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筋膜下经内镜穿通静脉离断术(SEPS)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收集1999年12月至2001年1月在本院接受SEPS治疗的36例患者,共40条患肢,均患有静脉性溃疡。所有患者同时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曲张浅静脉剥脱术,术后1、3、6、12个月接受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10年,观察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肢溃疡均愈合,2例复发。1条患肢出现神经损伤,2条患肢出现皮下血肿。16条患肢出现丹毒,其中5条患肢反复发作,6条患肢静脉曲张复发。结论:SEPS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一种有效方法,近期并发症少,远期并发症率高。在促进溃疡愈合方面与传统手术相比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穿静脉功能不全情况,探讨超声定位下肢穿静脉结扎对下肢静脉性溃疡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4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静脉腔内微波射频闭合术及超声定位穿静脉结扎治疗,B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静脉腔内微波射频闭合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性溃疡的愈合时间、复发率及瓣膜功能不全穿静脉数量部位,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预后评分。结果:术前两组瓣膜功能不全穿静脉数量分别是47条和44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20)。术后两组愈合时间分别是(7.5±4.389)周和(11.6±6.489)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两组临床预后评分分别为(2.3±0.6)分和(1.1±1.5)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多普勒超声可有效检测定位瓣膜功能不全的下肢穿静脉,在超声定位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静脉腔内微波射频闭合术联合穿静脉结扎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疗效优于穿静脉不结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endovenous obliteration,RFO)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320例(320条肢体),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200例(200条肢体)采用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进行治疗,对照组120例(120条肢体)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下肢静脉的彩超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后皮肤瘀斑、皮下血肿、隐神经损伤、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复查,其复发率及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曲张静脉点式剥脱治疗相比,超声引导下腔内射频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更高,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蝎软膏对下肢静脉溃疡患者创面的影响。方法:40例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全蝎软膏组20例,凡士林组20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全蝎软膏组予全蝎软膏局部创面换药,疗程14天,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溃疡创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全蝎软膏组患者溃疡创面的改善优于凡士林组(p0.05)。结论:全蝎软膏可促进下肢静脉溃疡创面的愈合,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使用超声刀行静脉交通支离断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应用及治疗价值.方法:90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伴静脉性溃疡患者,共有123条伴有静脉性溃疡的患肢,其中采用内镜下超声刀静脉交通支离断术治疗52例患者76条患肢(超声刀组,n=76),内镜下电凝钩静脉交通支离断术治疗38例47条患肢(电凝钩组,n=47),比较两组患肢平均离断交通支数、患肢平均手术时间(不包括浅静脉手术时间)、患肢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肢平均离断交通支数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超声刀组,患肢手术平均时间(71.3±17.5)min,患肢平均出血量(30.3±5.4)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1.2)%,术后住院时间为(3.4±118)天,上述指标与电凝钩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内镜下使用超声刀行使静脉交通支离断术更安全、更可靠、更精确,具有比普通电凝钩更好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RFA)联合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对下肢各类型浅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射频消融靶静脉闭合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 2018年6月至 201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 7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137条静脉)采用RFA闭合和外科微创手术治疗(点式剥脱治疗交通支静脉和泡沫硬化处理小腿部浅表静脉)的联合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术后 6 个月进行超声随访,评价治疗效果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及影响射频闭合率的相关因素。结果:对 137 条治疗后的患肢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 6 个月,74名患者症状均有所缓解,患者治疗后的下肢静脉疾病诊断标准 CEAP分级(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ic classification system,CEAP)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统计分析发现年龄是CEAP术后降低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术后并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共 13条患肢射频靶静脉段出现再通,联合手术的成功率为 90%。其中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6条、前副隐静脉(Anterior Accessory Saphenous Vein,AASV)2条,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 SSV)5条,三种静脉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1%,89%,76%。通过Logistic回归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靶静脉直径、静脉种类与射频消融再通相关。靶静脉直径越大,射频消融静脉段再通的可能性越大;三种静脉再通可能性的大小比较为SSV>AASV>GSV。结论:超声引导下肢浅静脉的射频消融闭合术联合交通支静脉的外科微创手术治疗是治疗静脉曲张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RFA治疗靶静脉再通的重要危险因素是靶静脉的术前直径以及静脉种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和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3月-2019年4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FNB组和ACB组,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单次注射,术后均给予标准化抗凝治疗。术后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节点的疼痛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及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6、12、24、48、72 h患肢术区局部疼痛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B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股四头肌肌力均明显高于FNB组(P0.05),术后72 h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无明显差异(P0.05)。ACB组在术后患者首次直腿抬高时间(4.5±4.6)h,显著低于FNB组在术后患者首次直腿抬高时间(25.6±12.6)h,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给予两组患者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复查结果显示,FNB组19例患者中共有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均为肌间隙静脉血栓形成;ACB组20例患者中无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NB与AC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方面无明显差异,但ACB组较好的保留患者术后早期股四头肌肌力,对于术后功能锻炼和快速康复有较积极的作用,两种神经阻滞方式对患者VTE风险的影响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桂醇在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医院确诊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75例(75条患肢)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33例(33条患肢)超声引导下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作为聚桂醇组,42例(42条患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作为手术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随访术后6、12个月,记录复发率。结果:聚桂醇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组皮下血肿、皮肤麻木感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组12个月复发率为12.12%低于手术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可选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4例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对照组术后给予舒芬太尼PCIA,研究组术后给予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PCIA。比较两组术后6h、24h、48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数字镇静量表(NSS)评分。检测并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6h、24h及48h血清中P物质(SP)、神经肽Y(NPY)、多巴胺(DA)、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蛋白(AAG)、结合珠蛋白(HP)、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记录两组术后48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6h、24h、48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时间点的N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6h、24h、48h的血清SP、NPY、DA、CRP、AAG、HP、IL-6及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内,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后采用盐酸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PCIA方案,可缓解全身炎症反应,有效镇痛,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的273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引流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273例患者中,131例患者仅经过PCD术后治愈出院;103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PCD术后全身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后期再采用经腹膜后内镜下清创术治愈出院,39例患者无好转,中转为开腹手术,PCD术的成功率为100%。103例经内镜下清创的患者中2例死亡,39例无好转的开腹手术患者中13例死亡。患者引流后外周血白细胞(WBC)、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引流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的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SAP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的有点,可使部分患者免于手术,或者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下腔内激光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效果和安全性观察。方法:选取我院血管外科在2019年1月到2021年12月收治的14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依照住院号单双号进行分组,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高位结扎联合抽剥术进行治疗,联合组采用超声下腔内激光消融联合点式剥脱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临床疗效、术前术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的手术耗时较对照组高,术中出血量、切口个数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临床疗效分布对比有明显差异,且联合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VCT均有缩短,Vmax均有提升,且联合组术后3个月VCT较对照组短,Vmax较对照组高(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超声下腔内激光消融联合点式剥脱方法治疗,与常规手术相比疗效更佳,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下肢静脉瓣膜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收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HCC合并PVTT患者8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手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26例、B组(手术+门静脉化疗PVC)25例以及C组(手术+TACE+PVC)32例。对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存率、生存质量进行考察与比较,并对可能影响生存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切除率为100%。三组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总有效率及改善率分别为78.13%和50.00%,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及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HCC合并PVTT患者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大小、肿瘤数目、病理分级及癌栓类型(P0.05)。结论:HCC合并PVTT患者术后使用TACE+PVC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超声弹性成像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我院骨科进行诊治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术后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呈正相关(r=0.785、0.826,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是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32、4.76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结论:随着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患者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升高,该两项指标在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临床上可借助该两项指标的参数值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吻合皮下静脉的带蒂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到2021年12月在本院创伤造成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与传统带蒂皮瓣组各30例。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给予吻合皮下静脉的带蒂皮瓣修复治疗,传统带蒂皮瓣组给予常规直接覆盖创面修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围手术指标时间均较传统带蒂皮瓣组少(P<0.05)。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术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为96.7 %,高于传统带蒂皮瓣组的76.7 %(P<0.05)。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带蒂皮瓣组低(P<0.05)。吻合皮下静脉带蒂皮瓣组术后6个月的感觉功能恢复情况好于传统带蒂皮瓣组(P<0.05)。结论:吻合皮下静脉的带蒂皮瓣能促进患者的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加快恢复患者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7例,女13例,年龄18~71岁,平均(53.15±4.0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7例,摔伤21例,运动伤12例。根据髓内钉置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半伸直组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30例),标准组采用标准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30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半伸直组手术时间短于标准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KAFS)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呈增高趋势(P<0.05),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P<0.05),半伸直组术后12周、术后1年VAS评分均低于标准组(P<0.05),HSS评分高于标准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与标准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比较,安全性和促进踝关节恢复的效果相当,且手术用时更短,患者术后疼痛更轻,膝关节功能改善更明显,在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以2014年12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接受四肢骨折矫形术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于术后6个月分析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前疼痛程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镇痛、术后引流、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以及骨折部位等资料,并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内有96名患者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发生率为32.00%(96/3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慢性手术后疼痛患者与术前疼痛程度、是否二次手术、麻醉方式、术后有无镇痛、是否合并骨质疏松、骨折类型、骨折部位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术后是否引流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是四肢骨折矫形术后发生慢性手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四肢骨折矫形术后患者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术前重度疼痛、二次手术、麻醉方式为非全麻、术后无镇痛、合并骨质疏松、开放性骨折以及下肢骨折均增加了慢性手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临床应根据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摘要 目的:探讨负压引流技术结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在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12年5月-2020年5月共31例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皮肤软组织缺损住院病人。纳入患者均使用负压引流技术结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技术。创面给予彻底清创后行封闭负压吸引引流术,待创面新鲜后以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创面。对术后皮瓣成活情况;Maryland功能评分以及BMRC感觉功能评分进行综合评估。结果:术后2周时,28例皮瓣顺利成活,供区与受区伤口愈合良好,干燥、无渗出。3例术后出现皮瓣肿胀,皮瓣颜色发暗,伤口渗出较多,皮瓣边缘坏死,窦道形成等,给予切开引流、加强换药、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等治疗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无创面再坏死,裂开,感染等情况出现。其中2例再次入院行皮瓣整形术。术后6个月时,Maryland功能评分:优:17例;良:11例;优良率为:90.3%。BMRC感觉功能评分:S3-S4:20例;S2:8例;S1:3例。结论:腓肠神经营养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吸引技术在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中能够缩短治疗时间,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获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Combined hip arthroscopy and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 (PAO) allows for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hip pathology with simultaneous correction of acetabular version and femoral head coverage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hip dysplasia. Currently, scant data is available to surgeons regarding optimal technique, sequence of repair,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the use of intra-abdominal monitoring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hese combined procedur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a two-surgeon, muscle-sparing, approach for sequential hip arthroscopy and PAO for the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acetabular dysplasia and concomitant intra-articular hip pathology.Methods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the indications for combined hip arthroscopy and PAO, in addition to patient set-up and positioning.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hip arthroscopy and a muscle sparing PAO techniques are then presented, with overview of a novel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monitoring technique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protocol.ResultsThrough technical refinement and experience, our indications and protocol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acetabular dysplasia with concomitant intra-articular hip pathology involves a refined and reproducible, two surgeon procedure utilizing hip arthroscopy followed by PAO. The use of intra-abdominal monitoring allows for assessment of intra-peritoneal pressures to moni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secondary to fluid extravasation.ConclusionThe performance of concomitant hip arthroscopy and PAO for concurrent hip dysplasia and intra-articular hip pathology represents an increasingly common approach in hip preservation surgery. The hip arthroscopy and muscle-sparing PAO protocol using intra-abdominal monitoring described here serves to further refine and advance the indications and technical aspects of this challenging procedure.Level of Evidence: 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