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超薄切片和电镜技术观察了绞股蓝营养器官中积累皂苷的叶肉细胞、茎表皮细胞、茎皮层细胞和茎韧皮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幼叶叶肉细胞的液泡中具有蛋白体性质的电子致密物;随着叶的发育,叶绿体结构逐渐完善并积累淀粉粒;地上茎表皮细胞的外侧壁增厚,皮层细胞含叶绿体,液泡内有团块状结构;根状茎中的筛管细胞具有囊泡结构,其内的颗粒状内含物可释放至液泡和跨壁运输;韧皮薄壁细胞近细胞壁处具有丰富的细胞质和细胞器.但上述细胞中均未发现与皂苷积累相关的特殊电子致密物.  相似文献   

2.
运用石蜡切片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3个不同接骨草(Sambucus chinensis Lindl.)居群营养器官的显微结构及其绿原酸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接骨草地上茎厚角组织明显,髓部由大小不等的两类薄壁细胞组成,且有单宁细胞分布;地下根状茎厚角组织细胞小,髓部薄壁细胞大小差异不明显,皮层及髓中有油细胞分布。(2)叶片为异面叶,栅栏组织细胞为短柱状,油细胞不明显。(3)绿原酸分布在根状茎皮层部分细胞、茎厚角组织部分细胞及叶片的海绵组织中,以海绵组织中含量最高。研究认为,髓部薄壁细胞大小的差异可作为接骨草的一个鉴别特征;荧光显微镜观察法可迅速准确显示绿原酸的分布;在所研究的3个接骨草居群中,怀化居群的绿原酸含量最高,若以绿原酸为有效成分来采收接骨草,可以只采收叶。  相似文献   

3.
利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镜,对半边莲的营养器官进行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半边莲根和茎的次生结构不发达;地上茎表现为根的特征:茎皮层所占比例较大,茎中有明显的内皮层,内皮层上具凯氏带;根的皮层和茎的髓具通气组织,裂生型分泌道存在于茎的皮层;叶的气孔高于表皮,气孔只在上表皮有分布,叶尖具水孔。半边莲的形态结构特征表现出对水生生活的高度适应。对半边莲的系统位置也作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4.
空心莲子草营养器官结构与三萜皂苷动态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化学定位、显微制片技术和三萜皂苷定量分析方法对空心莲子草营养器官结构与三萜皂苷类物质积累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心莲子草宿根、根状茎、茎和叶中均有三萜皂苷物质的积累,叶和根状茎内含量十分丰富。在相同采收期内含量依次为:叶>根状茎>根>茎,叶中主要积累于栅栏组织细胞内。空心莲子草的根和根状茎横切面均属于异常结构,具有成同心环状排列的三生维管束。在宿根和根状茎的次生韧皮部、栓内层、三生韧皮部和结合组织内均有三萜皂苷的分布,三生结构在宿根和根状茎中占有主要地位,是三萜皂苷积累的主要场所。在不同采收期内叶、根状茎和根中三萜皂苷的积累趋势基本一致,均随生长期的增加而递增。空心莲子草茎的横切面由表皮、皮层、维管束和髓腔组成,仅部分皮层细胞和初生韧皮部内有三萜皂苷分布。  相似文献   

5.
菰(Zizania latifolia)是一种多年生挺水植物,为了探讨该植物根、茎和叶的解剖结构、组织化学及其质外体屏障的通透性生理。该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菰的根、茎、叶进行了解剖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菰不定根解剖结构由外而内分别为表皮、外皮层、单层细胞的厚壁机械组织层、皮层、内皮层和维管柱;茎结构由外而内分别为角质层、表皮、周缘厚壁机械组织层、皮层、具维管束的厚壁组织层和髓腔。叶鞘具有表皮和具维管束皮层,叶片具有表皮,叶肉和维管束。(2)不定根具有位于内侧的内皮层及其邻近栓质化细胞和外侧的外皮层组成的屏障结构;茎具内侧厚壁机械组织层,外侧的角质层和周缘厚壁机械组织层组成的屏障结构,屏障结构的细胞壁具凯氏带、木栓质和木质素沉积的组织化学特点,叶表面具有角质层。(3)菰通气组织包括根中通气组织,茎、叶皮层的通气组织和髓腔。(4)菰的屏障结构和解剖结构是其适应湿地环境的重要特征,但其茎周缘厚壁层和厚壁组织层较薄。由此推测,菰适应湿地环境,但在旱生环境中分布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运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喜树各器官的结构,对喜树不同器官中喜树碱含量进行了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1)喜树根尖纵切面的结构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4个部分组成。根和茎的初生结构都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3部分组成;在根和茎初生结构的皮层和髓部具有被锇酸染成黑色的嗜锇细胞;在次生生长中,根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中柱鞘,茎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皮层细胞;随着次生维管组织的增加,茎的中央形成髓腔。(2)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肉细胞中分布有嗜锇细胞;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喜树叶的上表皮没有气孔器分布;下表皮气孔器的保卫细胞呈肾形,没有副卫细胞,被几个表皮细胞不规则的围绕,属于无规则型;在上下表皮均分布着单细胞非腺毛和2种类型的腺毛,其中下表皮的分布相对稠密;上表皮腺毛呈球形,下表皮腺毛大部分为长卵形,其中间杂着一些球形腺毛;观察发现,越幼嫩的叶中,分布的腺毛和非腺毛越多。(3)喜树不同器官中喜树碱含量以幼叶和种子中较高,木质部中较低,髓中含量最少;随着叶的发育成熟,叶中喜树碱的含量逐渐降低,且同一叶的不同部位,喜树碱含量也有差异;喜树幼苗发育过程中喜树碱含量也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7.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及植物化学方法对白鲜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结构及其生物碱的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白鲜根的次生结构以及茎和叶的结构类似一般双子叶植物;白鲜多年生根主要由周皮、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以及次生木质部组成,根次生韧皮部中可见大量的淀粉、草酸钙簇晶、韧皮纤维以及油细胞;茎由表皮、皮层、维管组织和髓组成;叶由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脉组成;在茎和叶初生韧皮部的位置均分布有韧皮纤维,在叶表皮上分布有头状腺毛和非腺毛;在茎和叶紧贴表皮处分布有分泌囊。(2)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在白鲜多年生根中,生物碱类物质主要分布在周皮、次生韧皮部、维管形成层和木薄壁细胞中;在茎中,生物碱主要分布在表皮、皮层、韧皮部、木薄壁细胞及髓周围薄壁细胞中;在叶中,生物碱主要分布在表皮细胞、叶肉组织和维管组织的薄壁细胞;此外在分泌囊和头状腺毛中亦含有生物碱类物质。(3)植物化学结果显示,秦岭产白鲜根皮/白鲜皮、根木质部、茎和叶中白鲜碱含量分别为0.041%、0.012%、0.004%和0.002%,其中木质部中白鲜碱含量和其他部分地区白鲜皮中白鲜碱含量类似。研究表明,在秦岭产白鲜营养器官中,除根皮/白鲜皮外,在根木质部亦含有大量的白鲜碱,且在茎和叶中亦含有一定的白鲜碱,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对光果甘草各营养器官的结构、总黄酮的组织化学定位和含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光果甘草叶为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表皮具腺毛,叶肉中具胶囊细胞,主脉发达;茎由表皮(周皮)、皮层、维管柱组成,其髓中具有粘液细胞;根由周皮、次生维管组织组成,周皮具厚木栓层,次生维管组织中次生木质部和纤维发达.(2)黄酮类物质在叶中分布在表皮、腺毛、胶囊细胞、厚角组织和韧皮部和木质部中的薄壁细胞中;茎中分布在周皮、韧皮部和粘液细胞中;在根中则分布在周皮中.(3)不同营养器官中黄酮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叶>根茎>主根>茎.(4)温度的下降促使黄酮类物质从地上合成器官向地下储藏器官的转运.建议每年可在果熟期和枯萎期之间采挖药材,地上部分收割也作药用,综合利用光果甘草资源.  相似文献   

9.
彭励  李亭  胡正海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12):2429-2437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方法,对乌拉尔甘草根和根状茎的结构及其发育进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乌拉尔甘草根的发育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由3层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细胞的特征;初生分生组织由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组成;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中柱,初生木质部为4原型,偶见3原型,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次生生长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活动完成,维管形成层源于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之间的薄壁细胞,而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脱分化产生;次生结构由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共同组成,根中央不具髓.(2)根状茎发育过程与地上茎类似,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生长和次生生长4个发育阶段.原生分生组织由原套和原体组成,其衍生细胞分化成由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组成的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外韧维管束、髓和髓射线,维管束呈环形排列;位于维管束中的原形成层细胞恢复活动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束间形成层产生射线细胞;靠近维管束内侧的皮层薄壁组织细胞脱分化产生木栓形成层,以后形成周皮.周皮、次生维管束、射线和髓共同构成根状茎的次生结构.  相似文献   

10.
珍稀植物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对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状茎的薄壁细胞中含丰富的淀粉粒,维管柱中分布着排列紧凑的周木维管束;根的皮层发达,有的皮层细胞中存在真菌菌丝团,木质部与韧皮部呈辐射状相间排列,根和根状茎的内皮层细胞都形成马蹄形加厚结构。茎的表面分布气孔,皮层面积较小,皮层内部的基本组织发达,外韧维管束散生分布其中,茎和叶上都附有非腺性毛;叶为等面叶,叶肉细胞排列疏松,气孔主要分布于远轴面,略外凸,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缘处的叶肉组织中含有气腔结构。扇脉杓兰营养器官的这些特征与其荫蔽湿润的生境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以云南箭竹不同年龄段的假鞭为实验材料,采用滑动切片法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云南箭竹假鞭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随年龄的动态变化,为假鞭结构研究提供新的解剖学数据信息。结果显示:(1)云南箭竹假鞭节间的表皮层只有1层细胞,皮下层由3~4层细胞壁加厚的纤维细胞组成,皮层一般有20~25层不规则的薄壁细胞,成熟的皮层细胞会形成皮层气道,髓实心不具髓腔。(2)云南箭竹假鞭纤维壁厚随鞭龄增加而增加,且同一年龄假鞭的内侧韧皮部面积大于外侧;纤维腔径随鞭龄增加而逐渐减小,但同一年龄假鞭内侧纤维腔径大于外侧;韧皮部的面积、维管束和导管的直径均随着鞭龄的增加而增大。(3)假鞭维管束一般不具有原生导管,外部维管通常有2个较大的后生导管,在假鞭中部及内部通常只有1个后生导管,另1个后生导管不发育或发育不全。(4)在0.5年生到2年生的云南箭竹假鞭中,被染成紫红色的木质素在纤维细胞壁、薄壁细胞壁、导管细胞壁中都有分布,且随着假鞭年龄的增加染色逐渐加深,表明云南箭竹假鞭木质素含量随着鞭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木质化程度随鞭龄的增长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2.
程巧  乐捷  曾建国 《植物学报》2015,50(1):72-82
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是罂粟科含有异喹啉生物碱的主要药用植物, 其生物碱提取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目前对博落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碱的成分、活性和药理等方面, 对与其合成、运输、储藏密切相关的发育解剖结构及生物碱组织化学定位研究还未见报道。该文报道了温室中生长的博落回植株形态特征, 并结合徒手切片和改良碘化铋钾沉淀的方法对主要器官(根、茎、叶)的发育结构和生物碱组织化学染色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博落回发育基本遵循一般双子叶植物的规律。根中生物碱出现在中柱鞘外的薄壁细胞和导管周围。茎和叶柄中的生物碱主要出现在维管束周围, 偶尔也出现在茎的髓细胞中。总体上, 茎中的生物碱积累量少于根。  相似文献   

13.
七子花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七子花根、茎、叶和芽的解剖学结构,并与忍冬科荚蒾属的珊瑚树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具有一些共同特点:茎中髓部发达;异面叶,栅栏组织细胞都有两层,气孔大多集中于下表皮,叶表面有腺毛。两者也存在一些明显差异:七子花根毛明显少于珊瑚树,甚至未见;幼茎形状、茎中维管柱形状也明显不同;七子花栅栏组织细胞排列较珊瑚树整齐。  相似文献   

14.
刘萍  宋磊  任毅  田先华  张小卉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1):2208-2213
应用解剖学方法,对铁筷子(Helleborus thibetanusFranch.)(毛茛科)营养器官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筷子根的初生结构观察到三原型、四原型和六原型。营养器官中的维管束在横切面上木质部中的导管分子不呈“V”字形排列;根状茎的次生结构由外向内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髓射线发达。茎的初生结构中多个维管束排列成环状,维管束鞘分化不明显,节部为单隙三迹,叶迹分别来自于3条维管束或同一条维管束。叶为两面叶,表皮细胞不规则;气孔器只分布于下表皮,为毛茛科典型的无规则型气孔。从铁筷子营养器官的解剖学特点来看,与毛茛科其它植物基本相同,但在营养器官中维管束木质部不呈“V”字形、维管束鞘分化不明显、节部具单叶隙等特征上与其它毛茛科植物不同。  相似文献   

15.
Jojoba plants of the selection ‘Vista’ were grown for two years in the greenhouse at four levels of soil salinity. All plants reached anthesis with no symptom of major injury because of the treatments. The following changes were noted on treated plants: Leaves were thicker, with larger secretory and palisade cells. They had fewer stomata per unit area, smaller vascular cylinder and vascular cells, and discontinuous layers of secretory cells. Stems were thinner, with smaller pith diameter, smaller pith cells, and smaller vessel elements. Both leaves and stems had a higher moisture content. A higher accumulation of Cl and Na ions was observed in both leaves and stems. Mg ions decreased in leaves but increased in stems. Ca ions increased in leaves only.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冰冻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暹罗苏铁茎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暹罗苏铁茎由周皮、皮层、皮层维管束、中柱和髓组成,皮层和髓发达。皮层维管束可分为周韧型和外韧型两种,以周韧型为主。中柱的次生结构为同心环的次生维管组织构成,随着茎的不断成熟,环数逐渐增加;每个同心环均含有次生木质部、维管形成层、次生韧皮部的结构;环与环之间有次生的薄壁组织相间隔。皮层、中柱维管束均由木质部、形成层和韧皮部组成,木质部面积均大于韧皮部。苏铁植物茎在次生结构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有皮层维管束和同心环结构的中柱维管束。  相似文献   

17.
Cuttings of grapevine (Vitis vinifera L. cv. Chardonnay) were dark-forced at least three weeks. Pigment contents, 77 K fluorescence emission, excitation spectra of the leaves, petioles, stem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graphs of the etioplasts from leaves, the chlorenchyma tissues of the stems were analysed. The dark-grown leaves, stems contained 8 to 10, 3 to 5 μg/g fresh weight protochlorophyllide, its esters, respectively. HPL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olar ratio of the unesterified, esterified pigments was 7:3 in the shoot developed in darkness. The dark-forced leaves contained carotenoids identified as: neoxanthin, violaxanthin, antheraxanthin, lutein, β-carotene. Detailed analyses of the fluorescence spectra proved that all tissues of the dark-forced shoots had protochlorophyllide or protochlorophyll forms with emission maxima at 628, 636, 644, 655, 669 nm. The 628, 636 nm emitting forms were present in all parts of the dark-forced shoot, but dominated in the stems, which may indicate an organ specificity of the etioplast development. Varia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igment forms were even found in the different tissues of the stem. The subepidermal layers were more abundant in the 655 nm form than the parenchyma cells of the inner part of the cortex, the pith. In the latter cells, the plastid differentiation stopped in intermediary stages between proplastids, etioplasts. The plastids in the subepidermal layers had developed prolamellar body structures, which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etiolated leave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organ-, tissue specificity of plastid differentiation for chlorophyll biosynthesis, greening of different plant organ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ne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