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本研究以收集的105份金针菇种质资源经遗传性分析后,选出‘上研1号’与‘0747’菌株作为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共得到168个杂交菌株。经实验室初筛和工厂化小中试复筛,最终获得产量高、出芽整齐和商品性状优良的金针菇新品种‘上研1820’。该品种为浅黄色,菌盖呈球形,菌柄基部颜色加深不显著,子实体干品氨基酸总含量为1.82×104mg/kg。工厂化栽培条件下,菌丝最适培养温度为20℃,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为5–15℃,瓶栽菌丝培养周期为22d,子实体生育时间为25d,平均单瓶产量为314.3g/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传统选育手段,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对筛选出具有遗传性状稳定、商品性状优良和适用于工厂化栽培等特性的目标菌株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浙黄1号’是野生桑黄通过驯化系统选育的新品种。其子实体呈扇形或马蹄形,菌盖长径6.0-15.0cm,短径3.0-5.0cm,基部厚2.0-5.0cm,边缘厚0.2-2.0cm。子实体表面呈金黄色至棕黄色,菌肉黄褐色。菌丝体生长适温25-30℃,子实体发育适温20-25℃。子实体总黄酮含量8.26%,粗多糖含量5.40%,总三萜含量0.96%。浙江省地区有春、秋两季栽培;抗逆能力较强,子实体成品率较高、整齐,商品化程度高,产量13.3g/袋(干料470g)。适宜代料栽培。  相似文献   

3.
糙皮侧耳‘驻研1号’通过单孢杂交育种选育而获得的优良菌株,中低温型品种,子实体叠生,菌盖扇形,颜色受温度影响,低温下呈深黑色,高温下呈深灰色。菌柄长约5cm,直径1.5cm,六七成熟时菌盖直径5-6cm,厚1cm左右。出菇整齐,菇质韧性强,商品性状好,氨基酸总含量198.1g/kg,蛋白质含量260g/kg。生产周期45-50d,生物学效率高达89.7%,适宜河南地区秋冬季栽培。  相似文献   

4.
双孢蘑菇‘福蘑58'是W2000单孢分离筛选的新品种。菌落形态为贴生型,菌丝在10-32℃下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4-28℃。结菇温度10-22℃,最适结菇温度14-20℃。子实体单生为主,丛生少,较结实,不易开伞,菌盖扁半球形,表面光滑,颜色较白,直径3.5-5.0cm,高度2.4-2.8cm。在适宜栽培条件下,平均单产比亲本菌株W2000提高10%-15%,鲜菇质量与W2000相当,比W192提升明显,成品菇比例较高,品质优良,适合鲜销市场及罐头加工。该品种可用于周年工厂化、设施化及季节性农法栽培。  相似文献   

5.
肺形侧耳‘杭秀2号’以‘台秀57’菌株为亲本采用多孢自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该品种菌丝生长适温26-28℃,子实体生长发育适温22-28℃。菌盖扇形,深灰色,菌盖大小平均为4.38cm×3.65cm;菌柄圆柱形,白色,直径平均为1.06cm。鲜菇蛋白质含量2.94%,氨基酸总量2.54%。示范栽培表明,‘杭秀2号’平均生物学效率为71.2%。低温刺激后,经5-6d可完成一茬菇采收。该品种具有出菇整齐、商品性好等优良性状,适于设施栽培。  相似文献   

6.
有害疣孢霉菌与双孢蘑菇的互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清铧  王松  张扬  温志强 《菌物学报》2014,33(2):440-448
通过菌丝对峙、双重培养,以及对发病双孢蘑菇子实体的显微观察,探讨有害疣孢霉菌Mycogone perniciosa(MP0012)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As2796)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在菌丝对峙生长阶段有害疣孢霉菌菌丝不侵入双孢蘑菇菌丝体内,两者可交叉生长,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不显著;对峙与双重培养均显示有害疣孢霉菌菌丝会产生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的挥发性物质,造成双孢蘑菇菌丝扭结断裂。同时试验证实了双孢蘑菇菌丝会促进有害疣孢霉菌厚垣孢子的产生和萌发、菌丝生长和发育。侵染实验结果表明,有害疣孢霉菌可直接侵染双孢蘑菇子实体,引起双孢蘑菇子实体病害;对罹病子实体显微观察结果发现,发病前期双孢蘑菇子实体表面长出绒毛状病原菌丝,菌柄中空,菌褶褐变腐烂并长出病原菌丝;发病中期双孢蘑菇子实体内菌丝组织会出现萎缩裂解现象,在近有害疣孢霉菌菌丝一侧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菌丝细胞壁被降解;发病后期双孢蘑菇子实体菌丝组织基本消失。由此初步判断有害疣孢霉菌对双孢蘑菇的寄生类型偏向于死体营养型。  相似文献   

7.
双孢蘑菇不同品种感染有害疣孢霉后防御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春元  李玉 《菌物学报》2015,34(3):504-510
通过测定同一时期不同品种双孢蘑菇子实体接种和未接种情况下,子实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等4种防御酶活性变化,为研究双孢蘑菇品种对有害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的抗病性差异提供科学数据。结果表明:以双孢蘑菇As258、As2796和W192为材料,在接种处理后,各品种双孢蘑菇子实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不同。双孢蘑菇W192品种4种酶活峰值最高,其次是As2796和As258。说明这4种酶与双孢蘑菇抗有害疣孢霉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双孢蘑菇菇脚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双孢蘑菇菇脚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应用模糊识别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以鸡蛋蛋白为标准蛋白,以WHO/FAO的必需氨基酸参考模式为评价标准,对双孢蘑菇菇脚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价,并与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蛋白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菇脚蛋白质中总氨基酸含量为73.16%,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  相似文献   

9.
以延长双孢蘑菇货架期为目标,探讨壳聚糖和ε-聚赖氨酸处理对采后双孢蘑菇在4 ℃贮藏过程中生理特性、营养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双孢蘑菇相比,壳聚糖与ε-聚赖氨酸6:4复配溶液处理能够有效抑制双孢蘑菇表面微生物的生长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增加,保持双孢蘑菇子实体较高的L*值和硬度,延缓双孢蘑菇的质量损失和细胞膜透性的升高,减少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腐烂,保持较高商品率。在4 ℃条件下,壳聚糖与ε-聚赖氨酸6:4复配溶液对双孢蘑菇的保鲜性能最优,能够有效保持双孢蘑菇的商品品质和延长其贮藏时间。  相似文献   

10.
双孢蘑菇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测定了双孢蘑菇子实体中氨基酸、矿质元素、多糖、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粗纤维、核苷酸、维生素C和SOD等含量。结果表明,粗蛋白含量为37.86%,在测定的18种氨基酸中含有17种氨基酸,8种必须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2.30%;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N)为0.73。还含有丰富的多糖、纤维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核苷酸类物质。  相似文献   

11.
由链格孢菌引起的菊花黑斑病严重降低了菊花的品质和产量.链格孢菌在代谢过程中分泌的粗毒素是菊花黑斑病发生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本文从菊花黑斑病发病叶片中分离筛选出致病真菌链格孢菌1株,研究其粗毒素对菊花幼苗‘神马’生长的影响以及测定盆栽幼苗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抗性物质含量、诱导酶活性及代谢物质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链格孢菌粗毒素对菊花‘神马’幼苗的株高、茎粗、根长均有抑制作用,毒素浓度与抑制效果呈正相关,且粗毒素原液处理14 d后,菊花幼苗株高、茎粗、根长受到显著抑制,分别比对照减少了28.9%、21.4%和23.3%;链格孢菌粗毒素处理菊花‘神马’幼苗后,根系组织细胞膜透性随着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毒素浓度处理下,菊花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毒素原液处理菊花幼苗后,菊花幼苗叶片中抗性物质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以及脯氨酸含量均显著提高.链格孢菌10倍稀释液处理对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链格孢菌粗毒素对切花菊‘神马’幼苗的致病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菊花幼苗根、茎的正常生长,增加菊花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影响切花菊幼苗叶片中抗性物质代谢以及提高叶片保护酶活性而影响植株正常生理代谢.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两种葡萄孢属真菌对不同百合品种叶片和花瓣的侵染能力,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测定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和椭圆葡萄孢Botrytis elliptica对4个百合品种叶片和花瓣的侵染时间和病斑扩展速度。结果表明,供试百合花瓣接种灰葡萄孢病斑出现时间明显早于叶片,而不同品种花瓣接种椭圆葡萄孢病斑出现时间差异显著。此外,百合品种‘木门’叶片接种椭圆葡萄孢96 h后仍没有病斑出现,而花瓣接种后48 h病斑出现,说明‘木门’叶片对椭圆葡萄孢抗性较强,而花瓣较易感病。  相似文献   

13.
长蠕孢菌产孢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番茄褐斑病原菌—长蠕孢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燕麦片琼胶培养基、Czapek培养基和PDA+番茄叶片能促进产孢子,V8汁、PSA和番茄汁培养基抑制产孢;碳源果糖明显促进产孢,甘露醇抑制产孢子;氮源氯化铵促进产孢,蛋白胨和硫酸铵抑制产孢;光照和紫外线照射对长蠕孢菌产孢有明显促进作用,特别是紫外线照射60~80min时产孢量达到最大;偏低温或偏高温以及微碱性环境能促进长蠕孢菌产孢,温度为15℃或30℃,pH8~9时最有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14.
双孢蘑菇是世界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不同于欧美国家的麦草栽培配方,我国双孢蘑菇栽培材料主要是以水稻秸秆为主.为了降低农业秸秆废弃物的焚烧和我国双孢蘑菇产业的持续发展,需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地特色农业废弃物资源作为双孢蘑菇栽培的基质.为鉴别不同材料栽培的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营养和产量差异,本研究以8种不同基质配方栽培的双...  相似文献   

15.
蚧镰孢菌孢子萌发及产孢的最适温度是 2 8℃ ,菌生长的适温是 2 4℃~ 2 6℃。孢子萌发受 pH值影响较小 ,菌生长以 pH6.5~ 8.5为最适 ,而 pH8.5时产孢最多。菌的生长也可以调节培养液的pH值 ,使其达到最适生长的 pH范围。光照对该菌的生长及产孢也有一定影响。蚧镰孢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 ,也能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生长 ,但生长很差。Ca2 、Fe2 等金属离子以及硫胺素、核黄素、叶酸等维生素的加入可使产孢量增加 ,而维生素的作用更明显。该菌的产孢高峰期一般在 2 1天左右 ,而且在相同条件下 ,接种量越大 ,产生最大量孢子所需的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6.
以‘W2000’双孢蘑菇为试验材料,设清水(CK)和ClO2浸泡(120mg·L-1)2个处理,研究ClO2浸泡处理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对双孢蘑菇采后品质、生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lO2浸泡处理配合0℃低温贮藏可显著降低双孢蘑菇的呼吸强度,推迟呼吸高峰的出现时间,呼吸强度较CK降低29.2%,并使呼吸高峰推迟5d出现;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子实体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控制酚类氧化产物的积累,减缓子实体褐化进程,贮藏20d时,处理的总酚含量仅为0.81μmol/mg。另外,ClO2处理还可延缓子实体硬度的下降,保持其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并抑制开伞,有效延长双孢蘑菇的贮藏期。研究表明,ClO2处理+低温贮藏对双孢蘑菇具有较理想的保鲜效应,可有效保持双孢蘑菇的外观和营养品质,提高商品价值,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93,12(Z1):91-102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西部,为河北省第一高峰。变化悬殊的地形,使其由低谷到亚高山草甸呈明显独特的垂直植被类型分布带,山势陡峻,谷路隘险,具有华北地区罕见的森林植被及丰富的植物资源。狭谷陡峰,葳蒐险奇的地形地貌,又形成了多变的气候特征,因此蕴藏着相当丰富的真菌资源。作者1990年8月在该地区考察期间,共采集涉及林木、农作物、花卉、蔬菜等植物病害标本240份。本文报道小五台山的丝孢菌(Hyphomycetes)14属40种,其中有二个新种:(木来)木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coni Y.L.Guo, sp. nov.),五味子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 schisandrae Y.L. Guo, sp. nov.)和7个中国新记录种:沼泽尾孢(Cercospora paludicola Speg.),白面子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ariae(Fuckel) U. Braun],薯蓣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dioscorae(Vassiljevski) Pons & Sutton],当归柱隔孢(Ramularia angelicae v. Hohnel),白芷柱隔孢[Ramularia heraclei(Oud.)Sacc.),莴苣柱隔孢(Ramularia lactucosa Lamb. & Fautr.)和虎耳草柱隔孢(Ramularia saxifragae Syd.)。(木来)来木菌绒孢(Mycovellosiella coni Y.L. Guo, sp. nov.)生于山茱萸科(Cornaceae)华尔特氏掠子木(Cornus walteri Wanger.)叶上。子实体生于叶背面。次生菌丝体表生。无子座。分生孢子梗1-3根从气孔伸出或作为侧枝单生于表生菌丝上,近无色,分枝,曲膝状,1-2个隔膜,5.0-50.0 × 2.5-4.0 μm。分生孢子圆柱形,无色,链生并具枝链,0-4个隔膜,6.5-45.0 × 2.0-4.0 μm。在山茱萸科尚无菌绒孢属的报道,且该菌与已报道的尾孢属菌形态特征也不同,故定为新种。五味子色链隔孢(Phaeoramularia schisandrae Y.L. Guo, sp. nov.)生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nz.) Baill.]叶上,子实体生于叶背面。菌丝体内生。具子座。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浅青黄褐色,不分枝,曲膝状,1-5个隔膜,20.0-75.0 (-95.0) × 4.0-5.0 μm。分生孢子圆柱形,近无色,链生并具枝链,1-4个隔膜,15.0-40.0 × 3.0-4.0 μm。五味子科既无尾孢菌属也无色链隔孢属的报道。文中为新种提供了拉丁文简介、描述和图,新记录种进行了简要描述。研究的标本保藏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在4 ℃环境下贮藏3、6、10、14 d后生理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4 ℃低温保鲜环境下双孢蘑菇的硬度下降较慢,延缓了可溶性蛋白质和POD、SOD、CAT等酶的降解,V?含量在第3天迅速下降后,一直保持稳定的水平,MDA含量在贮藏第10天才迅速上升。说明低温保鲜对双孢蘑菇贮藏过程中的品质保持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可延长双孢蘑菇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9.
双孢斑褶菇是一种著名的神经致幻菌物,菌丝体呈白色,具有明显的锁状联合。分类地位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目,粪锈伞科。研究了C源、N源、C/N比、pH值、温度和培养料的料水比对该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及培养料的选择试验和出菇条件试验。菌丝体生长最佳的C源是淀粉、蔗糖、纤维素;酵母膏、硝酸钾、玉米粉和硝酸铵为最佳氮源;菌丝体生长对培养基碳氮比的适应比较广泛;适宜温度是5℃~35℃,最适为25℃~30℃;适宜的pH范围是4~13,最适为6.5~8.0;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为45%~75%,最适为65%~70%。适合菌丝体  相似文献   

20.
斑玉蕈‘闽真5号’品种系以‘闽真3号’与‘白玉-01’作为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获得。该品种菌盖白色,呈半球形,表面斑纹少而小。鲜菇蛋白质含量2.1%,氨基酸总量1.43%。示范栽培表明,‘闽真5号’菌丝最适培养温度20-27 ℃,子实体生长发育温度12-17 ℃,袋栽菌包培养周期为110 d,出菇周期为28 d,平均单袋产量635.17 g/袋。该品种具有栽培周期短、产量高、商品性状好等优良性状,适用于袋栽工厂化周年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