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不同种源喜树幼枝中喜树碱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HPLC测定了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不同器官及不同种源幼枝中喜树碱的含量.结果表明,喜树碱含量在叶、种子和幼枝(幼叶和幼茎)中较高,木质部中较少,髓中最低.不同种源的幼枝中,来自成都种源喜树的喜树碱含量最高.通过比较,两年生喜树各器官中喜树碱含量普遍比一年生高,幼枝中顶枝的喜树碱含量比侧枝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提高淀粉酶的稳定性进而适应多变的工业生产条件,是淀粉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的】淀粉酶在食品加工、布料退浆、酿酒制造、养殖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目前生产用的淀粉酶来源单一,在溶液中的稳定性较差,需要扩大淀粉酶来源,增强酶的稳定性,使其进一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业生产环境。【方法】利用选择培养基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表层土样中筛选得到20株具有淀粉酶活性的菌株,采用杯碟法检测粗酶液的活性并对其中活性最高的3株菌进行鉴定,对其中酶活性最高的菌株运用紫外照射的方式进行诱变并测定致死率,选择突变后酶活最高的菌株,优化培养条件,并测定突变后淀粉酶的活性和作用条件范围。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法测定诱变前后酶活并进行活性对比。【结果】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表层土壤中筛选得到3株淀粉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并编号S03、S08和S17。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革兰氏染色形态观察结合生理生化分析显示,菌株S03、S08和S17分别为Aeromonas、Exiguobacterium和Bacillus,其淀粉酶最适NaCl浓度是10%-12%,最适...  相似文献   
3.
RNA分子的生物学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NA是一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复制和突变;RNA是DNA与蛋白质之间的桥梁,具有编码、翻译和拓展遗传信息的功能;RNA逆转录产生cDNA,在基因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RNA具催化活性,可以催化mRNA的剪接,DNA和RNA的水解、连接,RNA聚合,RNA的磷酸化等多种生化过程;某些微小RNA的时序表达,在个体发育中有重要调节作用;由双链RNA介导的转录后基因沉默对生物体抵御外来遗传元件RNA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隶属于蓝果树科(Nyssaceae)喜树属(Camptotheca),为抗癌药物喜树碱的主要资源,提高喜树碱的积累以满足临床需求是喜树碱开发的重要途径。该研究运用UV B辐射对2年生喜树进行每天8 h辐射处理,对1年生喜树分别设置每天2 h、4 h、6 h和8 h的辐射处理,连续处理12 d后分别测定各处理喜树叶的叶绿素、MDA、游离脯氨酸 (Fpro)含量和SOD活性,以及幼叶、幼枝和根中喜树碱含量,分析UV B辐射对喜树生理指标和次生代谢物的影响,以揭示喜树碱为喜树适应UV B辐射逆境的防御产物。结果显示:(1)2年生喜树经UV B每天8 h辐射处理12 d后,叶绿素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而MDA、Fpro和喜树碱含量均增加,说明每天8 h UV B辐射对2年生喜树产生了较强的胁迫伤害。(2)1年生喜树经UV B辐射处理12 d后,随着每天UV B辐射时间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不断降低,Fpro含量显著增加;每天2~6 h处理的MDA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总体随处理时间增加呈上升趋势;每天8 h UV B辐射的MDA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SOD活性随每天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说明每天8 h的UV B辐射对一年生喜树也产生了胁迫伤害。(3)1年生喜树幼叶、幼枝和根中喜树碱含量随着每天UV B辐射时间的延长均呈递增趋势,而且每天8 h辐射处理的喜树碱含量均最高,其中幼叶和幼枝中喜树碱含量显著高于根中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增强UV B辐射对喜树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而喜树通过改变生理以及次生代谢机制,以进一步产生喜树碱来响应增强UV B的胁迫。  相似文献   
5.
运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喜树各器官的结构,对喜树不同器官中喜树碱含量进行了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1)喜树根尖纵切面的结构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4个部分组成。根和茎的初生结构都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3部分组成;在根和茎初生结构的皮层和髓部具有被锇酸染成黑色的嗜锇细胞;在次生生长中,根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中柱鞘,茎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皮层细胞;随着次生维管组织的增加,茎的中央形成髓腔。(2)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叶肉细胞中分布有嗜锇细胞;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喜树叶的上表皮没有气孔器分布;下表皮气孔器的保卫细胞呈肾形,没有副卫细胞,被几个表皮细胞不规则的围绕,属于无规则型;在上下表皮均分布着单细胞非腺毛和2种类型的腺毛,其中下表皮的分布相对稠密;上表皮腺毛呈球形,下表皮腺毛大部分为长卵形,其中间杂着一些球形腺毛;观察发现,越幼嫩的叶中,分布的腺毛和非腺毛越多。(3)喜树不同器官中喜树碱含量以幼叶和种子中较高,木质部中较低,髓中含量最少;随着叶的发育成熟,叶中喜树碱的含量逐渐降低,且同一叶的不同部位,喜树碱含量也有差异;喜树幼苗发育过程中喜树碱含量也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6.
低温胁迫对不同百合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2个市场流行的商业品种与2个野生种百合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机制。通过方差分析与隶属函数分析对低温胁迫后的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酸(Pro)、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14个品种(种)及百合各系列抗寒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的抗寒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其抗寒能力的强弱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控制的结果,而非单纯的单一因素所决定。14个百合品种(种)的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佳娜’>‘洛宾娜’>‘西伯利亚’>‘黄丝带’>‘蒙特马什’>兰州百合>岷江百合>‘白狐狸’>‘雪皇后’>‘王室落日’>‘王室之歌’>‘发光’>‘里昂’>‘布鲁勒’。百合品种(种)间抗寒性差异较大,而系列内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7.
王玲丽  刘文哲 《植物学报》2005,22(5):584-589
通过HPLC测定了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不同器官及不同种源幼枝中喜树碱的含量。结果表明, 喜树碱含量在叶、种子和幼枝(幼叶和幼茎)中较高, 木质部中较少, 髓中最低。不同种源的幼枝中, 来自成都种源喜树的喜树碱含量最高。通过比较, 两年生喜树各器官中喜树碱含量普遍比一年生高, 幼枝中顶枝的喜树碱含量比侧枝高。  相似文献   
8.
王玲丽  刘文哲 《植物研究》2015,35(5):704-709
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分别对喜树营养器官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筛选红色、黄色和褐色3个不同的细胞系;运用HPLC法测定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的含量,并在培养基中外加诱导子,分析其对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幼叶所诱导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相对高于其它,红色和黄色的细胞系在不同的外植体中其喜树碱含量均高于褐色的细胞系。但从整体看来,愈伤组织中喜树碱的含量远远低于原植物中的含量。外加诱导子对愈伤组织中喜树碱的含量有影响,浓度为0.1 mg·L-1,1 mg·L-1的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处理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提高,0.1 mg·L-1的水杨酸对喜树碱的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茉莉酸甲酯的影响不大;浓度为3 mg·L-1,5 mg·L-1的水杨酸处理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降低;3 mg·L-1的茉莉酸甲酯处理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降低,5 mg·L-1处理的愈伤组织中未检测到喜树碱。  相似文献   
9.
花柱内引导组织是花粉管生长时的必需结构,对花粉管的生长具有支持、营养、引导生长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授粉对花柱引导组织结构的影响,该研究对烟草开花后不授粉及授粉1~4d内的花柱引导组织结构动态进行了观察比较。研究发现:未授粉花柱内的引导组织的变化是一个类似于衰老的死亡过程,授粉后花柱内引导组织细胞发生剧烈变化,细胞快速死亡,与未授粉花柱的引导组织的变化完全不同,它们可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调控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体视显微镜、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法对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Linn.)雄花和假两性花开花过程及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花蕾发育早期,倒地铃雄花和假两性花的花蕾形态没有区别;花蕾发育后期,雄花雌蕊退化,假两性花雌蕊继续发育,花蕾外部形态出现差异;开花时雄花花药开裂,假两性花花药不开裂。(2)倒地铃雄花和假两性花均具四室花药,呈蝶形;花药壁细胞从外到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2层)和绒毡层;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绒毡层为单核分泌型,四分体为四面体型,花粉粒两核;开花时雄花和假两性花中层都有残留;小孢子液泡化时,绒毡层开始降解,两核花粉粒时,假两性花绒毡层降解较快。(3)雄花药室内壁次生加厚完全,裂口区发育,连接同侧花粉囊的连接组织降解,花药开裂;假两性花药室内壁次生加厚不完全,具唇形细胞,药隔细胞壁未降解,同侧花粉囊未连通,花药四室,不开裂;假两性花成熟花粉粒细胞质稀少,内壁不完整。本研究结果表明,倒地铃的雄花是由两性花在发育早期雌蕊停止发育形成的,假两性花则由两性花在发育晚期雄蕊功能退化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