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滩病毒84Fli株DNA疫苗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强我国病毒性出血热的防治,本研究将汉滩病毒84Fli株核蛋白S和糖蛋白M编码片段分别克隆至pcDNA3.0载体,构建了pcDNA3/84S和pcDNA3/84M重组质粒,等量混合采用肌肉注射途径免疫C57BL/6小鼠,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同时与双价出血热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对比。ELISA及免疫荧光(IFA)分别检测小鼠血清中汉滩病毒核蛋白及糖蛋白特异性抗体,流式细胞仪和ELISPOT方法分析小鼠免疫后的细胞免疫水平。微量中和试验检测小鼠血清抗体的的中和活性。结果显示,DNA疫苗免疫组C57BL/6小鼠在初次免疫2周后即能检测到汉滩病毒核蛋白与糖蛋白的特异性抗体,与灭活疫苗组相比,重组质粒诱导的抗体滴度高,产生时间早,产生的抗体具有中和活性;同时可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研究表明,汉滩病毒pcDNA3/84S和pcDNA3/84M重组质粒能有效刺激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
阐明心理性应激和躯体性应激对鼠脾杀伤细胞影响的异同。应用Communication box系统分别使小鼠连续负荷心理性应激和躯体性应激3 d后,以51Cr释放法检测鼠脾NK、LAK、CTL细胞杀伤活性。负荷心理性应激和躯体性应激后,可导致鼠脾NK细胞、LAK细胞杀伤活性降低(P〈0.05,P〈0.01);两者均可明显降低C57BL/6小鼠脾CTL细胞活性(P〈0.01),躯体性应激比心理性应激对CTL细胞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心理性应激和躯体性应激均可降低脾NK、LAK、CTL细胞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肽(Aβ)B细胞表位疫苗2Aβ1-15-PADRE(Aβ-T)诱导产生抗体的免疫反应特性,并探讨不同佐剂对该疫苗免疫反应效果的影响。方法:合成了含2个Aβ42的 B细胞表位—Aβ1-15及1个辅助T细胞表位—PADRE的多肽2Aβ1-15-PADRE。采用Al(OH)3佐剂,弗氏佐剂,Abisco佐剂,MF59佐剂分别与多肽疫苗联合免疫小鼠,并另设3个对照组:无佐剂多肽免疫组(Mock),PBS免疫组(PBS),未免疫组(Native)。结果:5组多肽免疫组小鼠均产生了针对Aβ的特异性抗体,无佐剂多肽免疫组的IgG抗体滴度最低,Al(OH)3佐剂组,MF59佐剂组,Abisco佐剂组小鼠IgG抗体滴度较高,弗氏佐剂组IgG抗体滴度最高。斑点杂交实验结果显示5组小鼠免疫后血清与Aβ42单体反应较弱,与寡聚体反应最明显,与纤维状Aβ42几乎不反应。结论:4种佐剂均能提高多肽疫苗的免疫反应,产生高水平抗Aβ的特异性抗体。5组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均与Aβ寡聚体反应较强,与纤维状Aβ42反应较弱,表明该多肽疫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35-55)免疫诱导C57BL/6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作用。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和三组不同剂量MOG35-55诱导的EAE模型组,共4组。模型组分别以每只200、100、50μg的MOG35-55与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 s adjuvant,CFA)混合的乳化抗原皮下注射免疫诱导EAE模型,正常组以生理盐水替代。观察不同剂量MOG35-55对C57BL/6小鼠体重、发病率以及神经功能评分等影响,同时取小鼠脑和脊髓,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小鼠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三组不同剂量MOG35-55均能诱导EAE模型,发病率为100%,呈慢性单相病程,病理学观察发现小鼠脑和脊髓有炎性细胞浸润、脱髓鞘及轴突损伤等改变。但小剂量组在体重减轻、临床症状评分及病理学改变等方面均较中、大剂量组明显。结论用MOG35-5550μg剂量免疫诱导的C57BL/6小鼠EAE模型稳定,可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pG佐剂、弗氏佐剂、聚肌胞苷酸佐剂及左旋咪唑、西米替丁作为佐剂对人乳头瘤病毒16型L2E7E6融合蛋白在小鼠体内产生的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以单独蛋白组、蛋白加各佐剂组分别肌肉注射免疫C57BL/6小鼠,检测不同佐剂诱发小鼠产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并观察其对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各免疫组均能检测到高滴度的抗L2、E7、E6蛋白IgG抗体(以IgG1为主),其中弗氏佐剂能显著提高E6蛋白的IgG和IgG1抗体水平和E7蛋白的IgG1抗体水平(P<0.05),CpG佐剂明显提高了E7蛋白的IgG2a抗体水平(P<0.01);而西米替丁佐剂则降低了E7抗原的IgG抗体水平(P<0.05);同时可以检测到CpG佐剂组能诱发小鼠产生针对E7、E6较强的细胞免疫反应,且能抑制70%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此外弗氏佐剂与聚肌胞苷酸佐剂可产生较弱的针对E7肽的细胞免疫反应,能延缓荷瘤小鼠肿瘤形成时间,与单纯蛋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CpG佐剂、弗氏佐剂和聚肌胞苷酸佐剂都能提高人乳头瘤病毒16型L2E7E6融合蛋白的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和抑制肿瘤生长能力,其中CpG佐剂效果较好,为促进该蛋白作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纯化蛋白Hsp70-NP,NP,Hsp70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取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毒试验。此外,为了获得细胞毒实验的靶细胞,本文还采用脂质体介导质粒pcDNA3.1/S转染黑色素瘤细胞B16,通过G418筛选稳定克隆,并用RT-PCR,Westernblots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N蛋白在胞浆中表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Hsp70-NP,NP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均能够对体外抗原刺激产生增殖反应,而Hsp70-NP组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NP免疫组。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LDH的释放具有效应细胞依赖性,Hsp70-NP,NP免疫组脾淋巴细胞均可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B16-N,而Hsp70-NP免疫组的杀伤率显著高于NP免疫组。实验结果显示,Hsp70可以增强NP诱导产生特异性CTL的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设计基于NP的合成肽疫苗或基因疫苗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纯化蛋白Hsp70-NP,NP,Hsp70分别免疫C57/BL6小鼠,取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毒试验.此外,为了获得细胞毒实验的靶细胞,本文还采用脂质体介导质粒pcDNA3.1/S转染黑色素瘤细胞B16,通过G418筛选稳定克隆,并用RT-PCR,Western blots以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N蛋白在胞浆中表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Hsp70-NP,NP组小鼠脾淋巴细胞均能够对体外抗原刺激产生增殖反应,而Hsp70-NP组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NP免疫组.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LDH的释放具有效应细胞依赖性,Hsp70-NP,NP免疫组脾淋巴细胞均可以特异性杀伤靶细胞B16-N,而Hsp70-NP免疫组的杀伤率显著高于NP免疫组.实验结果显示,Hsp70可以增强NP诱导产生特异性CTL的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设计基于NP的合成肽疫苗或基因疫苗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很多研究表明T细胞免疫在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和预防重症死亡中起到关键作用。T细胞识别由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递呈的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结合的短肽,因此新冠T细胞多肽疫苗成为研究重点之一。本研究利用三条C57BL/6J小鼠MHC II类分子限制性的新冠T细胞表位多肽分别结合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市使用的佐剂:铝佐剂,5’cytosine-phosphateguanine 3’oligonucleotide(CpG-OND,以下简称CpG)佐剂以及铝加CpG佐剂制备成小鼠新冠T细胞多肽疫苗,通过皮下、肌肉、滴鼻(CpG佐剂组别)三种给药方式两次免疫C57BL/6J小鼠,在二免后14 d和6个月(CpG佐剂组别)后利用荧光免疫斑点实验(FluoroSpot)评价疫苗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产生的辅助型T细胞1(T helper 1 cell,Th1)应答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57BL/6J小鼠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的可能性及其发病特点。方法使用PLP139-151抗原及其C57BL/6J小鼠自制脑脊髓匀浆(spinal cord homogenate,SCH)免疫C57BL/6J小鼠,使用完全福(氏)免疫佐剂为免疫佐剂,并在尾静脉注射百日咳杆菌,建立EAE模型,与经典的PLP139-151免疫的SJL/J小鼠EAE模型进行对比。结果PLP139-151免疫C57BL/6J小鼠仅有一只小鼠表现为尾部张力明显降低;自制SCH免疫C57BL/6J小鼠可见明显脱髓鞘改变。与PLP139-151免疫SJL/J小鼠组相比发病率较低(P〈0.05),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发病时间长于PLP139-151免疫SJL/J小鼠组(P〈0.05)。结论SCH免疫C57BL/6J小鼠的EAE动物模型,主要表现为急性单相病程,从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点来看符合人类MS的病理特点,值得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研究聚乙二醇作为佐剂是否能够增强HBV DNA疫苗体液和细胞免疫效果。【方法】我们将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 疫苗(pVAX-S2)单独或PEG/pVAX-S2免疫C57BL/6小鼠,在最后一次免疫1 d检测抗-HBs IgG、T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表达及体内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伤作用(CTL)等免疫学指标。【结果】结果表明,与仅免疫pVAX-S2比,PEG/ pVAX-S2能够增加免疫小鼠抗-HBs IgG水平; 混合免疫组的T淋巴细胞体外经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刺激后,T淋巴细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重组基因疫苗PVAX-MAGE-1的抑瘤效应,构建黑色素瘤抗原-1(melanoma antigen-1,MAGE-1)真核基因表达载体--PVAX-MAGE-1.以重组质粒免疫C57BL/6小鼠后,ELISA法检测表明,与对照鼠(PVAX-1和生理盐水注射小鼠)比较,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IL-2和IFN-γ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肿瘤细胞混合培养证明,免疫小鼠外周血CD8+T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明显增强(P0.05).体内实验证明,PVAX-MAGE-1免疫C57BL/6小鼠,可显著延缓移植性H22腹水瘤及实体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实验结果提示,重组基因疫苗PVAX-MAGE-1有明显的延缓肿瘤生长的作用,其抑瘤作用与提高T淋巴细胞IL和IFN表达,增强对肿瘤杀伤作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CpG寡核苷酸(CpG ODN)与重组HBsAg蛋白疫苗(rHBsAg)联合免疫C57BL/6BL/6小鼠,观察CpG ODN对小鼠免疫状况的影响。试验分对照、乙肝疫苗以及用乙肝疫苗加CpG三组,MTT法分别进行HBsAg特异性刺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HBsAg特异性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试验、自然杀伤细胞非特异性杀伤试验,以及Con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ELISA测定HBsAb、INF-γ、IL-12和IL-4结果中,疫苗加CpG组抗原特异性转化试验指数为4.05±0.31;疫苗加CpG组抗原特异性CTL率为82.27±22.64,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5);而HBsAb、INF-γ、IL-12的结果分别为51.85±14.41、802.25±104.25和373.62±66.58,与对照组及疫苗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pG ODN能作为一种新的免疫佐剂更好地增强重组乙肝表面抗原蛋白疫苗诱导小鼠产生高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3.
免疫共刺激分子OX40L对乙型肝炎核酸疫苗的免疫佐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增强HBV DNA疫苗的免疫反应,本研究将共刺激分子OX40L 作为HBV DNA疫苗的分子佐剂免疫小鼠,旨在探讨共刺激分子OX40L对HBV DNA疫苗诱导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我们将HBV DNA疫苗(pcDS2)单独或联合共刺激分子质粒pOX40L免疫C57BL/6小鼠;分别在第0,2,4周进行免疫,在第6周检测抗-HBs IgG、IgG1和IgG2a,T淋巴细胞增殖指数,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和体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作用(CTL)等免疫学指标.[结果]pceDS2联合pOX40L免疫组小鼠的抗-HBs水平显著提高,抗-HBs IgG亚类以IgG2a占优;免疫小鼠的T淋巴细胞体外经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刺激后,联合免疫组刺激指数(SI)明显高于pcDS2组;联合免疫组CD4 + T淋巴细胞的IL-4和IFN-γ表达水平及CD8 + T淋巴细胞的IFN-γ表达水平显著升高;DNA疫苗免疫的各组小鼠,HBsAg特异性体内CTL高于对照组,其中联合免疫组小鼠的体内CTL杀伤作用最强.[结论]共刺激分子OX40L不仅能增强HBV DNA疫苗诱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还能增强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尤其增强体内CTL的杀伤活性,为HBV DNA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观察超抗原SEA(D227A)的真核表达载体(pmSEA), 对HBV DNA 疫苗诱导Balb/c 小鼠(H2d)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 肌内注射空载体pcDNA3、HBV DNA 疫苗加pmSEA佐剂(pHBVS2S+pmSEA)或不加佐剂(pHBVS2S); ELISA 法测定血清抗HBs; 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4 h51Cr 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 活性。HBV DNA佐剂组免疫小鼠抗HBsAg抗体滴度明显高于不加佐剂组,其IgG1/IgG2a的比例不同于多肽免疫组,二者分别为0.282与10。HBV DNA佐剂组均能增强IgG1和IgG2a的产生,是不加佐剂组的1.36、1.73倍。佐剂组小鼠脾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量是不加佐剂组2~3倍。CTL 细胞杀伤活性(E:T=100)佐剂组与不加佐剂组分别为:69.77%±7.5%、 42.81%±7.7%,差异显著(P<0.05)。HBV DNA 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及CTL反应;pmSEA佐剂能够提高小鼠对DNA 疫苗的免疫应答,有望成为DNA 疫苗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以往研究中,引入选择性增强体液免疫效应的新型分子佐剂C3d,成功构建了重组避孕疫苗hCGB-C3d3,通过免疫Th2型优势的 BALB/c小鼠和,Th1型优势的C57BL/6小鼠,显示分子佐剂C3d在不同品系小鼠均使免疫效应从Th1型细胞免疫向Th2型体液免疫偏倚。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次要外壳蛋白L2保守中和表位肽可诱发交叉中和抗体,研究L2保守中和表位肽免疫原性的特点利于HPV通用疫苗的研发。HPV18是第二常见的优势流行高危型,但18L2保守表位肽的免疫活性未见报道。方法:本研究采用化学法合成HPV18 L2N端多肽(18RG-1)并偶联KLH获得18RG1-KLH肽;联合MF59/CpG-ODN复合佐剂或弗氏佐剂皮下免疫BALB/c小鼠5次,用假病毒中和实验检测抗血清针对α6、α7、α9及α11亚属中多个致癌型HPV的中和抗体。结果: MF59/CpG-ODN复合佐剂多肽组抗血清对所有6种检测型别的中和活性与弗氏佐剂多肽组的相当。MF59/CpG-ODN佐剂多肽组抗血清具有广谱中和活性,中和范围至少包括14种致癌型HPV,中和抗体滴度最高的为HPV45 (438)和HPV18 (325),其次为HPV68 (163)和HPV70 (150),这四种优势中和型别均为α7亚属。结论:首次发现HPV18 L2 RG1保守中和表位免疫血清可诱发广谱中和抗体反应 (其中对α7亚属的HPV中和活性最强,为优势中和型别)。研究结果为基于L2保守表位的广谱HPV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超抗原SEA增强小鼠对HBV DNA 疫苗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超抗原SEA(D227A)的真核表达载体(pmSEA),对HBVDNA疫苗诱导Balbc小鼠(H2d)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肌内注射空载体pcDNA3、HBVDNA疫苗加pmSEA佐剂(pHBVS2S+pmSEA)或不加佐剂(pHBVS2S);ELISA法测定血清抗HBs;ELISPOT检测分泌IFNγ的脾淋巴细胞;4h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CTL活性。HBVDNA佐剂组免疫小鼠抗HBsAg抗体滴度明显高于不加佐剂组,其IgG1IgG2a的比例不同于多肽免疫组,二者分别为0.282与10。HBVDNA佐剂组均能增强IgG1和IgG2a的产生,是不加佐剂组的1.36、1.73倍。佐剂组小鼠脾淋巴细胞IFNγ的分泌量是不加佐剂组2~3倍。CTL细胞杀伤活性(E:T=100)佐剂组与不加佐剂组分别为:69.77%±7.5%、42.81%±7.7%,差异显著(P<0.05)。HBVDNA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及CTL反应;pmSEA佐剂能够提高小鼠对DNA疫苗的免疫应答,有望成为DNA疫苗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复发缓解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进行病理学研究,为多发性硬化(MS)的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药物研发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不同品系动物(昆明种、BALB/c和C57BL/6小鼠,SD大鼠),采用各自品系来源的脊髓和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剂一次性注入动物双足垫,1周后半剂量注射进行一次加强,诱导EAE;观察发病情况,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监牢兰染色观察脱髓鞘情况。结果:昆明种、BALB/c和C57BL/6小鼠均无明显症状,HE染色小脑的脊髓无炎性细胞浸润;SD大鼠对照组正常,模型组临床症状发生率为90%以上,HE染色可见小脑白质及脊髓血管周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监牢兰染色可见大片髓鞘脱落。结论:EAE模型在昆明种、BALB/c及C57BL/6小鼠中用脊髓匀浆不易于诱导,而用SD大鼠脊髓髓鞘蛋白和弗氏完全佐剂混合乳剂可高效率诱导出同种SD大鼠的复发缓解型EAE。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C57BL/6与ICR小鼠在博来霉素(BLM)致肺纤维化过程中的种属差异。方法 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9只,ICR小鼠16只,分别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BLM150mg/kg,观察每组小鼠体重、生存率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①C57BL/6与ICR小鼠最低体重分别发生在静脉注射处置后的7d和5d,最低体重分别为注射前的65.46%和73.21%,两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②C57BL/6与ICR小鼠的生存率分别为36.84%和56.25%,两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③C57BL/6小鼠BLM注射后28d,在胸膜下及血管周围形成广泛、稳定的间质纤维化病理改变,而ICR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纤维化形成。C57BL/6小鼠肺纤维化病理评分明显高于ICR小鼠(P0.001)。结论 BLM诱导的肺纤维化作用在C57BL/6与ICR小鼠间存在着明显的种属差异。C57BL/6小鼠较ICR小鼠更适于复制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