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糙皮侧耳‘驻研1号’通过单孢杂交育种选育而获得的优良菌株,中低温型品种,子实体叠生,菌盖扇形,颜色受温度影响,低温下呈深黑色,高温下呈深灰色。菌柄长约5cm,直径1.5cm,六七成熟时菌盖直径5-6cm,厚1cm左右。出菇整齐,菇质韧性强,商品性状好,氨基酸总含量198.1g/kg,蛋白质含量260g/kg。生产周期45-50d,生物学效率高达89.7%,适宜河南地区秋冬季栽培。  相似文献   

2.
宋莹  刘娜  杨瑞恒  刘俊杰  张敏 《菌物学报》2020,39(6):1109-1116
香菇是我国深受欢迎的食药用菌,产量居食用菌产业之首。为拓宽栽培香菇菌株的遗传背景,解决现有主栽香菇菌株种性退化的问题,本研究以香菇‘808’菌株与3个香菇野生资源、3个栽培菌株(辽抚4号、BY1和荷香)开展单-双杂交育种,开发适合当地栽培环境的主栽品种。研究结果显示:在270对单-双杂交组合中,通过锁状联合观察和与亲本的拮抗试验,鉴定出89个杂交子,进一步通过栽培试验筛选出10个性状相对优良的候选菌株;最终通过农艺性状对比试验,筛选出ZJXG 5和ZJXG 8两个优良杂交菌株,这两个菌株均以当地长白山野生资源S1和本地主栽菌株BY1为双核杂交亲本选育而来,表现出超亲显著、菇形圆整、颜色呈浅褐色的特性,前4潮生物学效率在86%-88%之间。本研究结果揭示,在香菇杂交育种中,当亲本菌株来源地域与杂交后代菌株筛选地域相近时,单双杂交亲和率、杂交菌株的出菇率和丰产性指标较高,这提示我们,利用当地野生香菇资源更有利于创制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地方品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试验对6个香菇母本菌株进行分类.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获取此6个菌株的单核体,进行两两杂交,获取15个杂交组合,并进行高温出菇试验和抗木霉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温条件下有8个杂交组合能够出菇, 3、4、6号菌株产量相对高,与其他菌株差异极显著.1号、3号菌株与木霉的拮抗线均呈Ⅳ型,对木霉抗性强.因此,3号菌株属于耐温高抗品种,适合进行进一步的扩大试验.  相似文献   

4.
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申秀1号’品种以‘3108’菌株为亲本采用单孢自交育种技术选育,经ISSR鉴定表明与亲本相比具有自身特异性。经多年的示范栽培表明:‘申秀1号’具有产量高(505g/500g干料)、商品性好(一级商品菇比例90%以上)、栽培周期短(冷刺激后4-5d完成采收)、菌丝培养阶段不出菇、冷刺激后出芽整齐、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能够满足肺形侧耳温控设施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的高温反季节用种需求。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优质杂交稻品种贮藏蛋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取水稻品种共20个,其中包括湖北省近两年审定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10个(‘鄂早17’、‘鄂早18’、‘两优1193’、‘武香880’、‘岳优26’、‘宜优99’、‘协优96’、‘鄂晚12’、‘鄂中5号’、‘两优277’)以及7个普通杂交水稻(‘G98-202’、‘578’、‘两优637’、‘宜优22’、‘3685’、‘3089’、‘加育948’)和国家审定的优质水稻品种3个(‘嘉育948’、‘两优932’、‘舟903’),采用不连续的SDS-PAGE电泳分析种子贮藏蛋白,结果在谷蛋白中主要分离出57 kD的蛋白前体、37~39 kD的酸性亚基和22~23 kD的碱性亚基。同时,选取品种‘3089’、‘嘉育948’、‘537’、‘舟903’和‘两优93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种子贮藏蛋白中的谷蛋白亚基的含量。结果表明,水稻谷蛋白亚基含量的多少可以作为评价品种营养品质优劣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代料栽培香菇菌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适用于玉米秸秆为基质的香菇菌种,以利用玉米秸秆代料栽培香菇。以4株香菇菌株937、808、辽香1号、辽香6号为试验菌株,通过玉米秸秆代料栽培的对比试验,根据试验中菌丝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优质菇率的结果,确定辽香6号为适合辽宁省岫岩地区玉米代料栽培香菇的菌种,其生物转化率达86%以上,优质菇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7.
‘双孢106’是‘A20’通过单孢选育的品种。子实体散生,少量丛生,近半球形。菌盖白色,表面光洁,直径3.5-5.0cm,厚2.0-3.0cm,质地致密;菌柄白色,粗短,近圆柱形,基部略膨大,长2.0-2.8cm。发菌适温22-25℃,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10-24℃,最适温度16-18℃。鲜菇粗纤维含量1.00%,蛋白质含量3.54%,氨基酸总量2.84%。该品种出菇早,子实体圆整、结实,产量高,商品化等级高。适宜双孢蘑菇工厂化设施栽培。  相似文献   

8.
肺形侧耳‘杭秀2号’以‘台秀57’菌株为亲本采用多孢自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该品种菌丝生长适温26-28℃,子实体生长发育适温22-28℃。菌盖扇形,深灰色,菌盖大小平均为4.38cm×3.65cm;菌柄圆柱形,白色,直径平均为1.06cm。鲜菇蛋白质含量2.94%,氨基酸总量2.54%。示范栽培表明,‘杭秀2号’平均生物学效率为71.2%。低温刺激后,经5-6d可完成一茬菇采收。该品种具有出菇整齐、商品性好等优良性状,适于设施栽培。  相似文献   

9.
香菇栽培过程中,常常出现“蜡烛菇”(有柄无盖)、“松果菇”、“荔枝菇”(菌盖结团无菌柄或不开伞),这就是畸形变异菇。发生畸形菇的原因,除了菌种低劣或病毒感染之外,人为方面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品种选择不对路。我国香菇菌种有低温、中温、高温三大品系和早熟、中熟、晚熟三种类型。栽培者选用菌种不当,畸形菇就易发生。比如海拔高的山区,应选中、低温菌种为宜,如误用高温型菌种,菇蕾一出现,遇低温便萎缩不长,形成“松果菇”。二、发菌管理不当。在菌丝体(?)期间,如果发菌室光过强,特别是靠近窗口的菌袋,原基提早形成,袋内菇蕾早现,但受袋壁挤压,无法正常伸展,因此脱袋后第一批菇容易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10.
利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选育耐高温香菇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耐高温新菌株。【方法】以香菇菌株18为出发菌株,紫外诱变处理其原生质体,通过47°C热激3 h后菌丝恢复生长的情况来筛选获得耐高温诱变株,测定18及其所有诱变株在木屑培养基中的恒温长速、高温长速以及恢复长速,并进行高温出菇试验。【结果】筛选得到57株耐高温诱变株,其中诱变株N6、N44和N24的综合性状较好。恒温长速、高温长速以及恢复长速与出菇性状具有相关性,恢复长速与出菇产量、单菇性状、耐高温能力呈正相关,可初步作为预测耐高温菌株综合性状的指标。【结论】利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可初步选育出耐高温香菇新菌株。  相似文献   

11.
自交选育秀珍菇新菌株“申秀1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自交子代群体主要栽培和商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并选育综合性状优良的秀珍菇新菌株。【方法】以秀珍菇商业菌株“3108”为亲本进行自交,综合分析其自交子代群体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菇型、抗杂、抗逆性和栽培周期等性状以选育新菌株,利用ISSR (Inter-sample sequence repeat)鉴定新菌株和亲本菌株之间遗传差异性。【结果】自交子代中,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分别有19.5%和8.9%的菌株优于亲本;子代群体中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产量之间无相关性(R=0.102,P>0.05);37%的菌株栽培周期比亲本短;菇盖平展、厚且不易碎分别占53%、11%,菌柄直径和长度变化幅度分别为5?13 mm和21?75 mm;发生黄枯病,出现萎缩、死菇现象以及畸形分别占23%、19%、5%。【结论】通过对子代群体各性状综合分析,从中选育出生长快、产量高、菇盖厚且不易碎、柄粗长、抗杂和抗逆性强、栽培周期短等优良性状的秀珍菇新菌株“申秀1号”,前三潮菇平均单袋产量334 g,生物学效率高达74%,比亲本菌株增产7.1%,且种性稳定。经ISSR鉴定表明,该菌株具有自身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姚春馨  田果廷  王晖 《菌物学报》2022,41(12):2095-2097
‘云白灵芝’3个新品种由采自云南不同地区的野生白肉灵芝菌株,经常规育种系统选育获得,属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3个品种的子实体菌肉洁白、质软,弹射孢子粉少,形态特征差异大。菌丝生长适宜温度18-23 ℃,子实体发育最适温度15-23 ℃,菌丝长速快,发菌期、出菇期短,是中低温型早熟新品种。3个品种均适宜熟料袋栽覆土栽培,干芝产量和品质均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3.
罗顺珍  纪开萍  曹旸  纪光燕 《菌物学报》2022,41(7):1140-1142
以野生驯化栽培品种HZ14080和野生菌株HZ16009为亲本,经孢子单核菌丝有性杂交选育获得YL1701-2。其菌丝生长适温25-32 ℃,子实体发育适温25-32 ℃。该品种具有菌柄粗壮、菌盖厚且大、菇肉紧实、出菇早、抗逆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出菇整齐、成品率较高和产量高的优势;具有伤后不变或轻微变色、特有土味淡和商品化程度高的特点。既可袋栽也可瓶栽,但以瓶栽为主。目前该菌株已大量用于生产且已获得专利授权。  相似文献   

14.
芥蓝miR156a家族进化特性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RNA广泛参与植物的发育过程。芥蓝形态多样,叶片发育因品种而异。为了解miR156a家族的进化特性及其在芥蓝叶片发育中的表达模式。该研究对芥蓝miR156a成员及其前体pre miR156a成员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不同品种芥蓝叶形的差异,并采用qRT PCR方法分析芥蓝不同组织部位中pre miR156a的表达水平、以及叶形相似的芥蓝品种‘翠宝’和‘改良香菇’中不同类型叶片的pre miR156a成员及其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发现芥蓝miR156a家族成员和pre miR156a 3p_1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二级结构预测发现pre miR156a每个成员均能形成茎环结构并包含2~3个miR156a成员序列;靶基因预测显示miR156a 5p和miR156a主要靶向SPL,而miR156a 3p_1则靶向CTPS等不同的基因。(2)‘翠宝’和‘改良香菇’芥蓝的叶形最为相似,qRT PCR分析显示,pre miR156a在‘翠宝’营养生长期的叶片中高度表达。(3)pre miR156a成员在‘翠宝’和‘改良香菇’不同类型叶片中差异表达,pre miR156a主要在成熟叶和菇叶中表达,而pre miR156a 3p_1和pre miR156a 5p在第一片真叶中表达量更高。(4)靶基因分析的结果在不同品种中呈现不同趋势,‘翠宝’成熟叶中SPL10/15高表达,SPL2表达量降低;‘改良香菇’中SPL10在成熟叶和菇叶中表达降低,SPL15在菇叶中高表达,SPL2在不同类型叶片中表达无差异。研究认为,miR156a成员及其靶基因SPL2/10/15可能参与调控芥蓝叶片发育,不同品种中作用的靶基因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各品种芥蓝叶片发育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木荷木屑为主的代料为培养基,将筛选出来的香菇杂交菌株139个及其亲本以及对照菌株7402,进行出菇试验和性状比较,复筛和鉴别出63F为强优势杂交菌株之一。63F在产量、季节性、抗逆性等方面均超过双亲——靖野和7917以及常规品种7402。63F的平均单产为每平方尺1789.5克,较7402增产34.1%。杂交品种63F已形成一个具有商品价值与生产实用价值的新品种,定名为85-63F。  相似文献   

16.
普通香菇栽培在越冬期,因温差、干湿差极大等极端气候条件的刺激,致使已经形成菇蕾的菌盖表面出现多条深浅不一的裂纹,呈花纹状,此类菇称花菇。花菇是香菇等级中的上品,肉厚、质嫩、柄短,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高于普通香菇。但通常情况下,由于菌株特性、栽培方式、环...  相似文献   

17.
以茎尖组培苗检测甘蔗体内内生固氮菌的固氮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巴西引进的甘蔗品种‘B1’、‘B3’、‘B5’、‘B8’以及广西地区栽培品种‘新台糖16号’和‘桂糖11号’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对其继代4次的茎尖组培苗进行有氮与无氮培养比较以及于温室中无氮盆栽品种比较试验的结果表明,经茎尖培养的甘蔗品种其原有的固氮能力不丧失,4个巴西甘蔗品种的固氮能力和在无氮下的生长能力强于广西主栽品种‘新台糖16号’和‘桂糖11号’,无氮培养的巴西甘蔗品种氮含量较高,固氮活性较强,缺氮症状出现时间较迟;无氮盆栽的巴西甘蔗品种株高、分蘖、叶片的固氮活性等均优于‘新台糖16号’和‘桂糖11号’。  相似文献   

18.
以香菇菌株“沪香F2”及其自交优良F2代菌株“申香1504”为实验材料,收集孢子单核体,对其交配型进行鉴定,然后通过单孢自交的方法,构建F2和F3代群体,并对孢子单核体、F2、F3代群体各阶段培养、出菇情况以及重要农艺性状进行详细统计分析,研究各性状表型分化的情况及遗传规律。结果表明:2个亲本所获得的孢子单核体中A2B1交配型比例均为最高,根据孢子单核体交配型数量分别设计了1 028和972个F2和F3代自交配对组合。在2个群体中,配对阶段,分别有15.47%和23.56%的配对组合由于菌丝生长缓慢无法获得后代双核体菌株,且F3代显著高于F2代;生产种培养阶段,出现不良性状的菌株数量分别为7.78%和9.57%;菌棒培养阶段,出现不良性状的菌株数量分别为41.05%和49.28%,且F3代退化菌株比例显著高于F2代,不转色菌株比例显著低于F2代;出菇阶段,分别有3.11%和4.32%的菌株不现蕾,分别有13.04%和4.32%的菌株出畸形菇,分别有19.55%和8.95%的菌株能出正常菇,且F2代出正常菇的菌株比例显著高于F3代。“沪香F2”和“申香1504”分别有26个和8个孢子单核体,多次配对获得的杂交子,出正常菇的概率达50%以上。2个群体的平均单棒产量、平均单棒菇数、平均单菇重表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且两个群体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与F2代相比,F3代的产量分布、菇数分布表现出偏分离现象,平均单棒产量低于F2代43.84%,平均单棒菇数低于F2代56.77%。香菇“沪香F2”菌株在F3代中的培养、出菇情况以及农艺性状整体表现劣于F2代,且在F2代中获得表现优于亲本的高产品种,在F3代中获得大朵型品种,对香菇优良菌株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0(对照)和20g·L-1NaCl胁迫条件下杂交狗牙根(Cynodondactylon×C.transvaalensis)品种‘苏植2号’(‘SuzhiNo.2’)和‘Tifgreen’不同部位的生长状况以及Na+和K+积累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2个品种间Na+、K+转运调控机制的差异。结果显示:在NaCl胁迫条件下,2个品种的叶片相对枯黄率、地下茎和根系的相对干质量、叶片和根系的Na+含量和Na+/K+比以及钠钾选择性转运系数增加;修剪茎叶及冠层和地上部的相对干质量、植株相对总干质量以及叶片和根系的K+含量均降低,但茎叶含水量无显著变化。NaCl胁迫条件下,不同土层中2个品种的根系相对干质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且20-40和40-60cm土层中根系干质量的增幅大于0-20cm土层;在0-20cm土层中2个品种根系的分配比例均有所降低,而在20-40和40-60cm土层中则不同程度提高。与‘Tifgreen’相比,NaCl胁迫条件下‘苏植2号’叶片相对枯黄率、Na+含量和Na+/K+比更低,修剪茎叶及冠层和地上部的相对干质量、植株相对总干质量、叶片K+含量和钠钾选择性转运系数更高;在20-40和40-60cm土层中‘苏植2号’根系相对干质量显著高于‘Tifgreen’,根系分配比例总体也高于‘Tifgreen’。综合比较结果表明:‘苏植2号’的抗盐性强于‘Tifgreen’,可能与其深层根系分配量更高和钠钾选择性转运能力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20.
香菇原生质体分离诱变育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UV处理香菇原生质体后得到的105株再生菌株与它们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和出菇期进行了比较。约有30%的再生菌株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较早出菇期的优良特性、多次继代培养证明,这些再生菌株获得的优良特性稳定。研究结果表明,香菇原生质体分离诱变是一种很有应用价值的食用菌菌种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