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选萃     
<正>研究显示萤火虫同步发光为求偶对于萤火虫来说,仅仅像一个小金球一样在空中盘旋还远远不够。当许多萤火虫同时发光时,它们就像闪光灯一样能够点亮整个森林。几十年来,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曹成全 《生物资源》2019,(4):376-379
萤火虫是一种有特色的发光性观赏昆虫,具有重要的产业价值,可以被应用于很多产业领域。发展萤火虫产业必须用发散性的思维,延伸其产业链,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本文简述了目前中国萤火虫产业的现状,从萤火虫的基本知识、基础产业化应用入手,着重阐述了萤火虫在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中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3.
《生命世界》2006,(9):108-108
夏日的夜晚,发着光的萤火虫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乡间,它们还是孩子们嬉戏的主要“伙伴”。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有很多种雌萤火虫会根据雄萤火虫的发光状况来选择配偶,因为那些长时间闪光的雄萤火虫意味着它们的精液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4.
萤火虫(鞘翅目:萤科)两性交流中的闪光信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萤火虫两性交流闪光信号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萤火虫发光器因种而异,多数发出黄绿色萤光,闪光信号的频率、光谱、强度及其时空分布的闪光模式包含着两性交流信息。萤火虫闪光交流系统有两种分类方法,其一是萤火虫具两个类型的闪光信号交流系统,及系统和系统,前者多在旧大陆,后者多在新大陆;其二是萤火虫具6个类型闪光信号交流系统,即HP,LL,LC,PR,CR和LB型,其中PR型与系统相对应,HP型与系统对应。萤火虫两性交流闪光信号常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外界物体的干扰使两性闪光交流的效率受到影响。萤火虫两性交流的闪光信号起源于鞘翅目的幼虫阶段,并起警戒天敌的作用,经过两性选择成为成虫两性交流的一种途径,进而成为新大陆的一些萤火虫间捕食猎物和逃避天敌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若干昆虫中,普遍存在着生物冷光(Bioluminescence)现象。这些发光的昆虫大多数属于鞘翅目、萤科,通常称做萤火虫。这些昆虫发光有专门的复器,也是一种交配的信号。关于萤火虫发光的化学机理问题,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探讨。1947年,McElroy最早用北美洲萤火虫photinus pyralis作材料进行研究,发现萤火虫生物冷光要求ATP。1952年,B.L.斯特勒和J.R.托特尔用萤火虫生物冷光探测ATP,其灵敏度可达10~(-15)M(ATP);同年,Harvey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冷光的颜色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种的萤火虫含有不同类型的萤光素/萤光素酶系统。以后,M.德卢卡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提出了萤火虫发光反应的现代知识,这个被概述在图1中。  相似文献   

6.
<正>不发光的萤火虫虽然大多数萤火虫都会发光,但也有些萤火虫却不走寻常路,比如红胸窗萤和锯角萤。它们主要在白天活动,发光器很小或者已经退化了。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有一部著名的动画电影,名叫《萤火虫之墓》,是以萤火虫微弱的生命力作为意象命名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亚洲文化的中心,萤火虫意象的诸多文化特点,也基本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从古人对萤火虫的命名就能看出来,萤火虫注定要成为一种独特的昆虫。唐代用于辅助诸皇子学习的类书《初学记》记载了萤火虫的别名,分别是耀夜、夜光、宵燭、景天、熠燿、丹  相似文献   

8.
发光生物因其活体能自发荧光而倍受关注,萤火虫(鞘翅目:萤科)是被研究最多的发光生物,因为成虫发光在其性选择以及求偶交配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萤火虫的发光是一个消耗能量(ATP),的化学反应过程,因而其发光在成虫之外的虫态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萤火虫成虫和幼虫的发光行为、功能意义进行了综述,并结合萤火虫的饲养观察对其卵和蛹的发光行为进行了描述,探讨了卵和蛹的形态阶段发光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生物荧光的起源进化.这将有助于理解萤火虫及其它生物自发荧光的本质和起源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科学家们不仅揭开了萤火虫发光的秘密,而且发现了这种昆虫在生活过程中的一些奇特的现象。从卵到成虫萤火虫(一种甲虫)一开始以卵的形式藏在土里,很多种萤火虫的卵就已经能显现出极其微弱的亮光,就象那希望的闪  相似文献   

10.
萤火虫是萤科和凹眼萤科昆虫的统称,既是科学研究的良好材料,也具有巨大的产业潜力。本文从分类学(包括分类现状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生物学(包括生活史、分布、天敌、视蛋白、人工光照的影响、生物指示作用、体内共生菌等)、行为学(包括发光、求偶、交配、取食、防御、报警、拟态、叠背、成虫后多次蜕皮等)等方面全面梳理了国内外萤火虫基础研究的进展,分析了萤火虫的消亡原因(环境污染、旅游影响、科普欠缺、生物入侵及其它等)、保护情况并提出了保护萤火虫的若干措施建议,系统地阐述了当前国内外萤火虫开发利用的现状,最后从萤火虫的科学研究、资源保护、人工养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推动萤火虫的研究和资源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大鼠GluR2基因启动子控制的萤火虫荧光素酶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神经元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获得GluR2基因启动子区目的片段(-298~+283),双酶切后插入到pGL3-Basic载体中构成重组表达载体,使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受GluR2启动子控制。将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或pGL3-Basic载体分别与内参质粒pRL—CMV(表达海肾荧光素酶)共转染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24h后用双荧光检测试剂盒测定萤火虫荧光素酶及海肾荧光素酶活性。结果重组表达载体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该重组表达载体在神经元中特异性高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结论成功构建大鼠GluR2基因启动子控制的萤火虫荧光素酶表达载体,并检测到该载体在神经元中的特异性表达。  相似文献   

12.
萤火虫是一类美丽而神秘的昆虫。唐代诗人虞世南有诗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人不识,独自暗中明,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萤火虫的形态和行为学特征;南宋诗人陆游脍炙人口的诗句老翁也学痴儿女,扑得流萤露湿衣更是展现了无论男女老少对萤火虫的喜爱和痴迷。  相似文献   

13.
《植物杂志》2011,(9):92-93
萤火虫是一类美丽而神秘的昆虫。唐代诗人虞世南有诗"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人不识,独自暗中明",十分形象地描述了萤火虫的形态和行为学特征;南宋诗人陆游脍炙人口的诗句"老翁也学痴儿女,扑得流萤露湿衣"更是展现了无论男女老少对萤火虫的喜爱和痴迷。  相似文献   

14.
1947年Mcelroy最早发现萤火虫的发光需要ATP,1952年Strehler和Totter根据Mcelrory的发现首先用萤火虫提取物测定ATP,以后这种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现在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及工、农、医的研究中。在植物生理学的  相似文献   

15.
荧光素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荧光素酶(Luciferase)可以分为萤火虫荧光素酶和细菌荧光素酶两大类。萤火虫荧光素酶是分子量为60-64kD的多肽链,在Mg^2 、ATP、O2存在时,催化D-荧光素(D-Luciferin)氧化脱羧,发出光(λ=550-580nm)。细菌荧光素酶是含α、β两个多肽亚基的加单氧酶,它催化长链脂肪醛、FMNH2和O2的氧化反应,发出绿蓝光(λ=490nm)。萤火虫荧光素酶和细菌荧光素酶可分别从萤火虫和发光细菌中直接提前,亦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生产。荧光素酶催化的发光反应能用生物发光检测仪进行灵敏、快速检测,因此该酶有多方面的途径,如应用于快速检测、报告基因分析、有毒有害物质分析等。  相似文献   

16.
生物发光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人们最常见的是萤火虫的发光。然而,在辽阔的自然界,发光生物何止萤火虫,例如,在微生物中,就有能发光的细菌。这种细菌寄生或共生于各种海洋动物如各种鱼类的体表、内脏或专门的发光器官中。一旦条件适宜就能发出蓝绿色的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显微拍照和电镜扫描技术,以黄缘窗萤(Pyrocoelia analis)、穹宇萤(Pygoluciola qingyu)和雷氏黄萤(Aquatica leii)为例,对四川峨眉山较为常见的三种萤火虫幼虫臀足的形态结构及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三种萤火虫幼虫臀足的相似特征为:腹内侧均有趾钩,趾钩的排布规律基本相同;均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背外侧的臀足较长,腹内侧的臀足较短;基本都为白色透明。不同特征为:黄缘窗萤幼虫的臀足数量最多,穹宇萤次之,雷氏黄萤最少;黄缘窗萤幼虫的臀足存在一级或两级的分叉现象,而另外两种则无此现象;臀足基部的斑纹和刚毛的情况各有不同,差异较大。三种萤火虫幼虫臀足都有着相似的功能:吸附功能,将身体吸附在物体上;作为清理工具,清理体表黏着的泥土等脏物;辅助爬行。此外,穹宇萤幼虫还可利用臀足筑巢化蛹。  相似文献   

18.
用PEG介导法将抗除草剂基因和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转入小麦原生质体,在含50mg/L Basta的培养基上筛选出有抗性的愈伤组织。DNA分子杂交结果表明bar基因和luc基因都已整合到小麦细胞基因组中,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测定也检测到luc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荧光素酶 (Luciferase)可以分为萤火虫荧光素酶和细菌荧光素酶两大类。萤火虫荧光素酶是分子量为 60~ 64kD的多肽链 ,在Mg2+、ATP、O2 存在时 ,催化D 荧光素 (D Luciferin)氧化脱羧 ,发出光 (λ =550~580nm)。细菌荧光素酶是含α、β两个多肽亚基的加单氧酶 ,它催化长链脂肪醛、FMNH2 和O2 的氧化反应 ,发出绿蓝光 (λ =490nm)。萤火虫荧光素酶和细菌荧光素酶  相似文献   

20.
北京萤火虫复眼的显微结构及其光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北京萤火虫(Pyrococelia pekinensis)是一种夜行性昆虫,具有一对半球形的复眼。本文叙述了我们研究北京萤火虫复眼的结构特点,测量了屈光器的折射率,观察了在复眼不同水平的成像特点,比较了影响屈光器成像的因素,并由此得出该复眼可能是一种具有晶丝光导的联立型复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