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草菇营养丰富,但不耐贮藏,现有保鲜方法无法有效延长其贮藏期,因此延长草菇保鲜期是草菇产业化工厂生产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本研究以V23草菇为材料,分别用1-甲基环丙烯(1-MCP)、聚赖氨酸(ε-PL)、ε-PL联合1-MCP处理草菇,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贮藏期草菇感官、理化品质的影响,筛选出草菇贮藏的最优方法。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组相比,ε-PL联合1-MCP处理能显著减少草菇的水分散失、保持菇体质构及表面色泽(P<0.05);最佳组合处理浓度为0.3g/kg ε-PL和0.75µL/L 1-MCP,该处理下草菇能够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维持较高水平的CAT、SOD活性,减少失水和MDA积累,抑制PPO活性,与其他不同处理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0.3g/kg ε-PL联合0.75µL/L 1-MCP处理可以显著延长草菇货架期,为食用菌保鲜提供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W2000’双孢蘑菇为试验材料,设清水(CK)和ClO2浸泡(120mg·L-1)2个处理,研究ClO2浸泡处理在低温贮藏条件下对双孢蘑菇采后品质、生理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lO2浸泡处理配合0℃低温贮藏可显著降低双孢蘑菇的呼吸强度,推迟呼吸高峰的出现时间,呼吸强度较CK降低29.2%,并使呼吸高峰推迟5d出现;同时能够有效抑制子实体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控制酚类氧化产物的积累,减缓子实体褐化进程,贮藏20d时,处理的总酚含量仅为0.81μmol/mg。另外,ClO2处理还可延缓子实体硬度的下降,保持其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并抑制开伞,有效延长双孢蘑菇的贮藏期。研究表明,ClO2处理+低温贮藏对双孢蘑菇具有较理想的保鲜效应,可有效保持双孢蘑菇的外观和营养品质,提高商品价值,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在4 ℃环境下贮藏3、6、10、14 d后生理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4 ℃低温保鲜环境下双孢蘑菇的硬度下降较慢,延缓了可溶性蛋白质和POD、SOD、CAT等酶的降解,V?含量在第3天迅速下降后,一直保持稳定的水平,MDA含量在贮藏第10天才迅速上升。说明低温保鲜对双孢蘑菇贮藏过程中的品质保持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可延长双孢蘑菇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4.
为了延长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保质期,本研究通过优化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糠提取物(LR-UE)采前喷施条件,探究其对双孢蘑菇贮藏过程中呼吸代谢的影响。研究表明,采前喷施的最佳条件是LR-UE的浓度为1.0mg/mL,喷施时间为采前1d,喷施量为200mL/m2。LR-UE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双孢蘑菇的失重,延缓双孢蘑菇呼吸峰的出现;同时,它还能调节双孢蘑菇糖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和磷酸戊糖途径的酶活性,减少丙二醛的积累,减少电解质的泄漏,维持较高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效保持双孢蘑菇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5.
确定溪流鱼类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格局可为鱼类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尽管溪流鱼类分类群多样性的纵向梯度格局已有大量报道, 但以鱼类生物学特征为基础的功能多样性研究较少。本文基于2009-2010年4个季度对青弋江1-5级溪流共15个样点的调查数据, 利用形态特征数据和食性构建了鱼类复合功能群, 研究了不同级别溪流间鱼类分类群和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的异同, 着重探讨了鱼类分类群和功能群的α和β多样性沿溪流纵向梯度的变化规律。采集到的56种鱼类可分为4个营养功能群和5个运动功能群, 共计14个“营养-运动”复合功能群。双因素交互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 鱼类分类群和功能群组成都随河流级别显著变化, 但季节动态不显著; 双因素方差分析后发现, 鱼类分类群和功能群α、β多样性都随河流级别显著变化, 但受季节影响不显著。经回归分析, 分类群和功能群α多样性与河流级别大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 但最大分类群α多样性出现于4级河流, 最大功能群α多样性在4级和5级河流间一致; 分类群和功能群β多样性与河流级别大小呈显著的二项式关系, 呈U型分布。分类群β多样性的空间变化主要取决于物种周转, 而功能群β多样性主要由嵌套所驱动。本研究表明, 沿着“上游-下游”的纵向梯度, 河流鱼类的α和β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规律不同, 分类群和功能群α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 但分类群(主要是物种周转)和功能群β多样性(主要是功能嵌套)的空间变化过程的驱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6.
刁春英  高秀瑞 《广西植物》2016,36(4):492-496
为研究茶多酚与壳聚糖复配溶液对香椿芽的保鲜效果,该研究以多年生香椿树嫩芽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茶多酚(TP)与壳聚糖复配溶液处理香椿芽,(4±1)℃条件下贮藏,测定贮藏期间香椿芽感官变化和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腐烂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茶多酚与壳聚糖复配溶液可维持香椿芽的感官品质、降低生理衰老程度并减少腐烂率。其中,0.3%茶多酚-0.5%壳聚糖复配液对香椿芽保鲜效果最显著。0.3%茶多酚-0.5%壳聚糖复配液处理的香椿芽在贮藏12 d时失重率仅为1.52%、维生素C保持率为63.08%、叶绿素损失率为20.67%,同时对降低香椿芽的腐烂率和脱叶率有明显效果,贮藏21 d香椿芽的完好率接近84%、脱叶率为8%。1%茶多酚会加剧香椿芽的腐败脱叶,掩盖了香椿芽原有的香味,并导致褐变现象。因此,0.3%茶多酚-0.5%壳聚糖复配液在香椿芽保鲜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毛头鬼伞子实体中萃取得到乙醇、乙酸乙酯、石油醚3种有机提取物,采用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对3种有机提取物的抗糖尿病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强的抑制活性。采用柱层析技术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10种化合物,经核磁等方法鉴定为:(1)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2)顺式-9-十八烯酸;(3)(22E,24R)-麦角甾烷-5,7,22-三烯-3β醇;(4)3β-5α-6α-22E-麦角甾-7,22-双烯-3,5,6-三醇-6-亚油酸酯;(5)3β-5α-6α-22E-麦角甾-7,22-双烯-3,5,6-三醇-6-油酸酯;(6)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7)对羟基苯乙醇;(8)4-羟基苯乙基乙酸酯;(9)3-(4-羟基-3-甲氧苯基)败脂酸;(10)N-反式-3,4亚甲二氧基肉桂酰基-3-甲氧基酪胺。对分离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结果显示,N-反式-3,4亚甲二氧基肉桂酰基-3-甲氧基酪胺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4.17mg/mL。  相似文献   

8.
17α-羟基黄体酮(17α-OH-PROG)是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关键中间体,其生物合成主要由细胞色素单加氧酶(CYP17)催化生成。在此过程中,细胞色素 P450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CPR)作为细胞色素P450 酶电子传递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CYP17的催化效率。为研究不同来源CPR与17α-羟化酶的适配性,首先以人源17α-羟化酶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表达质粒pPIC3.5k-hCYP17,获得了重组毕赤酵母菌株。其次筛选获得3种不同来源CPR,构建了表达质粒 pPICZX-CPR,获得17α-羟化酶与CPR共表达菌株,并在毕赤酵母中进行转化实验,对转化产物进行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菌株具有17α-羟化酶活性,能够催化黄体酮生成目标产物17α-OH-PROG 以及副产物16α-羟基黄体酮(16α-OH-PROG)。不同来源的CPR与17α-羟化酶共表达与仅表达17α-羟化酶的产率相比均有所提高,其中hCPR-CYP17共表达菌株表现出最高的转化水平,17α-OH-PROG产率提高42%。上述结果表明:17α-羟化酶基因与CPR共表达能够提高其黄体酮17α-羟基化水平。为甾体黄体酮17α-羟基化的生物催化研究提供思路,对甾体药物的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吴鑫  周茜  唐珊珊  陈作红 《菌物学报》2016,35(10):1244-1249
鹅膏肽类毒素是蘑菇中毒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用于鹅膏中毒治疗的解毒药物已有大量报道,水飞蓟宾(silibinin,SIL)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解毒药物。灵芝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真菌,具有良好的保肝护肝作用。本文开展灵芝主要活性成分灵芝总三萜(Ganoderma total triterpenoids,GTT)和对照药物水飞蓟宾对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α-AMA)中毒小鼠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α-鹅膏毒肽中毒小鼠经灵芝总三萜和水飞蓟宾治疗后小鼠血清中的ALT和AST活性显著降低,小鼠死亡率降低40%-50%,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表明能明显减轻肝组织损伤的程度,说明灵芝总三萜与水飞蓟宾一样,对α-鹅膏毒肽中毒小鼠的肝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灵芝总三萜给药组和水飞蓟宾给药组能显著增加肝组织中SOD和CAT的活性,显著降低肝脏中MDA含量,表明灵芝总三萜和水飞蓟宾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剂作用,能减轻α-鹅膏毒肽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了解不同森林群落类型的物种和谱系水平的α和β多样性, 有助于指导森林经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本研究比较了浙江省内不同地点主要森林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物种α多样性和谱系α多样性, 以及物种β多样性和谱系β多样性。研究表明, 该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物种和谱系α多样性均存在较大差异, 但控制了空间和地形因子的作用后, 差异几乎全部消失; 森林类型内部及相互间的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 同种森林类型内部的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分别小于不同森林类型之间的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 且在控制了空间和地形因子的作用后, 以上差异仍然显著。本研究表明影响亚热带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物种和谱系水平的α和β多样性的因素存在差异: α多样性可能主要受到空间和地形因子等的影响, 而β多样性则可能受到森林类型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蛋白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在50℃、60℃和70℃下热处理0至30min,探讨了湿热处理对刺芹侧耳蛋白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后刺芹侧耳蛋白的疏水性先升高后降低(P<0.05),总巯基含量先降低后升高(P<0.05),此外,刺芹侧耳蛋白二级结构受到影响,在50℃和60℃下进行湿热处理后,其α螺旋含量降低,而在70℃下则升高,β-折叠含量减少,β-转角和不规则卷曲增加;功能特性方面,刺芹侧耳蛋白在50℃、60℃和70℃湿热处理的20min内,其乳化和发泡性能分别提高(P<0.05)。因此,湿热处理可以增强刺芹侧耳蛋白的功能特性,并改善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新鲜块菌子实体中α-雄烷醇(5α-雄甾-16-烯-3α-醇)的含量。新鲜块菌样品经无水乙醇提取,Qasis HLB柱萃取富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分析定量。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回收率为88.49%-92.22%;检出限为0.120 9 ng/mL,定量限为0.398 9 ng/mL。该方法简便、精确,适用于新鲜块菌中α-雄烷醇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α1亚基诱导表达、β2和γ2L亚基稳定表达的人源α1β2γ2L-GABAAR-CHO(Chinese hamster ovary)细胞株。方法: 从人cDNA文库中扩增α1、β2、γ2L亚基编码基因,分别构建亚基表达载体;将三个亚基表达载体共转染CHO-K1细胞,通过抗性筛选、膜电位检测法进行稳定表达克隆筛选;通过qPCR、Western blot对亚基表达进行鉴定;以激动剂GABA、阳性变构调节剂地西泮(diazepam,Dia)、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ine)为工具药,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及膜电位检测法对稳定表达细胞的药理学功能进行鉴定。结果: 经克隆筛选获得表达量较高的α1β2γ2L-GABAAR-CHO并对其亚基表达鉴定,结果显示该细胞稳定表达α1、β2、γ2L亚基,构建的α1β2γ2L-GABAAR-CHO细胞仅在加入四环素(tetracyclin)诱导的情况下表达α1亚基并与β2、γ2L组装成具有功能活性的α1β2γ2L-GABAAR;对其进行全细胞膜片钳检测研究发现,GABA可对其产生激动效应,引起α1β2γ2L-GABAAR-CHO细胞产生氯离子通道特征性电流变化,Dia可剂量依赖性地增强GABA对α1β2γ2L-GABAAR的激动效应;在膜电位检测研究中,获得GABA激动效应EC50为(177.72 ± 15.92)nmol/L,Dia变构效应EC50为(3.63±0.52)μmol/L,拮抗剂Bicuculine拮抗效应IC50为(538.83±29.55)nmol/L。结论: 通过采用诱导表达策略,成功构建了α1β2γ2L-GABAAR-CHO稳定表达细胞株,该细胞株具有对激动剂、阳性变构剂、拮抗剂特异性检测的药理学功能。  相似文献   

14.
戈壁荒漠广泛分布于全球干旱和极旱区域, 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交通条件限制, 目前有关戈壁植物群落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等多维度β多样性形成机制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 严重制约着对戈壁植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知。本文以青藏高原北部61个典型戈壁生境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和测量8个关键功能性状, 获取戈壁生境的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β多样性, 比较3个维度β多样性格局与零模型的差异, 同时量化环境距离和地理距离对其的相对影响, 以探讨戈壁植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 (1)戈壁植物的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β多样性均表现出显著的距离衰减效应; (2)戈壁植物的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β多样性均表现为非随机的格局; (3)由于功能性状趋同进化, 植物功能和系统发育β多样性变化趋势并不一致; (4)环境差异对植物3个维度β多样性均有着比空间距离更为重要的影响, 且土壤含水量、地表砾石盖度等局域生境因素的影响比气候更为强烈。以上结果表明, 戈壁植物的β多样性可能主要由局域生境过滤作用控制, 且不同维度的β多样性分布格局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李琦  李海蛟  章轶哲  周亚娟  朱姝  徐飞  邢晓科  丁刚 《菌物学报》2022,41(10):1704-1715
从一种采集于贵州省的致幻毒蘑菇——卵囊裸盖菇Psilocybe ovoideocystidiata中首次分离得到3种化合物,分别是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E-二烯(化合物1)、β-D-葡萄糖(化合物2)和腺苷(化合物3)。基于高分辨质谱与核磁共振谱数据以及相关文献比对确定以上3种化合物的结构,并首次推导出化合物2和3质谱裂解规律,其中重排与中性丢失在质谱裂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利用UPLC-MS/MS法对卵囊裸盖菇的干燥子实体和新鲜子实体中的裸盖菇素和脱磷裸盖菇素进行检测,在干燥子实体中检测到裸盖菇素和脱磷裸盖菇素,但在-80 ℃保存6个月的新鲜子实体中未检测到裸盖菇素和脱磷裸盖菇素,推测可能是由于保存方法和提取方法的原因导致化合物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酸法、碱法、酶法和微波法对灵芝β-葡聚糖进行降解,通过降解率、产物分子量变化、产物聚合度分布等指标比较了不同方法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微波法降解率高达94%,处理后产物的分子量明显降低,寡糖产物聚合度分布广。酶法降解率约为40%,寡糖产物中含有DP2-5的成分。酸法及碱法降解率低于20%,寡糖产物少。研究表明,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微波法降解率高、产物丰富、操作条件易于控制,是一种简单、高效的降解灵芝β-葡聚糖、制备灵芝β-葡寡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该病害的致病菌主要是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目前,使用杀菌剂是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发生和危害的主要手段,常用的杀菌剂主要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benzimidazoles)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作用靶标是β2微管蛋白。本研究旨在探究小麦赤霉病菌中β2微管蛋白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互作机制,通过同源建模的方法获得了禾谷镰孢菌β2微管蛋白的三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将β2微管蛋白与4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苯菌灵、噻菌灵、甲基硫菌灵)进行分子对接。分子对接结果显示β2微管蛋白第198位苯丙氨酸和第236位缬氨酸与4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直接互作形成氢键,第50、134、165、167、198、200、236、237、239、240、250、253、257、314位氨基酸形成药剂结合口袋。通过比较β2微管蛋白与4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结合自由能,发现与其他3种杀菌剂相比,β2微管蛋白与多菌灵的结合自由能最小(-5.72 kcal/mol),说明其与多菌灵互作亲和力更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禾谷镰孢菌对4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EC50值,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苯菌灵、噻菌灵、甲基硫菌灵的EC50值分别为0.772、0.862、1.088、13.266 mg/L,该结果表明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强于其他3种杀菌剂,与分子对接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物种丰富度格局的形成不仅依赖于群落的构建过程, 同样也依赖于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如稀有种和常见种)。本文以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林为研究对象, 根据频度大小对物种进行排序, 形成稀有-常见种和常见-稀有种两条物种序列, 通过逐一添加(去除)物种, 分析引起的总体物种丰富度及其成分(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变化, 确定稀有种和常见种对物种丰富度格局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 (1)常见-稀有种序列与群落总体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呈先剧增后平稳的对数增长曲线, 而稀有-常见种序列与群落总体的相关性与前者刚好相反, 呈先平稳后剧增的指数增长曲线; (2) α多样性在常见-稀有种序列中呈明显的对数变化曲线, 而在稀有-常见种序列中呈指数增长曲线; (3)与α多样性变化相反, β多样性在常见-稀有种序列中随物种的进入先迅速降低后逐渐平稳, 而在稀有-常见种序列中先平稳后急剧降低。可以看出, 常见种不仅主导群落的总体物种丰富度格局, 同时也是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格局的重要贡献者。因此, 常见种是群落物种丰富度格局的指示者, 也应该是优先保护的物种。  相似文献   

19.
B. circulans 251 β-CGTase应用于海藻糖制备,海藻糖转化率从50.4%提高至71.9%。为进一步提高底物的转化率,运用易错PCR-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对以麦芽糖为歧化反应受体的亲和性提高的B. circulans 251 β-CGTase突变体。利用低底物浓度的96孔板4,6-亚乙基-对硝基苯-α-D-麦芽七糖苷(EPS)显色法,最终筛选得到了一株对麦芽糖亲和性提高的突变体M234I。将野生型β-CGTase和突变体酶M234I进行蛋白质纯化,测定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突变体的比活为345.25U/mg,野生型则为357.63U/mg;突变体M234I对麦芽糖的Km为0.258 2mmol/L,仅为野生型(0.474 9mmol/L)的54.4%,对麦芽糖的亲和性显著提高;突变体的最适温度、最适pH较野生型未发生较大变化。以麦芽糊精(DE值16)为底物,将突变体M234I用于多酶复配体系生产海藻糖,酶反应结果表明海藻糖的转化率最高达74.9%,较野生型β-CGTase提高约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是一种由半乳糖苷酶beta 1(galactosidase beta 1, GLB1)基因突变引起的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活性降低导致的严重的溶酶体贮积病。该病以进行性、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AAV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通过基因定点突变获得具有较高β-gal活性的GLB1突变体,以期用于后续AAV介导的基因治疗。方法: 对人类和其他6种脊椎动物GLB1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筛选出部分氨基酸位点进行定点突变,采用携带突变位点的重组质粒和AAV9载体转染或感染HEK-293细胞,比较突变体与未突变体的活性差异。对GM1模型鼠注射携带coGLB1-R299L的rAAV9病毒,探究该突变体的体内活性表达。结果: 从15个突变体中筛选出coGLB1-R299L突变体,经质粒转染导入细胞后,其β-gal活性比具有野生型氨基酸序列的coGLB1增加了30%~40%。AAV体外感染实验中,rAAV9-coGLB1-R299L组的β-gal活性较未感染的细胞对照组提升了约2.2倍。体内结果显示,rAAV9-coGLB1-R299L在模型鼠体内广泛表达,心脏、肝脏、脾脏、肺、脑组织中β-gal活性显著提升。结论: 获得了具有更高β-gal活性的突变体coGLB1-R299L,初步探究了rAAV9-coGLB1-R299L的体外表达效果和模型鼠体内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与分布,为该突变体应用于AAV介导的GM1神经节苷脂病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