的神经元中,有一部分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调控有关,还有的神经元可能具有其它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 FOS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脑干内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 c- fos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在麻醉状况下将 0 .15 μl2 %荧光金注入大鼠单侧延髓网状背侧亚核 ,存活5 d后用 1%福尔马林刺激同侧前爪、后爪和口周 ,2 h后灌注取材 ,再行 FOS免疫荧光标记。结果发现在脑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线形核和中缝大核内观察到荧光金标记细胞、FOS样免疫阳性反应细胞及荧光金 / FOS双标细胞。在这四个核团中 ,双标细胞数分别占荧光金逆标神经元数的 2 5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 11.7% (中缝背核 )、 8.9% (线形核 )和 12 .1% (中缝大核 )。结果提示在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投射的神经元中 ,有一部分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调控有关 ,还有的神经元可能具有其它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高明  何莲芳 《生理学报》1996,48(2):125-131
用放射自显影方法观察到;(1)大鼠脚掌注射福尔马林后,某些与镇痛有关的脑区如尾核头部、伏隔核、杏仁核、中央灰质、脚间核、中缝大核、脊髓背角等结构中μ阿片受体密度明显增加(P<0.05,P<0.01);(2)给予电针抑制痛反应的大鼠,在其大部分上述结构及扣带回、隔区、视前内侧区、内膝体、上丘、中缝背核及中央上核受体密度明显增加;与福尔马林注射组相比,脚间核、中央灰质尾端腹外侧区、腰膨大背角的受体密度进一步增加。从而在受体水平支持伤害性刺激可以激活体内内阿片肽能活动,而电针可以加强这一活动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外侧网状旁巨细胞核是位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网状结构中的一个核团,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它与镇痛有关核团具有广泛的纤维联系,如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网状外侧核等。该核团的多种递质如内阿片肽,去甲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等均参与其痛觉调制机制。目前认为,RPCL是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在大鼠尾部给以伤害性刺激后,外侧缰核和中缝大核的单位按其反应型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痛兴奋单位、广动力型单位、痛抑制单位和无反应单位。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对外侧缰核中各种单位的自发放电主要产生抑制作用,对其中痛兴奋单位和痛抑制单位的自发放电尤为明显。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对中缝大核中痛兴奋单位的自发放电有明显兴奋作用,刺激外侧缰核则有抑制作用,损毁外侧缰核后,下丘脑外侧区的兴奋作用消失。分别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和外侧缰核对中缝大核中痛抑制单位的自发放电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损毁外侧缰核后下丘脑外侧区的抑制作用仍存在。以上结果提示,下丘脑外侧区影响中缝大核活动的途径有二。其一可能是通过去除外侧缰核对中缝大核中痛兴奋单位的紧张性抑制作用;另外还可能通过外侧缰核以外的途径抑制中缝大核中痛抑制单位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有关内脏痛的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内脏痛本身的复杂性,至今其中枢传导途径还不太清楚。本实验刺激大鼠内脏大神经后,利用Fos的免疫组化技术在下列结构中可以发现Fos免疫组化阳性反应的神经元:隔外侧核、斜角带核、丘脑的菱形核、连接核、下丘脑室旁核、中缝背核、兰斑、中缝大核、网状外侧核、脊髓RexedⅠⅡⅢⅩ层等结构。而在对照组的上述结构中没有表达,只在耳蜗背核有较明显的表达。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发现围绕脊髓中央管和各脑室的周围灰质系统与内脏伤害性刺激有关。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关于这部分的工作我们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9.
第期畜研究论文飞一;了不同频率电刺激猫中央中核对丘脑束旁核痛放电的抑制效应”·一‘·””:’..罗蔡苏矛家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甲七狄样免疫活性物质具有镇痛作用并参与电针镇痛一夕在清醒家兔中电针对刺激下丘脑引起的防御反应的抑制作用”·”…”·”·一,”一‘刺激  相似文献   

10.
我们曾经观察到刺激家兔尾核头背部,对丘脑束旁核痛单位放电活动有调制作用。本文进一步通过刺激大鼠尾核头部(Cd)不同区域对同一丘脑束旁核痛兴奋(PfPE)或痛抑制(PfPI)单位放电的影响,探讨Cd不同区域的镇痛作用,为临床人脑尾核内埋藏刺激电极,  相似文献   

11.
研究大鼠在福尔马林诱发胃伤害性刺激时脑干内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三重标记法在脑原位切片同时显示脑干内Fos蛋白,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结果显示:1、在福尔马林诱发胃伤害性刺激后,脑干胶质细胞GFAP表达阳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核团或亚核定位特点,在延髓内脏带(MVZ0,中缝大核(RMg),蓝斑(LC),臂旁外侧核(LPB),中缝背核(DR),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上丘中灰层(IngSC)等脑区有较多的Fos阳性细胞,而且Fos阳性表达的分布与上述GFAP阳性分布基本一致;2、MVZ,LC,DR,vlPAG等部位有大量Fos及TH双标阳性神经元,周围有密集的GFAP阳性细胞;3、随着刺激后存活时间的变化,GFAP与Fos阳性细胞的反应均经历逐渐升高后又渐降低直至消失的变化。结果表明:上述核团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同时参与了内脏痛及其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通过Pos免疫细胞化学、电生理及微量注射法对中缝隐核(NRO)的交感抑制作用的相关途径进行探讨。实验在成巴比妥钠或α-氯醛糖和氨基甲酸乙脂麻醉的Sprague-Dawley(SD)大鼠上进行。同时予以NRO,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背侧部(dPAG)方波脉冲串刺激,诱导中脑和延髓的c-Fos表达。刺激NRO过程中,基础血压升高(P<0.05),刺激dPAG引起的防御性升压反应则减少(P<0.01);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侧部(vPAG)、巨细胞旁外侧核(PGL)的Fos样免疫阳性反应(FLI)细胞计数分别为66.5±8.3和10.8±1.5(刺激NRO+dPAG组),较单独刺激dPAG组明显增加,P值分别小于0.01和0.001;单或双脉冲刺激中缝隐核在vPAG可以记录到相关单位,其中84%为兴奋单位,抑制单位占16%。双侧vPAG内微量注射利多卡因(每侧2μg/0.1μl),基础血压无明显变化,而刺激NRO引起的降压反应幅度减小(P<0.01),提示,延髓腹外侧区(VLM)、NRO存在不同功能分化的神经元;NRO可能有向vPAG的兴奋性投射,此投射可加强NRO的交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形式主要为以下三种类型:痛兴奋神经元、痛抑制神经元和痛无关神经元。痛相关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可被吗啡类药物所抑制。电刺激尾核头部对痛相关神经元主要产生抑制作用,尾核头部背侧的作用强于腹侧,且受不同刺激参数的影响。本文就以上结果在镇痛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Wang H  Zhu CB  Cao XD  Wu GC 《生理学报》1998,50(3):263-267
孤啡肽是新近发现的神经肽,结构与内阿片肽相似,但作用明显不同。本文采用脑核团内微量注射方法,在大鼠电刺激甩尾测痛模型上,观察OFQ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对痛和针刺镇痛的影响。结果表明:PAG内微量注射OFQ可使大鼠痛阈降低,并明显对抗针刺镇痛;另外还发现,OFQ在PAG内还可以对抗μ受体激动剂羟甲芬太尼加强针刺镇痛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观察到在清醒、麻痹大鼠,电刺激黑质致密部(SN_C)或网状部(SN_R)均明显抑制中缝大核(NRM)神经元的自发放电;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的同时,电刺激SN_C或SN_R可完全翻转电针对NRM神经元的兴奋效应,NRM神经元放电受抑制。将谷氨酸钠微量注入黑质,对中缝大核神经元亦具有抑制作用,电解损毁双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腹外侧部或将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氟哌啶醇注入该处,均可阻断此抑制效应。提示黑质对抗电针镇痛机制之一是通过其DA能投射纤维作用于PAG内的DA受体,进而抑制PAG-NRM系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实验采用NADPH组织化学和5-HT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显色方法研究了5-HT和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中缝核簇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共存情况。结果表明:(1)在PAG腹外侧区中观察到大量的NOS阳性神经元和5-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但是NOS/5-HT双标神经元较少,仅占该区5-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20.1%,并且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内侧部;在PAG的背外侧区中观察到密集的NOS阳性神经元,但是几科未见5-HT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2)在中缝核簇的大多数亚核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NOS神经元和5-HT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中缝背核的内侧部、中缝背核的尾侧部、中缝正中核、尾侧线形核、中缝大核和中缝隐核内双标神经元分别占所在部位中5-HT免疫阳性神经元的44.6%、53.4%、44.4%、26.2%、26.7%和21.8%。然而在中缝苍白核内仅偶见少数双标神经元,研究结果表明,在PAG和中缝核簇的一些神经元内5-HT可以与NOS共存,提示这两种神经活性物质在功能上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性,有关这些双标神经元的功能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一些关于针刺镇痛神经原理的研究工作表明,脑内5-羟色胺(5-HT)和中缝核群在针刺镇痛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通过什么途径,作用于什么部位以实现针刺镇痛效应,仍不清楚。从形态学看,中脑中缝核(中缝背核中央核)主要发出上行纤维投射到间脑(包括丘脑束旁核)和端脑,而延髓中缝核群的神经元主要向下投射  相似文献   

18.
刺激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对束旁核单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在65只家兔进行。局麻下进行手术准备,筒箭毒素麻痹下进行实验观察。用玻璃微电极记录束旁核单位放电,以腓总神经的强电流刺激(30—50伏)作为损伤性刺激。根据对外周损伤性刺激反应的不同,在束旁核单位中可区分出两类功能不同的神经元,一类的自发放电可因外周痛信号的传入而增强,称为痛敏神经元;一类的自发放电可因外周痛信号的传入而减少,称为痛抑制神经元。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弱电流刺激(4—6伏)或吗啡静注(3毫克/公斤体重),可使痛敏神经元对外周损伤性刺激的痛反应减弱或消失,却可使痛抑制神经元因痛传入而出现的自发放电的抑制现象减弱或不再出现。刺激中脑中央灰质或吗啡注射对束旁核痛敏神经元的上述影响,在脊髓胸_(12)或腰_1段的背侧1/2被切断后仍然能出现。由于多数实验证明脑干对脊髓痛传递的下行抑制系统是在脊髓背外侧束中下行的,因此我们的实验提示,中脑结构有可能通过上行性联系抑制束旁核神经元对痛传入的反应;吗啡似乎也能通过这一联系实现其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验采用 NADPH组织化学和 5 - HT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显色方法研究了 5 - HT和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和中缝核簇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共存情况。结果表明 ;(1 )在 PAG腹外侧区中观察到大量的 NOS阳性神经元和 5 - 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 ,但是 NOS/ 5 - HT双标神经元较少 ,仅占该区 5 - 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 2 0 .1 % ,并且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内侧部 ;在 PAG的背外侧区中观察到密集的 NOS阳性神经元 ,但是几乎未见 5 - HT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2 )在中缝核簇的大多数亚核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 NOS神经元和 5 - HT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中缝背核的内侧部、中缝背核的尾侧部、中缝正中核、尾侧线形核、中缝大核和中缝隐核内双标神经元分别占所在部位中 5 - HT免疫阳性神经元的 44 .6 %、5 3.4%、 44 .4%、 2 6 .2 %、 2 6 .7%和 2 1 .8%。然而在中缝苍白核内仅偶见少数双标神经元。研究结果表明 ,在 PAG和中缝核簇的一些神经元内 5 - HT可以与 NOS共存 ,提示这两种神经活性物质在功能上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性 ,有关这些双标神经元的功能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红核 (RN)作为锥体外系的一个重要核团 ,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和屈肌反射 ,但有文献报道红核与感觉调制有关 ,电刺激红核可以抑制猫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活动。电刺激红核可以抑制猫下橄榄核神经元的感觉反应。近年来又有资料表明红核和伤害信息的处理有关 ,Prado等以甩尾反射为痛指标发现电刺激红核产生的镇痛作用比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黑质诱发的镇痛作用更强。刘敏芝等以甩尾反射为痛指标发现红核具有镇痛和加强电针镇痛的作用。到目前为止 ,在仅有的几篇关于红核参与伤害性信息的调制的研究中 ,以行为实验为主 ,本研究旨在以大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